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研究

2023-07-10 05:35张巍杨丞娟
长江技术经济 2023年3期
关键词:城市群

张巍 杨丞娟

摘 要:以“宜荆荆恩”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借助2017—2021年相关产业数据,基于三次产业子系统,通过构建子系统有序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程度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这一时期该城市群产业子系统有序度与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在整体上均呈现上升趋势,趋向于良性发展,但存在波动性且协同度水平较低,尚处于成长阶段。从关注重要影响因素,提升各产业子系统有序度;深化分工与协作,削弱障碍与壁垒;提升产业能级,重视可持续性发展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促进区域内产业协同发展。

关键词:产业协同;“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度

中图分类号:F299.27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动区域协同发展以及新型城镇化建设,而随着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进入到关键时期,城市群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打造城市群战略支点是促进区域内高质量与协同发展的有效途径。湖北省“十四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着力构建“一主引领、两翼驱动、全域协同”的区域发展布局。由宜昌、荆州、荆门、恩施组成的“宜荆荆恩”城市群,即是“两翼驱动”中的南翼,支撑鄂西南地区的发展,同时也是促进全省协同发展的重要部分。在全省区域发展布局中,如何实现“宜荆荆恩”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是四地谋划推进区域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产业协同对于区域内经济协同发展具有重要地位,不僅能够促进区域内资源、要素实现优化配置,也能壮大当地的产业集群、优化经济结构等。

现代协同理论是由德国学者哈肯[1]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等理论为基础,对存在于各种类型系统、现象当中的无序状态转变为有序状态的共同规律进行描述,认为系统内与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决定着该整体系统的发展走向,并会进而形成协同效应。基于协同理论,学者们对产业协同进行了大量研究。产业协同研究主要包括产业协同影响因素、产业协同发展动力机制、产业协同发展路径等方面。魏丽华[2]认为产业协同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协同成本、产业协同能力与创新等五个方面。王鸽[3]提出城市群产业协同动力主要来自市场驱动以及政府推动两方面。雷朝阳[4]提出从产业路径与地理路径两方面来推动萍乡与长株潭制造业协同发展。

关于城市群产业协同研究,多以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城市群为研究对象。武义青等[5]指出京津冀区域产业产业协同发展问题,基于数字经济背景提出优化路径。宋玲等[6]基于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集聚与协同实际状况,提出要增强产业间联系、提高整体科创能力。廖敏等[7]基于对成渝城市群内产业协同状况的调研,认为产业协同发展本质在于区域空间经济规划及产业结构布局优化。

目前,城市群产业协同测度方法主要有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度分析、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等。冯美琪[8]基于系统动力学分析京津冀养老服务产业协同发展影响因素。高文娜[9]采用区位熵以及灰色关联度的分析方法对关中平原城市群分行业进行了产业协同分析。李宁[10]基于辽中南城市群内流通业现状,通过构建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该行业协同度进行计算分析。周航[11]则通过利用复合系统协同模型对中原城市群产业协同展开测度,认为其产业协同处于较低水平。

关于宜荆荆恩城市群,安敏等[12]从时空维度研究了其协同发展演变规律与趋势。陈学明[13]从协同立法的角度探讨了推动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发展新路径。王玉婷等[14]通过探究宜荆荆恩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提出对空间结构整体优化与分区优化策略。桓妮珂[15]认为宜荆荆恩城市群乡村产业融合逐步呈现出协调状态。

综上所述,针对城市群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在产业协同的影响因素、动力机制、发展路径以及测度方法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从研究区域看,针对较为发达的城市群产业协同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京津冀、粤港澳、成渝等区域。宜荆荆恩作为中西部地区非发达区域新兴城市群,对其研究可以丰富区域城市群产业协同研究内容。城市群产业协同测度方法上,主要采用系统动力学、灰色关联度分析、熵权法、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等,其中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可以对子系统有序度与复合系统协调度进行测度分析,能够动态反映复合系统内部各要素波动与变化趋势,较为全面反映出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协同研究方面,以时空维度、协同立法、空间结构、乡村产业融合为主,较少从产业协同角度对该城市群进行测度实证分析。因此,本文采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协同水平进行测度与分析,以期为该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提供支撑。

1 “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协同度模型与指标体系构建

复合系统协同度是从系统动态演变的角度对各子系统或系统要素之间协调程度进行衡量,而子系统有序度能够明确序参量对于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影响程度,产业协同发展指的是三次产业子系统之间、同一产业子系统内各要素之间以及不同区域内各类产业子系统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协作,使得产业系统从无序趋向于有序以及推动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的过程。本文参照文献[16]、文献[17],通过构建子系统有序度面模型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协同度进行测度分析。该模型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子系统模型与复合系统模型构建,对子系统有序度进行测量,对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量。

