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教老师陈晓静:点亮“折翼天使”的梦想

2023-06-24 13:23刘璐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儋州特教手语

刘璐

古语云: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如果把教育比作造梦,那么老师就是点亮孩子梦想的人,而特教老师用爱和专业点亮的是一群“折翼天使”的梦想。

人们形容大部分老师,或许会用“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而形容特教老师,许多人的印象仅仅是“很有爱心”。一句轻轻的“有爱心”,抹去了多少特教老师的辛勤付出,淡化了多少特教老师的辛酸苦楚。特教老师,作为庞大的教师队伍中一个很小的分支,他们所做的日常工作,其实远比普校老师要繁杂和辛苦得多,他们要付出更多的耐心和细心,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90后”女孩陈晓静因为小时候看过一部电影《无声的河》,于是对手语情有独钟,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成为电影里温暖那些障碍类学生的特教老师。于是高考填报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2013年大学毕业后,她怀揣梦想,从老家陕西来到海南儋州,现任儋州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为这里的残障儿童教育事业挥洒汗水、奉献青春。

师爱无垠,撑起特殊儿童“一片天”

工作10年,陈晓静始终坚持做班主任工作,对待学生像姐姐更像妈妈。她大学毕业带的第一届听障学生现如今有四个考上了大学并已毕业,他们都亲切地称她“姐姐”。有个叫文文的男生前些天发信息给她:“姐,我记得去儋州特校,是我第一次接触手语,是您教的我,第一次见怎么用手语比我的名字,原来这么美!”还有个叫壮壮的男生曾发微信给她:“其实我谢谢姐姐的选择,让我们在海南相遇……因为有您们,我们才有今天。”

不仅如此,由于部分儿童障碍程度特别严重,无法到校上学,在儋州市“送教上门”工作开展之初,陈晓静不怕苦不怕累,为了尽可能让适龄残障儿童得到及时的康复训练与学习,她利用课余与周末休息时间,奔走于儋州各个乡镇,为那里的残疾孩子送教上门。

2016年她被学校安排带培智一年级,因为是智力障碍、孤独症等类型的学生,家长没有给予孩子最基本的康复训练,所以刚刚入校的孩子很难管理与授课。在生活适应课上,为了教孩子们排队上下楼梯,她不顾自己摔伤的左膝,忍着疼痛带着孩子们每天从一楼爬到三楼反复练习,导致最后膝盖伤情加重,不得不住院治疗。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

陈晓静的班里有个女生配有助听器,发音相对较好。从2017年接管这个二年级的班开始,到这个小孩读四年级,陈晓静从一个字一个字,到一个词,再到一句话,反反复复不停地教她发音,同时,鼓励她在打手语的同时勇敢地开口发音说话,并引导家长在家适当地让小孩独立去小商店帮买生活用品,锻炼她主动跟人开口说话的能力。就这样,在2019年的教师节,陈晓静收到了这个11岁的听障女孩亲手制作的贺卡,上面写着“陈老师,我不希望您辛苦,谢谢您教我学会了说话……”

有一次陈晓静感冒咳嗽严重,连续几天都在输液打点滴,其中一天下班后还没有离开办公室,有学生跑来跟她说班里有同学打架。陈晓静跑到教室看到一名言语障碍伴有智力障碍的学生被另一名听力障碍的男生摁倒在地上。陈晓静拽起了那个听力障碍的男生,指着手背对他俩讲:“你看,因为你们打架,老师来处理你们的事情,去医院晚了医生就会多扎我几针”,他哇的一声就哭了,立马拉起在地上的同学两个人抱在了一起,相互道歉。那一刻让陈晓静特别感动,原来他们这么在意自己。

还有次晚自习的时候,一个听力障碍女孩在看《生命的摇篮》这本书,她看到《为什么有人耳聋》这一页,用手语问陈晓静:“老师为什么是我听不见,他们嘲笑我耳朵上的助听器,我回到家里没有朋友,他们不喜欢我。”那一刻陈晓静眼睛红了,都不知道怎么回答她,就拍了拍她,自己去教室外整理好思绪再回到教室,告诉她:“你们戴助听器就跟老师近视戴眼镜一样,是他们不了解,你要再内心强大一些。”陈晓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了她安慰与肯定。然后在快要下晚自习的时候,她发现这位女孩在作业本上一遍又一遍地寫着:“珍爱生命,做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守望陪伴,为特殊儿童成长之路点灯

听障学生,因为听不见,不能言语,大多胆小、心理自卑,对学习以及生活没有多大兴趣。每天下午放学后,学校开设第二课堂美术课,由专门的老师教学生们做金丝彩砂画。当时班里去学习的学生学了一段时间后觉得难就作罢了,都来跟她说:不想去上这课、难、不会……

于是陈晓静便在每天下班后,一头扎进第二课堂里,陪着学生一起一点一滴慢慢学。这时,孩子们反而学得更带劲了,争先恐后地都要报名去上这课。

到了六年级,长大了的姑娘,心思也就敏感了,会因为怕别人笑话她耳朵上的助听器,出了校门就不敢戴、不敢开口说话了。陈晓静班上就有这样一位女孩,在了解到女孩认识自己回家的路,家长也希望小孩能自己回家和到校的情况后,陈晓静便与家长提前联系好不用来校接小孩,也跟这个女孩讲好周五老师要跟她一起回家。在2021年10月16日周五放学时,陈晓静便随同这个女孩一起出发去她家了。这一路,从城里的公交到乡村的班车,她鼓励着女孩要大胆,“逼迫”着女孩到站不得不大胆开口跟司机说了“下车”。从此以后,这个女孩每周末回家、返校都能一个人了,并且也自信了很多。这个女孩的家长在家庭报告册一栏写道:“我的小孩会说很多话了……我对老师的工作非常满意。”

