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进程视域下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传统危机及化解之道

2023-06-25 11:21段红雷前虎来文静
职业技术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失语症职业教育

段红?雷前虎?来文静

摘 要 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职业教育法》首次在国家法律层面对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作出了制度设计,开启了中国式学徒制现代化之路。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不仅要着力解决当代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难题,还要处理好现代化进程中本土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近现代以来,在追求现代化进程中,西方现代学徒制话语的不断输入,影响乃至切断了本土有序传承,造成了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传统危机。中国传统学徒制在传承过程中积累了深厚的理论资源、实践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提供了传统资源支持。但这些资源尚处于“冻结”状态,化解中国特色学徒制传统危机需唤醒“被冻结的资源”,进行传统学徒制资源的价值重估、话语重释与实践创新,探索出中国式学徒制现代化之路,助力中国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关键词 中国特色学徒制;传统学徒制;职业教育;失语症;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 G71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3)04-0018-06

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三十条明确提出“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这是首次在国家法律层面对中国特色學徒制作出的制度设计,同时也开启了中国式学徒制现代化之路。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建设的逻辑起点问题,讨论本土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关系。在百余年的现代化过程中,西方话语渐次遮蔽了中国传统理论言说,造成了“本土同化力”弱损,“本土原创力”衰减等“弱本土”危机[1]。西方学徒制话语的过度强势,不同程度影响乃至切断了中国传统学徒制与中国特色学徒制之间的血脉联系和传承关系,造成了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传统危机。如何应对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传统危机,自觉构建本土原创的中国特色学徒制话语实践体系,便成为了当前推进中国式学徒制现代化至关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本土失语:现代化进程视域下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传统危机

“失语”原为医学术语,是指一种正常话语表达系统在面临外部刺激情况下,所展示出的一种内在表达话语的损伤与弱化,以至无法接续原有的发声机制。后来被引入到教育研究领域,表达对于教育活动主动或被动的“选择”与“嬗变”过程,指代我国教育科学的种种“失语问题”[2]。在职业教育领域,中国传统学徒制在西方学徒制话语的强势刺激下,表现出一种言说方式和建构方法上的失语现象,在理论话语、实践活动和人文内涵等层面多有体现。

(一)理论话语的失语

中国传统学徒制理论失语有着多方面的背景因素。一方面,中国传统学徒制是建立在千年来中国土壤之上的技能形成模式,在现代社会科学系统化、体系化之路上缺乏现代性传承,无法有效对接新生话语概念范畴,进行系统科学的提炼总结。在学科分化、逻辑分类等现代知识体系面前,中国传统学徒制所代表的经验式话语理论难以进行有效的话语重组,长期处于“悬置”状态,被视为一种“冻结的传统”,难以在当代学徒制实践中发出声音。另一方面,随着西方学徒制话语的强势介入,过度强调西方性所具备的普世价值,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本土话语传承,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没有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西方话语渐成主流,致使传统“一次失语”。“在一种表述方式取代另一种表述方式的转换进程中,有时可能出现表述的障碍,形成一种另类的失语。”[3]西方学徒制话语在中国呈现出一种原始爆炸式生长,中国学徒制在“被现代化”巨大牵引力之下,无暇或无力对西方话语进行本土化吸纳改造,致使学徒制的中国传统基因断裂。与此同时,现代信息技术发展改变了传统话语传播方式,中国传统学徒制话语在知识普及中,过往的意识在持续性的生产和消费循环中逐渐丧失,中国传统学徒制话语记忆遭遇了更为潜在的改变乃至遗忘,“二次失语”成为值得警惕的现实问题[4]。

及至现代,中国学徒制理论研究多关注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发展模式及国际上典型国家的实践经验等,这些理论探讨为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提供了理论支持。同时,也遮蔽了中国传统学徒制理论话语,造成中国传统学徒制理论失语。

(二)实践活动的失语

在中国特色学徒制探索上,中国传统学徒制并没有展现传递出自身所积累的实践经验,更多是处于一种潜在运行状态,以至于有学者提出了传统学徒制沉浮的历史必然性问题,认为传统学徒制衰落有其必然性[5]。目前,现代学徒制试点在推进过程中存在着顶层制度设计滞后、企业参与热情不高、社会认同度不高、行业组织治理职能未能彰显等问题[6],呈现出某种程度上的“水土不服”,此即是实践活动失语的表征。

