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学习任务群教学的实践探索

2023-07-14 00:45张明
学语文 2023年3期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

摘要:大单元教学中,任务群的设计,要确定核心任务,设计若干子任务,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进行听、说、读、写等实践活动,用大单元教学任务群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学习任务群;核心任务;子任务;核心素养

*本文系深圳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成果培育课题“‘养育初中生语文学习力的实践研究”(立项编号:cgpy21025)研究成果。

随着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横空出世”,广大教师都积极领悟新课标精神,踊跃践行新课标理念。新课标背景下的大单元教学众说纷纭,有不同的演绎形式,有单元打通,设置多个任务群来实现大單元大概念的。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说明文,有整本书打通,把相关的几篇有对比点的课文放在一起学习的,比如《背影》《藤野先生》;但是还鲜有单篇课文里渗透大单元教学的,我在《背影》教学中尝试通过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实践活动,用大单元教学的理念指导教学活动,力图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一、确定本课核心任务

朱自清《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的典范,它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表现父亲对儿子深切的爱和父子之间的深情。在祸不单行、阴云笼罩的日子里,父亲看似不经意的爱显得异乎寻常地感人。作者没有平铺直叙地记述父子间的故事,而是集中表现父亲背影这一形象,切入点小而寓意深刻。文章的叙述和描写都恰到好处,朴素的语言表达了真挚的情感。课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法与语言很有特色,值得反复欣赏品析,仔细品读,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视野,间接地获得人生经验,或许过了若干年,学生会忘掉许多东西,但是会记住这些课文的一些细节,以及阅读时的心灵体验,这对他们的成长很有益处。据此,基于大单元教学任务群理念,我确定本节课的核心任务是“探究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

二、设计大单元学习任务群

核心任务一经确定,这节课的中心就是围绕核心任务,创设几个既符合学生生活情境又遵循学生认知特点的子任务,那么设置哪些关联的学习子任务方能完成核心任务“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呢?笔者根据本册教材,本单元和该课预习提示,语文任务群特征,“养育语文”课堂教学“扎实、得法、清澈、梯度、生成、情怀”[1]的追求,以及调查本班学生对叙事散文学习的学情,设计以下子任务和教学流程。

任务一:明确写什么。

教学流程:用课前学习单听写的“狼藉、踌躇、蹒跚、橘子、颓唐、惦记”六个词语概括课文内容。这个任务要求学生概括课文内容时要用上述六个词语,有了这个限定,学生们有章可循,有话可说。果然,任务抛出来后,学生们纷纷朗读课文,有圈点批注的,有连缀词语写笔记的,也有窃窃私语交流的......不一会,有学生举起了手:“课文写了‘我得知祖母去世,便从北京赶到徐州老家,看到狼藉的院子,留下了眼泪。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谋事,‘我回北京念书,在南京,父亲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亲自送‘我到火车站,并蹒跚着身子爬过车站月台给‘我买橘子,想到父亲老境如此颓唐,还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我不禁又留下了眼泪。”

学生通过学习单学习,通过听写六个词语为后面概述课文做铺垫,学生在概述课文内容的过程中,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力中的“阐释力”。学生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明确概述课文内容时,即“明确写什么”,要紧扣关键词,明确何人、何事、何情。这是阅读叙事散文的一种方法。

任务二:探究怎么写。

教学流程:(一)探究文章构思方法

知道了课文所写内容了,那课文是怎么写的呢?我们阅读一篇叙事散文,往往看这篇文章是怎么立意的,怎么选材的,怎么构思的,怎么描写的等,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是如何构思的来“探究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也在指向核心任务。我让学生根据提示,填写下表横线上空白部分。

经过学生合作探究,我们知道了《背影》的构思方法。第一段是开篇点题,直抒胸臆,因为课文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思念之情,故是开篇点题,直抒胸臆;这里是“轻点一笔,开门见山”;第二段顺势切入,描述家境。课文讲了,“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我回家看到满院狼藉的东西,想起死去的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这里是“交代一笔,补充解释”,既是交代了家境,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进行补充,也是对后文思念“背影”的原因进行铺垫;第三段再写家境,铺设基调。父亲回家变卖典质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铺设一种悲伤的基调。这里是“穿插一笔,酝酿情感”,穿插了没落的家境,为后文父亲对他的关爱做铺垫,也为下文思念“背影”的情感埋下伏笔;第四段第五段是同行南京,交代场景,初写关爱。父亲嘱咐茶房、亲自送我、拣定座椅、铺紫毛大衣,嘱我路上小心、嘱托茶房等无不包含关爱,但相对于下文的月台买橘,这里是“简叙一笔,略写关爱”;第六段特写镜头,浓写关爱。该段详细写了父亲爬过月台买橘的场景,这里花了很多笔墨,非常有画面感,大写特写了父亲对“我”的关爱,写出了波澜,这里是“巧折一笔,浓写关爱”;第七段是别后思念,理解关爱。父亲老境如此颓唐,但还惦记着“我”和“我”的儿子,阅信之后,“我”在泪光中理解了父亲的关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也升华出“我”对父亲的思念,和课文开头遥相呼应,这里是“升华一笔,画龙点睛”。

