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对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炎症反应及不良反应的影响

2023-07-19 10:36冯学才
系统医学 2023年7期
关键词:达拉国药准字氧化应激

冯学才

山东省聊城市肿瘤医院内科,山东聊城 252000

脑梗死是一种危重症疾病,在全部脑卒中疾病中占比80%左右,致残率、病死率较高,以老年群体为高发对象[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为其中的高发性类型之一,因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供障碍,加剧血管狭窄或者造成完全闭塞,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在神经内科疾病中急性脑梗死为高发类型,具有进展迅速的特征,在病发后24~48 h 内发生明显神经功能恶化,致残率高。目前临床对于神经功能恶化的病理生理研究正处于进展阶段,该过程涉及血流动力学、兴奋性毒性、血栓形成并扩张、炎症反应等[2]。有较多药物能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但不同用药方案的临床疗效存在差异,依达拉奉属于脑神经保护药物,可发挥氧自由基清除作用,减轻脑细胞过氧化损伤。右莰醇是中药冰片的提取物。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为2020 年批准上市的新型复方制剂,现关于该药治疗脑梗死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选取2021 年8 月—2022 年8 月聊城市肿瘤医院收治的92 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92 例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基于“简单随机化方法”规范化划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46 例。对照组男26 例,女20 例;年龄52~79 岁,平均(67.52±6.48)岁;梗死部位:基底节区25 例、脑叶6 例、侧脑室9 例、丘脑6例。观察组男27 例,女19 例;年龄52~81 岁,平均(67.27±4.69)岁;梗死部位:基底节区26 例、脑叶4例、侧脑室9 例、丘脑7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批后开展本研究。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与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相符,参考《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影像学检查证实;②病因分型为LAA 型;③首次发病,发病时间不超过48 h;④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4~18 分(非意识障碍);⑤研究开展满足患者知情认同且支持的要求。排除标准:①重要器官功能不全者;②静脉溶栓或机械取栓者;③严重感染者;④对研究所涉及用药禁忌者;⑤近期曾接受免疫调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者;⑥既往卒中遗留神经功能障碍者;⑦合并房颤、心脏瓣膜疾病者。

1.3 方法

对照组:予以脑梗死常规治疗,涉及抗血小板、神经营养、改善循环、调脂等对症措施。应用拜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0.1 g)配合硫酸氢氯吡格雷(国药准字J20180029;规格:75 mg)75 mg,qd,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51408;规格:20 mg)20 mg,qn,取10 mg 银杏内酯注射液(国药准字Z20110035;规格:2 mL)混合0.9%氯化钠溶液250 mL 静脉注射qd,取250 mg 血栓通(国药准字Z44020285;规格:2 mL∶70 mg)稀释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 中静脉注射qd,取100 mL 丁苯酞注射液(国药准字H20100041;规格:100 mL∶丁苯酞25 mg 与氯化钠0.9 g)稀释于0.9%氯化钠溶液250 mL 中静脉注射tid。在治疗过程中维持正常进食,无法经口进食者提供肠外营养,及时改善血糖,控制血压;存在脑水肿占位效应应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降低颅内压,及时对症处理治疗中出现的其他系统病变。

观察组:对照组脑梗死常规治疗计划+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50280;规格:5 mL(10 mg∶2.5 mg)]15 mL 混合0.9%氯化钠溶液100 mL,静脉注射tid。两组均持续治疗治疗10~14 d。

1.4 观察指标

①临床总疗效的判定:依据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做出判定:NIHSS 评分降低程度>90%,0 级病残,为治愈标准;NIHSS 评分下降区间为46%~89%,1~3 级病残,表示为显效;NIHSS 评分下降区间为18%~45%,表示为有效;NIHSS 评分降低或增加均<18%,表示为无效[3]。总有效率=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②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情况:治疗前、治疗后3个月作为观察指标时间点,评估工具为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分值0~42 分,评分高表示神经缺损越严重;应用改良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估,总分0~6 分,0 分为无临床症状,6 分为死亡,0~2 分表示患者预后良好[4]。

③炎症因子水平:于治疗前后,对患者所采集的静脉血实施离心处理,得到血清后冷冻保存,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超敏C 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 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9)[5]。

④氧化应激指标:于治疗前后,对患者所采集的静脉血实施离心处理,得到血清后冷冻保存,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丙二醛(malonic dialdehyde,MDA)水平[6]。

⑤观察不良反应发生发生情况,统计包括胃肠道不适、肝功能异常、出血性脑梗死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

1.5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n(%)]

2.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评分比较

治疗3 个月后,两组NIHSS、mRS 评分均明显降低,其中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评分比较[(±s),分]