在实践借鉴上,学界把更多目光集中在西方学徒制经验的吸纳借鉴上,多侧重西方宏观概念与经验介绍,忽视本土实践土壤和文化惯习,较少能够贴近学徒、贴近职校、贴近企业,为学徒制落地中国提供可行方案,存在规则盲区与制度局限、关键制度规划滞后脱节、多元互动机制运行受阻等“虚”过于“实”的状况。在实践过程中,中国传统学徒制特有的优势基因如师徒关系、契约机制、学习场所、学徒考核主体等方面在继承中出现了断裂[7]。例如,在师徒关系上,师徒传承关系演化成为一种员工与雇主之间的雇佣关系,切断了传统学徒制的文化传续职能以及相应的文化传承使命。

尽管我国先后探索提出了学徒制的“天津模式”、广东顺德“双零模式”、广东惠州“四环模式”、深圳“宝安模式”,然而最为直接的参照对象仍来自西方国家,如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澳大利亚“新学徒制”等,西方底色浓厚,中国传统因素稀少。这种现象在“类现代学徒制”提法上可见一斑,在《类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索》一书中,作者虽然认为中国学徒制的实践同西方学徒制存在形式上的不同,然而其“类现代学徒制”提法却显现出内在自信不足,还是以西方学徒制实践标准来判断中国本土学徒制是否符合西方实践规制。

(三)人文内涵的失语

1958年,英国哲学家波兰尼(Michael Polanyi)在《个体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中提出了“默会知识”的概念。“默会知识”主要是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的,需要靠教师(师傅)长期的身教和熏陶,是一种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知识。当前,中国现代学徒制试点过度强调教学模式论,“显性知识”的教授在课堂与实践中占据主流位置,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文内涵等“默会知识”传续。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博弈中,工业社会所滋生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造成了学徒制单向度发展,呈现出工具理性独语和人文内涵失语现象[8]。

长期以来,学徒制被视为一种技能人才教育模式,忽视了中国传统学徒制延续社会关系、保育社会技艺的“传承制度”功能;较多关注技术与知识转移,较少关注中国传统学徒制师父与徒弟以及再传弟子所建立的世代传续关系,而这正是中国传统学徒制技艺传承的关键[9]。在此背景下,国内部分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试图接入传统拜师仪式,以建立起学徒与师傅之间的情感关系,但收效甚微。师徒关系仅表现为外显的同事关系,难以纳入师门传承序列,甚至师徒间存在较为明显的竞争关系,师傅易产生“知识囤积”行为、学徒产生“知识排斥”行为,师傅不愿意教、学徒不愿意学的情况屡有发生。

人文内涵失语还体现在工匠文化与技术文化的削弱受损上。一方面,切磋琢磨的工匠文化遭到削弱。《诗经·卫风》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生动概括了传统工匠对于技术提升的执着追求与境界之维。传统工匠反复斟酌细节,改进完善每一道工序,在师傅手把手地传授下,把切磋琢磨的创物观念不断传承给学徒。然而,现代企业流程化生产中,一个产品生产被分割成多道工序,每个学徒仅负责一个或几个工序,多为重复性工作,难以在产品生产中感悟到创物的乐趣与成就感。另一方面,“道技合一”的技术文化遭到削弱。传统工匠凭借技艺立身立德,呈现出“道技合一”的技术追求。现代学徒多为谋求立身之技,崇尚快速的技能積累和对接工作,学徒过程异化为单一的技术知识传递,“道技合一”的技术文化被简化为技术唯一论。

综上,中国传统学徒制在当代面临着极为尴尬的境遇,西方话语遮蔽之下“本土基因”有断裂之危机,呈现出某种程度的传统“失语症”。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传统失语,并不仅是中国话语劣势的一个单独案例,而是中国职业教育在主体自觉之前的典型缩影。正如有学者所言,中国的话语劣势主要表现在:“话语议题由西方设定,话语规则由西方制定,话语进程由西方主导,话语内容由西方提供,话语真伪由西方裁判,分析范式由西方创造。”[10]

