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美术活动中高质量师幼互动的路径探析

2023-07-10 05:36梅文秀
儿童绘本(阅读与美育) 2023年10期
关键词:小雅陶行知美术

梅文秀

导读:陶行知先生是当代创造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先驱,其“教学做合一”与“创造教育”的教学理念的提出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巨大的革新意义,也有效促进了幼儿个性成长。当前幼儿园美术活动的教学方式、教学环境、师幼互动方式相较传统已有所转变,但实际教学中仍然存在诸多因素阻碍幼儿建构知识。基于此,结合创造教育的教育理念,从该视角下对实际的教学活动案例进行分析、应用、研究,对新时代幼儿园开展美术活动、提升教学质量、塑造幼儿品格、改善师幼互动方式有重大影响力。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陶行知创造教育思想

创造教育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创立生活教育的过程中提出来的,主要包括“六大解放”,在解放幼儿的眼、嘴、脑、手、脑、时间与空间的过程中让幼儿的天性得到开发、智力得到发展、意志得到磨练。陶行知先生十分重视幼儿的思考能力,所以反对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提倡手与脑并用,真正做到面对问题时独立思考解决。

(二)幼儿园美术活动

幼儿园美术活动是指教师有组织地设计美术课程,让幼儿不断发挥想象力,辅以各种美术材料与工具,使作品真正成为作品。当作品被幼儿动脑、动手创造出来,他们会获得浓烈的成就感,所以美术活动广受幼儿喜爱。美术活动的整个过程需要幼儿具有较多的前期经验、较强的观察能力和较丰富的创造能力,教师应采取鼓励为主的方式让幼儿在获得愉快体验的过程中积极创造。

(三)试错

“试错”最早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基于心理学视角观察动物行为时提出的,是指个体反复尝试错误后,最终错误率逐渐减少、成功率不断增加的过程。“试错法”体现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则应是以幼儿作为活动主体,根据自己的创想设计、尝试、分析从而获取成功经验与试错思维,不畏惧失败,直面挫折且从中培养良好习惯,提高动手与思维能力。

二、创造教育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家愈发关注幼儿的智力发展情况,相互比较幼儿在一段时间内获得的知识量及头脑中的知识储备。但从长远来看,学前时期仅是幼儿人生中的一小部分,要想今后拥有较好的生存能力,是否具备创造性极有可能是关键。除了拥有天赋的个别幼儿,其他幼儿也都普遍具备创造性。但这种能力在诸多幼儿身上体现得很不固定,发展空间也参差不齐。如果我们用培育智力的方式发展创造性,幼儿将会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提高。显然,培养、提升创造性已成为目前幼儿发展的主要议题。

早上入园,幼儿向教师道出声声“早上好”,随后将自己的小书包放入书包柜,坐到餐桌上吃副餐。幼儿园向幼儿提供的是1升整瓶装的鲜牛奶,而幼儿的水杯相对较小,将牛奶准确倒入小杯存在一定难度。一次,宇宇用右手抓着牛奶瓶倒牛奶时,因为洗手时手掌会残留一些水渍,导致牛奶洒掉了半瓶,他哇的一声哭了出来。我摸了摸他的头,牵着他的小手来到图书区的小沙发上坐了下来,取下一本绘本《犯错误没关系》。打开封皮,故事描绘的就是一位小朋友将牛奶洒在餐桌上、水杯、盘子都很不整齐,但反面的画面中,这些全部都焕然一新、整整齐齐,上面写着:“牛奶洒出来没关系,你总能收拾干净对不对?”我将这句话读给宇宇听,问他:“你是一个很棒的小男生,相信你一定可以收拾干净,对吗?”他擦了擦眼泪,点了点头。我们共同安静地阅读这本绘本,宇宇愉悦地回到餐桌打扫了起来。结束后,他跑到我的身边,得意地说:“老师,你看我,打扫得多干净呀!”看向餐桌,有时绘本的魅力会贯穿幼儿的行为,引导幼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前教育与初高中教学学科不同,具有启蒙性,五大領域针对幼儿全方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使得幼儿习得的内容较为广泛。美术活动作为五大领域中艺术领域的重要内容,重在调动幼儿参与美术课程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和对美的感知能力,其对幼儿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许多人认为幼儿园美术教育就是带领幼儿进行简单涂鸦,十分随意,完全忽视了教师利用充满设计感的活动教授幼儿层级性地学会美术、爱上美术的专业性,幼儿从中获得的情感、认知、技能也被带过。教师引导时运用的就是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方法,在边思考边动脑的过程中幼儿感受创造的力量,自己试着创造更多的美,真正做到手脑并用。

