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乌篷船划向何方

2023-06-23 02:23李燕丁诗洁
阅读(高年级) 2023年3期
关键词:东昌乌篷船百草园

李燕 丁诗洁

周作人(1885—1967),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文学理论家、评论家、诗人、翻译家、思想家,中国民俗学开拓人,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代表作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谈龙集》《谈虎集》《知堂回想录》等。

在现代文学史上,周作人极有个性。他在五四时期率先喊出“人的文学”的口号,并极力提倡“儿童的发现”和“儿童的文学”。在创作中,他一边写着抨击时弊的杂文随笔,一边写着悠闲自得的闲适散文,坚持在“自己的园地”里以本心来写本真,风格看似矛盾却能巧妙集于一身,云淡风轻之中彰显了其自在随和的人生态度。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山水有一方风情”。周作人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属绍兴市)东昌坊口新台门周家。他在家乡度过了难忘的童年时代。娱园避难,三味书屋里念书,百草园里嬉戏……绍兴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令他一生难以忘怀。

故乡柔情孕文人才情

绍兴历史悠久、名士荟萃,其特有的江南水乡古韵孕育了周作人的才情,他以淡然的心撷取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去写故乡的美,让我们看到了浪漫的古城绍兴。

周作人回忆道:“余家世居绍兴府城内东昌坊口。”在他的笔下,东昌坊口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从老家到东昌坊口大约隔着十几家门面。”这是一条有人情味、生活味的街道。周作人长年生长在这里,其间受到了浓郁的市井生活气息的影响。

新台门位于东昌坊口西侧,是周作人笔下的“老家”。台门是具有绍兴当地特色的居住建筑,绍兴民谣中便有对其的传唱:“绍兴城里十万人,十庙百庵八桥亭,台门足足三千零。”周家在那里还辟出一个菜园——百草园。周作人对百草园可谓感情深厚,“对于任何名园,都以为不及百草园式的更为有趣”。新台门现已成绍兴鲁迅故居,无数游客前往那里探寻周氏兄弟成长的足迹。

周作人还有一处特别怀念的地方——娱园,曾是周氏兄弟的“避难所”。那时,园子“遍地都长了荒草,不能想见当时‘秋夜联吟的风趣了”。如今我们还可以在小皋埠村依稀寻到曾经的娱园的些许痕迹。

绍兴一带水路四通八达,交通以航船为主,河道上架着各式各样的桥,水边道路铺的是青石板。这些独具浙东特色乡土风情的船、桥、路,形成了绍兴独特的文化底蕴。

故乡绍兴的石板路是周作人记忆中最熟悉的。在他印象中,“但凡路必用石”。他便沿着青石板路走向与之有关的石桥——“这在江南是山水风景中的一个重要分子,在画面上可以时常见到。”大些的圆洞桥可以入画,老屋近处的小桥桥底只可通小船。绍兴的桥不但多而且形态多样,八字桥、题扇桥、纤道桥等。错综的小河搭配精致的小桥,可谓是“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写照。

“水行用船,陆行用轿”,这里极大程度上保留了绍兴古朴、纯粹的特点。桥下穿梭往来着乌篷船,桨橹划过水面激起阵阵涟漪,成为江南水乡画面中最美的一幅。在周作人看來,乌篷船“颇有趣味,是水乡的一种特色”。“船篷用竹编成梅花眼,中间夹以竹箬,长方的一片,屈两头在船舷定住,都用黑色油漆,所以通称为乌篷船。”如今乌篷船已然成为绍兴地域文化的符号之一。我们不妨躺在乌篷船中,用心感受绍兴本土生活的盎然诗意。

浙东美食显生活闲趣

美食,是一个人对故乡最忠实、最深沉的惦念。在定居北京后,周作人常被一些事物勾起对家乡的记忆,如听闻集市有卖荠菜,他便想到“荠菜是浙东人春天常吃的野菜”。在周作人的散文中,亦可以看到林林总总、色香味俱全的绍兴特色美食,回忆这些美食,在一定程度上舒缓了他的故乡之思。

“在家乡吃羊肉都带皮,与猪肉同。”“羊皮则颇甘脆,凡吃得羊肉者当无不食也。”

对于家乡的臭豆腐,周作人称赞它“味道颇好,可以杀饭”。这类食品在绍兴乡下出产很多。

北方人性喜面食,南方人性喜米食,比如红糖糕、米粉糕、麻糍荷炙糕、蔡糖糕、茯苓糕、桂花年糕……“小时候吃的东西,味道不必甚佳,过后思量每多佳趣,往往不能忘记。”

离乡多年,对周作人来说,“唯独杨梅觉得无可替代,每见草莓即洋莓上市,辄忆及之”。他还津津有味地提到杨梅生吃和制杨梅烧酒两种吃法,不论哪种,都别有风味。

纵使客居异乡,但这些儿时的吃食却给周作人留下无限的感慨,于是他以平淡质朴的语言描绘儿时的天真快乐和故乡的温柔诗意——故乡的风土人情“是写不尽的,但是你到那里一看也就会明白的,不必啰唆地多讲”。看着这些倾心书写的文字,不知你是否有心头一热的冲动,想去看看那“写不尽”的绍兴风光呢!

猜你喜欢
东昌乌篷船百草园
学校里的“百草园”
水乡的精灵——乌篷船
故乡的乌篷船
乌篷船
藏东昌都盆地沉积构造演化及油气远景分析
记我美丽的家乡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东昌湖污染研究
水上的士——乌篷船
以景写情——探索《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情感
试说《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几组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