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新商科人才培养

2023-06-27 04:05霍宝锋张逸婷姚佩佩
中国大学教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新商科扎根理论人才培养

霍宝锋 张逸婷 姚佩佩

摘 要:新商科是“面向未来”的商科教育体系,是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产业变革新趋势而提出的商科教育改革方向,人才培養是新商科的核心工作。本文基于扎根理论,构建新商科人才培养教学理论模型,提出商科教学应面向未来梳理人才培养目标,围绕立德树人培育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及元能力,从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和培养平台四个维度开展学科及校企等资源整合,推进人才培养教学工作的系统优化,以期为新商科人才培养研究和改革提供理论框架,为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深化教学改革、优化人才培育生态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人才培养;新商科;教学;扎根理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这为高校人才培养指明了前进方向,同时也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当前,以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推动商业模式变革和传统经济转型。世界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趋势深入发展。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刻变化使得传统商科教育亟须新的转型和发展。现阶段,如何培养符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商科人才,是商科教育的核心问题。为了促进商科教育的转型,2018年10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提出了“新商科”这一具有开拓性、前瞻性的商科教育新理念。新商科理论以一个定位、两个目标、三个工作、四个思路为主要内涵,即以坚持面向未来需求为战略定位,以立德和树人为教育目标,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项核心工作,以价值整合、学科整合、虚实整合、生态整合四个资源整合思路为实践路径,致力于服务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文明建设。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提出“商学+”

教育生态系统,建设起“目标—内容—运行—保障”四个层次系统,其中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课程、课堂、运行、责任、组织、师资、绩效评价在内的九个子体系。面向新的商业环境,国际知名商学院也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等方面入手,积极推进商科教育改革,如在专业设置方面,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等均增设了商业分析专业,同时将该专业传统商科内容与计算机类、统计类课程进行了融合;在课程体系方面,匹兹堡大学设立了“数字和社交媒体分析”和“营销与社交媒体战略”等课程;在课程内容方面,美国商学院教材更新周期缩短,将最新的知识和商业案例及时补充到课程中,例如在战略管理、管理信息系统等传统课程中增加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的介绍,以及新技术对战略的影响、业务转型等内容。各项商科人才培养改革中,教学工作都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抓手,也是高校优化及改革的重点领域。本文基于扎根理论,对新商科人才培养教学举措进行质性研究,为商科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一、相关研究回顾

现有研究指出,中国的商科人才培养要从改变培养理念开始。人才培养思路要由“专一人才教育”变为“通识教育”[1],明确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2],按照“通识教育+宽口径专业教育”理念[3],根据学生特点设置个性化的培养方案[4],强调德育的重要性,加强对学生的思政、道德教育[5],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6],使学生既要具备专才的特质,具有综合的专业素养,也要有通才的特质,具备宏观视野、创新能力[7]。此外,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既要结合本校特色,发挥自己的办学特色,选择合适的依托行业,也要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相应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契合社会需求、双向输送资源的效果[8]。

在强调本土意识、依据中国国情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参照国际前沿信息制定培养方案,开展国际合作交流,让学生既有家国情怀,也有国际视野。最后也要建立合适的反馈机制,从家庭、企业、社会等多方征集建议,不断更新培养方案[9]。

基于理念变革,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也不断革新。在专业选择方面,全面推进大类招生,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专业的机会,扩大选修课的选课门类,鼓励选择第二专业,打造复合型人才[10];在教育教学方面,立足于教学改革实践,强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研究提出课堂学习要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自学能力[11],创新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自我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更加重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增加实践类的课程项目;校企联合,为大学生实践提供更多资源和平台;整合各类学科的实践资源,实现政府、企业、学校、其他学校的多方联动,通过制度改进加大资助力度来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12];在学分制度及评价体系方面,改革学分制度,多种教育方式相结合,全方面培养学生,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改革考试制度和考试方法,不再单一地以卷面成绩定论[13]。同时现有研究也指出,师资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需要加强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创新师资培养机制[14],提倡“双师型”教育模式,通过挂职锻炼、项目合作等方式鼓励教师走入社会、汲取实践工作经验,同时也要引进校外专业人才参与教学工作,强调兼职教师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对教师创新创业能力的培训,还要建立创新指导老师的队伍来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课题研究等活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培养国际化人才尤为重要,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实践经验,也具备国际视野。既可以邀请国外学者来华兼职教授或做短期教学,也可以派遣教师出国交流学习[7]。