在美术活动中,幼儿不仅是活动主体,更是活动建构者。教师在提供幼儿自主的创作氛围过程中,更应注重幼儿创造教育的引导。如围绕“我的手掌”展开美术活动时,幼儿已经掌握基本的技能技巧——折、剪、画。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运用创造教育引导幼儿通过各种方式表现艺术想法,比如给手掌增添线描画、剪贴画的元素,在简单的绘画手工活动中以主人翁的身份全情投入,开动脑筋,使手掌变得更好看。幼儿不仅能真正成为活动主体,充分体现创造性,也会收获新的技能与成就感。

即使如此,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许多教师在开展美术活动时,生怕幼儿学习效率低、不愿意学习、不愿意动脑而采用“临摹”的教学方法。由教师确定活动内容、方式、方法等,此时幼儿将美术知识作为掌握工具、技能的媒介,第一步画、第二步剪、第三步贴,从顺序到方法都依照教师的意图进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倾囊相授,幼儿却学得很生硬,成千上万的画作几乎都一样,这种毫无创造性的活动他们会喜欢吗?或许教师可以试着改变一下,如果放弃过度的技能训练,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个性是否会更强?

合理运用创造教育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在开展美术活动“地球村的孩子们”中,我没有出示完整的教师范画,而是带领幼儿体会活动标题中“地球”与“孩子”两个词,让他们大胆想象孩子们在地球上会发生什么样有趣的事。随后再出示地球的卡通图,带领幼儿观察解读科学性的物体,可以将科学领域与美术领域相结合,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对地球的认识,从而画出地球的模样。在创作绘画期间,我发现有些幼儿在地球中画上了他们的小小梦想,有些幼儿在地球上画上了他的家人,还有一些幼儿画了未来的地球遍布绿色的森林和蓝色的大海,这样人们可以不再饱受自然灾害,甚至还有爱心形状的地球,充分体现了温暖有爱的内心世界。

由此可见,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因为幼儿年龄小、想象力丰富等特点,教师应灵活设计,运用多种策略指导幼儿,充分调动幼儿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最大程度发挥陶行知先生创造教育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的价值。

三、教學活动案例描述

(一)发现画“错”

美术活动过程中,在带领幼儿观察绘画模板、为幼儿讲解绘画要点后,幼儿都拿起手中的水彩笔画了起来,教室十分安静。突然,出现了“嘶”的声音,所有幼儿都看着这个弯着腰、双手蒙着脸的小女孩——是小雅那里发出的声音。没过多久,“嘶”声不断传来,我慢步走到她跟前,正想问她发生什么事,小雅却一脸倔强地说:“老师,我真的没有画错,只是越看越不喜欢,想重新画一个,你不要过来。”

(二)允许画“错”

如此,我便悄悄在小雅耳边说:“画错没有关系,小事情,千万不用不好意思,老师像你这么大的时候画错的可比你多多啦,一会儿一张,一会儿又是一张,这个没关系。可是总这么画错也不行呀,我就灵机一动想了个好办法,再也没有撕过纸,你想不想知道这个好方法?”

(三)示范改“错”

小雅特别怀疑,但又好奇地问我:“老师,你真的有办法?”“那当然啦,你想不想学?”问完我感觉到小雅的想法产生了一定变化,便继续说:“来,让我看看,我来小露一手,给你展示一下不用撕掉也可以把作品还原呢!看着啊,魔法来啦,不小心画小的头,我们想个办法把它换成小熊肚子上的大口袋,会不会更可爱?用几条弧形给小熊画上圆乎乎的身体,两个圆圈是小熊圆圆的耳朵,瞧,完成啦!”

