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ERP的军工单位管理信息化设计与实现

2023-06-25 07:17吴群
现代信息科技 2023年8期
关键词:实施方案

摘  要:ERP在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作用不容小觑,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信息化水平。通过对军工单位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下实施背景和现状的分析,设计了ERP的实施方案和运行流程,解决了运行推进过程中的问题,成功上线了ERP系统,实现了部门的数字化管理,提高了信息化水平和生产能力,为其他公司应用ERP系统提供了借鉴参考。

关键词:军工单位;实施背景;实施方案;运行流程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706(2023)08-0008-05

Abstract: ER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enterprise management informatization construction, which helps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and informatization level of enterpris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multi-variety and small-batch production mode in military industry units, the implementation scheme and operation process of ERP are designed,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operation promotion are solved, the ERP system is successfully launched, the digital management of the department is realized, the informatization level and production capacity are improved. It provides reference for other companies to apply ERP system.

Keywords: military industry unit; implementation background; implementation scheme; running process

0  引  言

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業资源计划系统,能够有效地整合企业发展中各个部门的信息和数据,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重要工具,能够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降低企业成本,从而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能力。因其具有系统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当前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自身信息化建设[1]。对于多品种、小批量的军工单位如何借助信息化手段,借助ERP提高竞争力和信息化水平,成为大家关注的课题。

1  实施背景和现状

制造部为公司的军品生产部门,属于传统的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组织模式为订单驱动式,由生产部门接收生产订单、领料后,按照技术部门给定的工艺文件,完成各工序加工、检验直至最后产品入库。每年订单100多项,产品种类2 000多种,年交付产品80多万件。近年来,生产订单补单插单多,加工周期短,生产计划管理靠传统Excel报表以及各类周例会、班组工单、调度会的传统管理方式无法满足生产任务的考核要求。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各类生产信息的共享、整合,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迫在眉睫。车间级的信息化实现,需要从生产计划下达开始,覆盖工艺投产、生产过程、产品检验、入库等核心业务过程的闭环管理[2]。考察多个信息化软件后,部门最终采用了鼎捷公司的用友ERP系统。

制造部原有生产组织流程大部分用传统手工录入Excel进行记录,这种方法极易造成数据不准确的现象发生:

1)部门接收生产订单具有多品种、小批量的特点,制定的生产计划依靠生产工单进行各班组内传递,依靠手工录入电子表格完成工单的动态开工和完工统计,生产计划完成率、班组工位生产能力需进行人工查询和计算,大量数据手工录入导致错误时有发生,数据的及时性和传递效率不足。

2)质量信息多依托于工单、生产跟踪卡和各类手写的废品单,生产跟踪卡及废品单均以纸质形式存档查询。生产过程质量监控数据缺乏,在制品的动态质量数据诸如合格率、废品率数据无法及时掌握。对于车间发生的质量和进度问题,也大多通过电话、邮件形式反馈给管理人员,车间信息传递慢,管理效率低,不利于产品质量的提高。

2  设计和实施方案

基于ERP的运行软件大部分面向小品种大批量模式,对于军工类多品种小批量既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机遇。不管是项目管理中常用的甘特图还是精益生产模式,在面临订单管理尤其是各类急单、插单问题时,都需要通过加班或提前生产等实现。选择何种工单运行模式是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为提高工单运行的成功率,首先选取了部门较为成熟的批产任务,该类产品具有较为稳定的生产周期、稳定的工艺路线、操作者相对固定、产品质量合格率高。

部门ERP在公司决策层的支持下,基于上述任务设计了业务流程与ERP软件的匹配模式,先后完成了如下工作:

1)确定部门信息化小组成员和组长。信息化小组成员涵盖部门三个分部门,小组长负责全面规划ERP并指挥分步实施、阶段总结,同时具有技术、管理等业务相关经验的人。

2)准备大量的基础数据。基础数据同时涵盖部门人员信息、部门生产订单信息、部门生产工单信息、部门工艺路线信息、部门产品物料编码信息,等等。数据的整理与录入作为ERP项目实施的最基础的环节之一,对ERP项目的实施效果影响尤其明显,没有准确的数据做支撑,将导致系统失败[3]。作为数据准备的先行工作,合理的物料编码是ERP系统流畅运行的基础。借助合理化的编码能显著提升物料数据的准确性[4]。部门选用的编码来源于单位实施多年的SAP系统的物料编码[5]。

3)针对软件不同模块进行业务职责确认、阶段培训和相关业务流程的调整,完成了管理人员的统一思想动员。每个分部门信息化成员骨干首先完成本部门的业务学习,然后带领组员完成部门所有成员的培训。

3  运行过程

部门生产管理系统分为三个主要模块,基础信息、生产计劃管理和生产过程管理,如图1所示。

基础信息为ERP系统的第一数据,是生产计划管理的前期重要过程。部门需建立产品号信息以及对应工序的代码转换规则。作为军工单位,产品工序非常多,涵盖车、铣、刨、磨、钳等累计二十余种工序。对于外包工序和产品备料工序也需全部建立对应工序。完成产品号信息和工艺路线信息的前期数据可建立模板批量导入。该过程为信息化小组某成员独立完成。随着新任务的接收,订单生产过程中基础信息中的“品号信息”、生产过程管理中的“录入工单工艺”需及时更新和修改。

基础信息中“产品工艺路线”由部门工艺人员操作。因此技术部门和生产部门在ERP运行过程中需互相合作,先生产部门建立“品号信息”,再由工艺人员完成“录入工单工艺”。如图2所示。

