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当代构建

2023-07-12 14:41张润枝梁超逸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高校

张润枝 梁超逸

摘 要: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力量。面对新时代新征程的要求,需要高度关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深入体会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的时代价值,坚持问题导向,不断探索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行进路径,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切实助力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 不辜负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高校

哲学社会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和完善自身的强大思想武器。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具备学科优势、智力优势和人才优势,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上承担着特殊的使命。话语体系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表达,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立足于中国实际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明晰其时代价值,坚持问题导向,探索其行进路径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展的重点任务。

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时代价值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自身繁荣发展的关键,而且也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其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开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巩固国际地位、树立国家形象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凸显了鲜明的时代价值。

1.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必然要求

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关系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创造、文化繁荣和文明进步。2022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体系构建作出了全面部署,其中指出,要充分发挥高校作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作用,提升话语体系创新能力,推进学术话语的大众传播,强化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构建融通中外、开放自信的话语体系。这一安排凸显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统一,话语体系是进一步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必然要求。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设置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息息相关,具有特殊的研究对象和言说主体。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不仅需要通过这套话语体系向学生传递知识,而且还需要塑造其价值体系,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质。只有构建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让中国特色的话语在生成、表达、传播和共振等各个层面打通,才能真正感召和影响学生,从而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持续发展储备高质量的后备军,这也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展不断走向完善的关键。

2.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环节

意识形态工作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高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建设是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而话语体系是思想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表达的形式,是话语权确立的内在前提和基础,与意识形态建设深刻关联。

从世情、国情和党情来看,当前国内外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着全局性、根本性转变。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和意识形态领域不断浮现的新情况,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这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地发挥作用。只有把握住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这一关键环节,深刻领悟话语是思想内核得以传达的载体,意识形态话语权本质上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说服力使人,才能让话语体系涵盖的内容说得出、传得开、听得懂、真信服,才可以切实提高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建立关键屏障。

3.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当今中国的重大时代课题。“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任务。而建构一套使人信服,具有强大影响力、公信力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中国人民精神世界丰富充盈的有力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社会每一次重大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重大发展,都离不开哲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变革和思想先导。”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就是要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从而不断促进物质的全面丰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引领社会的发展,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发挥重要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式现代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需要依靠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力量和一套不断完善的话语体系,来更好地总结百年现代化追求的经验启示,深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动力和方法,探索中国式现代化治理体系的逻辑与智慧。

4.巩固国际地位、展现国家形象的有益支撑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关键时期。随着国际格局的不断调整和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加强,我国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事务,国际地位愈发凸显,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日益紧密,日益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央。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巩固国际地位、展现国家形象的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国际地位的巩固,需要考虑国家的综合国力。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实力。而国际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是否能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得到其他国家的认可和欢迎。一个拥有良好国际形象的国家能在国际事务中获得认同, 在有利的舆论氛围中为国家发展赢得良好的外部环境。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是阐释中国道路、宣示中国主张的需要。为了能让国际社会各国客观真实地认知中国,需要我国的高素质人才有所作为。同样也是考虑到在当前国际话语权的较量中,仍然是“西强我弱”的局面,我們应该加强话语体系建设。发挥以高校阵地为主的各类阵地优势,主动地表达自己,客观阐释中国特色、讲中国故事,在国际上传递中国声音。提高国际话语权,使我国在国际上有“说话”的权利,首先就要“有理说得出”,用自己的话语体系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因为只有自己对自己的事情最有发言权,这样才能更好地获得理解和认同,更好地融入国际社会。

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问题导向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新征程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面临着更加复杂的问题,其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回应当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突出问题,聚焦高校的根本任务,探索中国特色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凸显话语的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高校建设的根本方向,要求高校在建设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全领域和发展全过程。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关键在于要切实解决研究者自身真懂真信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方向与研究者坚持什么样的思想理论紧密相关,马克思主义为我们研究把握哲学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各个领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观、方法论,用以指导人们观察和解释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各种现象,揭示蕴含在其中的规律。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全面系统地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回应社会现实问题,要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和人民性等鲜明特征灵活体现在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要警惕热衷于照搬西方学术概念、研究内容与中国实际情况割裂的情况,切实做到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为真理言说、为人民言说。

2.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晰话语的引领方向

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与其他主体相比,高校不仅是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的前沿阵地,而且还是立德树人的教育阵地。这就要求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既要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孵化出更多科研成果;更要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度重视教育教学,着力发挥其育人功能,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承担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备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建设成果也会通过教育教学活动直接影响青年学生。高校要通过自身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强化并传播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要面向全体学生,向学生展现中国话语体系特色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能力;要以教育者的身份指导学生领悟理论、信服理论。使青年学生在将“小我”的话语融入“家国”的话语这一过程中不断认识现实、完善三观、融入社会、全面发展。

3.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立场,坚守话语的价值指向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一百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把这一原则贯穿于治国理政理论与实践的始终。经过不懈的努力,使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植根于中国人民的深厚土壤中,获得了人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和认同。这份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价值追求是历史的,也是具体的和现实的,体现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为谁服务、为谁发声,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需要坚定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需要坚定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立说、为人民立论,把人民立场作为话语传播的价值旨归。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弘扬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要立足于广大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的利益,倾听好人民意见,表达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呼声,彰显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4.坚持立足现实的問题意识,强化话语的实践旨归

回答并指导解决现实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大任务。可以说,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当前,新时代的实践和发展中也面临着一些新的矛盾、新的问题,这些问题相比之前更为复杂,给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提出了全新要求。

