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庙祭祀文化内涵发展对建筑布局设计的影响

2023-06-25 02:14肖博尹燕飞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3期
关键词:孔庙文庙布局

肖博 尹燕飞

【摘 要】本次研究旨在分析明清地方文庙的建设布局细节,并尝试分析建筑布局与仪礼空间营造之间的关联性。文章从文庙建设的起源、布局、形制、建筑构成的要素研究入手,研究仪礼空间营造的相关元素和文庙建筑文化象征的功能,总结我国明清时期地方文庙的建筑特征,深入分析当时政治文化部署的实际需求,以及对文庙建筑的设计影响。

【关键词】明清;地方文庙;建筑布局;仪礼;空间营造

【中图分类号】K928.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03

伴随时代的不断发展和经济文化领域的进步,人们越来越重视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研究。本文就针对明清地方文庙建筑的布局,以及仪礼空间的营造内容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希望了解儒学理念对当时文庙建筑的影响。

一、文庙建筑发展脉络概述

(一)文庙祭祀群体的覆盖发展

文庙又被称之为夫子庙、孔庙,原本是祭祀孔子的家庙,后期古代封建政权希望借助儒家思想和夫子在社会中的名望来维护和增强自身政权,逐渐将孔庙祭祀的场地演变成为官方的祭祀场所、官办学署。文庙建筑也逐渐成为古代城市营建的重要工作。起初,孔庙的规模较小,仅作为孔门后人祭祀使用,属于家庙。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开创了帝王祭孔的先例。后来的武帝更是罢黜百家,奠定了儒家的正统地位与儒学学术主体。后来,又经过王莽政权和汉光武帝的推动,祭孔活动上升成为国家层面的祭祀典礼。与此同时,汉朝确立了春秋两季的祭祀制度。随后,孔庙逐渐向官庙的形式转变,也成为享受皇家祭祀典礼制度规格的传统祭祀项目,奠定了不可替代的社会地位。

(二)文庙祭祀范围的不断扩大

公元489年,即北魏孝文帝于太和十三年,我国历史上的第一座曲阜之外的孔庙建筑在当时的京城平城诞生。这也是孔庙与原本家庙脱离原本性质的第一次建筑设计。后期各地区逐渐开始建設孔庙。在630年,也就是唐贞观四年,形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全国范围内孔庙建设高潮。政权势力要求地方官学必须建设孔庙,孔庙逐渐演变为遍布全国范围的国庙。文庙的称谓也就此诞生。

(三)文庙祭祀观念的拓展与融合

公元 221年,也就是魏文帝黄初二年,开创文庙周边的依庙立学先例。到550年,也就是北齐天保元年,基本形成了孔庙与地方官学融合的体制传统。庙学结合的形式在民间扎根,并呈现出孔庙与正统儒学教育紧密结合的特征。就历史发展进程而言,文庙的建设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多元,直到明清时期发展到巅峰。

二、明清时期文庙模式和建筑布局设计

通过收集相关研究资料了解到,到汉唐宋时期,政权统治阶层逐渐将文庙建筑作为文化象征,并将这一理念在全国范围内传播,最后于明清时期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规制和布局。明清地方文庙的基本形制和整体布局有三方面特征。首先,前方祭祀后方礼堂的设计,与左侧文庙右侧学堂的庙学形式结合在一起,构建出庙学一体的空间模式。其次,祭祀建筑的基本格局形成具体模式,即九进高配和三进标配形式。再者,前导空间与祭祀空间的建筑设计理念,表明建筑设计本身立意中轴的功能划分思维,将文化气氛与祭祀全方位服务功能结合在一起。

三、建筑设计元素及功能文化内涵主

(一)入口建筑设计及内涵

影壁、礼门义路、下马碑组成了入口建筑,每个细节的设计都有自己的特点。影壁又称之为万仞宫墙,在建筑的最南方向处开启,一直到入口的屏扇位置,这一设计的主要文化象征意识就是表达高深的墙体之后是莫测的宗庙文化和孔子极深的学识与道德理念。在明清时期,各地区将万仞宫墙设置在文庙的入口位置,主要意图是鼓励学子勤勉治学,希望学子能够丰富自己的眼界,提升自己的造诣,从而成为窥见高墙背后美好的贤学之士。在照墙的两边设置了文庙的日常进出门口,与儒家礼仪思想结合建筑,并没有固定的样式,普遍设置有坊门、随墙门洞,以及门庑等形式。除此之外,在礼门义路的周边经常设置下马碑,以此来提示到来的人们停住轿撵、下马,表达对孔夫子的尊重,也是彰显古代礼仪的标志性设置,可以拴住停留的马匹,是一种实用性的设计。

