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3-06-25 21:10王明朗玥贠思汀王葆华
艺术科技 2023年9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传统村落

王明朗玥 贠思汀 王葆华

摘要: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的民居建筑、生活景观、民俗文化,都是千百年来自然与人文相互交融的结果,山石草木的每一次变化、历史的每一次变迁都在传统村落的基因中留下了痕迹。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被逐渐补全。然而,随着农村建设进度加快,如何满足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需求,同时保留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的精华,使其稳定延续,成为传统村落景观建设中的新问题。文章以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从村落的布局特征、路网结构、院落空间、建筑用材、建筑局部装饰、主体性公共建筑空间、宗族特征、信仰特征、习俗特征与方言特征十个方面提取景观基因,构建景观基因图谱,最后以峪口村为例,针对景观基因修补、基因激活、基因优化、基因融合四個方面提出策略,为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保护与传承研究提供理论与素材。

关键词:陕西沿黄地区;景观基因;黄河文化;传统村落;景观基因图谱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3)09-0-04

0 引言

河流自古就是文化与文明的发祥地,黄河一脉哺育了炎黄先祖,孕育了中原文化,浇灌了中华民族绵延万里的精神谱系。传统村落是自然地理、历史文化、人文社会的有机结合体,自然与人文的不断演变在这里留下了种种痕迹,村落中的民居建筑与景观是文化基因的外在表象,体现了其独有的特色。

在传统村落保护与再生的现实进程中,很多“名录内村镇”已经陷入了史籍资料丢失、遗存建筑残破不堪的困境,目前,尚未有完备的景观特征与遗传信息可供景观基因鉴定与提取。景观基因图谱的绘制工作尚未完成,这对依托该理论开展的村落修复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战。而以遗传信息为出发点,演绎和恢复受损或丧失景观基因表达路径,就可以有效应对文化遗产丢失、民居景观损毁等困难,复原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景观和文化。

1 黄河文化与景观基因

1.1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的形成时间可追溯至史前时期,远古居民在此繁衍生息时,文化的种子也随之孕育萌芽,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多层次、多风格的文化集

合体。

黄河文化是以流域进行划分的一类文化,类属地域性文化,因其流域内地形地貌特征,也被称为“黄土文化”。“在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中,黄河文化是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主体文化。”[1]

1.2 景观基因与景观基因图谱理论

“景观基因特指一个景观所特有的、区别于其他景观的内在文化因子,是景观‘遗传的基本单位。”[2]我国“景观基因”概念于2003年由学者刘沛林提出并发表研究成果,并在随后的景观基因研究中,逐渐提出“景观基因图谱”“胞—链—形”“景观信息链”等概念,对我国景观基因研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目前景观基因的研究逐步转向数字化发展、多学科融合的方向。

分析国内研究现状可知,相较于全国景观基因研究进展,陕西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研究仍处在成长期,需要结合更多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其研究成果。因此,结合黄河地区独特的文化体系构建沿黄村落景观基因图谱,对保护与传承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研究都有重要意义。

2 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的景观基因识别

2.1 村落环境特征识别

陕西沿黄地区以黄帝与炎帝的传说为文化基础,因此文化受到风水观念、图腾崇拜的影响,同时也影响了传统村落的风水格局。这些以谐音或寓意为核心的村落布局不仅表达了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适应了传统农耕社会对子孙后代繁荣发展的期待以及吉祥富贵、避邪祛祟等心理诉求。例如,党家村村庄总体形态呈“船”字形。

村落布局决定了路网与民居形式,因此村落布局是传统村落景观中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分析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布局形式可知,共有集中式布局、条带式布局、组团式布局和松散式布局四种布局形态。其中,集中式布局是研究对象中最常见也是内容最丰富的布局形式,多呈现为方形;带状村落分布在中部或北部区域,与中心聚落紧密相连;组团式村落大多是村寨结合型村落,有老村与新村合并的清水村,还有老村与新村、寨子三类组团形式的党家村等,组团间通过村主干道相连;分散式布局则是村庄间通过小路口相连。

