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癌C-erbB-2、ETS1和p53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2023-07-21 02:53黄俊杰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23年4期
关键词:一致性例数阴性

黄俊杰

(辉县市人民医院病理科,河南 新乡 453600)

子宫内膜癌为妇科常见的三大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仅次于宫颈癌与卵巢癌。子宫内膜癌发病早期经系统治疗后,5年生存率高达85%以上,部分患者甚至能够彻底治愈,预后相对较好。但对于中晚期患者,即使经综合性治疗后预后仍不理想[1]。因此,尽早明确诊断并实施针对性治疗是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机制复杂,影响因素较多,与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关系密切。子宫内膜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密切监测原癌、抑癌基因变化,对早期诊断、评估疗效、预测预后均有重要意义[2]。原癌基因包括C-erbB-2、成红细胞特异性转化因子1(Erythroblast specific transforming factor 1,ETS1),在多种恶性肿瘤中均呈异常表达,且随着病情进展其水平不断升高,与肿瘤增殖、转移存在密切关系[3]。p53为常见的抑癌基因,对癌细胞增殖、转移有抑制作用,能够诱导癌细胞凋亡,但极易出现突变,失活后便丧失抑癌作用,反而会加快细胞进展,加重患者病情[2-3]。

鉴于此,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C-erbB-2、ETS1及p53表达及临床意义,为提高子宫内膜癌的诊断效率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获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阴道不规则出血,且持续时间超过半年,自行入院检查,经过妇科医生诊断、B超检查等无法明确病因;入选患者均对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有放化疗史;因节育器导致的阴道出血;并其他恶性肿瘤;生殖道感染者;接受雌激素、性激素治疗者;存在视听障碍或精神疾病;预计生存期<6 m。患者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65±5.12)岁;体重42-76 kg,平均体重(59.37±3.41)kg;其中闭经64例,未闭经26例。

1.2 方法

1.2.2 C-erbB-2、ETS1及p53的检测方法

所有入选者术中获取子宫内膜标本,固定时使用10%福尔马林溶液,石蜡包埋,切片,保持5 μm厚度,脱蜡后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所有操作步骤需参考说明书进行。阳性对照选择已知阳性的宫颈癌染色标本,阴性对照则选择磷酸盐缓冲液代替一抗。

1.2.2 阳性结果判定标准

ETS1细胞质、细胞核内分布棕黄色颗粒;C-erbB-2细胞质、细胞膜内分布棕黄色颗粒;p53细胞核内分布棕黄色颗粒。切片在400倍高倍显微镜镜下观察,选取5个视野,计算5个视野阳性细胞百分比的平均值,阴性:≤5%;弱阳性:6-25%,中阳性26-50%,强阳性:>50%。

1.2.3 诊断效能判断方法

以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C-erbB-2、ETS1及p53诊断子宫内膜癌的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

灵敏度=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准确度=(真阳性例数+真阴性例数)/总例数×100%;特异度=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例数/(真阳性例数+假阳性例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例数/(真阴性例数+假阴性例数)×100%。

另外计算各指标C-erbB-2、ETS1及p53单项以及联合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

1.3 观察指标

(1)病理结果;(2)C-erbB-2、ETS1、p53诊断及联合诊断结果;(3)2.3 C-erbB-2、ETS1、p53诊断及联合诊断效能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病理结果

90例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经病理结果确诊52例为子宫内膜癌,其中肌层浸润:6例无浸润,30例浸润<50%,16例浸润≥50%;分化程度:10例低分化,17例中分化,25例高分化;国际妇产科联盟大会(FIGO)分期:19例I期,21例Ⅱ期,8例Ⅲ期,4例Ⅳ期。38例为良性病变,其中17例内膜不典型增生、8例子宫内膜息肉、13例子宫内膜炎。

2.2 C-erbB-2、ETS1、p53诊断及联合诊断结果

C-erbB-2、ETS1、p53诊断及联合诊断结果见表1。一致性分析结果显示,C-erbB-2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较差(Kappa=0.312,P<0.05),ETS1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理想(Kappa=0.297,P<0.05),p53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理想(Kappa=0.323,P<0.05),联合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极好(Kappa=887,P<0.05)。