二、自我审视:现代化进程视域下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传统资源

中国传统学徒制度曾盛行于手工业时代诸多领域,是我国古代技术传承的主要模式。之所以能够为古代中国科学技术文明发展培养了大量能工巧匠、大国工匠,就在于其本身具有强大的自适应能力,能够在面对时代变迁时,坚韧地存在、生成或者在变革中更新自身。面对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传统失语,我们不得不思考唤醒“被冻结的传统资源”,为推行中国特色学徒制提供支持。

(一)理论资源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曾言:“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这一论断所强调的是,传统事物都是因时而变的,并不是固守传统、一成不变的。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时变是守”“革故鼎新”等求新求变思想接续不断,塑造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影响着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求变思想在中国传统认知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这从中国传统的“权变”“通变”“时变”等概念范畴中可见一斑。换言之,中国传统学徒制面对时代变迁、人文精神迁移的现实,一直不断地进行自我革新,旧传统的褪去意味着新传统的兴起,循环往复的过程造就了“时变是守”的民族文化特性。

近代以来,中国传统学徒制开启了在近代社会嬗变之路,演绎着“变异”“革新”和“转型”的多重变奏,在介乎传统与现代之间呈现出一种“近代形态”,这种改造既是对传统学徒制的继承延续,又时常表现出一种不连续性,“这种不连续性,可以称之为嬗变”[11]。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话语体系不仅要在概念、范式、方法上解构西方的话语体系,更要以“时变是守”的民族特性为核心建构传统话语的现代表达体系。具体到职业教育领域而言,就是在破除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倾向后,自觉将西方概念与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规范作比较,摒弃西方话语中概念性的冗杂解释,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话语表达方式。

(二)实践资源

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体系首先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中国传统学徒制在中华民族发展演进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着悠久历史和辉煌成就,历经了奴隶制时期世袭制、封建时期艺徒制、近代时期练习生制等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和特征。中国传统学徒制发展历程显示:作为一个整体概念,传统学徒制在实践形式上是多元而丰富的,并不是单一不变的。

近代以来,中国在“刺激—反应”模式之下,被动进入现代化历程,学习西方成为近代教育产生和发展的基本趋向,但传统教育中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成分仍然凭借统治者的意志保持下来,某些部分也能够结合到近代教育的体制中,构成晚清近代教育的中国特色[12]。中国传统学徒制千年来所积累的经验范式也在近代化进程中被不同程度地继承与保留,为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体系提供了参照示范。在实践资源上,国家建有技艺传承人制度,几乎囊括各行各业技能行家、名家。国务院先后于2006年、2008年、2011年、2014年和2021年批准命名了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确定了相应的传承人。例如,国家级芜湖铁画锻制技艺传承人储金霞女士作为芜湖铁画第五代传人,不仅自己倾心芜湖铁画技艺,还要将铁画这门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招收弟子多名,不断把芜湖铁画技术发扬光大。

中国现代学徒制和企业学徒制试点实践经验也为构建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体系提供了宝贵资源。中国现实发展超出了西方话语原有的理论解释范畴,中国也正是在这种与自身现实发展不对称的国际话语舞台上寻求自己的言说方式。只有当西方实践与中国自己独特传统方式相结合,并以中国规则为主加以创造性地吸收,才能推动中国特色学徒制体系建设,也才能真正实现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中国式现代化。

(三)文化资源

中国传统学徒制不仅关注学徒专业技艺技能的养成,更注重学徒道德品行的培养,形成了一种传统学徒制文化。一是师门文化。中国传统学徒制基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独特教学方式及教学环境下,形成了饱含门派之别、技艺之分及荣誉责任的师门文化。师门之内,设置门规戒律,师门弟子按入门先后顺序确定辈分等级,师门内众人以师为尊,以发扬师门技艺为己任,恪守规矩,延续责任,俨然成为一个技艺共同体。例如,中国古代医学领域金元四大家,即刘完素(“寒凉派”)、张从正(“攻下派”)、 李杲(“温补派”)、朱震亨(“养阴派”),各派之间收徒众多,各尊门规,以发扬本门医法为学医旨归理想。二是伦理文化。中国传统学徒制的伦理文化历经时代变迁,从起初的私人性质逐渐演进成一种社会性质,具有了公共教育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关系以“尊亲”“孝慈”为情感特征,注重“爱”与交流,作为老师会关心徒弟的技艺,在教授徒弟技艺的同时指导其职业发展,磨练其意志,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13]。三是技术文化。中国传统学徒制强调厚德精术、德技并修的技术文化,技能养成与职业认同融为一体,以技立身、以技荣身成为学徒至上的人生追求。在学徒培养过程中,技术传承不仅是一种人生事业追求,“勒名求德”“近乎道”更被认为是工匠的最高境界。例如,“庖丁解牛”式匠人的卓越技艺极难达至,更难以实现的是匠人“由技入道”的提升,这是中国工匠传统和哲学家传统的顶峰汇集,是技术文化的哲学境界。

