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某某语文”现象

2023-07-04 04:33张心科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3年6期
关键词:哲学经验理论

张心科

几年前,我在华东师大孟宪承书院的一次小范围讲座中提到现在语文界的亂象,包括“心态浮躁:建宗立派,某某语文满天飞”“缺乏学理:学术碰瓷,以吵架代替论争”“方法落后:流于思辨,误把随笔当论文”“表述轻佻:吸引眼球,以掌握真理自居”。今天,我专门来说说其中的“某某语文”现象。

近些年,突然涌现了几十种“某某语文”。大旗后面,有的人是单兵作战,有的人是前呼后应,利用QQ群、微信群、公众号鼓吹宣扬,热闹非凡。是为了语文教育进步,还是为了出名、获利、消遣?也许都有。也就是说,他们中有些在主观上也有推动语文进步的意识,其中某些人甚至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

清华大学王路教授曾撰文提到和“某某语文”相似的“加字哲学”,他说:“所谓加字哲学,即在‘哲学前面加字,从而形成‘某某哲学,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或者文化哲学、教育哲学等等。加字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区别在于,由于加字,它们与经验相关,因而不再是先验层面的研究。”在“语文”前加“某某”二字庶几近之。其重要的区别是,研究“语文”,力图从事的是理论研究,而提倡“某某语文”,则多可归属于经验研究。早在1930年,民国教育家汤鸿翥就指出,“教学法既以个人经验为根据,则各个经验,未必尽同,不同愈多,则派别亦愈多,势将人各其说,尔我为政”,所以要进行科学的教育心理学实验,“心理之研究,则只求事实,只求真理,只要在同样情形之下,做同样之实验,鲜有分歧者”。

一味地凭借经验研究,有时可能会有几个弊端:其一,可能是主观的。如这些“某某语文”流派名称中常含有“真”“正”“智慧”“绿色”“青春”“生命”“生态”之类的字词,以掌握真理自居,其预设的对立面,或者要反对、批判、纠正的,是“假”“邪”“愚蠢”“黑色”“腐朽”“物质”“污染”。那么真与假、正与邪之类的标准到底是什么?谁能确定?如果这些“某某语文”所言都是对的,那么它们相互间是什么关系?如果都是对的,那么有必要这样做无谓的重复吗?相反,如果是理论,它所要探求的是“先验”层面的东西,是终极、恒定、唯一,它不会因为某些个人人为地确立法则而改变。众多“某某语文”的提倡者,因为对已有的相应理论陌生或不屑,导致将自己陈旧、片面甚至错误的认识当成真理。在这些人的眼里,“我即语文”。

其二,可能是片面的。这些“某某语文”的提倡者往往因为发现自己在识字、阅读、写作、口语教学中对某一对象、某一环节的某一做法有效,于是想推至整个语文教育。其实,经验带有鲜明的实施者的个人色彩以及突出的实施情境特征。也就是说,它往往不带有普适性,换一个人,换一个时空和对象,就无法操作。但是,这些人将带有个人色彩和情境特征的“一己之见”“一孔之见”当成商标一样注册、宣传、推广。要注意的是,“某某语文”与一些专家个人提出的带有范式意义的理论主张不同。例如潘新和教授提出的“语文:表现与存在”理论,是在此前上百年的语文教育范式基础上,建构出的一个全新的理论。它涉及语文教育的方方面面,有自己的概念系统和逻辑体系。

其三,可能是浅薄的。经验多数是研究者凭借直觉所得,所谓“断而不论”,或只是对一些具体的材料、做法进行过初步的归纳所得。而理论必须经过推理论证,从而尽可能地消除漏洞——也因为有这种多侧面、多层级的论证过程,其阐述显得深入。“某某语文”则不同于理论,因为一些所谓研究者缺乏深入、系统的思考和学理论证能力;一些所谓“著作”用语非常轻佻,例如“你也可以这样教语文”“我和语文不得不说的故事”“作文教学,你也可以这样精彩”等等;一些提倡者的话语非常武断、绝对,如称“花三十元钱买我的一部著作,教学水平就能上一个台阶,何乐而不为呢”“凡是真正研究语文教育的人一定会读我的著作”。

其四,可能是陈旧的。这些“某某语文”往往是借鉴某种理论、变换某种说法,或者生造一些名词,改头换面,以一种新的形象出现而已,实际上并无新意。

我在《语文课程分合论》中说,过去围绕语文教育所进行的不休的争论,许多只是针对这座老屋进行局部修补。那种将其他学科的理论移植到语文学科的研究,就好比在外墙上反复涂刷各种材料,只是在不停地变换着光鲜的外表;那种不停地提出诸种“某某语文”的行为,好似城头变幻大王旗,又好比是不停地摘下又换上门楣上的匾额而已。语文教育这座大厦存在的根本问题,并不在顶瓦外墙,而在四梁八柱。如果不改变屋的基本结构,那么过不了多久,斜立在风雨之中的这百年老屋会破败不堪,那些涂在其表面的颜料就会褪色,或者因浸润进墙体浅层而留下陈渍,柱梁摇摇欲坠,屋顶千疮百孔,尘泥渗漉,雨泽下注,弄得里面的人东躲西藏,无所适从。光靠换几片瓦、粉几次墙,是无济于事的。过去开了药方并没有医治沉疴,可能是药不对症;过去设计了许多路径,并未突出重围,可能是此路不通;过去建的房子没有把几根柱子的末端连在一起,导致房子无法承重,岌岌可危。那么现在就是要重新开药、重新探路、重新立柱。

一句话,“某某语文”救不了“语文”!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哲学经验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菱的哲学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当你遇见了“零经验”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