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关于党的二十大报道的传播创新探析

2023-07-23 09:51赵玲玲
新闻世界 2023年7期
关键词:传播效果主流媒体二十大

赵玲玲

【摘   要】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各大主流媒体在内容和形式上不断推陈出新,把主题报道做出特色,通过整合媒介资源创新表达,引导舆论的正向发展。本文从传播内容、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三个角度探析主流媒体在创造高质量的二十大报道作品时所呈现的创新之路,通过对新闻立体化的呈现,拓展群体化传播,结合共情策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更加积极适配新时代内容生产与传播的新趋势,从而为主流媒体更好地进行主题报道提供借鉴。

【关键词】主流媒体;二十大;主题报道;创新表达;传播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新时代深入推进书香荆楚建设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ZD117),湖北文理学院国家社科基金培育项目“新时代深入推进书香华夏建设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10gpskpy)阶段性成果。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在新时代、新阶段如何更好地报道党的二十大的內容,对于各大主流媒体来说是一道必答题。在媒体实践中,各大主流媒体都做出了积极尝试,分析各大主流媒体的宣传报道,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做法,对于把握好新媒体时代主题报道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

一、立体化传播,多方位探索内容报道

(一)做好内宣:技术创新,强化全媒体矩阵

党的二十大报道是全国新闻战线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检验主流媒体融合传播力、影响力的关键时刻。做好内容创新,技术升级,深化媒体融合形式,建立“四全媒体”的融合矩阵成为主流媒体对二十大宣传报道的重要特征,在做好宣传报道的同时更好地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和影响力。在各家主流媒体竞相创新报道形式、内容上,技术的革新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做好内宣上,主流媒体利用先进技术,生动形象地对党的二十大进行报道。借助技术手段增强可视化数据制作能力,结合图片、图表、视频、卫星影像等多种呈现方式,不仅可降低公众阅读和理解难度,更可增强主流媒体关于政策、经济趋势、社会变革的解读能力,提升融媒体产品的专业性、科学性、参考性。越来越多的新闻深度调查,开始采用“卫星”宏观视角+“大数据”量化分析+“新闻现场”微观视角的立体化叙述模式。[1]

主流媒体在强化全媒体矩阵的过程中,发挥多平台内容创新与形式创新相结合的优势。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各大主流媒体充分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新闻网页等新媒体平台形成网络传播矩阵,根据各个平台的传播特点展现差异化的传播内容,满足各个平台受众的使用及观看需求。如在微博视频新闻报道中,主流媒体多以简明扼要的新闻为重点,以视频、金句集锦、长图等形式进行报道,而在抖音平台,更加注重短视频中配音及文字的展现,视频时长也较短。此外,光明日报联手酷狗音乐推出原创AI绘画主题MV《风华》,“百年风华像一朵花开,耕耘换来丰硕的慷慨”,《风华》讴歌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并坚定地表达中国力量定将带领我们谱写崭新篇章。

(二)做好外宣:“借船出海”,强化国际化表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2]只有加强国内外文化的互动交流,才能更好地将中华文化推向世界。由于一直以来国外一些人对中国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使得国外一些媒体对中国的新闻事件大都采用负面化报道。在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让世界认识发展中的中国,做好外宣,强化新闻国际化表达,让世界听到中国的声音,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体通过“借嘴说话”的传播方式让新闻更符合西方受众的接受需求。如,新华社对外部采制的短视频《“洋记者”感知中国:“我对中国踏上的新征程充满信心”》,以长期在中国工作生活的美籍记者李柯过去十年到中国各地拍摄的难忘照片为切入点,[3]“洋记者”贴合中国大众对于外国记者的认知,在拉近与受众距离的基础上,也从第三人称视角更好地体现了新闻报道的客观性,进一步强化国际性表达。

相较国内的新闻报道,主流媒体在进行外宣报道时,选择“借船出海”,在强化国际化表达下,以“接地气”的方式营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如,中国日报网的一篇报道《美国共产党员:我来到了二十大现场》,从国际友人的视角出发,讲述二十大现场的友好氛围以及其在中国多年看到的变化,让人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含义。在全球目光聚焦二十大的时刻,以深入体验的经历阐述党的二十大的时政要点,强化新闻报道的国际性表达,更加深入地做好外宣工作。

二、面向多群体传播,求同存异深化受众参与感

(一)借助年轻化表达,打造“Z世代”传播新方式

主流媒体在进行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时,立足于多样化的受众人群,照顾不同社会大众的理解、接收方式,也遵循求同存异的原则,尊重不同年龄受众理解能力的差异。在时代的发展进程中,我们需要年轻人的答案,“Z世代”作为网络时代新生的群体,更需要关注他们的态度和行动。“Z世代”作为新生力量,自然是主流媒体在进行宣传报道时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运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报道年轻化的主题更能贴近他们的需求。照顾到年轻个体的需求,主流媒体在二十大报道中很好地利用互联网,以“Z世代”青年群体为对象,将主流媒体报道切实地融入这个群体中,让主流媒体能够成为 “Z 世代”群体眼中的主流。在“ Z 世代”群体中牢牢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在推动媒体深度融合的改革中赢得主动地位。[4]