新商科人才培养已经受到了学者的关注,但是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培养目标的分析、教学改革方向和具体实践等方面,较少涉及系统分析与研究。本文通过对高水平商科培养高校的材料分析,尝试围绕教学工作,构建新商科人才培养教学理论模型,以期为高校商科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研究设计

1.研究方法

扎根理论是美国学者Anselm Strauss和Barney G.Glaser于1967年发展出来的一种研究方法论,是一种从资料中建立理论的质性研究方法,根据研究者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不断思考、比较、分析、归类、概念化并加以关联和建构,通过研究者的理论触觉,发展扎根于社会实际和情境脉络的微观理论[15]。扎根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广泛应用于理论创新和定性研究[16]。

2.研究对象

本文采用文献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法,开展新商科人才培养研究。选取九校联盟(C9)高校管理与经济学院人才培养方案、243篇官网相关报道及近五年115篇经管类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保障数据的广泛性及准确性。同时,在文献分析及专家访谈基础上,设计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人才培养调查问卷,回收师生校友问卷合计126份,以提升研究数据的实践性。研究数据来源于多所国内一流经管学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官方数据能够保证材料的准确性,访谈和问卷调研保证了其实践性。综上所述,研究对象适合并且足够支撑本研究。

3.研究过程

本文应用扎根理论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研究过程包括三步:一是开放式编码,由研究人员阅读基础素材,分析汇总并进行初次编码。经过初次编码,得到商科人才培养问题初步概念化98项、商科人才培养目标初步概念化64项、商科人才培养C9高校举措初步概念化76项、商科人才培养意见和建议初步概念化89项。二是主轴编码,主轴编码是在开放性编码的基础上进行聚类分析,让各部分建立有机关联。经过主轴编码,共得到29个概念及8个范畴(见表1)。三是选择性编码(又称核心编码),是在所有已发现的概念类属中经过系统分析以后,选择一个具有关联性和概括性的“核心类属”来统领其他范畴,从而形成一个概括性的形式理论[17]。本研究在主轴编码的基础上得出三个核心范畴,分别为新商科人才培养核心问题、新商科人才培养定位及新商科人才培养措施。经过三步概念化及范畴化,最终建立起了新商科人才培养教学理论模型(见图1)。

三、模型阐释与研究发现

根据上述新商科人才培养教学理论模型可知,新商科教育的核心问题在于人才培养方案模糊,新商科人才培养定位是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和元能力,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包含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和培养平台的四方面改革举措。本文将对新商科人才培养教学理论模型进行分析阐释,并结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提出的新商科理论框架,提出优化建议,总结实践案例。

1.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

基于扎根理论分析,新商科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在于人才培养方案模糊,主要体现为,人才培养的专业定位不明、类型定位不明、与社会需求脱节、精准性不足等。首先,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不明。经过对2018—2022年C9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方案的整理可以发现,虽然专业建设每年都对培养方案的课程内容、学分设置等进行修改,但对于学生培养目标却鲜见调整,且阐述较为宽泛,造成学生在接受培养过程中,对专业发展方向、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认识不足,造成重分数轻能力、个人发展迷茫等问题。同时,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也不明确,例如虽学术型和专业型学生培养目标不同,但高校常出现实际培养模式相近的问题,导致达不到预期成效。此外,商科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也较为突出,新时代要求商科人才能够深刻认识新商业环境的特点、本质及要求,具备善于思考、自主学习、广泛学习、主动适应新环境的元能力,而现阶段的商科教育还停留在重点培养专业管理能力的阶段。学生培养精准性不足,专业层面商科涉及专业众多、涵盖范围较广,但人才培养重点不明确;个人层面专业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渠道少,仅仅依靠授课育人,难以实现因材施教。

商科人才培养方案模糊的原因,主要源于商科人才需求的持续变化导致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更新。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思路就是对人才需求的预判,其关键为开展“面向未来”的人才培养。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新商科理论提出,新商科的战略定位是“面向未来”,具体即为创新型、复合型和人文型人才教育新理念。创新型,即培育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帮助青年人才通过从事创新性活动,为社会和组织创造价值。复合型,即需要不断将商科专业同理、工、农、医等不同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紧跟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升学生多专业复合素质。最后,人文型则更强调价值引领和人文素养教育结合,用优良传统文化筑牢精神根基,培养集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文化底蕴和商科专业素质于一身的人才。

