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有必要开展劳动教育吗?

2023-06-28 04:40赵蒙成
职教通讯 2023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特约主持人:赵蒙成(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按語: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职业教育是直接关联劳动世界的教育类型,其劳动教育具有自身独特的内涵、特征、规律和路径,诸多基本问题急需深刻阐发。本期“专题策划”的三篇文章既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阐明,又对其实践中的关键问题进行了探索。文章《职业院校有必要开展劳动教育吗?——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审思》提出,根据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生产劳动是人类基本的社会实践,劳动应是全部教育的根本指向,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特色是通过导向自由自觉的劳动的教育来促进学生生命力的对象化。文章《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默会维度及其有效表达》提出,职业院校既要重视劳动默会知识在劳动教育中的优先地位,也要做到“做学教合一”,更要考虑到劳动教育要素间的内在联系,对劳动教育活动作出系统安排。文章《新时代高职院校学生劳动素养评价的理论与理路——基于第四代评价理论的思考》提出,学生劳动素养评价应将行为评价与发展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系统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从而发挥评价促进劳动教育质量提升的功能。期待这组文章对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研究有所助益。

摘 要: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指出,生产劳动是人类基本的社会实践,为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存续提供必需的物质资料,为人类的精神活动奠定物质基础,也是个人成长和发展最具活力的路径。因此,劳动应是全部教育的基本面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虽有诸多共通之处,但二者更有本质区别,即二者的历史渊源、适用话语系统不一样,价值旨趣和实践模式也不相同,因此,劳动教育对于职业教育而言具有不容忽视的价值。许多职业院校教师缺乏劳动教育意识,误将劳动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实践薄弱。为此,职业院校应进行劳动教育,通过导向自由自觉的劳动的教育来促进学生生命力的对象化,在实践层面,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精神,抵制贬低劳动和劳动者的错误社会思潮,并提升学生整体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实践哲学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应用型本科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19JSJG145)

作者简介:赵蒙成,男,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中小学课程与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23)02-0005-07

劳动教育具有独特的育人价值,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替代的组成部分。在当前人类生产活动日益智能化的时代,“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经济的发展日新月异,以高新科技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和工作世界,社会劳动形态和人们的劳动观念正经历着深刻改变,这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挑战。为了回应时代挑战,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不断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职业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类型,其劳动教育理应成就斐然。然而,恰恰因为职业教育与劳动具有天然的关联,导致很多职业院校的师生对劳动教育产生了严重误解,简单地把职业技能训练与劳动教育划等号,窄化了劳动教育的意涵,导致劳动教育的弱化。因此,对于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职业教育而言,必须回答的核心问题是:职业院校有必要开展劳动教育吗?从根本上看,生产劳动是人类基本的社会实践,劳动教育也可视作一种特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哲学是对人类社会实践形而上的哲思,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提出了关于人类实践的一系列富有洞察力的基本观点,是实践哲学的巅峰。因此,以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为分析框架,对回应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实施问题会有所启发。

一、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区别

将职业教育约等于劳动教育,是很多职业教育者未加审思的原初性观念,它对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顺利开展造成了根本性的阻碍。虽然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有很多相似性和共通之处,但二者更有本质性的差异。

(一)产生与发展的历史渊源不同

劳动教育的概念滥觞于、也主要应用于普通教育话语系统,是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面向所有学生的基础性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相对立的概念,它指称的是一种与普通教育迥然不同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宗旨、目的、内容、方法、评价以及所需的物质资源等均明显区别于普通教育,而且是在义务教育阶段之后实施的一种教育类型,不是所有学生都必须接受的教育。在教育发展历史上,学校教育自诞生之时就缺失劳动教育的基因,当然,生产劳动技能的传承也被拒斥于学校教育之外。近代大工业生产兴起之后,为了满足大规模的工商业生产对具有一定技术技能素养的劳动力的需要,学校职业教育得以产生、发展,形成了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另一种教育制度与教育系统。从发生学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虽然重视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但并不是当下所使用的、严格意义上的劳动教育概念。此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一些教育家举办了包含劳动教育的学校或发起了类似的教育运动,比较著名的包括18世纪裴斯泰洛齐创办的孤儿学校、19世纪凯兴斯泰纳倡导的劳作学校、20世纪马卡连柯主持的“捷尔任斯基儿童劳动公社”等。在这些教育机构中,劳动是教育的一部分,一般被视作进行德育、智育的途径或手段,有时还是维持学生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活动,但并没有形成劳动教育理论,而且在教育实践中也往往是昙花一现。只有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真正确立了劳动对于人类社会来说不可替代的基础地位,深刻阐明了劳动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的不可或缺的重大价值,促成了劳动教育成为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后,劳动教育曾得到重视和广泛开展。改革开放之后,在应试教育的规制下,劳动教育一度遭到忽视,迅速衰落,但并没有完全消失。党的十八大以来,劳动教育走上了复兴之路。对历史的回溯表明,劳动教育是普通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是与普通教育分离的、独立的教育类型或教育系统,它的出现与发展和职业教育完全不同。从发生学角度辨明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差异,对明晰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是有益的。

