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华传统文化探源

2023-06-28 12:40孙锦艺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

孙锦艺

摘 要:从“三个层次”的框架设计,到“二十四个字”的内涵铺陈,再到培育践行的具体方式,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优秀成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为新时代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重要借鉴和丰厚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传统,却并没有囿于传统,而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6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堅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凭空产生”,也不是“另起炉灶”,而是与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其中的优秀成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华传统文化历经千年传承与积淀,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和思想观点早已深深熔铸于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潜移默化中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选择。因此,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探源,对于厚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增进民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1 框架设计:中华传统文化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

1.1 中华传统文化建构“家—国—天下”体系

家国天下情怀内含着由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及天下的层层递进关系,它将个人发展、家庭建设、国家治理和天下安定结合起来,体现了个人对修己慎独、磨炼品行的自我追求,对家庭、祖国的充分认同和深深依恋,以及积极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的使命责任。一直以来,家国天下情怀都是“一种责任和担当情怀,是对家庭和谐、社会进步、国家稳定、人类发展的无私奉献”。几千年来,这种家国天下情怀在实践中不断演变与发展,孕育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价值理念,演化为根植于中国人心中的精神要素和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重要精神支撑。

家国天下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实现了个人、社会和国家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在个人层面,家国天下情怀强调修身养性、提高自我要求,在社会层面,它追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友爱和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在国家层面,它彰显了中华儿女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依恋和高度的责任感。这种深厚的家国天下情怀,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为了建设更加理想的国家和社会而不懈努力,成为支撑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重要精神力量。

1.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三个方面进行倡导,体现了当代中国向前发展的目标和导向。国家层面以国家为价值主体,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于理想国家的渴望,居于主导位置,从根源上保障其它层次的目标的实现。社会层面的内容体现了中华儿女对未来美好社会的向往,在整个体系中处于中间位置,起到了沟通和联结作用。个人层面既是评价标准,也体现了对合格公民的要求和期待,是整个大厦的地基,是其它两方面内容得以实现的依靠。

从个人到社会再到国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推进,逐层升华。这三个层次之间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我们推进事业、成长发展、共同奋斗的正确方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强大精神引领。

1.3 “家—国—天下”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设计的重要依据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家国天下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区分三个层次。二者虽然在具体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前者却为后者的框架凝练提供了依据和借鉴。

一方面,我们将《大学》篇中的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设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框架时的重要参考。家国天下情怀在强调个人自我约束、修身养性的同时,还要求个人对家庭、社会、国家和民族怀有高度的责任感。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强调,国家和社会要为公民的发展提供资源、创设平台,个人则要在实现自身成长发展的同时努力为社会建设、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要将“小我”与“大我”有机融合。

另一方面,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下,家国天下情怀的几个层次之间是层层递进的。《礼记·大学》中言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同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内含类似的逻辑关系。只有个人做到热爱祖国、敬业乐业、为人诚信友善,我们才能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并最终推动国家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平天下”是“正修齐治”的最终目标追求,同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居于最高地位,起着统领作用,其它两个层次的培育和践行,最终都要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设。

2 内涵铺陈: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思想资源

2.1 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价值理念

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都在力图实现国富民强。一方面,我们的祖先对于为什么要实现富强提出了见解。如管子认为“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另一方面,对实现富强的方式进行了多种多样的探索。如孔子认为,民富是国富的前提,而要想实现民富,就必须减少劳役,减轻赋税。这些都为富强观提供了思考。

民本思想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尚书·五子之歌》中载:“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强调人民是国家的根本,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居于主体地位。封建君主专制背景下孕育的民本思想与现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不能完全等同,但其中蕴含的对人民权利、利益和人格的尊重却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

文明也是传统社会的重要追求。清代学者李渔将文明进步视作愚昧野蛮的对立面,这是较为符合今人见解的关于文明的释义。此外,中国历来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闻名天下,以礼待人、文明求序的优良传统美德为文明这一价值目标提供了丰厚滋养。

