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生态红利 绘就美丽乡村

2023-06-30 15:55微环
时代报告 2023年5期
关键词:朱鹮观鸟鸟类

微环

背景介绍

5月18日,2023生物多样性友好城市主题活动在浙江宁波举办。在主题活动上,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整理发布了八个生物多样性保护助力乡村振兴的优秀实践案例。现通过分批推介的形式,逐一展示优秀案例,以推广有益经验,交流工作进展。

案例简介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山区森林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白冠长尾雉之乡和“东方宝石”朱鹮重要的人工繁殖及野外栖息地。罗山县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战略,在加强保护区建设的同时,因地制宜在周边发展“观鸟经济”、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不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独具罗山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一、案例背景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罗山县南部,豫鄂两省交界的大别山北麓。2001年6月,国务院批准建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68万公顷,是一个以山区森林珍稀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白冠长尾雉之乡和“东方宝石”朱鹮重要的人工繁殖及野外栖息地。

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涉及罗山县6个乡镇。罗山县在统筹协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区域经济发展两大任务平衡发展中,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战略,因地制宜发展“观鸟经济”、生态农业、乡村旅游,不断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独具罗山特色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二、案例目标和实施

近年来,罗山县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围绕自然保护区和乡村振兴共同的目标——“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遵循“保护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打生态牌,走特色路,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典型的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样性的优势,让生态优势释放价值,彰显生物多样性魅力,积极推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协同发展。顶层设计,筑好绿水青山“金饭碗”。一是政府主导、上下协同。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的意见》《关于严禁非法采挖乡土大树及古树名木保护的通知》《关于保护朱鹮及其栖息地的通告》《关于加强对野生兰花等珍稀植物保护的通告》等文件,公、检、法部门分别设立森林公安派出所、司法保护基地、检察保护中心,持续开展“绿盾”“利剑”等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态破坏行为。二是科技赋能、精细管理。成立自然保护区视频监控信息中心,围绕4个重点区域,建设电子监控系统和移动监管系统,对保护区内火情、野生动物和人为活动实施“天空地一体化”全时段监控。三是技术支撑、专业守护。设立朱鹮繁育基地、白冠长尾雉人工繁育基地、鸟类环志站、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长期与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中科院动物所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引进专家学者长期驻守,为保护区注入雄厚的技术力量。四是群众参与、用情守护。朱鹮对栖息地和食源地的生态要求较高,为让放归自然的朱鹮更舒心生活、更健康取食,群众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加强原真性保护,为野外朱鹮提供良好觅食环境。同时,携手鹭鸶保护协会、董寨观鸟联盟、生态保护协会等民间公益组织,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和宣传,形成以专职人员为核心、护林员协助、群众广泛参与的保护网络。

同频共振,打好生态发展“先行牌”。充分发挥良好的生态优势,带动区域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一是带动“观鸟经济”蓬勃发展。在世界自然基金会中国网站的号召下,全国各地摄鸟爱好者来到罗山举办鸟类摄影年会。随着观鸟、拍鸟的游客越来越多,不少村民当起了观鸟经纪人——“鸟导”。有的提供接送服务,有的办起农家乐提供食宿,有的进行土特产销售,有的办起采摘园,逐渐形成了特色的观鸟经济,当地群众人均增收在2万元以上。二是带动“生态农业”加速推进。有机种植模式和生态农业技术在这里应用普遍,稻田花香,有机稻米价格成几十倍翻涨,成为时尚的健康礼品。罗山县绿色蔬菜种植面积10万亩,仅董寨保护区周边就建有4个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年产值1000多万元,当地群众人均增收5000元。董寨保护区附近区域有16.5万亩生态茶园,这里生产的绿色有机茶,比普通茶叶售价高出至少一倍,产值高达11.5亿元,平均每年能为当地茶农带来7万元收入。三是带动“旅游产业”欣欣向荣。董寨保护区内峰峦叠嶂,森林茂密,山清水秀,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何家冲等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紧邻保护区,人文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通过政府搭台、市场主导、企业唱戏,把村落当景区建,把田园当公园建,深挖“绿水青山”这座高能矿。王大湾、高寨、天桥等一大批村庄成为生态宜居村、乡村振兴示范村,云禾山水、泰岳花寨、周党梦幻吊桥、九龙谷月季园观光、朱堂老寨等田园综合体争相竞秀,这里“红绿”相融,一步一景、俯仰皆画,构建了“处处皆风景、全域皆可游”的格局。

三、成效

通过加大保护区建设力度,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逐步增加,自然保护的高等植物由原来的1879种增到1903种、兽类从37种增到39种、两栖爬行类从44种增到53种、鸟类从233种增到334种,被誉为“鸟类天堂”,其中朱鹮野外种群达到400只,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由49种增到74种,列入《中日候鸟保护协定名录》115种,鸟类种类占河南省的80%,占全国的23%,在同一经度或纬度保护区中是较多的,被列入具有国家和全球意义的区域(A级优先保护区域)、《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中北亚热带地区优先保护的生态系统地域和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朱鹮保护国家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在加强董寨自然保护区建设同时,充分发挥保护区生态示范带动的作用,结合生态修复治理,逐步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产业,将生物多样性与乡村振兴相融合,让绿色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目前,罗山县绿色食品认证基地面积达20多万亩,认定“三品一标”农产品19个、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是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省级生态县、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先后创建4A级景区2个、3A级景区4个、国家级生态乡镇3个、国家级森林乡村18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省级生态乡镇7个、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4个、省级绿化模范乡镇3个、省级特色生态旅游示范镇1个、省级休闲观光园区2个、省级乡村康养旅游示范村创建单位5个、市级以上生态村199个,实现了以红色研学、生态观鸟、康养度假、乡村休闲、特色美食和民俗体验为主体的“红绿”产业集聚、融合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活力,乡村振兴的绿色底色也进一步筑牢生物多样性根基,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平衡。下一步,罗山县将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进一步优化空间资源配置,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全面推进生物多性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罗山、幸福罗山。

四、案例的经验和价值

(一)生态效益。有利于保護和恢复森林生态环境,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与效益。保护区总体规划实施后,森林植被逐渐恢复和发展,林分结构日趋合理,自然环境得到改善,渐渐形成一个结构完整、功能齐全的森林生态系统,为鸟类及其它生物提供了广阔的生态活动空间;同时,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促使保护区及周围环境向着良性循环发展,对加快淮河流域的治理,减轻自然灾害发生的程度,保证周围地区农业的稳产高产,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二)社会效益。保护区鸟类资源的有效保护提升了保护区在国内的知名度,使罗山成为了著名的观鸟和鸟类摄影的胜地,在提升人们生态保护意识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们爱鸟护鸟、参与保护事业创造了条件。(三)经济效益。罗山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是生态涵养的回报,也为绿色发展注入动能,尤其是在乡村旅游方面,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享受到生态红利。仅2023年五一期间,全县就接待游客61.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效益3.4亿元,老百姓高兴地称道:好村景为我们带来好“钱景”。

猜你喜欢
朱鹮观鸟鸟类
善于学习的鸟类
湿地观鸟
观鸟记
我的湿地鸟类朋友
朱鹮 从7到1000的生存跨越
优雅的朱鹮
鸟类
朱鹮你好
啊,朱鹮
鸟类的叫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