2.新商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体系

主范畴“人才培养目标”是对研究材料中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归纳。从高校、学生、家长、社会多个维度梳理和总结,新商科人才需要以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商业道德伦理为基础,提升通识知识、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等通用和专业能力,并不断培养主观能动性、可迁移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等个人长期成长能力。基于此,将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体系总结

为:以核心能力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内容、以元能力为支柱。由此可见,与传统商科教育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工业化人才为教育目标不同,新商科关注人才培养的筑基固本和可持续发展。

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新商科”理论提出,新商科的教育目标即为立德、树人,与其人才培养目标的特点对应。核心能力培养即为立德,专业能力及元能力培养即为树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将“立德”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体现了家国情怀、全球视野、商业道德伦理等核心能力的重要性。新商科与传统商科教育相比,要更关注价值取向教育,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筑牢核心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培养商业伦理精神。立德之后,针对未来需求,锻造学生的硬技能,在提升身心素质、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关注发展能力的培养。借鉴《斯坦福大学本科教育研究报告》《斯坦福2025計划》和《OECD学习指南针2030》中相关内容,结合商科教育的特点,新商科人才培养必须超越传统的商科专业知识学习,进一步突出元能力的提升。其主要方法则是在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基础上,拓展、深化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将单一学科导向的专业知识学习转变为未来需求导向的跨学科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进而培养出能够面对未知挑战、持续开拓创新的新商科人才。

3.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举措

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是实现新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路径。主范畴“人才培养举措”是对研究材料中新商科人才培养措施的归纳。在分析材料中,各利益相关方对于新商科人才培养的具体实践的阐述和要求涉及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本研究立足于教学领域,基于扎根理论方法,总结关注高校教学创新举措,梳理总结出四个方面:教学模式、师资队伍、课程设置、培养平台。

在教学模式方面,归纳分析材料中高水平商科院校人才培养主动改革创新的教学实践举措,核心做法主要包括:一是开展纵向贯通人才培养。如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建立了本科生全导师制度,为每个本科生聘请了专业导师,实现了培养体系贯通、运行模式贯通、导师指导贯通的本硕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聚焦本科和博士阶段的贯通培养,通过重新梳理本科和博士阶段的学术人才培养环节,将学术人才选拔和培养环节进行合理组织并适当前移,为学生读博和学术发展打好基础。二是推进横向学科交叉融合教学。在多学科交叉融合人才培养方面,各高校以教育项目为抓手,聚焦本科、硕士、专业学位等不同教育项目层面,促进多学科背景人才培养。如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推出“工程项目投融资”微专业,致力于培养对金融、财务、法律、风险有深入理解的复合知识背景的工程投融资专业人才。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联合,聚焦计算机、金融工程与管理学,开设了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项目。浙江大学管理学院联合医学院聚焦工商管理与医学学科,开设了医疗健康产业MBA项目。三是面向产业行业开展联合教学。聚焦产教融合发展,国内外高校商学院逐步建立起了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如天津大学通过企业战略合作、校企研究院等建设沉浸式体验学习平台,共同开展校企联合教学。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与腾讯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宣布了包括产业互联网专项研究、数字化人才联合培养等一揽子合作计划,通过多方共建,共同推进产业数字化前沿探索和人才培养。

在师资队伍方面,高水平商学院的核心做法包括:一是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跨院系的师资队伍。如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运筹学课程组多年来持续打造研究型创新型教学团队,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科研团队。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过与计算机系合作开办计算机与金融双学士学位项目,组建了跨院系跨学科的师资队伍。二是组建本土化与国际化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通过与美国西北大学Kellogg商学院联合推出北京大学–Kellogg国际EMBA项目,汇聚国际高校的一流师资力量,为学院人才培养添砖加瓦。三是组建校企多元化的专兼师资队伍。如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通过企业型高端人才的引进,为人才培养提供商界精英才智。

在课程设置方面,对材料中高水平商学院为人才培养而主动设计的课程内容的举措进行归纳:一是设置基于通识教育的基础及核心课程。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通过设置通识核心能力课程组,在通识教育方面实现了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养、价值塑造的“转轴”,更加强调领导力与全球胜任力的培养。二是设置基于专业教育的交叉培养课程。如天津大学依托土木、建筑、机械、化工等工程学科,紧密结合行业实际,以模块方式建设MEM项目课程体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推行“专业+Minor”的新型培养模式,学生在完成专业主修专业及方向的同时,可以选修一个或者多个Minor或相关课程,Minor的课程从各专业核心课程中选取,包括:金融学、会计学、市场营销、数据科学、人工智能、战略与领导力等。三是设置基于个性发展的特色培养计划。如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依托“通识教育与个性发展相结合”项目,推进本科教育改革,为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学院打造了7项“特色项目”,项目涉及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优秀人才领导力培养、金融学术人才等方面,通过开展体验型、互动式、个性化培养,促进通专融合。

