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解决措施

2023-07-17 01:19管新赟
学周刊 2023年22期
关键词:家校联动中学生

管新赟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中学阶段教育除文化课程教学外应提高对劳动课程的关注,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但是,目前中学的劳动教育不够完善,存在较多问题,导致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未得到有效发挥。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中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其次分析中学生劳动教育的存在问题,最后根据问题探讨其针对性解决措施,为中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高效开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学生;学校劳动教育;家校联动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3)22-0148-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3.22.049

劳动指的是运用生产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以创造精神及物质财富,是人们维持自我发展与生存的根本条件,而劳动教育以培养学生劳动素养、提高劳动技术为目的,可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1]。新课标明确指出,学校需要通过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对劳动的热爱,并在劳动教育中提高其劳动技能,为其身心全面健康发展提供积极助力。因此,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为其开展针对性、系统化的劳动课程,让劳动教育的积极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文章对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分析,期望能为劳动教育的优化提供助力。

一、开展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增强身体素质

中学生课业紧张,课外活动时间相对较少,开展劳动教育可增加其活动时间,避免其因长时间学习导致身体素质降低,而且劳动教育内容较多,主要包括生产劳动与体力劳动,能够让其在课程期间锻炼身体,提高其肢体协调能力,对身体素质的增强有积极意义。

(二)促进智力发展

劳动教育重视手脑结合,需要学生利用相应劳动工具完成目标性劳动,在劳动期间,学生能够进行独立思考,有助于发展其创新思维并提高创造能力,为智力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劳动教育的开展能让学生接触到更丰富的社会、自然、科学知识,并学习更多生活技能,有利于其智力的发展。

(三)培养吃苦耐劳精神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升,许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挫折、困难较少,使其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劳动教育课程需要消耗学生一定的体力,并存在较多苦活、累活,开展劳动教育能让其在劳动中培养吃苦耐劳精神,而且,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能够锻炼其身心,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促使中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

二、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程度较低

从目前我国的劳动教育现状来看,其课程系统化程度较低,多数学校未能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劳动课程,缺少相应教师团队,劳动课程形同虚设。同时,中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未能正确认识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而且,劳动课程只能由体育教师或其他科目教师开展,未能将相应课程落实。此外,缺少实践场所,限制学生劳动技能的提升。

(二)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单一

目前,劳动教育课程模式较单一,学生难以通过劳动课程提高其劳动技能。同时,受劳动教育课程模式单一的影响,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积极性逐渐降低,不利于将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充分发挥。另外,部分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以理论知识讲解为主,单纯为学生传授劳动知识,实践活动较少,整体教育质量不高。

(三)缺乏家校联动

除学校外,家庭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另一重要场所,如果劳动教育未能进行有效的家校联动,其整体教育效果难以达到理想化状态,不利于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积极性。同时,家校联动作为一种联合家庭与学校的教育形式,能确保学生接受来自学校、家庭的两方面教育,可发挥相辅相成的作用,而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时若未能有效调动家庭的作用,将难以实现理想教育效果。

(四)学生劳动意识淡薄

中学生学习任务繁重,通常忽视劳动,其劳动意识较为淡薄,在开展集体劳动中应付了事,甚至拒绝参加劳动,对劳动教育的顺利实施造成不良影响。同时,中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深度不足,对劳动教育的理解浮于表面,劳动实践能力普遍低下,不利于劳动教育的有序开展。此外,部分教师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方式,比如学生迟到、不遵守课堂纪律等均需要进行教室值日,影響学生对劳动的态度,难以将劳动教育的正向作用充分发挥。

(五)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评价指的是对一件事或人物进行判断、分析后得出的结论,完善的评价机制能够发挥导向、激励作用。目前,劳动教育尚无完善的评价机制,因此,学校难以充分明确学生的具体劳动情况,不利于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同时,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不利于激发学生对劳动课程的学习热情,对课程的顺利开展造成影响。

三、解决中学生劳动教育问题的措施

(一)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程度

劳动教育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部分,学校应提高重视并开设相关课程,增加资金投入,完善课程的基础设施,让劳动教育得到落实,确保其育人价值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学校需要正确认识劳动教育对学生身心发育的重要作用,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劳动课程,配置相应的教师团队,切实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的系统化程度。

首先,学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时,需要合理划分学生的劳动教育类型,并结合实际情况设置劳动课程,强调劳动课程的重要性,确保劳动教育的作用得到发挥。同时,增加对劳动教育的投入,合理分配各项资源,加深对学生劳动教育需求的重视,实施劳动教育工作,并提高校领导及教师对劳动课程的重视,促使其共同参与到劳动教育的建设中,为学校劳动课程整体质量的优化提供助力。其次,加强劳动教育的教师团队建设,引进专业性较强的师资队伍,让其为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工作,避免让体育教师、政治教师、班主任等进行劳动教育,提高劳动教育的科学性及专业性,为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最后,学校需要结合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劳动实践机会,避免劳动教育流于形式,增设校园内劳动教育项目,整合劳动教育场地,提高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化程度,让学生在劳动教育中收获更多知识技能。

(二)優化劳动教育课程模式设置

既往的劳动教育课程较为单一,不利于提高学生对劳动课程的积极性,影响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因此,需要结合学生的性格、年龄特点优化劳动教育课程的设置,并促进劳动教育形式丰富化、多样化,从而转变学生对劳动课程的看法,提高其对课程的兴趣。同时,在优化劳动课程模式时不能脱离实际,并需要在实践中对其进行逐步改善,让学生在劳动中得到全面发展,真正实现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目的。

