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县中职生护理技能分层教学研究

2023-07-14 21:24张书田
电脑迷 2023年3期

张书田

【摘  要】 中职教育是培养优秀护理人员的重要摇篮,加强中职护理技能教学工作,是保障中职医学生护理技能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的关键途径。文章以礼县中职护理教育为研究对象,在分析中职护理教学特点与教学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礼县中职生护理技能分层教学的策略与方法,以期为实际教学工作的完善与改进工作,形成参考依据。

【关键词】 医疗护理服务;专业护理要求;中职护理技能

一、礼县中职医学教育发展背景分析

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创建于1987年10月,在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后,现已经成为集中职学历教育、成人函授、职业技能培训以及技能鉴定等四位一体的综合办学实体院校,属于陇南地区规模最大、办学效益较优异的中职学校,也是礼县地区中职医学教育发展规模较大的重点院校。

如今,信息化教育普及发展,翻转课堂教学被广泛应用于现阶段的医学教育中,对教师教学的各环节、各个进程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对教师的综合素质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对此,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学生的学情特点与自主学习状况,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学习方案,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障课堂的授课质量。然而,很多中职学生由于中考成绩不够理想而进入中职院校,这类学生普遍存在自主学习能力较差、缺乏自制力和学习主动性,导致实际的中职医学教育难以有效地体现翻转课堂教学的应用优势。因此在这种背景下,如何解决以往中职医学教育存在的弊端,提高医学教育的质量与效果,成为该领域研究的重点目标和方向。

中职护理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其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就中职学生的学情状况与基本特点来看,传统护理技能教学模式显然难以满足中职生的医疗护理教学需求,这对教师使用的教学方法提出了较严格的要求。教师应当深入了解护理技能教学的基本特点,在实际教学中,注重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为学生在临床护理操作中提供有效的指导演示,便于进一步提高护理技能教学效果。

二、中职生护理技能教学现状分析

(一)护理理论和临床操作严重脱节

课程教材内容对实际的护理教学具有极其关键的作用。然而,很多学校在课程及教材设置上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尤其是在护理教学中,普遍存在临床护理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导致学生能够在临床护理实践操作中应用的理论知识机会少之又少,甚至对临床护理实践操作造成了负面影响。加之课程的教材内容过于落后,使课程规划和教学设计难以取得更理想的教学效果,不利于提高中职医学生的培养质量。

(二)学生普遍缺乏对护理教学的兴趣与积极性

在针对礼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开展的调查研究结果中发现,有七成的学生对护理岗位具有一定的兴趣,有超过七成的中职医学生在实习中提高了护理技能水平,很多学生认为,护理的实践操作教学和理论基础知识相比之下,更具有相应的现实意义;有九成的学生愿意在课堂上接受教师的信息化教学,即通过发挥信息化教学的优势,帮助学生掌握临床病例的实际特征。由于传统的医学护理教育相对枯燥,理论和实践课设置不合理,导致很多学生的理论水平良好而实践操作技能水平较差;部分学生在缺乏护理技能培训课程的情况下,难以适应课程发展变化的要求,导致存在厌学心理,不利于实现中职医学护理的教育目标。

三、礼县中职生护理技能分层教学策略

(一)优化教学方式,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由于临床护理知识较复杂,而患者的疾病状况十分多样,因此很多教师在实际的护理技能教学中,难以全面讲解相关病例,其在护理技能知识方面的讲解更缺少相应的通透性,导致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困难。对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提前做好教学设计与准备工作,准确把握护理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精准示范教学,提高学生护理操作的规范性,以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在示范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前组织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亲身示范操作,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在示范操作结束后,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活动,在小组的相互练习中,帮助学生有效地掌握相应的护理操作技能。

以“体温测量实践操作教学”为例,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引导小组成员之间互相测量体温,并记录测量的体温数据。教师要为学生提供体温测量的示范操作,引导学生在二次测量的操作过程中,纠正存在的错误,并对比两次测量的数据结果。由小组合作讨论、分析两次体温测量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教师为小组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后续护理技能操作、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各个小组应用多种方式测量“患者”体温数据,思考不同因素给患者的体温数据造成的相关影响。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体温测量的规范操作,还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动手实践能力。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强化了对本节课的印象,为今后的护理实践操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注重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相互结合

很多中职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其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和动手实践操作技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各类病例在后续状态中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教师应针对性地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解护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所在地区实际的医疗护理情况进行有效的操作演示,帮助学生真正适应所在地区的护理环境,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结合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护理实践操作技能,为学生今后的护理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在引导学生了解静脉输液相关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借助信息化教学的优势,为学生展示临床输液的操作步骤,并详细讲解输液过程的重、难点。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模拟病患,自己模拟护理人员,为学生示范护理操作过程,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使學生逐渐掌握输液的正确操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要及时地发现学生操作的相关问题,并为学生提供纠正方案。在学生完成了操作练习后,教师可以结合讲述的相关知识进行测评工作。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操作流程进行操作练习,让其他学生规范点评该学生的操作练习过程,并进行合理的打分;还可以在课堂上展示护理技能大赛中表现优异学生的操作练习的录像信息,帮助学生强化对操作流程的记忆。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操作能力,还可以强化学生在护理操作中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提升了自身护理操作技能的同时,激发了对护理操作技能的学习兴趣,明确其理论知识的不足之处。教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充分结合,为学生适应临床工作提供了相应的支持。