(二)旨趣与目标取向不同

在学制系统中,职业教育是一個与普通教育不同的、独立的系统。《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通常认为,职业教育是培养各类应用型、操作型人才的教育。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定义是“给予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的教育”[1]。当然,“某种职业”不是指任何职业,而是指直接从事物品生产、交换或服务的职业。在《教育大辞典》中,职业教育是指“培养各层次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术工人和其他城乡劳动者”的教育[2]。这些定义简明地界定了职业教育的本质与内涵。当然,要更完整、深刻地理解职业教育,还需要对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进行多维比较。有学者认为至少可以从四个角度来解释职业教育:(1)认识论,即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一种具有特殊知识的领域,是需要特殊的认知与学习方式的教育,即通过实践的方式来获得实践知识及相关理论知识的教育;(2)目的论,即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为工作作准备的教育;(3)等级论,即把职业教育看作是在职业等级、教育程度和认知水平上处于相对较低等级的教育;(4)实用主义,即把职业教育看作是以工作所需要的实用知识与技能为内容的教育。[3]审视这些界定可知,职业教育是具有自身特定内涵与特征的教育,是与普通教育不同的教育类型。

劳动教育则有着与职业教育不同的价值源泉。事实上,从语用学的角度看,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不属于同一个话语系统。劳动教育的价值源于劳动对人类社会以及个人无可取代的重要性。马克思全面、辩证地解释了劳动,赋予劳动人类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崇高地位。其一,马克思指出,劳动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它为个人的生存、社会的延续提供了物质基础。人的生存首先是身体的存在,人类主要通过生产性劳动来制造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4]。其二,劳动是人类精神活动的源泉和基础。恩格斯在《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指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历来为繁茂芜杂的意识形态所掩盖着的一个简单事实: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5]。其三,劳动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根本路径。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由自觉的生产劳动。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生产劳动,不仅生产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而且也生产人们的交往活动及其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便构成了人的现实生活,决定着人们的生活方式[6]。与人的任何其他活动相比,只有劳动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人的体力与智力的对象化,同时也最有效地实现人的目的和价值的对象化。一个人如果不劳动,就无法获得物质生活资料,也失去了自身生命的意义。因此,“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7]。

(三)劳动应是全部教育的根本面向,劳动教育所涵盖的实践范围远远超过职业教育

基于劳动对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基础作用,劳动理应是教育的根本指向,劳动教育也理应是教育的核心元素和关键构件。换言之,劳动是人类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每个人都应具备必要的劳动素养。教育虽然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实践,是间接的、模拟的或虚拟的社会实践,但应发挥预备劳动实践的作用,应以服务劳动、培养劳动者为根本宗旨。不论是普通教育还是职业教育,均应以劳动实践为旨归,知识、技能、道德、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应内蕴、充盈着劳动的意向或元素。也就是说,劳动实践是全部教育的底色。在此意义上,劳动教育是隐性的、弥散的,应充满教育的全部“肌体”。当然,为了彰显劳动教育的价值,有计划地培育学生特定的劳动素养,独立开设显性课程也是必要的,这样的课程更鲜明地标示了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例,劳动教育课程结构主要围绕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进行构建,其目标包括:(1)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2)发展初步的筹划思维,形成必备的劳动能力;(3)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塑造基本的劳动品质;(4)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劳动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是相当广泛、丰富的。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与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存在差异,同时也具有许多共通之处。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以养成学生的劳动素养为目的,劳动教育同样被认为“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和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8]。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本质差异,劳动技能仅是劳动教育的内容之一,劳动教育不能被职业教育替代。对于职业院校而言,劳动教育同样是一种具有特定的理念、目标、内容和方式方法的教育,对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特殊的价值。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作为一种教育类型,就业导向是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有着更为密切的、天然的联系,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理应扎实高效。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职业院校教师缺乏劳动教育意识