学生在对文本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明确了“写什么”的问题,再针对核心任务“探究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设置子任务:“探究怎么写”。通过探究课文构思方法这一任务来设计学习,这一子任务既能让学生在深入文本的过程中继续感知文意,又能学习经典散文的构思方法,至于后面一栏的写法归纳设计,是基于另一篇经典课文《散步》的写法和本篇课文有异曲同工之处,可以提升学生的拓展迁移等思维能力。

(二)探究人物描写方法和语言特点

探究了文章的构思,再来看一看课文是怎么描写人物的。我让学生细读第六段,对这段话进行多角度美点赏析,在课本上写批注,同时给学生示范,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如:“蹒跚”是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很有表现力,连平地走路都是蹒跚而行,可想而知父亲上下月台更难了,这里描绘出了父亲的老态和他的心甘情愿,也表现了父亲对“我”爱的深切。

为了把学生代入课文情节,我让全班学生齐声朗读这一段,在朗读中领悟那感人的故事。经过学生的交流补充,我们探究了文中人物描写方法。

比如,第六段中的动作描写非常精彩。比如“攀”“缩”“倾”“爬”等,这里连用了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描绘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的关怀和体贴。

“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这里的衣着描写,“黑”和“布”反复出现,表现了父亲家境衰败、生活穷苦的状况。

“抱了朱红的橘子,将橘子散放在地上,再抱起橘子走”的动作描写,写出了父亲的小心谨慎,表现了如山的父爱。

“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其实不仅不轻松,还很吃力。只是因为爱儿子,吃苦也心甘情愿,所以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表示“看似……,其实不是”。也许是故意装出轻松的样子,以免儿子心里难受。这也表现了父亲深挚的爱。

“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语言描写,惦记儿子的安全,要等到儿子回到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

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这一切的背后都指向一个字,那就是对儿子的“爱”。

本文的语言特色非常鲜明,学习语言特点,是新课标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要义,也是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抓手。通過交流学习,本文语言质朴、口语化、句式简短等特色就凸显其中。比如,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其中,“典质”“亏空”“惨淡”“赋闲”等词很文雅,明白易懂。再比如,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这几句话既有文雅的四字词语,还使用接近文言文的句式,短短几句,概括了父亲的人生历程。“哪知”“触目伤怀”等词语写出了父亲的心境。连用两个“自然”,为父亲辩护,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2]。

设置这一子任务,意在指向本课核心任务“探究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因这篇经典散文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其写法与语言很有特色,值得反复欣赏品析,仔细品读,可以帮助学生打开视野,间接地获得人生经验;同时,通过典型事件、传神的细节描写、雅致的文字表达是实现“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这个核心素养的绝佳方式。学生在恰到好处的动作描写中,在朴实无华的语言描写中,在动人心魄的心理描写中,在前后关联的衣着描写中感受那难以抑制的亲人之爱。所以,设置“美点赏析”这个子任务就是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主动交流中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力图提高语文学习力中的“品鉴力”。

任务三:理解为何写。

教学流程:课文中有不少反复强调的地方,也有照应的地方,请选择其中一点进行分析,并谈谈为什么这样写。学生讨论交流后,师生共同总结:

读贵有疑:你还能发现其他问题吗?

缘点质疑:围绕文中的矛盾点、反常点、细写点、变换点、无关点等来质疑。方法总结:

设置“理解为何写”这一子任务,试图让学生通过质疑课文反复强调四次背影、四次流泪等来提升学生的批判力。同时,为了把批判思维引向深入,我还设置了缘点质疑环节,让学生围绕文中的矛盾点、反常点、细写点、变换点、无关点等来质疑。另外,我还进行了拓展:在课文里面,编者为什么把这篇课文放在这个单元呢?本单元第一篇《背影》是写人记事散文,《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散文,《散文两篇》是哲理性散文,《昆明的雨》是写景抒情散文[3],为什么不把《藤野先生》放到一起呢?这样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质疑中学会批判性思维,试图让学生深度学习,以此实现语文核心素养“思维能力”的提高。

任务四:实践运用。

教学流程:完成一篇题为“如何阅读写人记事散文”小论文的提纲。

提示:明确写什么,探究怎么写,理解为何写。

课后作业:根据你列的提纲,完成“如何阅读写人记事散文”的小论文。要求:有自己的观点,有课文中材料依据;不少于500字。

设置“实践运用”这一子任务,就是想让学生通过前三个任务的学习,学以致用,完成一篇题为“如何阅读写人记事散文”小论文,从而学会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达到“学一篇知一类”的目的,并尝试指向核心素养“审美创造”,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力中的“建构力”。

本课四个子任务群都紧紧指向核心任务——探究阅读叙事散文的方法。

这节课探究了叙事散文的阅读方法,需要强调的是,文体不一样,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所呈现的方法也不一样,其它类型的散文怎么阅读,如何提升学生学习力和核心素养,如何在教学中设置合适的语文学习任务群,渗透大单元教学理念,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只要“小步走,不停歇”,挟改革雄风,踏海浪而行,一定可以开出璀璨之花。

参考文献:

[1]金星闪,金春山.“养育语文”的教学追求[J].中学语文,2021(14).

[2]余映潮.余映潮语文教学设计技法80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

[3]《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语文》(八年级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作者:张明,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教师)

[责编:尹达;校对:张应中]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群核心素养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高中语文教学探究
关于“学习任务群”的几点忧思与期盼
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作文教学初探
表述与实现:从“语文课程目标”到“语文课堂目标”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群文阅读教学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