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与法双重视野下民法典融入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三重维度
——以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为例

2023-07-07 13:05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星余
青少年法治教育 2023年4期
关键词:民法典法治道德

文/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星余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法治兴则国兴,法治强则国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习近平法治思想的指引下,法治中国建设阔步前行,谱写了“中国之治”新篇章,开辟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的新境界。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以下简称《法律与生活》)作为响应《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要求而开设的一门以民法典教育为核心的法律课程,已经成为我们开展青少年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德与法的双重视野下,对教材进行内容分析、价值辨析、效果评析,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 基于教材内容构建民法知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我国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它规范各类民事主体的各种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涉及社会和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称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民法典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对青少年民法典教育。”①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求是》2020年第12期。

(一)宏观层面,以民法典为统领的教材体系

基于民法典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作用,《法律与生活》将民法典中与青少年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纳入教学之中,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法治教育,增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提供了重要内容载体。

从宏观层面上分析,《法律与生活》主要围绕“权利与义务”展开,共包含“民事权利与义务”“家庭与婚姻”“就业与创业”“社会争议解决”四个单元。其中,前三个单元依次从理论方面系统阐述了社会生活中民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婚姻家庭中民事主体的权利与义务、参与就业后劳动者与经营者的权利与义务。最后一个单元则基于社会实际生活,将前三单元所涉及的实体权利与义务予以实践。单元设置呈现出由理论到实践的学习建构通路。

(二)微观层面,围绕民事生活编排教材内容

从具体内容上分析,作为高中阶段深入开展民法典教育的一本教材,《法律与生活》聚焦家庭和睦、邻里和谐、纠纷和解等关键议题,为青少年塑造理性平和的心理品质、在生活中增强法治意识提供了实践启迪。②董长春、江舟:《赓续“和合”文化 引领社会风尚—选择性必修2〈法律与生活〉模块阐释之二》,《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年第5期,第26—27页。2该教材聚焦公民依法维护合法权益的法律行为,介绍公民一般的民事权利和义务,了解婚姻家庭中的法律关系和法律责任、劳动关系的法律保障、社会纠纷的解决机制和法律程序,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增强法治意识,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法律常识。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如第一单元“民事权利与义务”作为全书的开篇之章,具有开宗明义的基础性、引领性作用,学习本单元内容有助于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民法典、使用民法典,依法有效保护财产权不受侵犯,掌握订约履约违约的基本内涵,明确侵权责任与权利界限,感受维护权利的重要性和履行义务的必要性,由此牢固树立法治思维、深刻增强法治意识,自觉维护法治环境,为在社会生活中合理合法地行使权利、履行义务打下坚实基础。

二 善用德法议题强化课程育人价值

议题式教学作为落实培育高中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举措,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意识,是构建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的重要手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汲取我国古代德刑相辅、儒法并用的思想精华,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强调法律规则的道德约束和道德规范的法律支撑。因此,将法治教育扎根于我国法治发展历程的生动实践,有利于丰富和活化教学内容,为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和法律条文注入鲜活的活力,由此发挥出课程的育人价值。

(一)精选案例,找到法律与生活的结合点

思想政治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①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求是》2020年第17期。,它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平台和载体,更是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主渠道和主阵地,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可以强制性地惩罚违法行为,但不能解决人们在思想道德方面出现的问题。结合现实社会中的典型案例,找到法律与生活的结合点,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体会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重要性。例如,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第二章第十八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对这条要求子女“常回家看看”的规定,人们褒贬不一:支持者认为此规定弘扬孝道,突出了道德关怀、精神赡养的作用,体现了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传统美德;而反对者则认为道德义务不应当规定在法律当中,加之“常”与“不常”无法准确界定,在现实中也不具有可操作性,故难以据此规定提起诉讼,反而有影响法律权威性的可能。

(二)善用议题,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

针对上文这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思辨性的案例,《课标》在对本模块的教学提示中明确要求:“以‘常回家看看为什么要立法’为议题,引用自己的经验或家人的感受,说明法律与道德之间的关系。”这一教学提示充分体现了思政课具有的思想性和针对性特征,有助于培养学生在德与法的双重视野中用辩证思维看待问题,进一步理解和认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自觉以法为宗、以德为本,实现从法律的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价值旨归。因此,高中思政课教师在组织《法律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要遵循课标、立足教材、活化教学,在依托课本内容的基础上增加知识广度,从法律视野出发,通过讲授教材中与民法典相关的内容,向学生传达法律精神,普及民法知识,培育和加强其法治意识;同时还要立足道德视野,审思民法典对道德养成的促进作用,激发高中生形成良善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具备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感,从而提高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使其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实践生活,形成向上和向善的思想与行动。

三 提升教育实效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②习近平:《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求是》2020年第12期。因此,要加强民法典教育和普及,引导群众认识到民法典既是保护自身权益的法典,也是全体社会成员都必须遵循的规范。要保持人民群众认同法律、信仰法律、践行法律的持久动力,从而夯实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社会基础。

(一)重视思想引领,提升法治教育实效

在高中开设“法律与生活”课程,不只是开展法治教育的重要举措,更是对高中生进行法学启蒙的关键一步,关乎学生法治思维体系的整体构建,对其未来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就目前高中阶段的法治教育现状而言,学生局限于理论知识、法律条文的理解与识记,对现实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法律问题或法律情境,往往无法灵活地将课堂所学迁移应用其中。其实,从育人价值来看,《民法典》不仅体现着法治理念,而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立法宗旨,使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外化于法律规范,在基本原则上强调地位平等,遵循自愿平等,倡导诚实守信,推进全民守法。对于处在“拔节孕穗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在思想观念和价值塑造上民法典具有重要的建设和引领作用,有助于提高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治实践参与能力,从而促进课程教学指导社会实践的效果的提升。

(二)遵循课程标准,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基于《课标》对本课程的学业要求,高中思政课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把晦涩抽象的法律知识建立在可被学生感知的生活实际之上,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社会活动作为切入点,精心选取社会上的、网络上的、身边发生的各种可利用的时事热点和经典案例作为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活动体验式教学中形成法治思维、提高用法能力、提升道德品质。比如,探究小区业主对小区住宅、道路、绿地等的权属关系;讨论邻居之间的相邻权关系,列举团结互助邻里关系的事例;引用实例,说明合约订立的基本原则;以“我想创业”为题,讲解企业开办程序,以及如何向政府申请与创业有关的扶持和优惠措施;模拟治安纠纷、医疗纠纷等争议解决活动,归纳不同调解方式的功能和作用;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更加全面地认识自然人的民事权利与义务;更为具体地理解婚姻家庭中的法律责任,以及与创业和就业相关的法律规范;更为理性地看待生活中的矛盾和纠纷,主动用和解、调解、仲裁、诉讼四种方式化解矛盾和纠纷;更进一步地提高自主学法的意愿、自觉用法的能力,由此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综上所述,在德与法的双重视野下,从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三个维度对《法律与生活》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分析,有利于帮助高中思政课教师进一步将民法典的理论思想和精神内核融入思政课教学之中,有效发挥民法所蕴含的价值引领作用,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并且通过持续深入的法治教育引导,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积极引领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实现从法律的他律走向道德自律的价值旨归,完成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国家培养更多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崇高使命。

猜你喜欢
民法典法治道德
无信不立 无诚不久——民法典中关于合同的那些规定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民法典诞生
民法典来了
中国民法典,诞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