无论是在传统教育理念中,还是在当下的语境中,劳动教育一直被视作普通中小学需要开展的教育活动,是“五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劳动教育不是职业院校显明和刚性的任务与内容,职业教育缺失严格意义上的劳动教育的“基因”,有关劳动教育的政策也主要针对中小学,关涉职业院校的内容很少或几乎没有,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仅有一些学术研究者予以了关注。即使在学术研究领域,劳动教育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中小学的劳动教育,职业院校和大学的劳动教育研究仍处于边缘领域。受这些因素影响,职业院校的教师普遍缺乏开展劳动教育的基本意识,少数教师甚至不知劳动教育为何物。因此,从实践状况来看,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前提相当薄弱,这是制约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始源性因素。

(二)职业院校教师对劳动教育的认知存在偏差

得益于政策宣传、学术研究活动的渗透等因素的逐步影响,部分职业院校教师对劳动教育有了初步了解,但他们对劳动教育的认识是原生态的、朴素的,存在明显误区。职业教育是指向就业和工作的教育类型,发展学生的岗位工作技能是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也是其鲜明特征。与普通中小学教育相比,职业教育与劳动教育具有更多相似性,关联更为密切。因此,一方面,职业院校教师自然而然地将劳动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认为职业教育本来就是联通职业、面向工作(即劳动)的教育,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没有根本区别,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是多此一举。“当前,一些职业院校未能真正理解把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含义,把劳动教育等同于专业技能训练,从而淡化了劳动教育在增强学生职业荣誉感、提高学生职业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的劳动态度等方面的目标要求。”[9]另一方面,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搁置了劳动教育。即使是在开展劳动技能教学,大多数教师也认为这是在进行职业教育,而不会明确地将其与劳动教育关联起来。此外,大部分职业院校教师认为,劳动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与其他课程无关。观念上的模糊、曲解和轻视是造成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似有实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三)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实践普遍薄弱

依据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主阵地应当是专业课程与教学。换言之,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主要依赖间接的、隐性的课程,而不是直接的、独立设置的劳动课程,这应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优势。然而,如前所述,由于职业院校教师普遍缺乏劳动教育的意识、能力与相关知识,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存在明显误区,致使劳动教育基本上被排除在专业课程与教学之外。仅就劳动技能的训练而言,即使效果显著,也大大窄化了劳动教育的应然内涵,削弱了劳动教育的价值,劳动教育实践流于表面化,“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容易陷入‘重劳轻教、甚至‘有劳无教的思维误区,过分强调了简单体力劳动的价值发挥,以单向度技能训练代替劳动教育实践,忽视了对学生劳动素养、创造能力的培育,使劳动教育的教育性未能得到很好发挥”[10]。少数学校的思政课教师可能会进行一些劳动教育,但课时很少,内容单薄,而且基本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教育效果有待提升。还有不少职业院校根本没有正式的劳动教育课程。总之,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虽然拥有开展劳动教育的先天优势,但实际上通常没有规范地开展劳动教育,劳动教育处于随意、散漫、缺乏明确目标和规划的状态,缺少有力抓手,在某种程度上,其成效甚至逊色于普通中小学的勞动教育。

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现实意义

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是学生生命力对象化的优质途径,能够极大地助力学生的健康发展,帮助其确证自身生命的价值,能够促进学生对尊严、自由、幸福等人生意义的追求,因而对职业教育具有重要价值。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对职业教育的现实意义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职业教育匹配的工作岗位是职业系统中的一线岗位,对于劳动者个人的感受而言,这些岗位的劳动具有更多的消极属性,因而更需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精神的教育,因为劳动既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其本身具有二重性和自悖性。一方面,劳动不仅为人类社会和个人的存续提供物质基础,而且是人的生命力外化及人确证自身的根本路径,也是人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劳动又会消耗人的体力、脑力、时间和其他资源,内在价值不足、违背人的意愿的劳动会对人形成束缚乃至压榨。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才是理想的劳动。社会的职业系统是分层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劳动,对社会和个人的价值均存在差别。从教育系统与职业系统耦合的形态看,职业教育所连通的工作岗位在职业系统中处于中低端层次,这些岗位的劳动更易展现出消极属性,更易造成对劳动者的否定、束缚、贬低。进言之,对于促进学生生命力的生长、丰富与对象化,职业教育往往力有不逮,面临更大的困难。但是,劳动是每一个正常人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每一个公民应有的权利、应尽的义务,即使许多岗位的劳动经济价值较低、环境较差,那也都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也是个人谋求生活保障与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这些劳动同样也蕴含着积极因素。并且,对于个人而言,工作岗位不是一成不变的,从较低的岗位上升到较高的岗位、从受控性强的岗位走向较为自由的岗位,是一个普遍的、必要的过程。基于此,在职业院校学生对未来的工作普遍期望值不高、甚至因此滋生排斥工作和劳动的情况下,职业院校更需要有效的劳动教育,以养成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这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特质之一。