三、范式重构:现代化进程视域下中国特色学徒制传统危机的化解之道

虽然传统学徒制在中国特色學徒制建设过程中不断地以散点形式出现,并被赋予寻求“中国特色”的专有使命。学界也有人提出了中国特色学徒制传承的“近代起源论”,意图勾绘出中国特色学徒制近现代百年发展演进历程,为“中国特色”寻求历史依托,然而其多停留在史学溯源之上,难以取得落地实效[14]。化解中国特色学徒制的传统危机需重视本土传统资源挖掘,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搭建起沟通桥梁,努力探索出一条中国式学徒制现代化之路,在国际舞台上复现学徒制的中国“声音”。

(一)传统学徒制资源的现代价值重估

通过梳理学徒制文献发现,各种现代理论解释众多,致使传统学徒制本来面目变得模糊凌乱,传统学徒制异化成为封建落后产物的“代名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传统学徒制的正确认识,阻碍了对其价值功用的挖掘和利用[15]。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需改变传统与现代对立的二元思维认知,科学处理本土与西方之间的关系,提升传统学徒制地位,在古今参照、中西对比中进行传统学徒制资源的现代价值重估。

其一,改变传统与现代对立的二元思维认知。在现代语境中,“传统”概念并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一种人为的社会建构,其内涵往往被对立概念所规定,深深烙印上实体化、本质化痕迹,传统总是被当作落后的、愚昧的、不开化的东西,忽视了其最为核心的过程性与开放性特征。传统总是坚韧地存在生成或者在变革中更新自身传统,并不是作为现代性对立面而存在的,它在消解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重建传统[16]。事实上,在现代进程中,传统之中蕴含着现代性,现代之中蕴含着传统性,两者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共存关系[17]。要解决失语症,必须要站在民族历史的高度,改变传统、现代二元思维认知,结合现代化的理论分析工具,进行传统学徒制价值的再认识、再阐释,探索一条中国式学徒制现代化之路。

其二,科学处理本土与西方之间的关系。在全球化、信息化语境下,“传统”作为一个被社会建构的事物,极易被裹挟进西方化浪潮,酿成区域范围的“失语”病症。这一“失语症”源于现代化进程中未能处理好本土与西方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不同区域、不同民族在面对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必须坚守本民族文化之根本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具体到中国特色学徒制,必须在中国本土历史与时代环境中把西方学徒制理论再语境化,从而避免遮蔽中国传统学徒制资源的价值伸展。

其三,提升中国传统学徒制地位。中国传统学徒制基于“时变是守”的民族文化特性,极为重视师门文化、伦理文化及技术文化,强化厚德精术、德技并修等人文内涵培养,创新了多种学徒制实现形式,这些传统资源对提升我们的文化自信、民族凝聚力、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在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过程中,需要逐步加深对中国传统学徒制的现代认知,不断提升其地位,给予其应有的价值判断。正如有学者所呼吁的,职业教育要真正有所作为,必须充分认识到传统学徒制的存在及其正在发挥的强大功能这一事实,进而改造职业教育,使之与民间学徒制对接起来,在广阔的社会视野中重思与重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体系[18]。

(二)传统学徒制资源的现代话语重释

事实上,传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具备延伸和更新能力的本己能量,即它有能力在一种文化中发展延伸,始终具有本己的本体存在性,并具有自我变革的生命活力。化解中国特色学徒制传统危机需注重激发传统资源的内在原生动力,以今观古、以今释古,让传统资源在现代化进程中重新找到其时代定位及价值呈现路径。