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不应该是一种关起门来搞的研究,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也不能仅靠理论层面的说教,更需要立足实际、关照现实、结合事实。高校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扎根于鲜活的社会实践,增强问题意识,聚焦实践遇到的各类问题以及新问题,不断提出真正解决问题的新理念、新思路、新办法,为中国道路和中国问题提供理论阐释、学术建构与实践指导;要通过对社会现实生活的直接参与、切身体验与全面观照,了解广大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和最真实的需要,只有这样,在进行理论阐释时,才能真正把理论说清楚,把事情讲明白,高校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才能更具论证力、逻辑力及对时代问题的回应力。

构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行进路径

当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高校主体传递价值的表达范式,是由各类要素构成的有机系统,涉及到话语主体、话语创新、话语传播等诸多方面。只有着眼于不同要素,针对性进行分析,才能挖掘出完善这一体系切实有效的行进路径。

1.夯实主体,建强话语体系建设的工作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是知识分子密集的地方,要把这支队伍关心好、培养好、使用好,让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在高校领域,应进一步整合力量,夯实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工作主体,有计划、分批次、呈梯队地培养一批政治信仰坚定,理论功底深厚,勇于实践创新,具有广泛影响的人才队伍,形成学历高、视野宽、活力强、梯队衔接的特点。一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自身必须在理论素养、科研水平、教学技能、语言表达等方面下功夫,以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二是高校应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着力培养学术领军人物,加强学术梯队和创新团队建设,组织跨学科交流,扎实开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培训工作,落实考察和实践环节,不断提高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队伍的学术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提高理论回应现实的能力。三是创新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充分调动研究者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彰。让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能力表达、有底气表达,从而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产品和学术成果,支撑话语体系的构建。

2.回应时代,提升话语体系的创新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构建需要回应时代诉求,不断加强创新,并将其作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的关键动力。

一是加强话语内容创新。与其他主体相比,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内容创新主要来源于理论研究与教育教学实践。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需要扭转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议题单一、话语质量参差等问题,融通古今中外各种资源,不断根据时代发展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更新话语内容,充分体现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遵循青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学术风貌。二是加强话语传播创新。高校作为科学技术发展和文化信息交流的前沿阵地,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拥抱融媒体传播新趋向,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的传播提供更具创新性和互动性的平台渠道。要积极与主流媒体和各类自媒体融通合作,打造凸显自身特点的融合宣传阵地。把最新成果突破原有的传统文本模式,以当代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展现,为话语的传播打造全方位的通路。

3.面向人民,推进学术话语的大众传播

行之有效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究其本质而言是从学术话语、政治话语向大众话语的过渡。经过长期的努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学术话语较为薄弱、政治话语不够鲜活的局面,但是大众话语的表达仍不够接地气,不能满足多元话语主体的各类诉求。这直接导致人民群众对话语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透彻。

推进学术话语的大众传播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要研究一套民众听得懂的话语。在科学准确使用传统话语的同时,也要深刻认识到如果想要传达的内容不能得到老百姓的理解,那更不可能使其信服。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听见,更深层次的是需要被听懂。要努力寻求学术话语转化为日常用语的方式,或者寻求到两者中间的平衡点。要用民众的视角和习惯去解读体悟党和国家的声音,用最平易近人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去感染民众。二是要善用民众喜欢的话语。党的历届领导人都非常擅长用生动活泼的语言和人民交流,只有生动的、亲民的话语才能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为人民群众接受。党的十八大以来,“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老虎、苍蝇一起打”等生动的话语被官方运用。这些话语言简意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富有哲理,成为了我国话语体系建设的生动例子。三是要善于从民众的话语中获得灵感。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和使用着丰富生动的语言,善于并且乐于讲故事、说段子。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可以深入研究民众话语的规律和风格,从而构建更加具有亲和力的语言系统。

4.拓宽视野,强化中国话语的国际传播

随着全球化水平的提高,不同民族和国家在哲学社会科学上的交流互鉴愈发频繁,都在世界层面积极构建自己的话语体系。对于中国而言,解读本国实践,构建本国理论,发言权本应在自身。但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中国在国际上仍处于“有理說不出”“说了传不开”的消极境遇中。可见,我们已经解决了“挨打”和“挨饿”问题,但还没有根本解决“失语”的问题,中国的话语体系在国际层面仍遭受发达国家话语体系的压制。

面对这一境遇,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当有所作为。一是打造一套国际社会易于接受的新概念和新表述,构建好中国特色的叙事体系。既要符合中国特色与国情,又与国际话语体系存在共通之处,实现良好对接。二是要敢于在国际层面发声。一方面,把我们的客观情况说清楚,把我们的主张说明白,把我们的进步介绍好,引导国际社会客观理解和认同,化解质疑和偏见。另一方面,针对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及时提出中国观点,要及时表明中国立场和态度,并与国际社会展开广泛的合作。三是高校应当鼓励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活动,加强国内外智库交流,推动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用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增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影响力,从而打通话语传播的国际渠道,获得话语传播的底气。助力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风貌凸显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参考文献:

[1]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EB/OL].(2015-01-20)[2023-05-04].http://cpc.people.com.cn/n/2015/0120/c87228-26412713.html.

[2]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EB/OL].(2016-05-18)[2023-05-04].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6/0518/c1024-28361421.html.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印发《面向2035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EB/OL]. (2022-05-27)[2023-05-04].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205/t20220527_631453.html.

[4]坚持党的领导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 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N].人民日报,2022-04-26(1).

[责任编辑:于 洋]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高校
核心素养如何在中小学校落地生根
在修辞与实践之间:环境权概念的贫困及其义务转向
讲好中国故事的几个路径创新
中国故事中国认知国际表达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