其次,职业院校学生更需要通过劳动教育提升整体素养。当前,我国绝大部分家庭属于独生子女家庭或少子化家庭,由于很多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存在不少误区,造成相当多的青少年基本不参与家务劳动,他们既不具备必要的生活技能,也缺乏对平凡劳动的切身体验和感性认知。基于此,劳动教育具有对家庭教育的补救功能,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是许多学生需要关注和弥补的一项内容,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同时,职业院校的生源整体状况与普通高中和高校有较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不仅表现在考试分数上,更表现为整体素养的落后。总体来看,职业院校学生的自控力、进取心、学习力、专注力、自信心、自我效能感和吃苦耐劳等诸多方面都有较大不足,这些重要核心素养的欠缺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明显的发展短板,而要想通过知识学习、通过应试教育的轨道来补足以上重要的核心素养明显是不现实的。劳动教育与知识教育迥然不同,对培养这些非知识性的核心素养更加有效。因此,劳动教育的开展为提升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开辟了新的通道。

最后,劳动教育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特定的、重要的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之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创立极大地解放了我国社会的生产力,但是,在这一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象。如:一些年轻人追求享乐,丧失了通过辛勤劳动实现人生价值的进取心,不劳而获的思想有所滋长;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强迫加班,严重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严重损害了劳动者的权益,降低了劳动者对劳动价值以及自身社会地位和形象的认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或现实条件的制约,一些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形象没有得到足够重视和积极肯定,经济待遇比较低。职业院校是以培养一线的普通技术工人为主的教育,这些现象对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等会产生明显的或潜移默化的不利影响。因此,劳动教育对职业院校学生具有特殊的必要性,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增强其对劳动价值的认同,认识劳动的意义;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对劳动的现实状况进行正确归因,教导他们客观认识劳动与劳动外在的条件、结果,深化他们对劳动积极属性的认知。进言之,劳动教育还应启发学生确立为改善普通劳动者的社会处境而采取正确行动的信念,并为他们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有益的知识和策略。这些均是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独特内涵,也显示了劳动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必要价值。

參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编辑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第3卷)[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520.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3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27.

[3]徐国庆.职业教育原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26.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47.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1.

[6]陈理宣,刘炎欣.基于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教育问题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52.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88.

[8]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J].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9]劳家仁.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内涵、现实困惑及实践理路[J].教育与职业,2022(8):55-58.

[10]贾蓉,姜蓓佳.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野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三重审视[J].职业技术教育,2022(7):29-35.

[责任编辑   贺文瑾]

Is It Necessary fo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Thinking Based on Marxist Practical Philosophy

ZHAO Mengcheng

Abstract: Marxist practical philosophy points out that productive labor is the basic social practice of human beings, provides the necessary material goods for the survival of human society and individuals, lays the material foundation for human spiritual activities, and is also the most dynamic path for person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Therefore, labor should be the basic orientation of all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no exception. Although there are many similarities between employment-oriente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they have more essential differences, that is, their historical origins, applicable discourse systems, value purports and practical models are different. Therefore, labor education has a value that cannot be ignored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Many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lack the awareness of labor education, mistakenly equate labor education wit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labor education practice is weak. Therefore, vocational colleges should carry out labor education to promote the objectification of students' vitality by guiding free and conscious labor education. At the practical level, it is to cultivate students' correct labor concept, labor attitude and labor spirit, resist the wrong social trend of thought that belittles labor and labor, and improve students' overall core competency.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s; labor education; Marxist theory; practical philosophy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劳动教育职业院校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若干问题与思考
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新认识
新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路径研究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