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策略研究

2023-06-28 12:40黄慧
现代商贸工业 2023年11期
关键词:德育教育传统文化大学生

黄慧

摘 要:泱泱华夏,文明璀璨。在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一脉相承,文化的力量便是最具有诠释性的答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不仅在于告诉现代中国人究竟从何而来,更在于提醒后人未来应该向何处去。基于此,本文将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征基础上,结合实际现状提出相应的融入教育策略,以此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更久远的时光中能够依旧风采依然,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文化深化发展。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生;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11.070

对于当代大学生德育教育而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其在教学层面的文化宝库,更是其在精神层面的重要价值导向。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其时代价值不仅仅在于通过文化视野实现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创新发展,更重要的意义其实在于通过这样的融合教育方式,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回归”!由于我国现代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党执政的政治路线选择历史遗留问题,使得当今国民逐渐忽略掉了“文化坚守”的民族责任与历史使命。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大学生德育教育之中,不管是对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文化发展,还是对于我国未来的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中華优秀传统文化特征

1.1 重视伦理思想,倡导道德观念

重视伦理思想,倡导道德观念。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政治格局与思想特征,在这一文化特征中不仅融合着小家庭的伦理道德方向,更深深印刻在以血缘为桥梁的宗族社会,以及家国共通的宗法伦理制度之中。纵横中国历朝历代的发展史皆可更好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重视伦理思想、倡导道德观念这一文化特征,不管是在封建社会还是在中国的近现代发展进程中,重视伦理思想、倡导道德观念都是统治者所要长久维系的重要社会基础之一。而在很多儒家思想典籍之中,亦能够看到强调家庭伦理道德思想与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的记述。

1.2 重视中和统一核心精神

“中和统一”的核心精神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不管是“中庸之道”这样的学说思想,还是“统一六国”这样的王朝千秋伟业,其中最为突出强调的都是对于“中”与“和”的核心精神追求。在这样的核心精神背后,不仅能够体现出中国人对于“整体”的认知概念与心理追求。这也就从另一种文化角度体现出中国人的爱国意识与心力凝聚,这样的核心精神在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得到了良好的传承,同时更促进了现代爱国精神的衍生发展。由此可见,“中和统一”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精髓之一,其核心精神中不仅具有中华民族所特有的价值观念具象,同时更具有不同历史时代下的重要引导性。

1.3 重视人文教养与理性

“乐感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区别性体现,因此也就决定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注重人文素养与理性的文化特点。在很多西方国家中,“基督教”与“天主教”基本上是一种全民性的宗教信仰,虽然这样的宗教信仰程度是我国所无法匹敌的,但是其宗教信仰背后的精神文明却更加倾向为一种“罪恶文化”。古罗马时期的“东正教”思想学家塞涅卡认为:“人类天生便是带着罪恶来到这个世上的,因此必须要通过虔诚的祈祷才能够得到心灵上的救赎。但实现这一救赎过程的是耶稣基督,而并非是人类的自我救赎。”

故此可见,在西方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体系中,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是没有快乐而言的,必须要通过神明的力量逐渐洗清自身的罪孽。反观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则极为强调人文精神的教化作用以及理性的周礼思想,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其思想传承与教育观念的表述上,始终都强调着礼数与教化在人文精神塑造中的重要作用,这也使得周王朝的“乐感文化”随着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了影响每一代中国人文化价值思想观念的关键性因素。

1.4 重视实际,追求生活稳定

相较于前几种文化特征而言,“农耕文化”应该是现代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基本文化特征。在漫长的历史长河发展进程之中,农耕是我国历朝历代统治者所坚持积极推行的治国政策。尽管中国在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度过了悠悠五千年的时光,但是“士农工商”的社会地位在中国古代始终未曾因朝代更迭而产生任何改变,从这一点便足以看出中国人重视实际,追求生活稳定的文化特征内涵。

虽然现代社会中的中国始终在发展现代经济与高精尖科技,但这却依旧没有影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的基本社会定位与国际发展格局。因此可见,中国社会与国民未来不管还会走向怎样的光景,重视实际,追求生活稳定的传统文化特性都不会改变,因为这是中华民族经过数千年历史实践,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血液中的“民族密码”与“文化基因”。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现状分析

通过实际校园走访调查发现,当前我国各大高校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工作,并未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基本内容要求以及教育目标,很多大学生群体依旧存在着严重的“文化缺失”现象。通过实际校园走访调查结果的SPSS统计学数据分析总结,可将结果总体分为以下三种现状。

其一,58.6%的大学生迫于家庭、社会以及临就业的现实压力,虽然想要了解更多的传统文化,但是却不得不将更多时间和精力全部投入到专业必修课程的学习进程中,通过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就业能力,实现未来在社会中的自我价值。对于这一类学生而言,不仅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这样的思想文化课程,这些学生在其他的选修课方面同样都不会投入更多时间与精力,因此可将这类学生称为:“就业趋向学生群体”。