爱撒特教,投身公益书写精彩篇章

陈晓静不但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还会利用寒暑假时间去一些特殊儿童康复机构当志愿者。她在一所聋童幼儿园给孩子们做听力、言语康复训练,孩子们会亲切地叫她“妈妈”。在儋州工作期间,她经常志愿协助公检法机关服务于聋人案件的办理。武汉疫情期间,陈晓静加入“听障防疫科普与援助公益团队”,向中国两千万聋人群体手语科普防疫常识。

2015年,机缘巧合下陈晓静认识了三位社会好心人士,他们愿意资助这些孩子的生活费,于是陈晓静成功组建了“春暖花开”资助群。受到她对特教工作的执着与热情的影响,至今已有17位社会人士和她一起,资助了18名家庭贫困学生的生活费,累计八万余元。

奉献无悔,争做特教路上“常青树”

陈晓静深知,当好一名特教老师只有爱心和耐心是不够的,它更需要专业。大学那个时候,手语语言学还不够完善,所学的手语是以听人为主体编辑的词汇手势,经调查聋人普遍看起来吃力,不是很好理解。而手语是一门独立的语言,它是聋人的第一语言,要符合手语的自身规律和特点,才能得到聋人的欢迎、认同和使用。为此,她积极参加各种教研活动与课题研究,在各级各类赛课、教育教学论文比赛活动中,多次荣获市省级一、二等奖。因为她表现突出,在2018年9月由儋州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儋州最美教师”荣誉称号;2019年9月由教育部、中国残联授予“全国特教园丁”荣誉称号;2022年3月由共青团海南省委员会授予“向上向善海南好青年”荣誉称号;2022年9月由海南省教育厅授予“海南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个人”荣誉;2022年10月由儋州市教育局授予“儋州市优秀班主任”荣誉称号。陈晓静还担任“2021首届(BIEF)博鳌国际电竞论坛新闻发布会”“海南省第八届残运会暨第五届特奥會”开幕式、闭幕式手语主持人。为此,她的事迹上了学习强国,多次被人民网、新海南、《南国都市报》、南海网、搜狐等媒体报道。

陈晓静说:“帮助一个特殊儿童,其实是在挽救一个家庭,特殊教育是需要全社会的人参与进来的,我能做的就是一点点,我希望自己做的这一点点能够影响到身边的人,能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 一起帮助这些孩子能够更好更快地融入社会、独立生活。”正因为有陈晓静这样的特教老师的坚守,绝望的特殊儿童家庭才有了继续面对困苦生活的勇气。陈晓静总是把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八个字挂在嘴边。她对特教事业的执着与无私奉献的那股劲儿,像是把“特殊教育”当成了一种“信仰”,独身一人在海南,在儋州这片土地上,始终带着热情,用爱坚守着“尊重生命尊严、创造生命价值”的责任,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贡献力量,为这里的残障儿童召唤着生命的春天,绽放着洋溢青年力量的青春之花。

对话陈晓静:

现代青年:你第一次尝试着学习手语是什么时候呢?有遇到什么困难吗?

陈晓静:开始学手语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其实家里人一开始是反对我学这个专业的,但拗不过我内心的坚持,最终还是同意了。在大学学习手语的过程中每个词汇的手势都需要反复地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形成肌肉记忆。这样在打一整句话的手语时才能流利,就像我们说一句完整流利的话一样。

现代青年:在你看来,海南在残障儿童教育事业方面做得如何?又有哪些方面还有待提升?

陈晓静:海南的特殊教育发展比较慢,很多政策的落实还不够到位。近些年各市县都在逐步建立了特殊教育学校,说明咱们是在进步的。然而社会大众对特殊教育的了解还少之甚少,理解上也还存在一定的偏见。包括一些主管特殊教育的政府部门,甚至特教学校的校长都不是特殊教育专业领域出身,工作思路大多还是以普通学校的教育方式来。这就导致特殊教育实质性的发展得不到很好的改变,无法很好地适应特殊儿童的需要。

现代青年:在您看来,特教工作如何向大众推广呢?

陈晓静:我觉得特殊教育需要全社会参与进来,它不仅仅是残障群体家庭的迫切需要,也是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体现,特别是海南自贸港的发展更需要我们办好特殊教育,彰显我们海南的文明城市面貌。希望政府各级部门多一些政策性的支持,各大媒体能够多一些宣传与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特殊教育,关注残障群体。每个人都要担起为残障群体创造包容的无障碍社会环境的责任,发自内心地接纳他们,帮助他们更好的融入社会、独立生活。

现代青年:目前海南自贸港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非常大,你有什么想对海南青年说的吗?

陈晓静:作为新时代青年,我们无需像革命先辈们那样流血牺牲,我们只需在自己的岗位上把小事做好,就是最好的青年力量。希望广大海南青年,能够怀揣理想,不忘初心,坚定自己的信仰,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共同为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贡献青春力量。

猜你喜欢
儋州特教手语
手语学习,只为更懂你
“南京特教师范招待所”饭盆
一只普通的食堂饭盆与一段独特的特教历史
做好特教学校班主任工作的几点思考
儋州鸡产业发展的思考
自然手语在聋人大学生手语中的使用调查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例
儋州宣言——2017年12月16日“苏东坡与文化儋州”全国专题学术报告会通过
苏轼儋州己卯年上元夜的“得失”之问
同样的阳光雨露——特教教师践行者
奇怪的手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