边界与突破: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的展示设计研究

2023-06-22 11:23李月姣李佳一
艺术科技 2023年3期
关键词:展示设计

李月姣 李佳一

摘要:互联网时代,时尚不再是小众的,而是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得到迅速广泛传播的,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在当下社会被年轻群体所追捧。人们意识到生理性别不应该成为扮演社会角色的隐形枷锁,男女社会性别边界开始模糊化、平权化、包容化。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无性别主义文化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潜力。“无性别”这种流行文化趋势不仅模糊了服装造型设计的性别之分,还为时尚品牌体验店的展示设计赋予了更多“两性融合”的可能性。文章通过文献综述与相关案例分析,研究无性别主义对展示空间设计的影响。以性别与空间的联系为切入点,首先对无性别主义文化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其次对无性别主义文化的发展背景与历程进行梳理,最后基于空间设计原则从空间造型、空间色彩与空间材质三方面分析无性别空间展示案例,从而梳理出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的空间设计美学表现,最终提炼出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在体验展示空间中的价值。

关键词: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展示设计

中图分类号:J5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3-00-03

本文以体验店展示空间为研究载体,以“无性别主义文化”为设计切入点,通过对已有无性别展示设计空间进行剖析,着力于对展示空间的主题性可视化展示的发掘表达与应用。探究如何围绕“无性别”主题进行展示设计,并使其在体验类展示空间内灵活运用,是本次研究的重点。

1 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的兴起与发展背景

“无性别”(unisex)是一种性别酷儿或性别认同,又称精神无性人,不再将男性和女性放置在二元性别对立中。“无性别”在社会性别范畴上,属于“第三性别”中的一种。1968年,“unisex”一词出现在美国《纽约时报》上,这是其首次被当作非正式术语使用。1974年,美国心理学家贝姆通过性别角色测试提出“无性别主义”。他基于测试结果将性别分为两个维度,即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无性别主义文化是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定义的。社会性别和传统二元制生理性别有着极大的差异,直到20世纪末期,社会性别的概念才被人们广泛使用。1971年,安·奥克利(Ann Oakley)出版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一书,性别才不被单一地赋予生理视角,而是从社会构成角度解释男性与女性的社会角色、社会分工以及社会责任。社会性别并不会影响男女生理基础的差异特征,而是一种社会构建。在先赋性社会地位等建构上,生理差异比如性别、发展阶段、肤色和身材等最主要的原始标志不是社会性别、年龄等级和种族等级等社会地位的来源,社会性别不能等同于男人和女人之间的生理差异。“实际上,社会性别是通过教、学、模仿、强化等过程精心建构的。”[1]也就是说,所謂的社会性别观念是基于文化社会建构而在后天、人为作用下生成和决定的。无性别主义主动打破二元制性别枷锁,强调社会性别上基于文化环境的人人平等,而不是单纯的男女平等。

女性学者安妮法·法奥斯托-斯特林提出:“性别不仅是与生俱来的‘硬件组合,还是一种‘软件组合,一种身体、时间、心理和文化空间的综合表达方式。”[2]无性别时尚被运用在服饰等体现个人风格的方方面面,其重要理念是打破以往性别划分界限分明的死板印象。在设计风格上,也并未按照传统生理标准,将男性与女性特征刻意地区分开,而是选择折中的、模糊化的、趋同化的设计理念。

无性别主义时尚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女权运动的发展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女性从传统的手工家庭劳作到社会职业的转变,改变了自古以来女性以男人为中心的家庭与社会地位。随着多数高知女性的逐渐觉醒,无性别主义开始在新时代崭露头角,颠覆了以男性为核心的社会地位、家庭地位的传统思想,也重新塑造了划分性别的观念,进一步使女性从烦冗的古老裙撑和胸衣中摆脱出来获得新生。女性的衣着正朝着以功能主义为核心的无性别主义迈进,改变了以服装分辨男女生理性别的固有观念,促进了女性的穿衣自由。无性别主义文化最初以服装为媒介传播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推动了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的发展。男性劳动力的短缺,使女性的社会地位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扮演的社会角色也更加多样化,所以服装的无性别化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无性别主义时尚的鼎盛时期是1960—1980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文化与经济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极度匮乏,女性渐渐离开家庭,走入职场,像男性一样工作,在经济与社会地位上获得独立,男女平权开始有了实质性的进步。1949年,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第二性》(The Second sex)的出版,吹响了第三次女权运动的号角。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正处于第三次女权运动的浪潮中,第三次女权运动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主张更多元、更包容。女性的自我解放引起了社会对少数性别群体的重视,基于社会性别的无性别主义被普遍接受。