其一,传统理论现代化。近代以来,中国特色学徒制传承之路从未断绝,在古今参照、中西汇通的基础上开出新路,虽然这条新路总是以隐在的形态而存在[19]。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其逻辑起点、体系建构都无法离开本土经验,仍然需要从丰富的传统理论资源中寻找。进而自觉地突破西方话语的禁锢,建构中国特色学徒制理论话语,重新释放“通艺通道”“德艺兼求”“维新守庸”“强勉拙诚”“民生家国”等中国传统职业教育话语原生活力,在一个开放框架内进行话语重释,成为中国特色学徒制的独特话语,推动中国式学徒制现代化。

其二,本土范式现代化。传统学徒制在中国手工业时代曾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技术成就,也探索出了丰富多彩的本土范式,诸如技术职官制度、父子家传制度、官府手工业艺徒制度以及商业学徒制度,等等。这些本土经验蕴含的本土技术传承范式承载了中国传统学徒制的内涵精髓。要实现中国式学徒制现代化,就需要重新审视这些资源,结合现代管理科学、教育学以及社会学知识进行现代化重建,打通传统学徒制和中国特色学徒制之间的隔阂,让潜在的中国学徒制传承脉络以更为自信的姿态,建构中国特色学徒制实践体系和实践范式。

(三)传统学徒制资源的现代实践创新

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需要依托中国传统学徒制资源,接续“因是求变”的民族文化,遵循面向传统、面向时代、面向未来的发展思路,用历史性表现去印证学徒制的共识性问题,用实践创新去化解学徒制的难点性问题,构建中国式学徒制现代化的美好图景。

其一,面向传统进行基因谱系。采用仿生物学原理,通过细致分辨梳理,在基因传递中找出持续不断的传统基因组和基因记忆,搭建起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桥梁。正如我国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一样,通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相结合的手段,旨在研究和排定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确切年代,勾绘出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进程。中国传统学徒制基因谱系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项职业教育断代工程,主要从传统学徒制度、传统学徒制思想、传统学徒制文化等三个维度,采用文献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田野调查和专家甄别相结合等跨学科、多元化研究方法,分析提炼出中国传统学徒制基因图谱,并把这些基因进行现代性组合,让中国传统学徒制优秀基因植根于中国特色学徒制建设之中,在实践中彰显传统基因的本土优势和民族特色。

其二,面向时代进行现代转换。余同元在《中国传统工匠现代转型问题研究》中以江南早期工业化进程中传统工匠转型為例,提出了传统工匠技术转型和角色转换命题,并对此进行了有益探索[20]。然而,当前最为有效和根本的即是面向时代进行现代转换。在“被现代化”进程中,传统学徒制实践范式几乎完全“失语”,学徒制实践主流形式则仅拘囿于现代学校形式,企业内学徒教育形式被视为一种正规学校教育补充,传统学徒制实践范式传承后继乏力、生存艰难。中国传统学徒制的“现代转换”指的是促进学徒制组织形态由某种认知类型转换为另外一种认知类型,强调的是一种形式到另外一种形式的过渡变迁。这一“转换”不是细节性的,而是整体性的进行时空转移;不是原封不动的现代引入,而是在过渡变化中催生出新的形态。具体而言,即在传统学徒制本土范式基础上,融入现代管理科学、教育科学等现代理论,结合现代化时代需求,设计出中国特色学徒制组织样态和实践范式。

其三,面向未来进行模式创新。在新的语境环境下或者在面向未来教育之时,学徒制应该呈现出何种形态,这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话题。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极大程度上改变了现代知识的传递方式,尤其在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已不单单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还能以近乎人类主体的身份参与到知识生产之中,不断形塑着人类社会形态[21]。智慧云学徒制、远程学徒制、虚拟学徒制等各种学徒制形式不断涌现,中国特色学徒制一方面享受着技术赋能所带来的便利,另一方面也不得不面对学徒制边界泛化与扩容带来的系统风险。中国特色学徒制应以不断求新、求变的开放心态,挖掘本土资源,弘扬优秀传统,给予智能时代学徒制探索更多的包容与支持,让学徒制实践形式百花齐放,发挥现代学徒制在后工业社会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通过现代学徒制的创新实践,实现人才知识结构的重构、精湛技艺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22],让学徒制成为我国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

在建设中国特色学徒制进程中,一方面,要注意警惕西方式学徒制话语实践的过度僭越以及所带来的本土“失语”危机;另一方面,要注重本土传统资源的深度挖掘,传承中国传统学徒制优秀基因,积极面向未来教育进行路径创新,使其能为当前推进中国式职业教育现代化所用。在重估中国传统学徒制资源价值的同时,也需要正视当前中国特色学徒制探索取得的显著成绩,凝练中国特色学徒制的话语与实践体系,呈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方案”,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 考 文 献

[1][2]吴晓玲.我国教育科学“失语”问题与研究之历史进程探析[J].教育科学,2006(1):26-30.

