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高产种植技术与病虫害防治要点

2023-07-17 13:08姜雅
种子科技 2023年10期
关键词:防治技术病虫害

姜雅

摘    要:玉米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范围广泛,是许多地区农民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和保证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选择科学的玉米栽培技术能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玉米的主要种植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植地整理、播种、田间管理等,还要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文章论述了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影响因素,重点阐述了玉米种植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关键词:玉米高产栽培;病虫害;防治技术

文章编号:1005-2690(2023)10-0058-03       中国图书分类号:S513;S435.13       文献标志码:B

作者简介:姜 雅(1976—),女,汉族,陕西镇安人,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为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和农民科技教育培训。

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农村地区耕地面积逐渐缩小,如何在耕地面积逐渐缩小的背景下实现玉米种植的高产已经成为许多种植户关注的重点。

玉米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病虫害的种类和数量增加,不仅严重影响玉米植株健康生长,同时也增加了病虫害的发生概率。为此,种植户应分析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病虫害,掌握发病规律,提前预防,选择综合性防治措施,减少病虫害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我国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1]。

1 影响玉米高产的主要因素

人为因素和自然环境因素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和质量,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一是土壤环境因素。土壤能为玉米提供长期的营养供给,直接影响玉米生长,过度施用化肥或缺少有机肥会导致土壤结构失衡。二是自然因素。玉米在不同生长阶段对温度和湿度的需求存在明显的差异性,一旦遇到低温、冰雹等天气极易发生冻害,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下降。三是管理因素。不科学的田间管理方式会增加病虫害的防治难度。四是种植因素。种植环节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种子选择、土壤处理、施肥管理以及灌溉等。为此,应结合玉米种植地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种植方式,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

2 玉米种植技术

2.1 选择品种

一是结合土壤的温度和地势选择品种。在选种前做好土壤热量的调查工作。如果种植地的土壤热量充足,可以选择生长周期比较长的玉米品种,促进玉米高产,激发玉米的生长潜力。如果种植地的地势相对较高,可以选择中晚熟或晚熟品种;如果种植地的地势平坦,可以选择中晚熟品种;如果种植地的地势较洼,可以选择早熟品种。二是根据品质选择玉米品种。购买正规厂家的玉米品种,挑选纯度大于90%、净度大于98%、发芽率高于90%、性能好、外界适应能力强、色泽鲜亮和颗粒饱满、没有病虫害的玉米品种,种子含水量应在14%以下。

2.2 处理种子

2.2.1 测定发芽率

播种玉米前要做好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工作,选择100粒玉米品种,在26~30 ℃的水中浸泡8 h即可,播种深度为2 cm左右,温度为18 ℃时计算发芽率,发芽率达到标准开展种子处理工作,如果未达到标准要及时换种。

2.2.2 晾晒

选择晴朗天气10:00~16:00把种子均匀摊铺在干燥通风的地方晾晒2~3 d,16:00后光照减弱,应放在室内,防止种子潮湿。晾晒种子能消灭种子表面的病菌,在晾晒过程中要定期翻动,保证种子受热均匀,增强种子活性,提高发芽率。

2.2.3 催芽

比较常用的种子浸泡催芽方式有冷水浸泡种子和温水浸泡种子2种。一是冷水浸泡种子。将种子放在冷水中浸泡12~24 h后晾干即可播种。二是温水浸泡种子。将种子放在45~50 ℃的温水中浸泡 8 h后捞出放在阴凉干燥处,种子表面没有水分即可播种。通过该种方式能灭杀种子表面的病菌,尤其是黑粉病、炭疽病病菌,降低玉米发生病虫害概率。需要注意的是,应控制好种子浸泡時间,时间太长会增加种子发霉概率,太短会导致种子没有吸收充足的水分,影响玉米出芽率。在催芽的过程中需要每间隔2 h翻动1次种子,确保受热均匀[2]。

2.2.4 药剂处理

药剂处理种子有以下2种手段。一是药剂拌种。选择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和种子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搅拌,也可选择50%辛硫磷乳油和水、种子按照一定比例均匀搅拌,在密封袋中存放4~6 h后播种,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提高种子出苗率。二是种子包衣。选择1.5%三唑酮并且配合成膜剂制作成包衣剂,在种子表面形成药膜,将其放在通风干燥处,晾干后即可播种。

