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小学生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

2023-07-21 07:34董清宇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基本能力中小学生传统文化

董清宇

摘 要:中小学生的基本能力包括“读、说、写、做”。鉴于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不足的现实以及教育教学中的不重视等诸多问题的存在,需要深入分析中小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非常丰富的教育思想,挖掘其中有关“读、说、写、做”的思想为中小学生基本能力的培养提供启示。

关键词:中小学生;语文教学;基本能力;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3)06-0011-04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目的,以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的语文课程目标。这里所说的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就是听说读写能力。简言之,中小学生要具备能读、能说、能写、能做的基本素养。这些基本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我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有关“听说读写”的培养思想,挖掘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为培养中小学生语文基本能力提供帮助。

1 提升阅读与鉴赏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因此,要让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得到均衡全面地发展,办法也不只是增加课时和机械的读写训练,而是日復一日,坚持不懈地进行阅读[1]。古往今来的学者、大家,无一不是博览群书。凡是在社会各个领域取得突出成就的人物,都是能读的典型。如教育家孔子,《诗》305篇,他“皆弦歌之”;“读《易》,韦编三绝。”医药学家李时珍,好读医书,“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当前面对不同内容的读物、不同载体的信息,要求学生都能阅读且有益快速地理解。但是,中小学生不愿阅读,缺少阅读的兴趣、缺乏坚持阅读的毅力、沉溺于网络缺少“高级趣味”的鉴赏能力等现象普遍存在。

要培养中小学生阅读与鉴赏能力,就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1)明确阅读不为“分数”服务,而是为生命质量提升而服务。《说苑·建本》提倡将读学活动贯穿人生各个阶段,即“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即便是遇到困难、挫折,也需要适时阅读。像杜荀鹤《题弟侄书堂》的子侄们那样,在黄巢起义大爆发的年代,依旧伏案苦读、洗墨砚池:“窗竹影摇书案上,野泉声入砚池中。”

(2)要注重阅读的早期启蒙与训练。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中提道:“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白居易《与元九书》的婴儿自勉:“仆始生六七月时,乳母抱弄于书屏下,有指无字、之字示仆者,仆虽口未能言,心已默识。后有问此二字者,虽百十其试,而指之不差。”将读学活动贯穿人生各个阶段的认识,古已有之。

(3)将阅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培养广博的阅读兴趣。阅读要摆脱单纯读书的倾向,不能脱离生活实际。通过阅读要使中小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性情,增长见识。如“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或像《项脊轩志》的主人公那样,在借阅活动中,享受启开心智的乐趣:“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

(4)将阅读与写作等活动有机地联系起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大量广泛的阅读和读写结合,既能够引发中小学生的深度思考,又能培养中小学生写作能力。《文心雕龙·神思》中提到的“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知识丰富、思想充实,认识深刻,是人才的重要标志。培根《论学问》说“阅读使人充实。”读书的品位、层次与鉴赏能力同样意味着人的素养和人的品位。除上述之外,全社会协同营造诵读的浓厚氛围与环境,如开展全民性的诵读活动等也可以更好地为阅读与鉴赏能力的培养提供助力。

2 培养“说”的表达

叶圣陶先生认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在听说读写中,“说”地位与作用特殊。“说”就意味着信息的输出。任何语言的输出,哪怕存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只要学生表达的是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那么这些信息、感受、情感、想法就都有交流的价值。“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说”的价值背后就是“人”的价值。对学生而言,“说”就像吃饭、走路、睡觉一样自然而然,讲述自己的故事,需要叙述——说;介绍自己的见闻,需要说明——说;交流自己的识见,需要议论——说;哭了笑了,就需要抒情——说。因而,“说”的能力同样是学生基本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小学阶段,对学生说的能力应进行系统、正规、严格、多方的训练,不可忽略“说”的综合能力培养。表现为不会说、不敢说、不爱说的学生,往往词不达意;有的勉强说上几句,前言不搭后语;有的说话啰嗦,抓不住主题;有的说话层次不清,逻辑性差。不敢说的学生在与朋友聊天或与家长交流时,畅谈自如、滔滔不绝,但是在众目睽睽之下,表现得缺乏自信,害怕答错被人笑话;有的面红耳赤,一语不发;有的目光躲闪,结结巴巴;有的三言两语,吐字困难。不爱说的学生难于突破自我大胆发言,甘愿做“沉默的羔羊”[1]。