2.2 村落建筑特征识别

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建筑布局形态同样受到儒家思想、风水观念的影响,具体表现有:中轴对称格局以对应中庸思想、四合院围合空间以对应虚实结合思想、坐北朝南以对应负阴抱阳思想、院不对巷以对应趋吉避凶思想等。

根据平面布局形态可分为合院式布局、“半边盖”夏房式布局、厢窑四合院式布局与靠窑式窑洞布局。

根据建筑功能定位不同,可将主体性公共建筑分为宗祠、庙宇、戏台、山墙等。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的主体性公共建筑中,大多可见到细部构件上的精美雕花,其是在特定自然地理环境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建筑装饰,反映了当地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及审美观念。在各地修建民居的过程中,雕花彩绘的运用必不可少,它们不仅为建筑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而且还赋予了房屋一定的观赏价值,使其兼具实用性、装饰性以及文化性,其物质和精神功能对沿黄地区民众生活习俗和审美情感发展产生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建筑的门窗也是识别的重要对象之一,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门型多样,四合院中门楼可分为随墙式、屋宇式。随墙式门楼通常镶嵌于外墙之墙体上,在围墙的中间,按顶部遮盖的形式,有罩式门楼与普通门楼之分。罩台型门楼以建筑屋顶为平台,用木质或石木构件搭设而成。另一类为屋宇式门楼,分布于庭院东南隅,门楼下为台阶石级,向上延伸。这种形式多建于四合院中,为中下层人家所采用。

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窗形式多样,按外形分,有圆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八边形、拱形等多种形式;按用途分,有室内窗户、室外窗户两种类型;按窗形分,有支摘窗、槛窗与直权窗三种类型。

2.3 村落宗族特征识别

宗族文化是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宗族是地缘和血缘关系及同宗同族的社会单位,宗祠是血缘崇拜、宗族凝聚、宗族文化的中心,也是构成乡愁的重要符号。”[3]其中以关中传统村落姓氏文化最为突出。从历史上看,这种现象并没有因为时代和地域的不同而有所改变。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中基本上每个村落都是由一个大姓或几个大姓作为常住人口,如常家沟为常遇春后代迁居至此而形成,现常姓居民占全村居民的90%以上。现大多数村落还有祠堂、宗谱、私塾、宗族大院等宗族文化的物质遗存。另外,民间还有大量传统祭祀习俗和信仰习俗及仪式活动,规模最大的当数每年在黄帝陵举办的祭祖大会。

在宗族祠堂建筑层面,渭南市的党家村、尧头村、灵泉村的宗族祠堂保存较为完好,其中以党家村为代表。党家村自乾隆时期就创办私塾,其私塾大多建立于祠堂及富户之别院,至清朝末年,党家村私塾达到了13家,现存的党始祖祠仍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4 村落信仰特征识别

从远古神话时期一直到唐朝,陕西沿黄地区均处于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以此为基础而设立的城市,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黄河文化是伴生于农耕文明的血缘根亲世俗主导型文明,形成了天神崇拜和祖宗崇拜并行的二元信仰体系。”[4]

除了对传统华夏始祖的神话信仰以外,沿黄地区的居民对黄河有强烈的敬畏之心,由于受黄河改道以及水患的影响,沿黄地区几乎村村都有龙王庙,祭拜龙王以祈求风调雨顺。还有些村落因自身特殊的历史发展经历,会祭拜某些神仙或历史名人,如在南长益村,传说药王孙思邈云游全国采摘仙药时曾路过此地,为当地百姓诊察医治疾病,此后村里便集资修建了药王庙,感念药王医者仁心、广济天下之大义。