在性别运动发展的百年间,时尚产业一直作为性别文化运动的突破口与展示窗口,先锋派的设计与时尚思维推动着性别运动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时尚文化产业的发展,为诸多领域提供了更多展示机会。

2 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的空间设计美学表现

无性别主义文化艺术是借助别致的造型、碰撞的色彩与丰富的材质等逐渐确立起来的。然而,这些只是艺术的外在表征,其核心诉求是寻求自我的突破,对新生活方式的探索,以及新的审美品位的传达。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大多依附于服饰品牌来展现自身魅力,服饰展示又依附于展示空间,在空间形式的生成中,以元素的提取为文化可视化的基础,以此来表现空间设计美学。

2.1 别致的造型

耐人寻味的装饰与别具一格的造型组合成无性别艺术,这种设计思路使新颖的造型空间中融入了新的审美趣味,导向构成功能性的艺术设计创作理念。在无性别主义的空间设计中,线下零售展示空间往往通过故事线来打造整个空间,充满主题性的装置造型无疑是全场的亮点,不仅成为全场的标志性展示,还让顾客印象深刻,同时也对无性别主义文化的空间演绎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塞尔福里奇百货(Selfridges)作为伦敦最著名的百货公司之一,曾在2016年开放了一个名为The Designer Studio的全新概念零售空间,这是一个无性别分层空间,位于牛津街旗舰店第三层的店铺里,所有的单品既不按品牌划分,也不分男女装进行陈列。面积达1597平方米的空间,受当代艺术的启发,用以表达“连接时尚、当代艺术、音乐和文化”的概念。The Designer Studio的正中心是一个T恤店,另外还有6个富有艺术气质的零售单元。最为醒目的就是不规则几何形的展示衣架,打破顾客对衣架的认知,从别具一格的造型上感受到无性别主义文化体验展示空间的个性与魅力。

2.2 碰撞的色彩

色彩直接表现了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展示空间的美学。整体色调活泼明快,并多采用对比鲜明的互补色进行碰撞,强调视觉冲击力,色彩调动整个空间氛围,利用冷暖与明暗的变化影响空间视觉,演绎空间情感,丰富空间层次,保证视觉舒适感的同时还具有别样的视觉冲击,保证人与空间环境的平衡,达到人与空间的交融。

位于成都的一个家具体验空间引入无性别主义文化,设计师对色彩进行性别模糊,红色不再专属女性,同样黑色也不限性别。空间以黑白灰为主色调,是经典也是时髦,用勃艮第红与蓝色作为点缀,形成富含潮流感且充满活力的视觉冲击。霓虹灯为灰色的沙发背景墙增添绚丽的视觉感,与灯光交相辉映,迷幻至极。大胆、新奇、撕裂传统的独立姿态,碰撞出独具魅力的个人空间。圆与圆的交叠,光与装置艺术形成独特的画面,让原本直白的空间变得有趣;大理石的洁白与金属的镭射反光色彩碰撞,光感整体深入空间,让整体充满故事性。在硬朗与柔美之间,凸显个性,表达自我。

2.3 丰富的材质

材质是展示空间的载体。材料的质感由触觉与视觉组成。不同质感的材料能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同种材质在不同环境中(氧气、温度等)也会呈现出不同的肌理纹样,可供不同情境选择。在体验展示空间设计中,有机金属、有机玻璃、亚克力、镜面与大理石是较为常见的材料。为了呈现出丰富的空间层次,会将两种或几种不同物理属性的材料进行组合或特殊处理,以此呈现更好的空间视觉效果。无性别主义空间设计中,多种质感材质的组合运用会使空间层次更加丰富。通过不同材质在空间中的穿插、序列、虚实组合,进行无性别主义文化的空间演绎。

