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自由还是好聚好散?接受自己的“不体面”,也是一种勇气

2023-06-24 11:31牧羊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东家体面董明珠

牧羊

孟羽童离职,成为了5月最受关注的一场职场新闻。

自从在职场类真人秀《初入职场的我们》中被格力董事长董明珠选为秘书后,孟羽童员工生涯的一举一动都被广泛讨论。

最甜蜜时董明珠官宣要把她“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两人亲密合影、合体直播。

她的突然离职引发网友关注。一周内,先后曝出孟羽童“不感恩”、“旷工接私活”的新闻。随后,格力对外回应:祝愿孟羽童和广大网友一切都好。

孰是孰非外人难以判断。但离职谁都经历过,有时的确一不小心,就和前东家做了敌人,还落得“不感恩”甚至更坏的名声。

不敢说出真实的离职理由、无法完全断掉前东家的联络,甚至连以往吐槽加班的微博都要删干净,离职这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为何会承载这么多的负担?我们还有离职的自由吗?

离职,比入职还麻烦

前段时间,#离职是中国宝宝最好的医美#词条火上了热搜。人们发布着自拍照片,表示离职后自己皮肤好了,头发长出来了,眼神里都有光了。

看着他们的分享,我们仿佛能将自己脑补成那个走进老板办公室抛下一句“我不干了”就潇洒离开的形象。

但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几乎是不存在的。社交媒体上数不胜数的离职攻略与话术,将大家离职过程的小心翼翼表现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应对各级部门领导的询问时,心里怎么想的放一边,先说“感恩公司的栽培”这种标准句式准没错。

无论对公司有多不满,都不能说实话与公司交恶,一口咬死是“个人原因”才能更好地保全自己,毕竟以后还要在这个行业里混的。

下一份工作的推荐信,大厂的背景调查,社保、医保的交接,都需要前东家的好评。这职是离了,但这一阶段的评价权一直握在他们的手里。

所以,就算离职前憋了一肚子火,最后一个月的交接期内还是得把心里的火压一压,站好最后一班岗。

不但要把每一件事交代清楚,甚至在离开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要回复接手人的工作询问,否则很难被评为“有职业素养”。

在职的最后一天更要注意,从是否要请相熟的部门同事喝个奶茶吃点小零食,到如何与同事们道别,全都体现着一个人的“体面”。

除此之外,离职祝福语怎么写?公司的大群小群怎么退才比较好?几号离职才能缴好公积金?离职被要求请吃饭要不要请?

每一个疑问的背后,都是职场人对待离职的焦虑和不安,似乎如果离职时不能遵循这一系列固定的“标准”,就不是一个合格的职场人了。

本想自由地离开,却无往不在“离职模板”的枷锁之中。在埋头思考需要维护的关系与体面的过程中一次次地纠结,一次次把“爽”变成“算了”。

“好聚好散”,是体面的桎梏

以前的人们愿意在一份工作上待上几十年甚至一辈子,如今大家对离职休整的讨论变得更加大方、坦然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离职之后就能拥有自由,它仍是高风险、高成本的存在。

在公司辛辛苦苦经营的人际关系,可能会随着离职慢慢疏远,甚至归零。选择了离开的机会成本,是放弃了在这家公司的其他机会。

如今的就业市场也不稳定,在各处裁员和降本增效下,未来求职情况还未可知,又是一层风险,在此情况下,维护好从前的关系成为一种“必要”,或者“资源”。

最难自洽的还是心理成本,因为往往是他人的评判,让离职者患得患失。

人类学家张鹂曾在著作《焦虑的中国》中提到:“中国人对‘自我和个人实现的追求仍然与社会义务、社会主义伦理和某些文化价值纠缠在一起。”

也就是说,无论这个人做出什么决定,最后的着眼点往往是自己是不是一个更好的父母、孩子和同事,如何更好地协调自己的社会关系。

要离开一个曾经服务的平台,我们习惯先反省自己是否曾是个好员工、是否对得起公司的栽培。如果说了前公司的坏话,很有可能会被未来的用人单位怀疑自己的人品,伤人伤己。面对曾经朝夕相处的同事,总不至于撕破脸,谁都不想成为“不懂事的前同事”。

总之,保持情绪稳定、低调离开是一个职场人离职时最后的体面,毕竟“连感恩都不会,以后还哪有公司要你?”。

于是,在“好聚好散”的社会规训下,离职不自由的根源不在自我,反而是不够自我。

小心翼翼地维护所谓的“成年人的体面”,是利他的,甚至是无我的,是带着职业微笑的“看破不说破”。

当看到某个人并没有完美地处理离职事务,或是不在乎是否完美的时候,总有人指出这是一种“不成熟”,站在规训者的角度维护平衡。

殊不知很多“成熟的人”心里对破局者也是羡慕的。

“体面”的前提是彼此尊重,如若实在突破了底线,不体面也没关系。

很多人会在离职退群前,明里暗里指出公司或领导存在的问题,也有人在离职信上详细又完整地寫下对公司的建议——毕竟有些话,离职的时候再不说,就要憋一辈子了。

离职自由,其实没那么难

作为和格力深度绑定的公众人物,孟羽童再难抛掉“董明珠前秘书”的身份,她也的确通过公司走到了一般应届毕业生很难达到的高度。

她当然有离开的自由,但她的告别被希望是更中规中矩、心存感激、一别两宽的。无论有心还是无意,她目前的表现并不能让大家满意,相关讨论或许也会持续很长的时间。

我们讨论离职自由的时候,其实是在讨论我们是否能选择“不那么体面地离开”。

但正是这种知道了离职的代价后,还能从容选择的勇气,让打工人深深共情。

日剧《无法变成野兽的我们》中,30岁的女职员深海晶当够了职场老好人,她说:“每个人都想成为野兽,却因为内心的考量,活得束缚又艰难。”

考虑再三,她打算抛掉一切当众裸辞,这样的离开着实算不上体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所有人都拥有离职自由,因为离职只是职场路上很平常的一站。

能够“凡事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既不给别人添麻烦,也不给自己“挖坑”,这当然是好事。

但每个人的离职都各有原因,不能一概而论。如果能接受“不体面”带来的代价,那也未必一定要遵循“好聚好散”的规则。

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全的自由,也没有唯一的正确的选择。

能够接受自己的“不体面”,也是一种勇气。

猜你喜欢
东家体面董明珠
执掌3000亿帝国的董明珠戴着口罩依然是“最佳辩手”
离婚时,请体面一点
威风
Comparative Efficacies of Next-Generation Insecticides Against Yellow Stem Borer and Their Effects on Natural Enemies in Rice Ecosystem
体面过冬
威风
“铁娘子”董明珠:最好的爱是给儿子发展的空间
威风
狗熊讲体面
热刀董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