部分村落以单一产业为生,因此还会专门信仰祭拜这一行业的创始人或守护神,如尧头村在每年腊月二十会举办祭窑神大典,以祈求新的一年生产顺利;峪口村的村民以造纸为生,村内建有蔡伦庙,有拜蔡伦的习俗。

2.5 村落民俗特征识别

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中的民俗可根据演绎传播方式、表演场合的不同分为游艺习俗、传统技艺习俗、集市庙会习俗三大类。其中,游艺习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类民俗文化,主要为锣鼓秧歌等地方戏剧,各个村落保留有一定村落特色的戏剧表演方式,如党家村的韩城行鼓、等驾坡村的监军战鼓等。秧歌作为当地群众最喜欢的一种民俗活动,在民间广泛流传。传统的习俗有高跷、舞龙舞狮、剪纸、刺绣、做花馍等,还有地方戏种如秦腔、眉户、道情与皮影戏等,其中以秦腔最为盛行,其次为眉户、道情戏种,最后是皮影戏种。集市庙会习俗以各地自行举办的庙会、祭祀活动为主,如尧头村的窑神庙会、南长益村的药王庙会、灵泉村的福山庙会等,其中规模最大的是黄帝陵的祭祖大典。

2.6 村落方言特征识别

从方言的分区与归属来看,陕西延长以南属中原官话关中片,佳县、绥德、吴堡、清涧等属吕梁片,延川属志延片。将上述分区简略划分后,可分陕北与关中两个片区。

如今陕北沿河地带居民与山西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表现为语言上的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尤其是语音方面的影响极为明显。前文提到的陕北方言和山西方言有很多共同之处,不仅同属于大方言,还体现于微观方向,这是因为在历史上秦晋长期通商,经济政治高度往来,人口迁徙也较为频繁。

3 景观基因保护与传承策略

对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的设计,首先应该在敬畏自然、尊重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其次,保护措施与设计要点应针对不同功能空间的不同阶段。

3.1 针对古建、古村落进行基因修补

在修复阶段,首先要避免过度修复以免造成二次破坏。此阶段主要从物质景观基因图谱中提取相关信息:从建筑用材中根据被修复建筑所处的地质环境,选择不同的本土材料;针对具体建筑,即从主体性公共建筑中提取建筑构架与屋顶、山墙等形式作为参考;针对古村落整体修建,从村落布局形态与路网结构图谱中提取信息,找到修复方向。

3.2 针对传统村落文化断代现象进行基因激活

针对传统村落因文化保护不善、年轻人口流失严重而面临的传统文化传承困难的问题,要从非物质文化景观基因图谱中,提取研究习俗部分,引入新生学习、设计力量,激活传统文化景观基因。

3.3 针对传统村落景观升级与旅游规划进行基因优化

对保存较为完好但知名度较低的传统村落进行景观升级与旅游规划时,可以从路网结构与村落布局形态基因图谱中,提取主次景观线路,针对不同类型村落布局形态设定不同功能区块。细部设计要从局部装饰基因图谱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纹样,为设计与规划提供设计思路与设计主旨。

3.4 针对传统村落多元发展进行基因融合

对已有一定景观与旅游规划基础的传统村落,可以建设与宣传景观文化,从信仰、习俗等非物质性景观基因图谱中提取契合该村落的精神文化主旨,为景观文化的建设与宣传提供文化核心。同时可以参考非物质性景观文化过往的遗传路线,模仿其演化规律,为后续文化活化与创新提供基因遗传框架。

4 以峪口村为例进行景观基因保护与传承

4.1 峪口村景观基因识别提取

峪口村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峪口乡,属于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因为地理位置靠近黄河,所以峪口村在历史上作为黄河渡口,沟通陕西与山西之间的商贸往来,每逢集市,都有来自各地的客商在此做买卖或渡河,这种情况一直延续至今。