中华民族历来向往和谐。一方面追求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庄子提出的“与天和”“与人和”鲜明地论证了我们的祖先早在几千年之前就认识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古代思想家对于“和”与“同”之间的辩证关系也作出了有益的探讨。如孔子曾言:“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里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和谐并不意味着无差别的完全统一,诸如此类的思想成果为涵养和谐这一价值目标提供了文化支撑。

2.2 中华传统文化蕴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精神要素

尽管在封建君主专制的背景下,中华传统文化并未明确提出“自由”“平等”这两个概念,但一些思想家在反思封建思想束缚和封建等级制度的过程中,也表明了对自由平等的追求。例如,庄子就在《逍遥游》中表达了对于“无所待”的自由状态的向往。中华传统文化中也蕴含着平等思想,如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人无论身世背景如何,都应该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力。墨子提倡“兼爱”,“从根本上打破等级和亲疏界限,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这些理论涵育了平等自由观。

中华传统文化推崇公平正义,主张为人处世要无私,处理问题要不偏不倚。例如,《淮南子·修务训》中载:“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以人治为主的社会,但也孕育了一些法治传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先秦时期的法家思想。例如,“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等鲜明地表达了所有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思想。尽管法家思想的最终目的是要为封建制度服务,但这些思想也为涵养法治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提供了价值支撑。

2.3 中华传统文化厚植“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道德情怀

中国人民始终将爱国作为一种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传统爱国精神强调对于家国的责任感。例如,古代读书人发奋好学的终级追求就是进入庙堂,用自己习得的知识把国家建设得更好,让百姓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这体现出我们的祖先内心的爱国情感。再如,代代相传的英雄故事也体现了爱国思想,如岳飞精忠报国、林则徐虎门销烟等都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作出牺牲。这种朴素的爱国情怀是爱国观的重要价值源泉。

敬业也是中华儿女历来推崇的美德。敬业乐群思想要求人民对自己的事业尽责,与朋友相处融洽。韩愈曾言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认为只有勤奋、专注,才能学有所获,民间自古以来就流传着“干一行,爱一行”的朴素敬业思想,这些都是涵养敬业这一价值准则的丰富思想资源。

诚信是中国人民历来推崇的优良传统。“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将诚信视作成功的必要条件,“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认为诚信做人的根本原则。中华传统文化也非常重视友善这一优良品德。《孟子·梁惠王上》中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求人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长辈、抚育自己的晚辈,更要对他人的长辈和晚辈友好和善。这些都为诚信友善观提供了思考。

3 培育践行: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价值支撑

3.1 传统修身思想为提升个人品德修养提供启迪

自古以来品行修为一直是评判个人的重要标准,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将品德修养视作立身治世之根本。我们的祖先强调修身养性,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个人修养,更是因为如果一个人的品行修养实现了一定的高度,那他就可以为家庭和睦、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作出贡献,进而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标。同时,古代思想家对于如何修养个人品德也进行了有益的思考,提出了包括博学、自我反省、向他人学习等方式方法,为个人慎独律己、修身养性以提升品德素质的生动教材。

个人层面的价值观居于基础位置,只有每个公民都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升个人素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进步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就只会是空想。要想真正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的作用,仅仅依靠国家层面的引导和社会层面的濡染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要依靠个人自觉提升道德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引领个人塑造高尚人格,而一个人格高尚的人也可以反过来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出贡献。这方面我们可以从中华传统文化汲取丰富营养。

3.2 家风家训文化助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所学校”

我们的祖先十分重视家庭教育,通过培育优良家风、制定严格家规家训等形式来加强对家庭成员的约束。中国传统家风、家规和家训中往往蕴含着“仁义礼智信”等传统价值观。例如,诸葛亮的《诫子书》就表达了其作为一名父亲的良苦用心,他“教育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我们的祖先善于将传统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到家庭教育体系之中,使家庭成员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导,进而认同并践行传统价值观,这种方法值得今人借鉴。此外,在中国传统家庭中,父母对于子女而言具有绝对权威,子女很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诲和指导,因此,父母必须承担起培育优良家风、开展家庭教育的责任。这种责任除了注重“言传”之外,还强调“身教”,因此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发挥父母的亲身示范作用,强调长辈的品德境界对晚辈的激励与教化,这也为如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提供了借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在家庭中接受教育,每个人的性格和为人处世的方式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因此,我们要在家庭教育中适当地增添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从少年儿童时期就抓紧核心价值观教育,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3.3 知行合一思想指引相关实践活动的开展