1.1 产业子系统有序度模型构建

1.2 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构建

1.3 产业协同度测度指标体系设置

基于区域产业发展机理,参考文献[18]、文献[19]分别构建对成渝双城经济圈与武汉城市圈产业协同与协同性研究所设置指标体系的方法,结合“宜荆荆恩”城市群实际情况,构建以三次产业从生产要素投入到最后产出为主线的指标体系,包括产业要素、产业结构、产业规模以及产业产出四方面,其中产业要素包括一二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固定资本投入占比等;产业结构包括一二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产业规模包括农林牧渔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等;产业产出包括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建筑业增加值、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等。样本数据时间区间选取2017—2021年相关产业数据,具体数据来源以各地区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为主。

2 “宜荆荆恩”城市群產业协同度测算与分析

2.1 对子系统有序度进行测量

2.1.1 数据来源与基础处理

2.1.3 “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子系统有序度测度与分析

通过式(2)、式(3),结合表3中“宜荆荆恩”城市群三次产业子系统各项指标权重以及通过标准化后得到的“宜荆荆恩”城市群的相关数据,综合计算得到“宜荆荆恩”城市群三次产业子系统有序度见表4。

绘制2017—2021年“宜荆荆恩”城市群三次产业子系统有序度折线如图1所示。可知,2017—2021年,“宜荆荆恩”城市群三次产业子系统有序度均呈现整体上升趋势,表明三次产业趋向于良性发展状态。从具体产业类别看,第一产业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相比于第二、第三产业,发展较为平稳。受2018年末非洲猪瘟冲击,2019年第一产业产值以及从业人员比重等指标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子系统有序度在2019年呈现小幅度下降。之后随着各类指标的拉升,第一产业子系统有序度实现稳步提高。第二产业有序度波动较大,2017—2019年呈现稳步上升趋势,2020年出现较大幅度下跌,2021年又实现较大幅度拉升。2020年子系统有序度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各地停工停产,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收入、第二产业产值及从业人员比重均呈现较大幅度下滑,如荆门市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收入下降10%,固定资产投资下降22.2%等。2021年的大幅度拉升得益于各地在疫情后推动的各项“稳增长、抓重振”等政策的推动,以及在“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将“宜荆荆恩”城市群作为湖北省“南翼”的发展战略,和同年实施的“一体化发展”“产业协同”等多项方案措施等。第三产业子系统有序度总体呈现较快上升趋势,尤其在2018—2019年间实现较大幅度拉升,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固定资产占比等的拉升,带动了旅游、金融、保险等方面的发展。

2.2 对复合系统协同度进行测度与分析

根据前述“宜荆荆恩”城市群三次产业子系统有序度,结合式(4)得到城市群三次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见表5)。

绘制“宜荆荆恩”城市群三次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变化折线如图2所示。

可知,“宜荆荆恩”城市群三次产业的协同水平整体上呈现出波动性上升,趋向于良性化发展,但其协同度具体数值均处于0~0.3区间内,表明“宜荆荆恩”城市群三次产业之间协同发展尚处于成长阶段,需要在之后的产业发展中注意协同性问题。

从产业间复合系统协同度发展趋势看,一二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最高且整体波动性最大,主要是由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子系统有序度分别在2019年与2020年呈现下降趋势导致,在此阶段协同效果不佳。在四年协同度数据中,二三产业复合系统相比于一二产业、一三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同年最高值所占年份最多,且其发展曲线在后期与三次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相契合,在此期间其协同度较优于其他产业间复合系统。随着一二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在后期发力拉升以及一三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稳定增长,使得三次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在后期也呈现出持续上升的过程,表明产业之间的协同动力进一步增强。

从三次产业复合系统来看,“宜荆荆恩”城市群在2019年、2020年均呈现为负值,为不协同状态,表明在这一阶段,城市群之间的产业分工合作模式存在一定程度问题,各城市之间产业融合程度不高,并且产业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此外,受猪瘟与新冠疫情等影响,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子系统有序度呈现较大幅度降低,使得三次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也呈现出下降趋势。2019—2021年,外部不利因素减弱、“十四五”规划明确自身产业战略方向等使得三次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呈现持续较快拉升趋势,表现为“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协同度实现新的增长。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结论

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通过构建三次产业间指标体系,对2017—2021年“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子系统有序度与复合协同协同度进行计算分析,主要结论如下。

(1)“宜荆荆恩”城市群三次产业子系统有序度与复合系统协同度均呈现整体上升的趋势,表明三次产业协同水平趋向于良性发展状态。

(2)三次产业子系统有序度。第一产业子系统有序度整体发展较为平稳,第二产业子系统有序度波动性较大,第三产业子系统有序度整体呈现较快速度上升。

(3)复合系统协同度中,一二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最高,且波动性大,二三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正值居多,优于其他产业间复合系统,一三产业复合系统协同度次之。三次产业复合系统整体协同水平较低,尚处于成长阶段。表明这一时期“宜荆荆恩”城市群产业间协同关系较不稳定,产业间各类要素尚未能形成良好互补效应,并且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容易受到内部外部各种因素影响,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尚不健全。

