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鼓励创新人才培养走出教室

2023-07-10 06:39王湘蓉
教育家 2023年22期
关键词:学段跨学科大学

王湘蓉

“我们始终相信,无论经历什么,从来没有一种努力会被辜负,也从来没有一种坚持会没有收获。”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江南大学校长陈卫曾对学生说过的话。话语朴素,却满含期待。正是这样的期待,推动着江南大学更好地融入江苏打造全球影响力产业科技创新中心的大局。坐落在烟雨水乡无锡的江南大学,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其围绕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及时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在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

大学要做到在创新中“迭代”,在探索中“出新”

《教育家》:陈校长,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快速重构社会的方方面面,新的产业形态不断涌现,新的秩序不断产生。新的变化势必要催生新的学科组织方式和新的人才培养路径,这将给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大学如何更好地把握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做好回应,并在变化的不确定中培养出能够支撑国家发展的创新人才?

陈卫: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奔涌,颠覆性技术和新产业形态、新经济模式不断涌现,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席卷而来,我们正处于创新与技术交织的时代,这无疑对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面对新时代的新变化,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顺应时代趋势要求,因为“创新”已成为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的基因要渗透在每个人的血液里。大学要做到在创新中“迭代”,在探索中“出新”。

对本科教育来说,要做好、做实、做优“四新”专业建设改革,提高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江南大学全面实施20余个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实践项目,赋予传统专业新的技术内涵,增强学校轻工特色办学模式新活力。如针对学校传统优势学科“食品科学与工程”,构建“食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形成基于食品行业需求和学科引领的创新培养模式。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江南大学还增设了物联网、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

对研究生培养来说,要聚焦“四个面向”,同时实现“行业区域结合”,分类施策健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既培养具有“顶天式”的高精尖人才,也培养“接地气”的实用型人才。我们以食品、轻工等“双一流学科”为核心,打造“医工交叉”“艺工交叉”等特色学科群,形成“学科交叉+平台联动”软硬件互融的培养新模式,打破学科、专业边界,实现食品、生工、医学、材料等学科联动主动适应国家和地区需求,培养重点领域的拔尖创新人才,既符合国家战略需求,也体现长三角区域特色及民生行业需求。

在创新人才培养的组织形式上,江南大学开展了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至善学院、君远学院、整合创新设计实验班等“选拔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围绕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等方面加强系统性训练,培育了一批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的拔尖创新人才。“以线构体”顶层设计交叉课程体系和平台实践体系,打造本硕博贯通卓越班,推进交叉创新人才培养。

大学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人格养成

《教育家》: ChatGPT 的问世,给各行各业以及教育领域带来了很大影响,新技术带来的教育方式转变,说明创新人才培养需要突破我们对学校、课堂的传统认知。随着技术迭代和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大学如何为学生提供更加广阔的生长空间、教育环境和生态场景,使其能够应对未来的变化和挑战。

陈卫:包含ChatGPT在内的很多新技术的兴起对高等教育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这些新技术本身对高校创新人才的教育方式带来了转变。人工智能、5G等新一轮科技革命核心技术的“赋能万物”特性,既为各个领域研究能力跨越式提升提供了更高效的技术工具,也进一步加剧了未来学科体系的交叉、融合与新生。就江南大学而言,虽然进行了多次专业调整和学科整合,但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的学科融合趋势相比,当前的学科设置仍有很大的改革布局空间。

另一方面,作为教师或教育管理工作者,应该思考如何让我国的高等教育培育出更多的类似ChatGPT这样的新技术。这不仅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责任,更应该鼓励创新人才培养走出教室。江南大学探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建立了政产学研深度参与的人才培养共同体,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实现校企协同育人。通过学科交叉融合,形成课题项目互选、学生交叉指导、平台共享共建的科創能力融合培养生态。通过国际交流融合,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思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面对不断涌现的新技术挑战,在人才培养方面,一定要坚守“价值引领”的初心。高校不仅要加强学生知识探究、能力教育,更要关注学生自身的人格养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引领是大学最根本的任务,落实到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上,就是要加强融合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通识课程建设,将责任教育、伦理教育与美学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

大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

《教育家》: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完全依赖于传统专业学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已无法满足现状,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工作,这就要求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走跨学科、跨院系,甚至跨出校门的协同创新培养之路。江南大学作为一所综合类、“双一流”大学,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何考量和实践?