(二)前导建筑设计及内涵

前导建筑的设计主要包含两个部分,一个是棂星门,另外一个是泮池。棂星门也是文庙建筑必要的组成部分,设置在泮池与戟门,或者是泮池与影壁的中轴线之上,一般为一座四柱三楹的瓦顶牌楼或者是门坊设计样式,在坊门之上装饰精美的花纹设计在门上还刻有相关的规章制度等文字内容。棂星是古代文明气象的象征,象征天下文人学士汇集、统一于儒学门下。泮池是在影壁之后的第二处具有文化象征意义的景观,在地方官学上象征的等级稍低,所以凭借半水环绕。不同地区的文庙基本都是设置了泮池,常见的有半圆形,以石头砌起壁墙,桥上的栏板、施望柱,以及上架单孔的拱桥,都是泮桥的一部分。在不同地区还有内部和外部泮池的概念。然而,泮池的真正意义则是内泮、外泮,或者是将湖泊当做池子,或者是将溪水作为池子。

(三)祭祀建筑设计及内涵

通过棂星门之后进入到大成门、大成殿以及东西庑构成的第三部分主要祭祀空间。大成门还称之为名戟门,与兵戟不同,门戟是古代使用的礼节器具,不同的材质与官职的高低存在关联性。为表达对孔夫子的尊重,建设戟门时还在除了中央大门之外的左右角门,东侧称之为金声,右侧称之为玉振。在大成门后面供奉着包含孔圣、十哲、四配在内的大成殿,建筑的规制将文庙的礼制和等级都集中在这里。在明清期间,各地方的文庙都在建筑的细节处刻画出各种类型的龙凤纹路装饰,但是细节受到地方财力以及受儒家文化重视程度不同的影响而存在一定差异。崇圣祠也被称之为崇圣殿、启圣宫,是为供奉孔夫子前四世的先祖,以及父亲、叔伯,以及母亲而修建的祠堂。后期随着皇室祖先进入祠堂而逐渐更名为崇圣祠。建筑设计在中轴的大成殿后面或者是大成殿院落的东侧,独立构成院落实现祭祀。从建筑的规制上缩减了相对的等级,与大成殿对比从房间的数量、台基、屋顶,以及装饰方面都有所削减。

(四)学署建筑设计及内涵

学署建筑包含明伦堂和其他文化建筑,明伦堂属于地方官学建筑的正殿,在大成殿后方,或者是祭祀的轴线西侧位置。古代的官学将为古人读书,讲求学识之地的观念作为开展教育的根本,不同级别的教学引导目标都是重视阐述关于人伦的理念内容,教化并引导人们重视道德伦理,将道德伦理作为生活引导理念,目的在于提高社会的凝聚力。除了明伦堂以外,还有其他具有完善配备的学宫。例如典藏经书的尊经阁、供奉文昌帝君的文昌宫、斋房、魁星楼等等。魁星楼的设计是从心理角度出发,考量到世子学习的心态,希望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提升世子的自信心。

四、融合文化内涵的礼仪空间设计细节

(一)轴线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

中庸为大德的儒家思想重视行事不偏不倚的风格,这一思想理念也深植在文庙建筑的过程当中,其中对称的轴线布局形式恰好体现出这一理念的应用。地方的文庙普遍会选择沿着南北方向向中间轴线排布,在中轴上建设泮池、大成殿、影壁、戟门、棂星门等核心的建筑,以及景观设计。其次是将配房、厢房分列在轴线的两边,采取对称设计的布置。另外,在从南至北的多进空间中中轴建筑统领建筑中相对应的院落。除此之外,将前庙后学的单轴线作为文庙建设的基础,将祭祀孔子的大成殿也建设在轴线的南北方向正中央,表明将其放置在建筑整体的中心位置。从建筑设计和实际布局也能够看出,轴线设计具有复杂的功能性,从东轴线、西轴线,以及中轴线的学宫承担主要的祭祀功能,部署在东侧、西侧,以及中央轴线的位置上,配合次要祭祀区域的运用和学署区域的工作。