其二,33.6%的大学生表示,虽然传统文化以及德育教育都是很好的文化精神课程,也是当代大学生应该要了解的。但是和专业课程相比,却并不能够让自己在未来的择业就业生涯中获得更大的优势,所以这些学生一致认为,如果自己在专业课程方面能够获得稳定且优异的成绩,那么在此基础之上会考虑到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这样的学生群体可称为:“择优趋向学生群体”。

其三,7.8%的大学生表示,当前的中国高校不仅在课程设置方面严重弱化了德育课程的重要地位,在课程管理制度与日常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更是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大学生的重要文化精神教育内涵。高校中所有的课程设置最后无非都是为了通过“考试”和“挂科”的形式来实现校方的经济收益,并且以这样的“成绩标准”对大学生进行三六九等的划分。这完全就是一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教育所背道而驰的办学方法。而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都设为选修课,其课程时间占比太少,根本无法使得其起到精神文化的培养作用,很多自己感兴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内容,基本上都只能通过校园图书馆或者在网上购书了解学习,这类学生群体其内心能够深切意识到什么才是自己真正应该学习的,因此这类学生也是当今难能可贵的“文化继承学生群体”。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策略研究

3.1 创新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往往都是按照既定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式的教学,但这样的教学模式却不能够让当代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为深远的认知,因此,若想要实现更好的德育教育工作效果,便要充分利用现阶段的综合性教学资源,不断扩充德育教育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教学形式,从而让学生能够在“課业化”的高校课程设置方向中感受到文化的独特魅力。基于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发展趋势,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首先要选择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教学载体,其次是要找准当代大学生接受文化信息的契机,最后通过创新教学模式让当代大学生真正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自身以及社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

3.2 增强大学生文化传承责任感

基于实际校园走访调查结果可知,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挑战困境主要来源于高校课程设置体系与大学生认知观念这两个方面。作为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在高校课程设置体系方面自然无法实现更多的工作突破,所以就要考虑大学生认知观念这一方面的问题,不管是“就业趋向学生群体”,还是“择优趋向学生群体”,其学生群体中最关键的问题都在于完全不具备“文化传承责任感”。在诸多的外界影响因素下,这些学生已经忘记了自身作为中国人的历史使命与民族责任。

因此,高校德育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德育教育价值,同时更好引领好“文化继承学生群体”积极进行校园实践与文化宣传,让其他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了解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教育的“生活化效应”,从而让其能够意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个人以及民族发展的重要性,从而通过更为多元化的社会实践承担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责任,积极走出原有的学业固化思想,通过参加更多校外的传统文化宣传活动,逐渐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与民族内涵,以此实现德育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效果,从而使得更多大学生能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思想素质与人格修养的持续提升。

3.3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则

自2018年起,国家教育部支持清华大学等106所高校陆续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激发内生动力,围绕课程建设、社团建设、工作坊建设、科学研究、辐射带动、展示交流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因此,分析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原则之前,必须要先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基本内容以及教育目标,从而进行更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实践。

各大高校在对教育内容进行筛选编制时,也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教育方式进行德育教育实践,根据不同现状运用不同的“文化+德育”教育融合模式,在教学内容选择方面也应考虑到大学生普遍的文化认识水平与文化接受程度,在接受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实现自身的德育观念修为提升,以此逐渐实现自身在精神文化层面的良好发展。基于此,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工作实践过程中,广大高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则应通过丰富的教学经验与扎实的教学理论基础,让学生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文化素质与德育实践能力的提升,从而使其能够在长期的文化氛围中逐渐培养自身的传统文化优势,从而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未来传承不断的坚实基础。

4 结论

综上所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背后所承载的不仅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精神根基,更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要求。因此,作为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在未来的德育教育过程中务必要结合德育教育的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在更大影响范围内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引导作用,积极倡导中华优秀传统观念文化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以此促进当代大学生能够实现综合素质与文化精神方面的全方位发展。

参考文献

[1]武建竹,陈有玲.立德树人视角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J].作家天地,2021,(30):8486.

[2]周智超.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研究[J].文化产业,2021,(23):3637.

[3]张龙,赵婧潼.基于“以德育德”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C].华南教育信息化研究经验交流会2021论文汇编(一),2021:203204.

[4]樊美君.新时期思政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评《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21,(04):104.

[5]杨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德育工作体系的路径研究——以西安外事学院为例[J].中外企业文化,2021,(02):9192.

[6]罗海云,付红梅.论“女书”德育思想对女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启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0,41(06):8891.

[7]梁碧云,蒋流霞,莫鹏巧,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职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0,(07):1415.

[8]崔龙,李佳楠,刘佳铭,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教育中的融合创新及实现策略[C].2020年南国博览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一),2020:413415.

[9]吴新建,董遂强.儒家德育思想与新时代视域下大学生德育教育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9,38(05):8991.

猜你喜欢
德育教育传统文化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初中政治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渗透分析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德育在新传媒时代播音主持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