表1 C-erbB-2、ETS1、p53诊断及联合诊断结果(n)

2.3 C-erbB-2、ETS1、p53诊断及联合诊断效能分析

C-erbB-2、ETS1及p53联合诊断的灵敏度94.23%(49/52)、特异度94.74%(36/38)、准确度94.44%(85/90)、阳性预测值96.08%(49/51)、阴性预测值92.31%(36/339)均高于C-erbB-2[73.08%(38/52)、57.89%(22/38)、66.67%(60/90)、70.37%(38/54)、61.11%(22/36)]、ETS1[69.23%(36/52)、60.53%(23/38)、65.56%(59/90)、70.59%(36/51)、58.97%(23/39)]、p53[76.92%(40/52)、52.63%(20/38)、66.67%(60/90)、68.97%(40/58)、62.50%(20/32)]单独检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C-erbB-2、ETS1、p53诊断及联合诊断效能对比n(%)

3 讨论

随着生活环境、日常习惯改变,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对患者健康及生命安全均造成较大影响[1-3]。子宫内膜癌发病早期经系统治疗后,5年生存率高达85%以上,但是对于中晚期患者,即使经综合性治疗后预后仍不理想[4]。因此,尽早明确诊断并实施针对性治疗是改善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肿瘤出现癌变是以多个原癌基因激活、抑癌基因失活为基础的不断进展的过程,通过病理类型无法判断子宫内膜癌的生物学行为,因此,需要更加准确、灵敏的免疫分子标志物以反映病情、评估预后,深入了解生物学特性[5,6]。C-erbB-2为常见的原癌基因,能够与特异性配体结合,使蛋白激酶活性被激活,对细胞分裂、增殖有促进作用,当呈高水平表达时会使正常细胞出现突变,形成恶性病变[7]。原癌基因ETS1,存在高度保守的DNA结合结构域,当其与目标基因序列结合后,可对下游基因的表达进行调控,全程参与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黏附力、细胞外基质蛋白降解等,促使内皮细胞的迁移与侵袭,对肿瘤生成有促进作用[8]。p53属于抑癌基因,一旦出现基因突变便丧失抑癌功能,加快细胞恶性转化[6]。监测上述三项指标变化对子宫内膜癌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均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结果显示,90例疑似子宫内膜癌患者经病理结果确诊52例为子宫内膜癌,38例为良性病变;C-erbB-2、ETS1及p53联合诊断的灵敏度94.23%(49/52)、特异度94.74%(36/38)、准确度94.44%(85/90)、阳性预测值96.08%(49/51)、阴性预测值92.31%(36/339)均高于C-erbB-2[73.08%(38/52)、57.89%(22/38)、66.67%(60/90)、70.37%(38/54)、61.11%(22/36)]、ETS1[69.23%(36/52)、60.53%(23/38)、65.56%(59/90)、70.59%(36/51)、58.97%(23/39)]、p53[76.92%(40/52)、52.63%(20/38)、66.67%(60/90)、68.97%(40/58)、62.50%(20/32)]单独检测。C-erbB-2、ETS1、p53各指标单项检查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均较差,联合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一致性极好。表明C-erbB-2、ETS1及p53的异常表达能够反映子宫内膜癌患者病情变化,联合检测在早期诊断中准确度、灵敏度、特异度均较高,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在临床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综上所述,子宫内膜癌患者均存在C-erbB-2、ETS1及p53的异常表现,临床监测三项指标水平变化在早期诊断、预后评估中均有重要意义,能够准确反映子宫内膜癌患者病情变化,且与病理检查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可为早期诊断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一致性例数阴性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人工膝关节翻修例数太少的医院会增加再翻修率:一项基于23 644例的研究
更正
钼靶X线假阴性乳腺癌的MRI特征
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患者术后躁动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hrHPV阳性TCT阴性的妇女2年后随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