[3]罗志田.文化表述的意义与解释系统的转换——梁漱溟对东方失语的认识[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1):89-102.

[4]闵心蕙.断裂与延续——读“文化记忆”理论[J].中国图书评论,2015(10):81-87.

[5]李蒙,陈明昆.学徒制沉浮的历史必然性分析[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教育版),2018(1):36-40.

[6]梁卿.现代学徒制中企业参与困境的破解策略——来自近代工厂学徒制的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22(9):38-42.

[7]张倩,宁永红,杨玉芬.我国现代学徒制的基因、断裂与传承[J].教育与职业,2019(15):39-45.

[8]周丽明.分化与断裂:两种文化对立的根由[J].文艺评论,2013(3):9-13.

[9]刘启超,戴国斌,李文鸿.中国武术师徒制文化传续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1(8):63-72.

[10]吴海江,包炜杰.从自觉到自信: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何以可能[J].学术界,2017(2):237-245+328.

[11]罗志田.裂变中的传承:20世纪前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第3版修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2019:26.

[12]俞启定.晚清中国近代教育形成动因和线索[J].教育研究,2021(6):62-69.

[13]宋晶.传统学徒制的伦理精神探寻[J].职教论坛,2013(28):48-51.

[14]雷前虎,来文静.中国特色学徒制传承的近代探源[J].职教论坛,2022(2):23-30.

[15]祁银德.传统学徒制基因在现代职业教育中的表达和变异[J].职业技术教育,2014(13):15-19.

[16]乌尔里希·贝克,等.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M].赵文书,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56-134.

[17]章可.清末民初“传统”的出现:概念史视角的考察[J].史学月刊,2020(4):123-131.

[18]徐国庆.中国的民间学徒制[J].职教论坛,2006(2):1.

[19]来文静,雷前虎,路宝利.中国共产党百年学徒教育:历史进程与前瞻审思[J].职业技术教育,2021(25):12-18.

[20]余同元.传统工匠现代转型及其历史意义[J].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79-84.

[21]杜华,顾小清.智能时代的知识图景:人工智能引发知识观重塑[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22(4):47-54.

[22]李政.职业教育现代学徒制的价值审视——基于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变迁的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1):54-62+120.

The Traditional Crisis of Apprenticeship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Sol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zation Process

Duan  Hong, Lei  Qianhu, Lai  Wenjing

Abstract  The newly revised“Vocational Education Law”proposes to implement the apprenticeship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opened the way to modernize the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Chinese styl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apprenticeship syste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hould not only focus on solving the contemporary problem of training highly skilled personnel, but also deal with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and western, traditional and modern in the modernization process. Since modern times, in the pursuit of modernization process, the western modern apprenticeship discourse practice of continuous input, influence and even cut off the local orderly inheritance, caused the traditional crisis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apprenticeship system. Chines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system in the inheritance process has accumulated a deep theoretical resources, practical resources and cultural resources, these resources are still in the“frozen”stat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apprenticeship system provides a traditional resource support. To solve the traditional crisis of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e need to reawaken the“frozen tradition”, reevaluate the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resources, reinterpret the discourse and innovate the practice, change the western apprenticeship discourse and practice, explore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apprenticeship, and help Chinas high technical skills training.

Key words  apprenticeship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raditional apprenticeship; vocational education; Aphasia; Chinese Modernization

Author  Duan Hong, senior teacher of Anhui Academy of Educational Science (Hefei 230061);Lei Qianhu, associate professor of Hebe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doctoral candidate of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Lai Wenjing,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失语症职业教育
失语症
全面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之“新”
“中国式现代化”的如椽巨笔
理论·历史·实践: 三维探析中国式现代化
现当代文学不承认古体诗词与文化失语症之关系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医文化失语症”现象及应对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