(二)宗法空间设计的文化内涵

统治制度关注自身管理与树立权威的工作内容,因此会将主流意识融入到社会生活的等级与制度理念当中,强调维护权能的存在价值。儒家思想的主次分開内容恰好与帝王统治的理念一致,因此受到历代统治者的推崇。儒家思想认为尊卑礼仪的思想是正确的,也是统治阶级认可的观点,正因如此历代帝王才开始推崇夫子庙的祭祀典礼。各地的文庙都将建筑最为核心的位置设计在中轴线之上,这主要源于儒家以中为尊的理念。文庙的进深、屋顶、开肩,以及高度等装饰形制都喝两庑建筑存在很大的差异,达成了等级划分的目的。除此之外,因为受到左为尊的理念指引,文庙两侧的建筑布局也将重点偏向于投掷在建筑东侧位置。从群体布置的角度进行分析,左庙右学与左祭祀右学署的概念一致。虽然没有在形制层面进行差别化的设计,但是东侧的礼门与名宦祠等建筑与西侧的先贤祠对比,也突出了更为重要的角色性。最终,大成殿院落主要的祭祀空间则将建筑对象安置在更为集中的位置,目的是彰显出宗法中等级存在的区别。从空间的设计理念来看,均呈现出设计的理念和法则,与古代社会中的宗法礼教思想一致,讲究尊卑、主仆、长幼,以及师生的伦理,从端正纲纪、教化人心的角度维护了封建礼制的尊严。

(三)院落空间的文化内涵

明清期间,各地的文庙均采用套院模式的建筑组织布局形式。北方传统的四合院采取围合空间的布局形式,实现防风的建筑需求和保护家宅隐私的目的。围墙、堂屋和厢房通过围合的院落形式建筑而成,将内部和外部区域划分开来,展现出空间位置上的内在聚敛效果。就建筑内部的人员而言,无疑可以实现自查和沉思的需求。建筑的特质恰好与儒家思想的内涵存在一致性,体现出内敛、含蓄的文化理念。由此可见,这种建筑风格体现出礼制的特征,也成为各地区文庙建筑追求和应用的原因。除此之外,数进的院落布局设计还构建出一个逐渐递进的空间关系,将其中的内容层层联系在一起,并体现出复杂且存在秩序的社会网络组织性。每个院落都体现出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同时也表明尊卑和主次的权属特征,是对不同领域的划分。每个区域的划分无论大小,都是完整且有秩序的,象征着社会各个复杂的阶层,以及不同的组织方案。在设计的末端,也将各个功能区域联合在一起,构建成一个文庙的建筑群落,将大成殿设计为中心,靶向延伸出有秩序且和谐的社会结构模式,充分体现出儒家的思想内涵。

(四)礼仪空间流线设计内涵

在建筑空间布置之外,文庙的建筑还将仪礼流线组织在一起,构成了良好的文化氛围,让祭祀的人们能够在这样的氛围当中感受到儒家思想文化的内容。原本入口的影壁应当辟为文庙的正门,受到古代民间礼俗的影响,任何建设成为文庙的地方都由当地、当朝的状元进行孔夫子的祭祀,之后才可以修建正门。如果地方有金榜题名的世子,还会修建状元门,并安置进入到文庙当中。如果地方没有状元门,就会选择建筑万仞宫墙代替。通过影壁之后,在官学标志之下的泮池再次衍生出系列礼仪线路。根据明清时期旧的制度设置,如果世子在考试中中举,需要举办绕池一周的仪式来追悼先师,也为之后的考试祈福。如果能够中状元,则拥有跨越中央泮池的资格,其他人只能绕行。由此可见,泮池桥也是状元桥,这一设计与影壁后棂星门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棂星门后面的大成门也是由正门和侧门组成的,平时都是开侧门,只有进行祭祀的时候才会开启正门。从影壁、泮池到大成门的设计,都遵循了尊卑的思想,只有重要的人物或者是祭祀的活动才会开放正门,平时都是侧门进出的设置。

五、结语

儒学思想作为文化和文明的集大成者,在人们心中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因此,孔夫子的祭祀与儒学的内涵都是文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化内容。深入研究、真正了解文庙建筑布局与仪礼空间营造的关系,体会儒学思想与政权统治影响下建筑本身的设计内涵,对了了解历史文化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焉鹏飞.明清沧州文庙建筑布局的演变与沧州儒学的发展[J].走进孔子,2022(2).

[2]布明虎,杨春纯.明成化九年临邑县文庙祭祀礼器初探[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4).

[3]段智钧,李丹彤.明清雄安地区文庙建筑营建史略[J].文物建筑,2020(1).

作者简介:肖博(1990—),女,汉族,山西长治人,本科,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尹燕飞(1992—),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硕士,文博馆员,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公众服务、博物馆教育。

猜你喜欢
孔庙文庙布局
北京孔庙·国子监
曲阜孔庙雅乐舞的互文性解读与研究——以陈镐《阙里志》为中心
四川省资中文庙的建筑发展史及其修复研究
“祭如在”与文庙祭祀
云南文庙介绍
——巍山文庙
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
文庙开笔大典
BP的可再生能源布局
VR布局
2015 我们这样布局在探索中寻找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