组别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 值P 值NIHSS治疗前12.25±3.66 12.67±3.29 0.578 0.564治疗后3 个月7.15±2.16 5.84±1.62 3.290<0.001 mRS治疗前2.96±0.52 2.89±0.48 0.670 0.504治疗后3 个月1.96±0.27 1.81±0.33 2.386 0.019

2.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治疗后,两组hs-CRP、MMP-9 水平均大幅度下降,其中观察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s)

组别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 值P 值hs-CRP(mg/L)治疗前22.58±2.69 23.05±2.54 0.861 0.391治疗后16.54±4.89 12.52±3.75 4.424<0.001 MMP-9(μg/L)治疗前168.25±32.58 170.58±33.14 0.340 0.734治疗后102.41±22.69 87.69±20.14 3.290<0.001

2.4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SOD 水平均升高,MDA 水平均下降,相较对照组,观察组SOD 相对高,MDA 相对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表4 两组患者氧化应激指标比较(±s)

组别对照组(n=46)观察组(n=46)t 值P 值SOD(mmol/L)治疗前59.18±5.87 59.36±5.67 0.149 0.881治疗后3 个月87.63±8.54 93.05±9.25 2.919 0.004 MDA(U/mL)治疗前5.69±0.69 5.72±0.73 0.202 0.839治疗后3 个月4.06±0.62 3.64±0.89 2.626 0.010

2.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即缺血性脑卒中,作为神经内科常见、高发性疾病的一种,主要是脑部血供障碍、缺血、缺氧,导致脑软化及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病情凶险且进展迅速,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脑梗死有较复杂的病理生理机制,多考虑钙超载、炎症反应、自由基、细胞凋亡等因素。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实施早期溶栓治疗可取得良好预后,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时间即大脑、时间即生命”理念,但静脉溶栓有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在有效时间窗内静脉溶栓者仅占2%~5%[7]。

炎症细胞是参与脑梗死发病机制中的一种重要因子,同时过氧化应激是造成灌注损伤的直接因素之一[8]。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因过度氧化应激导致低密度脂蛋白诱导形成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该物质在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中起到决定性因素,且脑卒中造成的神经元凋亡、基质金属蛋白激活和破坏血脑屏障的病理机制中氧化应激占关键地位[9]。有研究显示,过度氧化应激也是缺血性脑损伤建立侧支循环代偿的重要机制[10]。因此,在脑梗死临床治疗中抗氧化应激为重点。由于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涉及多种复杂的病理机制,实施常规脑梗死治疗可以控制疾病进展,但仍不完善。依达拉奉为临床氧自由基清除的常用药,可发挥抑制慢性炎症、神经毒性的作用,同时可以对神经元蛋白表达及内皮进行调控,有效改善内皮细胞及神经元损伤,且能抑制脑细胞膜质过氧化,改善组织损伤及脑水肿[11]。右莰醇可以通过多种分子途径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神经功能,抑制半胱天冬酶相关细胞凋亡,同时对肿瘤坏死因子α 等炎症相关蛋白的合成及释放有效抑制,从而避免脑损伤。此药物具有高渗性,可帮助药物透过血脑屏障,提高药效[12]。

本研究应用的依达拉奉右莰醇是一种新型神经保护药物,以4∶1 的比例配成,可以通过炎症性、兴奋性毒性、细胞凋亡、氧化性等多功能的细胞保护途径防止缺血性脑损伤[13-14]。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hs-CRP、MMP-9、MDA 水平低于对照组,SOD 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具有抑制炎症因子水平及改善氧化应激指标的双靶点作用。治疗后3 个月评估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观察组治疗后NIHSS、mRS 评分分别为(5.84±1.62)分、(1.81±0.33)分,低于对照组的(7.15±2.16)分、(1.96±0.27)分(P<0.05)。在邱志浩等[2]学者研究中,应用依达拉奉右芡醇治疗,观察组NIHSS、mRS 评分分别为(3.11±0.35)分、(1.92±0.15)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39±0.38)分、(2.31±0.19)分(P<0.05),本次研究结果与其一致,证实本次研究的可靠及真实。可见,在脑梗死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提高预后。

综上所述,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临床应用依达拉奉右莰醇注射液,对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发挥积极作用,实现对神经功能的保护和修复,提升预后质量。

猜你喜欢
达拉国药准字氧化应激
基于炎症-氧化应激角度探讨中药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干预作用
关于注销盐酸吡格列酮片等15个药品批准文号的公告(2019年 第50号)
十天记录达拉维佳能EOS 5DS印度行摄
PCI 术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给予依达拉奉的效果评价
更 正
氧化应激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达沙替尼联合氟达拉滨对慢粒K562细胞的抑制作用研究
氧化应激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沉潜迷醉达拉湾
北京市药品监督管理局关于发布2013年1~2月份药品医疗器械保健食品违法广告的公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