中国人民自古以来就追求知行合一,反对空谈,强调实践。比如,王阳明针对明初士人学子空谈义理而忽视德行的现象,提出了知行合一说,强调知是行的起始环节,而行则代表着知的最终完成,这一论断明确规定了知与行的关系。任何观念都必须要被人们认同并转化为行动才有价值,囿于空谈只会阻碍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不例外。

我们强调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和践行,决不应该止于理论层面的理解以及心理层面的认同,更要注重实践层面的践行。传统知行合一思想可以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智慧和启迪,我们不仅要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普及力度,更要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相关实践活动的落实,如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参观红色革命遗址活动等,帮助人民在精彩纷呈的活动中进一步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主动在日常生活中加以落实和践行,使得科学的观念真正转化为每一个人的自觉行动。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4.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根中华传统文化土壤,传承其中的精华成分

任何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最根本、最核心的价值理念,自然也必须要扎根中华大地才能获得丰厚营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如国富民强的价值追求,“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思想,对国家和人民负责的朴素爱国情怀等。此外,我们主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力求做到“日用而不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中教化思想的合理借鉴。

4.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

“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传统文化进行甄别和理顺,并结合实际赋予其新的内涵。例如,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但在家天下的封建社会里,“爱国”在潜层次上包含著“忠君”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忠君”排除在外,转而强调爱国、爱党和爱社会主义的统一,要求人民将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化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整合进自己的价值系统。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陈旧表达形式加以改造,使其能够符合当今社会的发展需要。比如,中华传统文化历来讲求“百善孝为先”,要求人们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但是在中华传统文化语境中,“孝”往往与“顺”联系在一起,即强调父母对子女的绝对权威和子女对父母的无条件服从。在平等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的统摄下,父母与子女之间是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也强调“孝”,但是却对传统孝文化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强调民主和谐的家庭关系,更多地主张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特别是精神层面给予父母深切的关怀和陪伴。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中华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性发展

“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属于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如果脱离这一共性,否则就会走上自我隔绝的道路。凡是真正意义上代表全世界共同价值的内容,都可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养料。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任何思想理论、作出任何发展决定,都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统摄之下,否则就会走上弯路邪路。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理论来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方法论和最高价值指导”。但是,马克思主义不是封闭僵化的教条,必须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发挥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果与本土国情脱节,或离开了中华儿女的协同实践,就无法获得人民的认同和肯定。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以保障政治方向不偏离,另一方面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际,以保障具体内容形式能适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智慧结晶。

5 结语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强大价值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设计、具体内涵和培育方式都闪烁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和光芒。中华传统文化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统文化探源,既能够进一步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增进民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认同,同时也能够激发中华传统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蔡扬波,徐承英.新时代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0,(01):125129.

[3]陈才俊.礼记精粹[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4]刘建生.管子精解[M].北京:海潮出版社,2012.

[5]王世舜,王翠叶译注.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13.

[6]何书明.诸子箴言[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

[7]杜芳,陈金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3537.

[8]陈广忠译.淮南子[M].北京:中华书局,2014.

[9]韩愈.进学解[J].今日教育,2018,(04),9.

[10]王泽应.中华家风的核心是塑造、培育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44(04):511.

[11]习近平.在会见第一届全国文明家庭代表时的谈话[EB/OL].(20161215)[2022116].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2/15/c_1120127183.htm.

[12]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

[13]郭建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释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4]沈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辨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5,(08):5156.

[15]石海兵,王苗.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发展的基本过程与基本经验[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3):48.

猜你喜欢
中华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
谈如何在小学教育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