2.3 选地和整地

2.3.1 选地

为了给玉米生长营造健康的土壤环境,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和灌溉方便的土壤。同时,将土壤pH值控制在6.5~7,并保证通风条件良好。

2.3.2 整地

选择好地块后,应对前茬作物进行翻耕处理,深度控制在20~30 cm,翻耕后及时镇压,增强土壤疏松度。在整地过程中,结合土壤肥力施入适量有机肥料作为基肥。通过增施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保证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目前,部分种植户选择免耕种植技术播种,能省去整地和耕地环节,不会破坏土壤地表结构,有利于土壤保墒。

2.4 播种技术

2.4.1 播种方法

玉米的出苗率和出苗整齐度会受到土壤深度的影响,如果选择黏土,要坚持浅播原则,深度控制在4 cm左右;如果选择沙壤土,深度控制在7 cm左右,株距控制在20~30 cm,行距控制在60~70 cm。

2.4.2 播种量

通常情况下,玉米播种量应控制在150~300 kg/hm2,将玉米种子直接放到播种机械设备内,保证播种一致性。可以将种子和肥料同时施入土壤中,种子和肥料的间距为6 cm左右。播种完成后及时浇水,但要控制好浇水量,否则会影响出苗率。

2.5 田间管理

2.5.1 覆盖地膜

为了促进玉米苗生长,播种后应浇透水,通过覆盖地膜的方式起到增温保湿作用,同时促进土壤中的氧化分解,抑制杂草生长,为玉米提供健康的生长环境。播种后5~8 d玉米会出苗,在玉米幼苗长到2叶1心时要及时破膜,进行放苗处理,在幼苗出膜后封住幼苗根部,起到保温保湿的作用,有利于幼苗生长。调查研究显示,应用地膜覆盖技术比不使用地膜技术的玉米会提早10 d成熟,同时能增产1 125~1 500 kg/hm2。

2.5.2 及时补苗

传统的人工播种方式为1穴多粒,出苗后要及时间苗,将多余的幼苗拔除或移栽到缺苗地区。机械播种能实现1穴1粒种子,出现缺苗断垄现象时要选择同类型种子及时补种,或提前做好育苗工作,发现缺苗后应及时移栽,选择阴天或下雨后移栽,提高成活率。

2.6 科学灌溉

玉米在整个生长阶段对水分的需求量较大,做好水分管理工作非常关键。玉米在出苗期和幼苗期的需水量较少,保证土壤含水量在60%左右即可。拔节期至抽穗开花期对水分的需求较高,用水量应占总用水量的45%~50%,其中,土壤含水量应控制在70%~80%。灌浆成熟期需水量逐渐减少,保证土壤含水量在75%左右即可。种植户要结合玉米的生长情况和当地的天气情况,科学安排灌溉工作。同时,降水后要及时排出田内积水,防止长期浸泡根部,影响土壤透气性。

2.7 科学施肥

结合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肥力需求科学施肥,施足基肥,控制好苗肥、拔节肥和粒肥,满足玉米不同生长阶段对养分的需求。

2.7.1 基肥

选择的基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合理搭配氮磷钾肥和复合肥,有机肥用量为45 000 kg/hm2,氮磷钾肥和复合肥的用量为150~225 kg/hm2。在玉米整地起垄时将肥料施入玉米沟内,翻耕到深度为10~15 cm的土壤中,满足玉米出芽对养分的需求。

2.7.2 苗肥

玉米播种后10~15 d逐渐出苗,但是受土壤养分、种子活性和光照等因素的影響,导致玉米幼苗的生长速度不同,需要做好施肥管理工作,促进苗齐和苗壮。正常情况下,在玉米出苗后施入尿素120~150 kg/hm2,可以促进幼苗生长。

2.7.3 拔节肥

拔节肥也是玉米生长过程中重要的肥料,玉米长出7~9片叶时处于拔节期,可以施用尿素225~300 kg/hm2,促进玉米根部生长,增强玉米抗倒伏能力,降低空秆率。

2.7.4 攻穗肥

玉米植株长到11~12片叶时进入喇叭口期,可以施入尿素300~375 kg/hm2,减少果穗秃顶率,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

2.7.5 粒肥

结合玉米的生长情况选择粒肥,如果前期肥料施入量不够,可能会造成玉米出现脱肥现象,要及时补充肥料。如果玉米生长态势良好,可以不施入粒肥。果穗吐丝期是施用粒肥的关键时期,应做好该时期的施肥工作,严格控制好施肥量,否则会造成玉米贪青,增加发病概率。

