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内隐性课程资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023-07-17 04:14万卫平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3年5期
关键词:效率课堂教学

万卫平

[摘  要] 内隐性课程资源对数学教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挖掘并整合内隐性课程资源,是促进学生知识自主建构的根本. 文章以“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教学为例,提出几点实施措施:挖掘环境资源,激发学生情感;挖掘过程资源,发现知识来源;挖掘思想资源,实现知识迁移;挖掘联系资源,完善知识体系;挖掘拓展资源,灵活应用提升.

[关键词] 内隐性资源;课堂教学;效率

喻平教授提出:数学课程资源有内隐性与外显性两类. 外显性资源主要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课程资源,如教材、讲义、课件、多媒体等;内隐性资源包含素材性与条件性两类. 内隐素材性资源主要指潜藏于显性知识内层的隐性内容,如知识的文化、过程、逻辑与背景等元素;内隐条件性资源主要指教师对课程资源的理解程度,它与外显条件性资源一起构建出适宜学习的环境,帮助学生构建智力与非智力因素[1].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如今的数学课堂更关注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究竟如何将它落实在实践层面呢?实践证明,真正高品质的课堂,不仅要利用好各种外显性资源,还要充分挖掘内隐性资源,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提升对知识的理解程度、思考力与创新意识.

本文以“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教学为例,具体谈谈内隐性资源的挖掘与应用,对课堂有效生成产生的正面影响.

挖掘环境资源,激发学生情感

孟母三迁的故事,人皆知晓. 环境对教育的影响,从古至今都受到人们的重视. 良好的环境可以让人心情舒畅,提高办事效率,同样良好的教学环境也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 反之,嘈杂、喧闹、不愉快的教学环境,会让学生心烦意乱,难以集中注意力,干扰学习成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内隐性环境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从而产生积极、良好的情感体验,为更好地接纳知识奠定情感基础. 如本节课,笔者就从学生熟悉的校园出发,挖掘出其中隐含的课程资源,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为课堂的有效生成奠定基础.

师:咱们教室西侧的那座楼,因年代久远,外墙涂料出现了脱落的现象,若想将这座楼的外墙粉刷一遍,我们该怎样估算所需的材料?

生1:首先要明确外墙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大家先观察一下它的形状.

生2:此楼的底端为六棱柱,顶端是六棱锥,我们需要弄清楚它们的表面积.

师:非常好!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研究的主要问题:几何体表面积的计算.

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用肉眼可见的外显性资源(学校建筑)作为情境创设的素材,让学生探讨、分析素材内隐的教学意义. 挖掘环境资源的教学功能,成功地吸引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不仅顺利地引入了本节课的教学主题,还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为接下来的教学铺设了台阶.

挖掘过程资源,发现知识来源

知识的形成与发展都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教师若直接将知识的结论与内涵呈现给学生,只会让学生机械记忆,难以从真正意义上理解知识. 而挖掘教学过程资源,能让学生明晰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对知识产生深刻理解,为解题夯实基础.

师:现在我们先从棱柱开始分析,如图1所示,我们能否从某种属性出发,将它们分为两类?

生3:可将①②归为三棱柱一类,③④归为四棱柱一类.

生4:可将①③归为一类,②④归为一类,因为①③两个棱柱的侧棱都不与底面垂直,而②④两个棱柱的侧棱都与底面垂直.

师:都有道理. 我们将侧棱与底面垂直的棱柱称为直棱柱,如果直棱柱的底面恰好是正多边形,那么我们就称这个直棱柱为正棱柱. 例如图1中的棱柱②,如果它的底面为正三角形,那么该棱柱则为正三棱柱. 我们再回头看粉刷的那幢楼,楼底端就是一个典型的正六棱柱.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直棱柱的每个侧面,它們是什么图形?理由是什么?

生5:是矩形,因为直线与底面是垂直的关系,因此与底面内的任意直线都是垂直的关系.

师:不错!我们先一起来看看直三棱柱的表面积,它具体包括哪些面?

生6:应该是三个侧面以及两个底面.