(四)鼓励纠“错”

小雅惊讶极了,瞪大了圆鼓鼓的眼睛看着画中的小熊,转脸对我说:“老师你也太厉害了,竟然把我准备丢掉的画改得这么好看。”“当然啦,我可没骗你,你想不想学会这个魔法?”小雅特别兴奋:“好呀好呀,太好了!”可是没过一会,小雅又纠结着说:“可是我可能不太会。”“别担心,老师一开始的时候一直错,后来越改越好了,你看老师刚刚的小熊是不是很可爱?就是因为不害怕失败,今天才拥有画画的魔法呀。”

(五)享受认“错”

小雅看着我开心一笑,我随后继续在幼儿间巡回指导,离开了她的身边。留心看了一眼小雅的作品,我发现她特别自信、特别认真地开始画画,再也没有“嘶”的撕纸声了。此时教室里一片安静,“大黑牛”突然叫起来:“老师,你快来看,我刚刚不小心把小兔子画错了,你猜它现在变成什么啦?”我走过去一看,原来小兔子被小雅改成了小熊旁边的一朵花了。于是我当着所有幼儿的面表扬了小雅。

四、创造教育理念下的试错教学分析

(一)创造的教育——以“错”为道

在笔者开展的这次美术活动中,小雅由于自身经验的匮乏导致作品一次又一次被撕掉。试问“错”就是不对?“错”就是偏差?“错”就是畸形?审视我们面对的是一群3—6岁的学龄前幼儿,他们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再加上美术技能掌握不够透彻、对绘画目标的轮廓也比较模糊,无法避免作品和成人的想象有一定差距。此时我们应做的不是否定他们的创作,而是给予包容,允许甚至“纵容”他们的奇思妙想,这样他们才会在自由想象中最大限度发散思维。

(二)幼儿的解放——以“错”为机

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要真正承认小孩有创造力,才可能不被成见所蒙蔽。”笔者在这次美术活动中将“改错”的绘画技巧和幼儿此前的“已错作品”巧妙结合,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小雅也在笔者的引导下摒弃胆小,放手进行尝试。挖掘幼儿身上存在的创造性的前提即创设合适的条件,真正让幼儿在活动中开发自己的“六大解放”,大胆进行想象,甚至大步走出去,不仅拘泥于教室。此时可以为活动提前准备悠扬的音乐,营造轻松休闲的气氛,鼓励幼儿与同伴分享自己的作品及创作过程中发生的趣事。教师在聆听分享的过程中,也要提醒自己不要过分注重技能技巧的传授,也不要过分强调是不是、像不像、对不对等只会打击幼儿自信心与积极性的观念。应带领幼儿走进自然,像朋友一样和幼儿交流对话,这所有的一切都有利于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三)“真善美”教育——以“错”为念

“将错就错”并不是传统理解中一味放纵幼儿,不加管理,而是让幼儿在自身绘画的基础上,与教师共同讨论“怎样才可以让作品更漂亮?”“这幅作品美在哪里?”等问题。在交流中,我们不仅是传授知识的人,更像合唱团的指挥家,挥舞着指挥棒让所有节奏与韵律在引导下组成一首优美的旋律。“将错就错”的教学方法强调的是教师更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幼儿学习态度、能力及习惯是否形成,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价值观是否形成、情感态度是否正确等。我想,“试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后归宿,还有什么比幼儿在小小的错误中汲取成功经验、逐步成长更让人感动的呢?

五、结语

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论体系在不同程度上更加完善、更加丰富。时至如今能形成“陶行知特色”的教育理念,得益于教师在活动中将幼儿的生活经验紧紧贴近目标,注重活动中的“教学做合一”,注意手脑并用,强调幼儿的创造教育,引导幼儿真正参与生活实践活动。教师应深刻意识到:只有根据幼儿的想法生发活动内容,不断开展绘画活动,才能使幼儿走进美术、感悟美术与人生的真谛。在时代变革的今天、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思想对教师教学、专业成长及幼儿学习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指导意义。新时代的幼儿教师应保持以错为道、以错为机、以错为念的初心,将创造教育与“试错”教学相联,将生活与实践相联系,培养不怕犯错、勇敢试错、收获成长、热爱生活的幼儿!

猜你喜欢
小雅陶行知美术
作家现在时·徐小雅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Micronodular thymic tumor with lymphoid stroma: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创意美术
Grammar Teaching in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小雅山房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