种植户在施肥过程中应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结合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生长情况有针对性地施肥。肥料不能距离根部太近,否则会出现烧苗现象,施入尿素和复合肥后要做好覆土工作,否则会影响植株吸收肥料。

2.8 中耕除草

在玉米田间管理中,还要做好中耕除草工作,提高土壤透气性,增强土壤中的生物活性,起到杀菌灭虫的效果。可以采取3次中耕除草措施。定苗前深耕,玉米生长到4~5片叶时进行第1次中耕。当玉米长到30 cm左右时进行第2次中耕,可以适当增加中耕深度。在玉米植株拔节期前进行第3次中耕,深度控制在9~12 cm。做好除草工作,否则会导致杂草和玉米争夺养分。坚持尽早除草原则,保证植株健康生长。结合玉米的生长情况选择人工除草或除草剂封闭除草,严格遵守用药说明,控制好用药量,否则会影响除草效果。

3 玉米病虫害防治

3.1 大斑病

大斑病是玉米种植中比较常见的病害,具有流行范围广的特点,主要为害玉米苞叶,从下部叶片向上逐渐蔓延,造成玉米植株发黄。在湿度大的环境中,发病部位会出现黑色霉层,影响玉米的光合作用,使玉米减产15%~50%。通过和其他农作物轮作能降低大斑病的发生概率,将玉米和大豆等马铃薯套种,为玉米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保证玉米植株光照充足。在播种前做好土地翻耕工作,通过深翻土壤消灭土壤中的病菌,防止病菌扩散和蔓延。降水后要做好田间积水的排出工作,避免田间湿度过大。发现大斑病后要及时拔除发病植株,同时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效果显著。

3.2 小斑病

小斑病主要为害玉米的苞叶和果穗,在玉米抽穗期和灌浆期的发病率较高,会迅速扩散和蔓延,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会增加发病概率,做好小斑病的防治工作非常关键。利用农业防治、化学防治技术能提高小斑病的防治效果,可以选择抗病能力强的玉米品种,玉米收获后及时清理田间杂草和废弃物,减少越冬菌源。采取深翻土壤的措施破坏病菌、病虫害的生长环境。

此外,在玉米抽雄期和灌浆期,使用25%霉菌酯2 000倍液均匀喷洒在发病部位,可以搭配使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溶液,提高防治效果,每间隔8~10 d用药1次,连续用药3~4次,交替轮换用药,提高小斑病的防治效果。

3.3 蚜虫

蚜虫是玉米生长过程中的常见害虫之一,主要吸食玉米汁液,能长期存在于玉米叶片上,通过肉眼能发现叶片上有大量蜜露附着,并覆盖1层黑色霉状物,严重影响玉米穗正常生长。蚜虫1年能繁殖20代左右,繁殖能力较强,应采取综合性防治方法提高防治效果,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一是应用生物防治技术,做好蚜虫天敌七星瓢虫的保护工作,科学释放七星瓢虫,抑制蚜虫繁殖。二是应用物理防治技术,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害虫有明显的趋光性特点,可以在田间悬挂杀虫灯,合理设置悬挂数量。也可以在田间悬挂黄板,在玉米上方30 cm处悬挂效果最佳。三是应用化学药剂防治,选择20%噻虫胺悬浮剂150 g/hm2兑水375 kg均匀喷洒在蚜虫聚集部位。

4 结束语

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范围广,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采取科学的玉米种植技术能确保玉米的产量和质量,种植人员应结合玉米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降低病虫害的发生概率。此外,在未来的玉米产业发展中,应加大对高产玉米种植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力度,让更多种植户选择高产种植技术,推动我国玉米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蓬娟.玉米高产种植及主要病虫害防治技术[J].广东蚕业,2022,56(1):61-63.

[2]王世平.玉米高产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措施探索[J].种子科技,2021,39(15):50-51.

猜你喜欢
防治技术病虫害
春季葡萄苗病虫害咋样防治
夏季玉米主要病虫害有哪些
三招搞定花卉病虫害
矮砧密植苹果栽培技术及病虫害防治
葡萄采收后 病虫害防治莫忽视
商洛核桃举肢娥防治技术
煤矿煤与瓦斯突出防治技术分析
梨病虫害防治时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