师:从我们原有的认知结构出发,底面积很容易就能求到,但侧面积该怎么求呢?

生8:矩形的面积公式与此式类似,矩形的长与棱柱底面的周长对应,矩形的宽与棱柱的高对应.

师:非常好!若将棱柱体转化为矩形,可以怎么操作?

生9:只要沿着一条侧棱剖开,再展开即可.

师:很好,这个思路适合应用到四、五、六……n棱柱吗?

(学生沉默)

师:大家看我这里从超市买回来的巧克力(学生瞬间来了精神),现在我将它分发到各组,大家一起观察一下它的形状,并想办法完整地打开它的“外衣”.

巧克力为正五棱柱形状,两底面包裹着稍硬的纸,侧面包裹着金箔纸,各组学生细心地用小刀划开它的侧面,展开后得到一个矩形. 最后各组总结、归纳,汇报如下:①直棱柱完全展开后,可得一个矩形;②展开直棱柱,即将一个立体图形转化成一个平面图形;

随着过程资源的开发,学生因亲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对直棱柱的侧面积有了更加形象、具体的认识. 若教师在此环节中,直接将这个公式传授给学生,学生虽然能记住,但对于公式的由来缺乏直观的认识,当实际应用时,只能生搬硬套. 而经历了公式形成的过程,则能熟练、灵活地应用该公式,为解决综合性问题夯实了基础.

挖掘思想资源,实现知识迁移

学教学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教学,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 教师在教学活动实施中,应深层次地剖析教材与学生,把握好教材蕴含的内隐性资源(数学思想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实现知识的迁移,为学生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提供帮助[2].

生10:把棱柱的一个底面收缩成一点,就形成棱锥了.

师:若收缩正棱柱的上底面,到达什么位置时,所获得的棱锥视觉效果最好?为什么?

生11:收缩到正中心处视觉效果最好,因为此时的棱锥具有对称美.

师:将收缩到正中心处的顶点与下底面的中心点连接起来,所得到的直线与下底面是怎样的位置关系?

生12:应该是线面垂直的关系,且垂线段的长就是棱锥的高(h).

师:若一个棱锥的底面为正多边形,顶点在底面的正投影位于中心位置,则此棱锥为正棱锥. 咱们教室旁边的这幢楼的顶端就是一个典型的正六棱锥.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正棱锥有哪些性质,表面积应该怎么计算.

例1 已知一个正三棱锥的底面边长为2 m,高为1 m,则该正三棱锥的表面积是多少?

师:想要求解本题,需要经历哪些过程?

生13:先要求出三个侧面(等腰三角形)的面积,其底边上的高是必备条件.

师:为了区别棱锥的高,我们将侧面三角形的高称为斜高(h′),斜高该怎么求呢?一般解决空间几何问题,会涉及哪些数学思想方法?

生14:最常用的是转化思想方法,即将空间几何问题转化为平面几何问题进行解决.

师:本题该从什么角度进行转化呢?

师:太棒了!分析得很到位. 通过本题,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正棱锥的性质,以及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公式等.

经过师生沟通与交流,梳理出以下结论:

类比正棱柱,正棱锥具备的性质有:①正棱锥的每个侧面均为一样大的等腰三角形;②正棱锥的斜高h′、高h、中心点到边的距离(底面内切圆的半径)r可构成一个直角三角形;③正棱锥的高、侧棱以及底面的外接圆半径也可以构成直角三角形;

类比正棱锥,师生又共同总结出了正棱台的相关定义与性质:①正棱台的侧面为全等的等腰梯形;②正棱台的斜高h′、高h,上、下底面内切圆的半径r、r′可构成直角梯形;③正棱台的侧棱、高、两个底面外接圆的半径也可构成直角梯形;分别为两底面的周长与侧面斜高),侧面展开图即各个侧面形成的n个梯形.

转化、类比等思想的应用,让学生对知识产生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并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主动获得了正棱锥与正棱台的性质. 这是数学思想方法对知识迁移产生的正向影响,学生所学的知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可能被遗忘,但所获得的数学思想方法,却根植于学生的思維中,会让学生形成受益终身的能力[3].