(三)构建“帮学带”学习模式,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良好的护理水平,是保障护理人员规范上岗的重要前提之一。而护理人员的护理操作技能,往往需要反复的练习与实践操作才能提高。学生应在练习的过程中,及时地发现存在的问题,并解决问题,以提高护理操作水平。

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帮学带”的学习模式,让各层次的学生进行合作与帮扶。例如,可以让A层学生进行示范操作,由B层学生和C层学生进行模拟操作,并在操作练习中解决存在的困惑。A层学生以及B层学生均可以向C层学生提供指导,A层学生在B层学生与C层学生操作练习的过程中,应及时地发现其自己存在的相关问题,并弥补自身操作存在的细节缺陷,使B层学生和C层学生在不断提升自身操作能力的同时,不断完善A层学生的护理操作技能。

经验表明,这种互帮互学的学习模式,可以帮助全体护理人员在良好的环境下取得更优异的发展成果。尤其是针对C层学生群体,可以由该层次的学生扮演病患,B层学生和A层学生扮演护理人员,这样的互动练习,既为A层学生和B层学生提供了沟通、实践的机会,又帮助C层学生了解了护患沟通中的注意事项,有效地提高了A、B层间的沟通协调能力。该方式在帮助C层学生不断提升护理技能操作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了沟通的价值,从而为其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与患者的和谐相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四)充分利用情境教学,全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近年来,在我国的护理教学领域,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教师在护理操作技能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护理操作技能。对此,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提前安排学生了解相关的典型病例,引导学生扮演相应的病患,组织其他学生进行护理操作。这期间,教师应鼓励学生之间积极地沟通、交流,在“护患”交流的情境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互动情境条件。扮演护理人员的学生,可以结合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状况,针对性地制订护理措施,以有效地激发每个学生的护理操作兴趣和积极性。该方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护理操作水平,还可以提高学生与病患的沟通能力,为患者的病况提供准确、科学的评估工作。

以“皮内注射”课程教学为例,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营造相应的情境氛围。“护理人员”及时询问“患者”的病情,在掌握了“患者”基本状况的同时,了解了“患者”的用药史,这一过程可以有效地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护患沟通能力。教师先组织其他学生扮演青霉素过敏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地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过敏性休克状况,记录“患者”的体征状况与症状信息,针对性地制订抢救措施,为“患者”的针对性治疗提供有力支撑。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意识到与患者提高沟通质量的重要性,为学生树立了基本的沟通、交流意识;然后教师可以组織学生进行皮内注射操作练习,引导学生详细了解皮内注射操作的全部过程,在相应的实际情景中,使学生了解配置皮试液、注射方法以及注射操作等流程,并引导学生在相应的实验教学中,理解过敏性休克的体征状况。这能够让学生在了解了患者的相应症状后,懂得采取怎样的针对性护理操作,在实践操作中,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护理操作的学习兴趣,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问题解决能力。教师应当特别注意,在不同层次学生的情景模拟练习中,要保障情景教学的针对性,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够在情境教学中有效地提高自身的护理操作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护理技能教学中,分层教学的应用可以充分地体现相应的教学应用价值,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护理操作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于学生及时地发现操作问题,明确自身护理操作存在的不足,为学生今后的护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旭,朱建梅. 分层分组项目教学在中职学生技能实践课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分析[J]. 现代职业教育,2018(25):104.

[2] 王静. 情境导向下的护理教学法对妇产科护理教学中护生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水平的影响分析[J]. 新校园(中旬),2018(01):132.

[3] 杜佳. 完善护理实验教学 提高中职护生护理操作技能[J]. 中国医药指南,2010,8(20):168-169.

[4] 周烨,高燕,刘小青,等. 分层次教学模式对护士护理专业自我概念的效果[J]. 当代护士(中旬刊),2020,27(07):166-168.

[5] 史叶菊. 分层次分阶段目标教学法在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 中国农村卫生,2021,13(19):56-57.

[6] 王丹娜,余幼芬,陈玉飞. 按需分层次教学法在ICU护理带教中的应用分析[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1(05):123-124.

[7] 王倩,田程. 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过程中选择分层次护理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J]. 现代职业教育,2018(31):148.

[8] 马茜,景秀琛,沈灿,等. 基于分层次移动学习模式的中医护理教学实践[J].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8,4(10):179-182.

[9] 王征. 分层次护理教学模式在临床护理教学管理过程中的价值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26):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