峪口村曾一度以手工造纸为主业,其生产的手工纸名扬陕北,村内现存的大小不一的几十孔窑洞,曾经都是造纸的场所

峪口村受地形影响,形成带式路网,村落民居散布在半山腰,属于散点式布局。建筑以土石结构的多孔式窑洞布局为主。由于紧邻黄河,所以峪口村對水系神明更为崇敬,建有龙王庙,有拜大禹、拜龙王祈雨的习俗。同时为了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安定,修建了关帝庙、观音庙、霸王庙来保佑村子。历史上峪口村一度以造纸的收入作为主要经济来源,如今也有少部分村民仍以造纸为生。

峪口村景观基因丰富,在遗传路径中稳定性较强,因此针对村内新规划的艺术小镇,应当以基因植入的方式,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但不应以格格不入的方式强硬融入其中。

4.2 峪口村景观基因保护策略

峪口村整体保护较好,主要可分为现居住区、废弃民居区、庙宇区、沿河泥沙区与新规划区。现居住区均保留当地建筑风格,以多孔连排式窑洞为主,但有部分院落已无人居住,面临破败倒塌的危险,集中在峪口村北侧高处。村口为村民公共性活动空间,也是集中了霸王庙、观音庙、关帝庙的区域。村东南处是新规划区域,规划进驻艺术小镇,艺术小镇与村落整体景观风貌差异较大,未融入整体氛围,对传统村落无法起到正向宣传与文化保护作用。

4.3 峪口村景观基因保护与传承设计

结合峪口村现状,依据所提出的基因保护与传承策略,遵循村落街巷布局与路网结构,以“一带两心”的设计主旨对峪口村进行整体设计。

峪口村目前可分为四大区:居住区、民俗信仰区、河道景观区与民俗文化活动旅游区。北带基本为现村民居住区,保持峪口村原有状态、原有路网与村落布局结构,针对这一部分将运用基因修补策略管理与修缮废弃民居,改造优化道路与墙面,规整居民区景观,运用基因激活策略维护村口庙宇,增添相关文化设施,打造戏曲文化广场。南带主要重新规划设计河道景观区与新规划区。针对河道景观区,采取景观基因优化策略,再塑黄河文化景观,同时打造河道景观,使村落更加美观宜居。最后运用景观基因融合策略,将新规划区设计为民俗文化活动旅游区,设计思路以体现和宣传民俗文化为主,融入艺术与乡村旅游,活化历史民俗,融合景观基因,为参观者展示古朴且饱含民俗气息,同时又不失活力的峪口村。

5 结语

传统村落文化与景观存在普遍联系,研究传统村落景观基因有助于为景观基因遗传提供稳定且合适的遗传、发展环境,从而更好地实现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本文选取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针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保护与传承提出四个可行策略——基因修补、基因优化、基因激活与基因融合,以峪口村面临的发展问题为切入点进行整体规划设计。

我国传统村落景观融合了国人独特的哲学思想,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保护与发展融合了黄河文化与陕西地域特征的文化景观,有助于实现文化复兴,未来将在景观基因识别与提取方面引入评价体系,增强整体性与系统性,提高村民与游客的参与度。期待未来有更多景观基因识别与构建图谱的方式用以传承文化景观,加强对陕西沿黄地区传统村落的保护、更新与发展,从而实现乡村复兴。

参考文献:

[1] 安作璋,王克奇.黄河文化与中华文明[J].文史哲,1992(4):3-13.

[2] 胡最,刘沛林,邓运员,等.传统聚落景观基因的识别与提取方法研究[J].地理科学,2015(12):1518-1524.

[3] 王葆华.民间宗祠里的乡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07-05(006).

[4] 黄海涛.黄河文化与中国人的信仰[J].中国民族博览,2022(4):22-24.

作者简介:王明朗玥(1998—),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统村落景观保护与传承。

贠思汀(1994—),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传统村落景观保护。

王葆華(1971—),男,陕西西安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古村落保护。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传统村落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民族地区传统村落文化安全建设的新视角
基于黄河文化背景下兰州黄河风情线雕塑长廊规划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