真正落实“说”的综合能力培养目标,需要纠正认识上的偏差,补齐行动上的短板,进一步优化“说”的环境,以培养表达深刻为目的提高“说”水平。

(1)充分认识“说”的重要性。说是人的基本能力。人们需要通过准确地“说”进行交往、沟通、表达与倾诉。甚至通过“说”完成重要的任务,如《左传》中退秦师的烛之武、绝秦之交的吕相、《国语》的谏厉王止谤的召公、论楚宝的王孙圉等。历史上具备杰出口才的人物的游说活动,直接关联重大的政治、军事、外交、抗暴等,也关联国家安危、社稷存亡、民众生死、正邪较量等,彰显了“说”这一能力的重要性。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面对“好长剑”的子路,孔子一正一反地阐述大道理,诱导他学习文化。显然,孔子说服子路文武兼修,靠的是循循善诱的能说才华。

(2)优化“说”的环境,激发“说”的兴趣。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可从多方面入手营造环境与氛围、创造条件与机会,激发学生“说”的兴趣。首先,可从阅读入手,培养说的能力。说的能力不是孤立存在的,能说与阅读密切相关[2]。从烛之武、吕相等历史典故中可以看出,古之学者不但能说,而且大多思维敏捷,智慧高超,知识丰富,读的书多。教师指导学生从经典著作中汲取语言养料,从社会生活中积累语言材料,吸收人民群众的语言精华,简练、准确、生动地运用语言。其次,将“说”与写作相关联,培养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的一致性。如《三国志》的有七步之才的曹植,“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世说新语》的报捷文书、倚马可待的袁虎,得益于自己的口才“齿舌间得利。”有永絮之才的谢道韫,能说能写。第三,可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课内外教学活动,布置练习口才的任务,逐步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练习,以“琴亦难精莫废弹”的精神,攻克“说”的难关。第四,“说”还与游览观察息息相关,既具备能说的才华,需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晋书·顾恺之传》记载:顾恺之从会稽回到荆州,人问以会稽山川之状,他回答:“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葱茏其上,若云兴霞蔚。”顾恺之为什么能够出口成章且描述一幅会稽山水画卷?是因为他在创作山水画之前,进行了实地游览观察。由此可见,不能将“说”与“读、写、观察”等割裂开来。

(3)培养“说”的能力,还应该注意“说”的规范性、逻辑性与深刻性。孔子有言:“言之无文,行而不遠。”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语言表达的深刻性要求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实质的思维品质。它既表现在严密的思维活动过程中,又表现在思维活动结果的广度和深度之上,并能经受实践的检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这不仅需要教师注意在教学中引导,还需要全社会营造环境。例如,学生接触到的媒体,如广播、电视、电脑、手机等的语言要规范。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加强指导学生,平时的言论要贯穿正确的认识论、方法论,弘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 增强“写”的素质

“写”是一项基本功。这一基本素养的要求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各行各业都需要“写”,如文字材料、科研论文、会议报告、新闻、艺术创作等。相对读说能力而言,中小学普遍比较重视“写”的能力培养。所开设的最具基础性、工具性的语文课程,为培养学生读、说尤其是写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了“表达与交流”这一板块任务,涉及语文课程学习中的写话、习作、口语交际等。但深究其意,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作为工具,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在语言运用情境中培养语言文字能力。由此可见,语文课程培养中小学生的“表达与交流”聚焦于“写”。

中小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一些写作常识和要领,凭借初步具备的写作能力以应对高考作文、答题。但进入社会面对需要的文本“书写”任务时,有的很难完成任务。有学者做过调查,当问到“学生最难以完成课程作业是什么”时,学生普遍回答“写作文”。如何解决当前中小学生“写”这一难题?唐彪在其《读书作文谱》中曾言:“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甚易,为之则难。”说的就是要开展经常性的活动,锻炼写作能力,“无他,惟手熟而。”要培养中小学生写作的基本能力,就必须经过大量的练习。教师通过开展经常性的写作活动,包括写日记、读书笔记等方式鼓励学生正确地、规范地、勇敢地表达。

(1)解决学生写作的畏难情绪,激发写作动力。在写作方面学生为什么会产生畏难情绪?“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抵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由于手笔不熟也。”这解释了中小学生写作由“难写到厌写,由厌写到不能写,历尽写作之艰难,再到手笔不熟,干脆辍写”的一种状态。彭端淑《为学》中说:“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教师可以以写作能力培养入手,鞭策学生知难而进,像《庄子·达生》的佝偻承蜩那样,“用志不分”,投入写作,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之理,最终达到欧阳修《卖油翁》所说的“手熟”标准。