由塞尔福里奇百货发起的名为Agender的时尚展示无性别体验空间,用金属框架和网板搭建起了一个两层高的线形售卖空间,用来销售服装与配饰。特别的是,空间内去除了所有品牌标签,不会注明是男装还是女装,统一装在亚麻色的服装袋里,或是展示于棕色箱子上,表现出其“民主化”的一面,并在售卖空间的中心地带摆放了一系列用硫化硅胶与乳胶制成的抽象粉色雕塑。硅胶与金属碰撞,光感整体深入空间,让整体空间充满故事性。亚克力与丝绒、玻璃与皮革等材质的结合,以硬朗与柔美的对比,凸显个性,表达自我。设计师用颜色和材质表达空间的“無性别意识”,使硬朗和粗犷、时髦和温柔不局限于人,只表达自我追求。

3 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在展示空间中的价值

3.1 文化价值

源于两性的“畸形”思维范式、社会环境造就了无性别主义无边无界、寻求突破的态度。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在体验展示空间中的应用,使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的精神内涵作为设计理念转移到空间设计上。无性别主义文化与空间场所产生联系,将无性别元素运用到展示空间中,不仅能够创新展览的形式,还能让受众感受到无性别主义的文化魅力。无性别主义文化在体验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是为亚文化应用于空间设计甚至不同领域的设计做铺垫。

3.2 经济价值

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作为小众性别时尚在空间中的符号,吸引了大批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追求现代感与有品位的生活成为视觉文化消费者与使用者的目标之一,消费时尚品成为他们建立自我和群体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受众对日用消费品与消费空间的审美追求也因此逐步提高。时尚可以驱动消费[3],人们的品位可以培养,具体来说,就是消费者的“需求”形成空间从而触发消费行为。

3.3 审美价值

展示空间通常是文化、历史的传播通道,而时尚体验展示空间是文化与品牌的展示载体。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体验展示空间通常具有很强的视觉文化特色,独具艺术感染力,同时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在多个领域的流行,说明其设计极具审美价值,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通过设计语言将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追求本真、展现自我、打破标签的理念表现在丰富的设计美学中。而体验则会释放文化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的注入能使空间的审美价值更上一层楼。

3.4 时代价值

如今工作超负荷、生活快节奏,年轻人的精神较压抑,压力无法得到彻底的释放,因此想摆脱固有的思维范式、生活方式,追求小众、不寻常的新鲜事物。无性别主义文化作为20世纪崭露头角的小众文化,以其具有个性、不走寻常路、无边界、不受束缚的态度深受当代年轻人的喜爱,且满足当代年轻人的精神和心理诉求。自从大卫·鲍伊(David Bowie)开启了无性别主义时尚Z世代,无性别元素快速渗入人们的生活,在设计领域的体现最为明显。人们寻求无性别风尚,以行动诉说无性别无边无界、突破束缚、平等自由理念,以实物与空间为载体释放心理与精神压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解脱,满足心理上的需求。

4 结语

互联网的开放性让无性别主义文化最初以服装为载体,让更多人了解原本小众的无性别主义文化。而时尚服装品牌的体验展示空间作为传播无性别主义文化的有效途径,室内的造型、色彩与材料的空间美学展示艺术使无性别主义文化变得具体可见。在体验展示空间内,受众从日常生活层面感知到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的魅力与现代生活化的景象,因此将无性别主义时尚文化引入线下体验展示空间设计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

参考文献:

[1] 斯蒂芬·平克.性悖论[M].安雯,译.北京:中信出版社,1994:13-36.

[2] 苏珊·B.凯瑟.时尚与文化研究[M].郭平建,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20-122.

[3] 拉斯·史文德森.时尚的哲学[M].李漫,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97-108.

作者简介:李月姣(1997—),女,河南郑州人,硕士在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会展与空间环境设计。

李佳一(1984—),女,山东滨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博物馆与美术馆的展览设计与理论。

猜你喜欢
展示设计
模型制作在展示课程中的应用
博物馆展示设计的逻辑特征
体验式展示在电器品牌终端的设计应用
基于服装橱窗静态展示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