3.2 对策建议

3.2.1 明确各产业优化方向,关注重要影响因素

在协同度的计算中,序参量的熵权比重具有较为明确的指向作用,熵权比重的高低代表序参量对于系统的影响程度。根据计算得到的“宜荆荆恩”城市群各序参量的熵权比重可知影响较大的指标包括农业产值、第一产业固定资本投入占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收入、建筑业增加值、第二产业产值占GDP比重、运输仓储邮政业增加值、旅游产业收入等。应结合对“宜荆荆恩”城市群三次产业有序度分析,把握三次产业中以上重要因素,改善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各产业子系统有序度,促进城市群内产业协同发展。

3.2.2 深化分工与协作,削弱障碍与壁垒

“宜荆荆恩”城市群各成员城市应基于城市群整体规划,明确其在产业协同中的定位,推动各区域本地产业同城市群其他产业实现协同发展。同时也要深化在旅游、交通、能源以及环保等领域的合作交流,并大力推进医疗、卫生以及教育等公共服务之间的共建共享工作,进一步削弱跨区域之间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区域间协作以及共享机制的形成。此外,还要积极推动区域性产业规划与组织管理,消除行政壁垒,促进要素有序流通,形成更高质量的产业分工与协作模式,增强区域间产业经济协同效应。

3.2.3 提升产业能级,重视可持续性发展

各城市应基于自身地域资源,大力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并通过资源共享、经济协作等方式,形成区域性优势产业集群,从而进一步提升产业能级,发挥规模效应与辐射带动作用,推动区域内产业经济进一步实现协同发展。同时,也要重视人才培育与引进,以满足区域内经济结构优化与协同发展产生的人才需求。一方面可以将城市群内的各类高校作为人才培育与储备基地,推动校企合作与符合产业需求的培育模式探索;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打造绿色通道,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推动人才资源在城市群内部流动与优化配置,为城市群可持续性发展提供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赫尔曼·哈肯. 协同学[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7.

[2] 魏丽华.京津冀产业协同水平测度及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18,32(7):120-128.

[3] 王鴿. 长三角城市群产业功能协同效应研究:基于2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D].杭州:浙江财经大学,2019.

[4] 雷朝阳.新形势下萍乡与长株潭城市群产业协同发展的路径研究:以制造业为例[J].萍乡学院学报,2022,39(1):7-13.

[5] 武义青,李涛.数字经济引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2022京津冀协同发展参事研讨会综述[J].经济与管理,2022,36(5):39-44.

[6] 宋玲,左小明.改善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集聚的对策与建议[J].现代商贸工业,2021,42(32):3-5.

[7] 廖敏,李军锋,向彦任,等.成渝城市群高新技术产业现状分析与协同发展政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19):4-7,11.

[8] 冯美琪. 京津冀养老服务产业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9.

[9] 高文娜.基于区位熵灰色关联度的关中平原城市群产业协同分析[J].当代经济,2021(8):54-58.

[10] 李宁.新型城市群流通业协同发展水平测度:以“辽中南”城市群为例[J].商业经济研究,2021(19):166-169.

[11] 周航. 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产业协同度测度、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22.

[12] 安敏,宋孟斐,何伟军,等.次区域城市群协同发展时空演变及动态模拟研究:以宜荆荆恩城市群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2022,38(3):313-320.

[13] 陈学明.湖北省恩施州关于“宜荆荆恩”城市群协同立法工作的实践与思考[J].民族大家庭,2021(4):72-74.

[14] 王玉婷,郑天铭,马月圆. 城市群内部空间结构识别及其优化策略研究:以“宜荆荆恩”城市群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成都市人民政府.面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治理: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4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1:1060-1068.

[15] 桓妮珂. 湖北省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21.

[16] 夏业领,何刚,李恕洲.京津冀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度测度:基于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2(1):1-8.

[17]  温清. 乌鲁木齐都市圈产业协同发展水平实证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师范大学,2022.

[18]  严文林.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协同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学,2021.

[19]  张晨,张梦洁. 武汉城市圈产业协同水平测度与空间发展策略研究[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778-790.

Abstract:This study examines the level of industrial synergy in the “Yichang-Jingzhou-Jingmen-Enshi” urban agglomeration,which encompasses the cities of Yichang,Jingzhou,Jingmen,and Enshi. Using data from 2017 to 2021 and based on the subsystems of the three industries,we construct models to measure the level of order and the degree of synergy for the composite system. Our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level of order for the industrial subsystems and the degree of synergy for the composite system have both steadily increased during this period,indicating promising growth. Despite the upward trend,however,there are still fluctuations in the data,and the level of synergy remains relatively low,highlighting the need for continued development. To promote the industrial synergy in the region,we suggest strategies such as improving each industrial subsystems level of order,deepening division of labor and promoting collaboration,weakening obstacles and barriers,and prioritiz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industrial synergy;Yichang-Jingzhou-Jingmen-Enshi urban agglomeration;synergy degree

猜你喜欢
城市群
城市群飞地型斑块空间活力对比——以中国三大城市群为例
长三角城市群今年将有很多大动作
《关中平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发布
我国第7个城市群建立
为世界级城市群铺路
把省会城市群打造成强增长极
京津冀正形成最大“地热城市群”之一
从国外经验看我国城市群一体化组织与管理
打造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金腰带”
依托三峡城市群 实现宜昌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