首先,学校应该在打扫教室、清洁校园卫生等劳动的基础上对劳动教育内容进行丰富,将家政烹饪、园艺种植等加入到劳动课程中,利用校园的林地、土壤资源进行种植、养护,提高学生对劳动课程的热情,充分发挥劳动教育课程的作用。同时,学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辟空地,让学生通过饲养小猫、兔子等动物掌握与生产生活有关的知识,改善劳动体验。其次,在开展劳动教育后,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日记的形式记录劳动的过程及感受,让其进一步深化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与体验,并鼓励学生互相分享劳动日记,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形式。最后,学校需要促进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教育融合。例如,生物教师可以与劳动课教师联动,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实践活动,让其栽种种子,并记录种子发芽、生长的过程,自主完成浇水、松土、除草等工作,促使其在收获生物知识的同时提高相关劳动技能。同时,上述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可以让学生得到更真实的劳动体验,促使其产生对劳动的热爱。

(三)开展家校联动

家庭和学校是对学生成长与发展最具影响的两个环境,为了提高劳动教育的整体效率,两者必须有效联动起来[2]。同时,家校联动有利于提高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识,促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发挥协同作用。为学生良好劳动环境的创设提供有利条件,是提高劳动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在开展劳动教育时需要进行家校联动,让家长充分意识到劳动教育对学生人格完善、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性,实现对劳动教育的进一步强化。

为了实现高质量的家校联动,需要开展下列措施:其一,建立家校联系网络,增加学校与家庭的联系,让班主任、劳动课教师将学生参与劳动教育课程的视频发送给家长,让其了解学生的劳动情况,并告知家长劳动教育是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其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从而督促学生完成相应劳动内容。其二,设置亲子活动,让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到劳动中。比如,在端午节时,邀请家长和学生在学校共同包粽子;在春节期间,家长与学生制作春联、贴窗花、清洁房间等。该项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展能够发挥学校与家庭的协同作用,让学生与家长充分加入丰富多样的劳动中,并促使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其趣味性与生活性,有助于提高其综合素养与劳动技能。其三,布置家庭劳动任务,让学生在周末、寒暑假期间进行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增强其劳动意识,提高其生活自理能力。同时,学生开展家庭劳动时需要拍摄相关照片、视频,上传至班级劳动课程群,展示劳动成果。另外,为了实现良好的家校联动,学校需要积极与家长进行沟通,必要时可采取家访的形式,帮助其建立对劳动教育的正确认识,让其配合学校开展家庭劳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为其健康成长、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四)深化中学生劳动意识教育

中学生是劳动教育课程的主体,其意识形态可对劳动教育结果造成直接影响。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学生将精力花费在文化课程的学习上,缺乏对劳动教育的重视,未能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不利于劳动教育的高效开展。因此,为解决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需要深化其劳动意识教育,从意识形态上纠正其对劳动教育的错误认知,让其深入理解新时代劳动观的价值与作用,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

首先,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让学生认识“奋斗幸福、劳动光荣”的人生哲理,并树立辛勤劳动的劳动观,明确只有通过艰苦奋斗才能达成辉煌成就,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同时,帮助学生从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角度对劳动进行分析,通过历史照片、视频等让学生明确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广大劳动人民的作用,让其认识劳动人民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其对劳动的重视。其次,教师可以将劳动与人生梦想相联系,告知学生美好的生活需要通过辛勤劳动来创造,并发挥榜样的力量,播放《时代楷模》《大国工匠》等相关影片,展示先进劳动者的事迹和经历,让学生正确认识劳动,从而以积极心态面对劳动教育。最后,为了消除学生劳动意识淡漠的问题,促使其建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需要建立劳动激励机制,评选“校园劳动明星”“校园劳动健将”,并提供相应奖励,以此鼓励学生,提高其对劳动教育的重视,并充分利用校园广播,宣传劳动教育的意义,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为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开展创造有利条件。

(五)完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从既往的劳动教育课程得知,要想建立完善的劳动评价机制需要做好劳动教育考核,从而明确学生的具体劳动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劳动评价机制。高质量的劳动教育离不开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因此,学校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完善中学生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

首先,做好劳动教育考核是建立完善的劳动教育评价机制的前提,因此学校需要以学生实际情况、实际劳动教育课程为基础制定考核内容与标准,在考核中评价学生的劳动实践水平与劳动理论知识水平,让考核结果与学生实际劳动情况相符。其次,教师需要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及时记录学生的具体劳动表现,让劳动评价更真实,并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其一,评价学生的劳动效率,即观察其在既定时间内完成的劳动量。其二,评价学生的劳动态度,即观察其对劳动课程的积极性。其三,评价学生的创造能力,即观察其是否能学以致用,进行劳动创造。最后,教师需要通过劳动教育评价机制明确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情况,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让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符合,同时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完善劳动教育体系,实现对劳动教育的进一步优化。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劳动教育的开展可发挥其育人作用,为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助力。因此,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分析目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在课程实践中对教育模式进行优化,进一步提高劳动教育的有效性,落实素质教育要求。

参考文献:

[1] 王小锋.中学生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黑河教育,2021(5):20.

[2] 王义清,王道荣.新时代中学生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4):124.

猜你喜欢
家校联动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小班化背景下亲师教育常态化策略研究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
我来“晒晒”《中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