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弗知的境界

2023-06-27 03:05王厚明
前线 2023年6期
关键词:吕蒙正同僚参政

王厚明

导演王家卫曾说:“人最大的烦恼,就是记性太好。”是的,古人早有“世間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大行不拘小节,大礼不辞小让”的劝诫,多少人因为执念太深、计较太多,使人生的脚步变得愈加沉重。或许,不如弗知的态度可以一解其惑。

吕文穆公蒙正,初参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此子亦参政耶?”文穆公佯为不闻而过。同列令诘其官位姓名,文穆公遽止之。朝罢,同列犹不能平,悔不穷问。文穆公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复能忘,固不如弗知也。”

这是“不如弗知”一词在清人《宋稗类钞》中的记载。讲的是北宋初年宰相吕蒙正刚被提拔为参知政事时,第一次以新身份和同僚们一起上朝,人群里有位朝官指着他说:“这小子居然也能当参知政事?”吕蒙正听了装作什么也没听见,不动声色地走开。同僚听到有人藐视吕蒙正,就要去查明说话者的身份,吕蒙正连忙制止。早朝后,同僚仍感不平,后悔没有追究查问。吕说道:“我如果一旦知道了姓名,就会终生难以忘记,所以不如不知道为好。”

不少人认为吕蒙正是心胸宽阔,其实还不止于此。能做到不记人过是因为他洞察人性的弱点。他深知人非圣贤,喜怒爱憎、报恩记仇是人之常情,一旦知晓谁非议自己未免会耿耿于怀,大概初入政坛的吕蒙正认为不值得为此人此事去内卷互伤、虚耗精力。不如弗知,不予计较,除却无谓的烦恼,这才是吕蒙正睿智高明之处。

与不如弗知态度相对的,是斤斤计较、睚眦必报。遭遇极小的不平和怨恨也一定要深究和报复,这样,必然会导致自戕互害的结局。因此,能否做到不如弗知,往往体现一个人的心态和价值观,把持不好就会打开烦恼和祸端的潘多拉魔盒,令人追悔莫及。

如此看来,不如弗知不仅是处世之道,更是一种人生智慧。因为,不如弗知潜藏趋利避害的冷静。周国平说:“人生的许多痛苦,都源自于盲目较劲。”面对不敬,不去深察细究、计较一时,反而能看清潜在的祸患和伤害,明辨事后的利弊和得失。要懂得及时止损,不让外部的挑衅和诱惑打乱自身发展的节奏、干扰远大前程。否则,执迷不悟、纠缠不清,只会收获垃圾情绪、遭受意外伤害,因小失大而得不偿失。

《菜根谭》说:“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渡寒潭,雁过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对待无法避免的是非,不惹尘埃、不念过往、不畏将来,坦然释怀、学会放下、让心归零,才能不乱于心、不陷于害。

与人为善,是为了不纵人恶;宽容别人,也是加冕自己。不如弗知,并非不知,而是先知了人性的弱点,不再一味纠缠是非、计较得失。“劝君归去来,飞空鸟无迹。”是以为念。

责任编辑 / 钟   鑫

猜你喜欢
吕蒙正同僚参政
吕蒙正拒收宝镜
颜回之乐
宽容的吕蒙正
两手空空更好
吕蒙正为官如镜
两手空空更好
警察犬訓練士として11年「同僚」と築く信頼関係
绍兴后期高宗对中枢体制的调整——以汤思退再次“兼权”参政为中心的考察
“你还是自己拿回去吧”
为谁参政?
——参政妇女的社会性别意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