挖掘联系资源,完善知识体系

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学科,知识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到隐性的知识联系资源中,帮助学生厘清知识间的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导图,为建构完整的认知结构奠定基础.

师:通过以上分析,谁来说说正棱柱、正棱锥、正棱台三者的侧面积公式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

生16:若正棱台的上底面不断缩小,直至成为一点时,就形成了正棱锥;若正棱台的上底面不断扩大,直至与底面相同时,就形成了正棱柱. 当然,侧面积公式会随着图形的变化而改变.

师:不错,从这两种变化来看,正棱台的侧面积公式更具一般性,而数形间的变化也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那么,圆柱、圆台与圆锥的侧面积公式,该怎么获得呢?

这个问题把课堂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有学生认为可以将圆柱、圆台与圆锥的侧面积对应地转化为正棱柱、正棱台与正棱锥的侧面积去分析,也有学生不能理解这种转化方法. 随即,教师提出了刘徽的“割圆术”,即将正n边形的n值无限放大,n值越大,正n边形与圆越接近,那么正n边形的面积也就越接近圆的面积. 同理,分别无限放大正n棱柱、正n棱台与正n棱锥的n值,其侧面积就接近圆柱、圆台与圆锥的侧面积.

这种无限接近,以直代曲的数学思想,在后期的学习中会不断涉及,所以教师在此加以渗透,既深化了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理解,又加强了知识间的联系,渗透了数学思想方法,为学生建立完整的认知体系奠定了基础.

挖掘拓展资源,灵活应用提升

任何知识的掌握程度,都在实际应用中得以体现. 本节课至此,学生对几个公式的由来已经有了明确的认识,并进行了横向拓展,厘清了相关知识间存在的联系. 接下来,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公式的实际应用与拓展.

例2 若要建造一个正四棱锥形的塔顶,塔高为0.8 m,底面的边长为1.2 m,求建造塔顶所需材料的面积.

分析 结合勾股定理,可获得塔顶的斜高h′为1 m,运用公式计算,建造塔顶所需材料的面积为2.4 m2.

当学生顺利解决此题后,教师带领学生回到课堂初始问题——计算教室旁边那座楼的外墙面积.

例3 如图2所示,在正三棱锥P-ABC中,已知侧棱的长为2,∠BPA=30°,点D,E分别为侧棱PB,PC上的点,求△DEA的最小周长值.

分析 利用代数法解决本题,难度较大,若用展开思想就简单多了. 沿侧棱AP剪开、展开、铺平,获得图3所示的图形,借助勾股定理,可得△DEA的最小周长值为2.

师:若已知圆锥的底面半径为1,母线长为3,根据这两个条件,请大家编拟一道和例3相似的试题,并作答.

这是一个典型的开放性问题,对学生的思维有较大的挑战. 大部分学生都乐于解决这样的问题,编拟出来的试题也是五花八门、丰富多彩,让整个课堂充满了生命力.

随着知识实际应用的探索,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随着问题的逐渐复杂,学生的思维也拾级而上,尤其是开放性问题的设置,让不少学生对知识的拓展与应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此过程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与思维能力.

总之,课程内隐性资源有很多,除了本文涉及的实际环境、知识形成过程、逻辑关系与思想方法等因素外,还包括教师的业务水平、学生的认知情况、实际教学方法等.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用与学生认知水平相匹配的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 不断开发内隐性课程资源,将外显性课程资源与内隐性课程资源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自我建构.

参考文献:

[1] 喻平.论内隐性数学课程资源[J]. 中国教育学刊,2013(07):59-63.

[2] 布鲁纳. 教育过程[M]. 邵瑞珍,译. 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

[3] 曹才翰,章建跃. 数学教育心理学[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效率课堂教学
提升朗读教学效率的几点思考
注意实验拓展,提高复习效率
效率的价值
取舍有道,方为有效课堂教学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跟踪导练(一)2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钱”、“事”脱节效率低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提高讲解示范效率的几点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