(2)养成素材积累习惯,奠定写作基础。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自我激励进行写作仅仅靠思想教育是不够的,还需要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写作很需要素材积累,要培养学生随时随地地记录灵感,积累生活素材、写作原料等。李商隐在《樊南文集》记录了李贺“锦囊贮诗”的旧事,“背一破锦囊,遇有所得,即书投囊中。”李贺常常带着一个小书童,骑着弱驴,背着一个又古又破的锦帛制作的袋子,碰到有心得感受时,就写下来投入囊中[4]。在教育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好习惯,为写作提供来源。

(3)坚定写作态度,以读促写,增强写作素质。要想让写作如《庄子·天道》的轮扁斫轮那样,“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就需要坚定写作态度与毅力,在实践中掌握写作本领,有效地增强能写的素质。专心致志写作,写作关隘必然被攻破;三心二意地对待写作,写作能力难以提升。增强写的能力,要和开展读书活动密切配合,读书能够提高人的内在精神修养。苏轼《和董传留别》道出一种来路,即“腹有诗书气自华。”韩愈《答李翊书》指出:“根之茂者其实遂,膏(灯油)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显然,思想境界高的人,说的话或写的文章自然思想境界高,充满正能量。只要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有思想、有气势,就具备了写好文章的必要条件。如韩愈《答李翊书》所说:“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事物之间是互相联系的,“写”这一能力培养还需与实践、生活相联系,“不可片面追求形式之华美;有感而发,不可勉强为文;文章自出机杼,不可随人脚踪走去”。结合实践来领悟,这对增强写的素质大有裨益。

4 夯实“做”的基础

中华民族有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不乏“做”的杰出代表。郭守敬撰《授时历》且创制天文仪器,蔡伦发明造纸术;在冶金、铸造、机械、建筑、造船、航海、纺织等方面,古代劳动人民均取得突出成就。对于中小学教育来说,“做”意味着实践能力的培养。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指人有目的的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客观物质活动。实践能力是个体在应用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能力[5]。自从1999年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来,培养中小学生实践能力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1)克服认识误区,正确认识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紧迫性。1996年7月,日本第15届教育审议会发表的第一次咨询报告指出,无论社会怎样变化,学校都要教育和培养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自我思考,主动地做出判断和行动,较好地解决问题;能够自律,善于和他人协调……”这无疑对中小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出了要求。当代信息化社会,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更多能做出一番业绩的专业人才。教育要回应社会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书本知识和认知能力是重要的,但是付诸实践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方案的实践创新能力则更重要。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首先就要激励学生,向古代贤达和劳动群众看齐,发扬他们勇于实践的精神,努力干出一番业绩。其次,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光凭书本知识不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必须脚踏实地地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从中增长知识与才干。再次,通过实践推动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践。《荀子·修身》中以“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警告世人,“做”看成是人生的第一要义[6]。

(3)采取多种途径构筑环境,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全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强调不断更新内容,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有效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日本在1999年颁布的《小学、初中、高中学习活动纲要》中,就规定中小学必须实施“综合学习实践”。中小学应以多种途径构筑环境,挖掘实践因素培养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研究性活动也称为主题研究或项目课程,其通过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设计性实践活动是以观察、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在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解决问题的一种设计形式。还可以通过设计生活中的情境,通过解决情境中的问题,完成实践任务。社区服务实践活动也是一项具有重要形式。一般要求学生通过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解决具体问题。中小学生可以定期参加社区管理服务,如直接参与社区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来锻炼能力。

——————————

参考文献:

〔1〕黄兴.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教师,2021,10(02):57-58.

〔2〕刘军波.初中数学“微专题”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应用思考[J].学苑教育,2020,13(20):57+59.

〔3〕何万国.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2,33(07):53-56.

〔4〕談永康.走向素养:新课标“表达与交流”的价值思考与教学建议[J].语文教学通讯,2022,45(07):29-32.

〔5〕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78.

〔6〕王晓华,叶富贵.中外教育史[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基本能力中小学生传统文化
影响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的要素库及权重分析
陪读现象产生原因及其利弊分析*
浅谈凉山彝区中小学“学困生”的转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