在培养平台建设方面,对研究材料中高水平商科院校人才培养平台建设的归纳,其核心做法包括:一是搭建新商科复合型人才通识教育实践平台。如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为提升学生志愿服务水平和技能,与华夏未来公益国际联合建立国际志愿者培训基地,搭建志愿服务能力提升平台,让学生在学习和实践中培养社会担当和家国情怀。二是搭建复合型人才跨学科交叉支撑平台。如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充分发挥在供应链管理研究方面的优势,与智算学部、法学院、数学学院、精仪学院、自动化学院、化工学院、机械学院、环境学院、医学部以及企业共建,创建学科交叉双链计划,以此为依托建设新商科跨学科人才培养平台。三是搭建复合型人才国际化培养平台。如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发起的“未来领导者”本科项目目前已与13个国家和地区的15所全球顶尖商学院达成合作,吸引优质国际生源,促进学院及学校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四是搭建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培养平台。如天津大学建立汽车行业智能制造一体化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全球工程经营决策与管理的高端智库等,打造各类型产学研政合作平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合肥市政府共同成立国际金融研究院,打造基础研究平台、开放平台和教育平台。

新商科人才培养需要一支教研实践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交叉融合程度深的多元化专兼师资队伍,共同设计和推进新商科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及培养平台建设。创新教学举措虽涉及以上多个方面,但整体上的特点可以总结为优化高校内部资源的协同能力,提升高校外部资源的获取能力,推动全面资源整合。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新商科理论中提出围绕资源整合理念,开展价值整合、学科整合、虚实整合、生态整合。本文人才培养教学研究主要体现出学科整合及虚实整合理念,在教学模式、课程设置改革、师资队伍和培养平台建设中,深度开展学科交叉,基于产教联合教学模式和培养平台拓展以及多元化的专兼师资队伍建设实现广泛的虚实整合,推动新商科人才培养的优良生态形成。

参考文献:

[1] 赵宏,邵珍珍.中印管理类人才培养范式比较及其对中国管理类本科教育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5(4):144-146.

[2] 赵叶珠,程海霞.欧洲新学位制度下“商科”能力标准及课程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16(8):89-93.

[3] 丁任重,盖凯程,徐志向.“六位一体”经济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中国大学教学,2021(4):17-20.

[4] 赵公民,武跃丽.商科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34(36):10-12.

[5] 詹晶.英国西苏格兰大学商科实践教学:特点及启示[J].当代教育科学,2016(7):18-21.

[6] 徐永其,宣昌勇,孙军.新商科创新创业人才跨界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0(24):44-46.

[7] 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6(10):1-4.

[8] 张可成,王雷.依托行业 创新管理人才培养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16(Z3):65-66.

[9] 孙桂生,刘立国.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以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为例[J].中国高校科技,2016(12):79-81.

[10] 张国平.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实现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21(2):43-44,50.

[11] 齐佳音,张国锋,吴联仁.人工智能背景下的商科教育变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9(7-8):58-62.

[12] 朱廷珺.獨立学院创新商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5):19-21.

[13] 陈晓红,刘国权,胡春华,等.地方商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质量提升路径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8(3):67-70.

[14] 李俊.经管类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8):40-41,47.

[15] 于海琴.大学生的创新行为模型及其价值——

基于对本科高创新性拔尖人才的扎根理论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9,40(9):68-77.

[16] 李拓宇,邓勇新,叶民.智能化时代Π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8个典型案例的扎根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4):74-80.

[17]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基金项目: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理工类高校新文科交叉融合发展研究”(2021020011)]

[责任编辑:周 杨]

猜你喜欢
新商科扎根理论人才培养
现代商业流通视阈下新商科专业群重构
新商科应用型人才职业素养体系构建研究
高职电子商务类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探讨“新商科”人才培养
基于扎根理论的会展场馆观众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
社会心理安全氛围在工作场所欺凌中所起的作用
消费者在线生成广告行为阻碍因素及作用路径研究
大学生网上订餐意愿的定性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