陈卫:面对新一轮科技和产业变革,我曾对学生讲过,希望他们“升级”思维方式,由直线、不变的线性思维,转变为动态、发散的系统思维,以更立体的角度解决问题。所以,大学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我们正积极探索跨学院、跨学科本科拔尖人才培养创新路径。

我们通过整合校内资源、施行跨院协同,创建了至善学院,这个校级协同平台专门培养“宽知识、强能力、高素质”跨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我们通过实施跨学科师资队伍、跨学科课程体系、实践训练体系、综合素质教育由点及线、由线到面再到体的培养模式,对每年从全校所有55个全日制本科专业选拔的180名学生按照“知识学习在专业学院、素质提升在至善学院”进行三维赋能。即,建立了“多维交叉、核心突出”的跨学科课程体系,聚焦宽厚知识学习;创立了“项目驱动、思维养成”的实践训练体系,培养关键核心能力;强化了“思政引领、主旨鲜明”的综合素质教育,提升优良综合素质,实现跨学科拔尖人才的宽厚知识、核心能力和综合素质协调发展。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与产学研的深度融合。

教师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先生”

《教育家》:随着技术迭代加速,促使教学方式转变加快,大学教师的工作将产生怎样的变化?

陈卫:这个问题值得深思,大学教师需要适应现代教学方式的几个变化。

在教学理念上,要从以教师教学为中心向以学生学习为中心转变,在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同时,也强调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具体来说,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和教育改革的主要参与者,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和主导者,不因突出“学”而放松“教”,而是辩证地认识和看待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从角色认知上,要由知识的传递者向育人的引领者转变。教育正从面向知识体系的传授转向面向核心素养的培养。大学教师不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和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学生的精神导师,是培养学生智慧、帮助学生成才、启迪学生心智的关键群体,是引领学生全面发展的“大先生”。

从教师专业发展上看,大学教师应由单纯注重科研能力向科研与教学学术能力并重转变。教学学术能力体现了科教融合的理念,强调教师的学术发展和教学发展,要打破评价机制的桎梏,使教学和科研并重成为可能,让两者在教师发展中享有同等地位。

《教育家》:我们看到,大学拥有高学历的教师越来越多,但拥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却很少,这会给应用创新人才培养带来什么影响?如何破解?

陈卫:我们所讨论的工程能力既包含工程实践能力,也包含工程创新能力。对于工科院校来说,教师的工程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至关重要。部分青年教师群体中确实存在工程实践能力缺乏的现象。江南大学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关注青年教师成长。学校专门成立了教师发展中心,强化青年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升,制定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实施方案》,开展职业教育、岗前培训、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训等,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和教学水平。

另一方面,深化产教融合赋能教师发展。学校在校企合作培养卓越工程师过程中,让师生同成长、共进步,鼓励教师参与合作企业的项目研发,派遣教师到合作企业挂职锻炼,多措并举加快青年教师的工程实践与工程创新的教学能力养成。

知识结构上的贯通远不及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贯通有效

《教育家》:教育每一个学段都存在独特的育人功能,但是每个学段间常常是割裂的、不连贯的。我们常说,每位科学家都是从小学的课堂上走出来的,这说明人才培养的连贯性尤为重要。那么,如何打破和消解学段培养界限,构建更契合中国实际的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路径,让学生始终能够保持成长的持续性?

陈卫:创新人才培养是一场人才培养的接力跑,每个学段不仅仅要发挥学段的培养责任,更应该清晰认识人才培养的系统性。

对于大学、中学和小学各学段的贯通来说,知识结构上的贯通远不及创新思维训练方面的贯通有效。我国可以统筹推进大中小学创新教育模式改革,从小培养学生提问、讨论、合作解决问题等创新习惯。通过培养学生围绕一个问题或项目,运用多学科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造就拥有科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的创新人才。建议对大中小各学段的创新教育进行合理的顶层设计,促使各级政府在项目开展、资金保障、涉及群体等方面有计划实施,保证创新教育健康有序的发展。

大学各学段的贯通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虽然“本—硕—博”贯通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提出多年,但是多数仍停留在“形通”层面,想要真正做到“神通”,仍有很大探索空间和研究价值。对此,江南大学做了一系列试点探索。

一是理念创新。我们依托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两个“双一流”建设学科,实施“一流本科教育提升行动计划”,以“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班”和至善学院等为载体,通过全程导师制、个性化培养,实施本硕博贯通“3+X”培养。同时不断拓展拔尖创新人才国际化培养项目,打通本硕联合培养国际化通道。

二是体系创新。我们从贯通式教学的人才培养方案着手,打通传统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计划,重构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块,形成衔接有序、逐级递进、渗透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优秀本科生可以自由修读研究生阶段的课程等,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并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训练贯穿到大学四年、七年甚至更长的校园学习生涯中。

三是机制创新。我们通过强化本研培养部门协同、完善生源選拔与淘汰分流机制、推进全程导师制和阶段递进培养等举措,不断强化政策引导和制度保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创设培养特区,不断优化跨学科本硕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学生学习成果评价方案等,推动相关学科专业内涵式发展,构筑强化共性基础、关注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猜你喜欢
学段跨学科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