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情怀

2023-07-10 06:31杨荣
作文周刊(中考版) 2023年26期
关键词:情结家国乡土

杨荣

主题导语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从古至今,家国情怀都是每个炎黄子孙融入血脉、深入骨髓的生命自觉和精神传承,是每个华夏儿女的精神归属。那种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伟大情怀,那种以百姓之心为心、以天下太平为己任的强烈使命感,都来自于那个叫做“家”和“国”的地方。

经典赏读

乡土情结

◎柯 灵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王维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方魂牵梦萦的土地。得意时想到它,失意时想到它。逢年逢节,触景生情,随时随地想到它。海天茫茫,风尘碌碌,酒阑灯灺人散后,良辰美景奈何天,洛阳秋风,巴山夜雨,都会情不自禁地惦念它。离得远了久了,使人愁肠百结:“客舍并州已十霜,歸心日夜忆咸阳。无端又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好不容易能回家了,偏又忐忑不安:“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异乡人这三个字,听起来音色苍凉;“他乡遇故知”,则是人生一快。一个怯生生的船家女,偶尔在江上听到乡音,就不觉喜上眉梢,顾不得娇羞,和隔船的陌生男子搭讪:“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辽阔的空间,悠邈的时间,都不会使这种感情褪色:这就是乡土情结。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几乎是世界的全部,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开始感觉饥饱寒暖,发为悲啼笑乐。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但懂得爱的另一面——憎和恨,却须在稍稍接触人事以后。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虫一鸟,一草一木,一星一月,一寒一暑,一时一俗,一丝一缕,一饮一啜,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金窝银窝,不如家里的草窝。但人是不安分的动物,多少人仗着年少气盛,横一横心,咬一咬牙,扬一扬手,向恋恋不舍的家乡告别,万里投荒,去寻找理想,追求荣誉,开创事业,富有浪漫气息。有的只是一首朦胧诗,——为了闯世界。多数却完全是沉重的现实主义格调:许多稚弱的童男童女,为了维持最低限度的生存要求,被父母含着眼泪打发出门,去串演各种悲剧。人一离开乡土,就成了失根的兰花,逐浪的浮萍,飞舞的秋蓬,因风四散的蒲公英,但乡土的梦,却永远追随着他们。“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这根线的长度,足够绕地球三匝,随卫星上天。

……

安土重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我们祖先有个根深蒂固的观念,以为一切有生之伦,都有返本归元的倾向:鸟恋旧林,鱼思故渊,胡马依北风,狐死必首丘,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此中情味,离故土越远,就体会越深。

科学进步使天涯比邻,东西文化的融会交流使心灵相通,地球会变得越来越小。但乡土之恋不会因此消失。株守乡井,到老没见过轮船火车,或者魂丧域外,漂泊无归的现象,早该化为陈迹。我们应该有鹏举鸿飞的豪情,鱼游濠水的自在,同时拥有温暖安稳的家园,还有足以自豪的祖国,屹立于现代世界文明之林。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选自《柯灵散文·戏外看戏》,有删改)

●赏析

柯灵的这篇散文语言简洁而意蕴丰厚,字里行间散发出充盈的学养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作者以故园之思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文章开头引用王维的诗,营造出淡淡的思乡之愁;首段更是从头至尾将乡情的诗句贯串于个人的生命历程中。无论何时何地,无论男女老少,一旦离开故土,都会生出同一种情愫,那就是对它的牵挂和依恋,一听乡音,就感觉无比亲切。而“童年的烙印”在人们乡土情结的形成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文章最后一扫淡淡的愁思,情感变得积极向上:我们华夏儿女会有乡恋乡愁,但更有家国情怀;国强家安,才是对家国最好的慰藉和报答。

柯灵是怀着真挚深厚的情感写下这篇散文的。作为一位世纪文化老人,他早年辗转各地,饱受战争与灾难的离乱之苦,因此对家园之思有着特别的体会。文章叙古写今,纵横捭阖,酣畅淋漓,文中征引了大量诗文和典故,不仅说明了乡土情结的久远、普遍、根深蒂固,还使文章内容生动、感人。

佳作风采

以少年志气,护盛世长安

◎张云琬

华夏崛起,似巨龙腾飞冲破巨浪,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到如今的繁荣昌盛、万家长安,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一步一个脚印,步履坚定地迈向远方。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倶欢颜。”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用一生诠释了什么叫爱国。公元757年,他46岁,长安沦陷,城池破碎,只有山河依旧,于是他写下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公元759年,他48岁,流离失所,写下了令人悲愤交加的《石壕吏》。然而他的爱国之情并未自此终结。在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他生活困顿,已经到了“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地步,却依旧想着天下与他一样的寒士,想着摇摇欲坠的大唐。

杜甫一生漂泊,却始终心系祖国,爱国的诗篇不计其数。秋风寒雨中,也许国破了,但山河还在;也许家没了,但精神还在,志气还在。

“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本是学医的,但当他耳闻目睹祖国被列强侵略,青年迷茫无助的现象时,他明白了,中国人需要拯救的不仅仅是身体,更是精神!于是,他弃医从文,用手中的笔唤醒了一个个沉睡在“铁屋子”里的人。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世人看到了一个严肃又有担当的巨人。

同一时期,还有民主战士闻一多。也许在他决定走上台的那一刻,他就明白,等待他的是死亡,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冲了上去,只为心中那抹中国红。他的演讲,是为了唤醒那头沉睡的雄狮,为了处在黑暗中的人能看到光明,他用自己的鲜血铸立了不朽的丰碑!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的肩上扛着祖国的未来,少年的肩上有清风明月和责任担当。少年心中有光明,中国便不再黑暗!

以吾辈之韶华,耀当代之中华。站在时代的节点,我们拥有汪洋辟阖的世界可以驰神纵意,我们当生出理想的羽翼,拥山河挺脊梁的担当,承时代之任,砥砺奋进,护祖国盛世长安!

【陕西西安市曲江第二中学】

●点评

小作者情感饱满,善于运用所学课文,借杜甫、鲁迅、闻一多的事例表明了先辈们对祖国的深爱和奉献,又联系当代青少年生逢盛世,应扬青春之朝气,奏时代之华章,燃青春之年华,铸大国之泱泱的家国情怀,完成了对主题的升华。

猜你喜欢
情结家国乡土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家国两相依
乡土中国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家国情怀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芬芳乡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