生产计划管理和生产过程管理为ERP运行流程的重要过程,其具体流程图如图3所示。两个过程涉及部门内所有岗位人员的角色确认和ERP软件的具体执行动作。以生产计划管理为例,该过程的主要执行部门为生产部门。生产部门一般含有生产调度组和生产计划组。生产计划组为ERP生产工单的第一开单人员,首先由生产计划员或信息员完成“录入客户订单”,然后生产部门调度员执行“LRP计划”,完成“录入工单”。

该步骤完成后,由部门调度完成“录入工单工艺”和“工艺快速投产”,并打印工单,如图4所示。工单使用条码[6]方式完成生产过程中各类生产、质量等过程信息的传递和记录,是ERP高效运行的重要载体。部门调度完成工单上第一道工序“准备”的扫码开工/完工,后续工序的开工/完工分别由班长和操作人员完成,如图5所示。最后由检验人员完成“转移检验单”扫码,如图6所示。所有产品的工单均按照开工、完工,转移检验单模式循环,直至最后一道工序完成。最后由生产部门人员完成产品入库。

产品加工过程存在分批问题时,由部门调度在生产计划管理阶段或某工序开始前,完成LRP计划的分批,产品工单即打印为多份,后续工单将按照各自生产过程直至加工完成。

产品加工过程中存在废品时,由检验员在“转移检验单”模块,完成产品废品数量的填写以及不合格原因的填写。

班组是ERP运行的重要单元。ERP工单的开工由调度和班长共同确认后扫码开工。作为班组长,需要及时查询本班组工单的完工情况。因开工点只设了一个,各工序的停滞将影响产品的完工率。操作者完工后,需及时扫码完工。同时及时提交至对应检验员,由检验员在“转移检验单”模块完成完工的最后确认。为提高产品完工率,部门设计实施了班组计划完成率的考核,由ERP“生产状况查询”中可直接统计该完成率。

4  ERP实际运行过程中的问题

ERP实际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各类问题,影响上线成功与否的主要问题有:

1)部门的大量基础数据储备。ERP运行前需要批量导入大量数据,所有上线的各类信息需全部转成ERP可识别的编码信息,需要实施单位前期储备大量的统一的可处理的数据,部门此工作耗时数年。比如产品的全部物料编码信息,工艺路线的BOM信息,统一的各类转码规则。

2)各个部门的职责问题。ERP软件的业务流程与单位实际业务流程未必一致,需要根据过程管理中的各个信息交接点重新调整部门职责。在跨部门的流程建设中,相互不协调的情况时有发生。

3)生产工单的采集点设置。ERP运行开始时只设计了两个采集点:开工和完工点。在部门的协调下,最后增加了检验完工点。主要考虑体现车间计划的实际运行流程,确保生产计划的操作人员执行生产计划,实现质量信息的准确收集。

4)部门硬件配置。ERP上线涉及人员较多,电脑端口的多少关系到数据录入的及时性和有效性,配置比例应不大于5:1设置较为合适。

5)各业务模块模板的定制和改进。随着ERP的上线,部门基于该软件的实时信息需求量增加,班组完工率、检验完工率等数据报表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可增加数据报表,确保生产过程的高效管理。

5  实施效果

部门在2020年上线ERP系统以来,经过两年多的运行,取得的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统计分析数字化。“生产状况查询”如图7所示,可自动查询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报表。车间可以依据报表数据,进行生产计划分析,优化生产流程,提高管控效率。用科学、合理、高效的信息化管理方式取代传统的人工经验式的管理方式。以该模块完工率为例,不同月份产品完工率可得到透明及时的评价。

2)生产过程可视化。基于“工艺转移单”如图8的实时扫码“开工/完工”,实现了在制品的跟踪,实时掌控项目进度和在制状况,灵活的调整计划,直接细化生产任务到机台、人员/班组。使生产过程全程可控,实现了可视化生产,避免了人工记录传递信息时造成的滞后、虚假,有利于生产计划的纠偏、预警和调整。

3)质量管理数字化。“转移检验单”如图9所示,可随时查询过程检验数据,产品的生产质量记录实现了从原材料到成品的批次追溯。部门废品单信息统计准确,有利于加强产品质量控制,提高生产质量和生产效率,减少损耗,降低生产成本。

6  结  论

ERP系统的设计和实施,实现了部门车间级的信息资源共享,提高了工作效率。车间内原有纸质数据已全部纳入系统内,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部门运营信息实时动态刷新,为管理层提供了决策依据。该部门级的ERP系统提高了车间的信息化管理水平,为建立高效运行的数字化生产车间奠定了基础,下一步可考虑结合MES系统,实现设计、工艺、生产等全面集成的数字化车间。

参考文献:

[1] 陈启申.供需链管理与企业资源计划(ERP) [M].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2] 谢尚款,胡博,周杨,等.面向零件车间的机加制造执行系统 [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8(17):171-172.

[3] 陈晴光.制造企业ERP实施的阶段风险 [J].企业管理,2008(8):96-97.

[4] 童云燕,卢德林,周延锁.浅谈物料编码在ERP实施中的重要性 [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1(7):39-40.

[5] 张坤.基于SAP系统的制造企业的物料编码研究 [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6(S2):77-78.

[6] 邓俊.条码技术在制造业ERP系统中的应用 [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168-170.

作者简介:吴群(1982.04—),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工

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机械加工工艺、质量检测以及企业信息化。

猜你喜欢
实施方案
关于“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的批复
一图读懂关于加快推动工业资源综合利用的实施方案
我省出台工伤预防五年行动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下周分红派息实施方案
《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30问
黑龙江省土壤污染防治实施方案
高速公路快速发卡车道的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