青年世代友好,世界就会更加美好。主流媒体在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中拓展覆盖面,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方式促进中外青年友好交流。2022年11月,“全球Z世代热议二十大”论坛在清华大学举办,该论坛由30多个国家的“Z世代”青年参与其中并分享他们对二十大的理解,来自中国、俄罗斯、印度、南非、法国、埃及、格鲁吉亚、美国的“Z世代”青年代表先后发表演讲。在论坛上,各国的“Z世代”青年在分享中展现出自信勇敢的精神风貌。论坛以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促进海内外文化的碰撞和交流,从而将“Z世代”的青年人更好地联系在一起。

(二)重视银发群体需求,促进他们的自我呈现

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公众生活中,在技术发展的同时,也给银发群体带来了一些信息获取以及使用上的障碍。处于科技边缘的老年群体也有接收信息和自我表达的权利,主流媒体在对二十大进行宣传报道时,也深切关注到银发群体的表达和接收权利,在基层社区平台广泛进行宣传,让老年人感悟党的政策、感受社会的发展变化。江苏海岸街道社区在二十大召开后特意设置“银发风采”专栏,对广大离退休干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贯彻二十大精神的活动进行宣传报道,进一步强化了老年受众的自我呈现,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其中,跟上时代的步伐。

为了进一步推进银发群体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流媒体将宣传工作做得主动到位,各地方媒体也在宣传工作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在满足银发群体对主题报道需求的同时,不断对各地的学习实践活动进行宣传,既满足社会大众的心理,也带动了社会中银发群体间的交流。“银发心向党,喜迎二十大”“银发宣讲团”“宣二十大银发力量在行动”等实践活动的展开,营造了银发群体良好的实践氛围,也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群众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方式,切实照顾到银发圈层受众,进行精确化宣传报道。

三、情感化表达,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一)共情化叙事:聚合个体案例凝聚群体画像

“共情”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情绪的感染和投射,即个体的情感状态引发另一个体相同或密切相关的情感状态,使之发生作用的是个体直接感染性的情绪刺激。个体案例的情感内涵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形式进行表达,[5]在相同类型的现象中,对个体描述得详细且具体就会凝聚成群体画像,代表着群体的情感和状态。主流媒体在选择个体案例描绘群体画像时,既要选择大众所具有的共同点,也要发掘其中的独特点,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实现共情叙事的同时发挥主流媒体引导作用。做好共情化表达,在个体案例中突出群体特点,进一步提升主流媒体的传播效果。

在《人民日报》的二十大代表Vlog宣传报道中,介绍了小徐师傅的日常工作与生活,采用的是以小见大的方式,展示了基层工作者的精神风貌。在《二十大代表小徐师傅拍了个Vlog》新闻中,通过二十大代表当事人陈述式的镜头,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且从她作为一名电工的生活出发,更好体现出报道的接地气。从简单的小人物出发,利用讲故事的方式,塑造了鲜活的群体画像,找到二十大代表和大众情绪之间的共通点,增强了新闻的共情性,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情感化表达,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二)融情化表达:深耕地方特色寻求情感共鸣

“接地气”的宣传方式和内容,能够让地方主流媒体在进行二十大宣传报道中,显示出它的独特优势,在寻求共鸣的同时更好地承担社会责任。在彰显地方特色的基础上对二十大的相关内容进行创新报道,不仅让其在内容上贴近大众的心声,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特色文化建设,更好地体现了当地的民生、环境、生态视角,让融情化的新闻报道实现了强势传播。在各地方主流媒体迎接党的二十大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的地方特色新闻策划紧紧围绕大局,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报道当地有特色的对象。《厦门日报》的一篇长篇通讯《一场伟大变革的生动缩影——写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40周年之际 》,通过鼓浪屿一栋百年老别墅、智能化码头的一个工人等微小切口進行情景重现、今昔对比。[6]在这长篇通讯中,通过对比更加鲜明地呈现出在政策支持之下,厦门人民如何在不断奋斗中建设出美好现实。

江西新闻客户端在二十大宣传报道中,精心推出的交互式融媒体作品《你好,中国新时代!》,以长图的形式将江西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景物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标志性变化呈现其中,并与时事相结合,将二十大党代表的话语、群众的心声以及国外友人在中国的所见所闻穿插其中,受众可以通过点击互动身临其境地感受江西的生态之旅。无论是对于江西的受众还是全国范围乃至国外的受众,都可以在这篇作品中感受到江西本地发展的新局面,由此体会到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成果,同时通过宣传报道寻求与观众的共鸣。

二十大期间,人民日报新媒体推出的创意微视频《新千里江山图》,采用传统国画中的青绿山水技法,运用多种新媒体技术,将新时代十年的发展成就和奋斗图景融入古代名画之中,充分阐释了“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重要论断的深刻内涵。微视频一经发布,立刻“引爆”各大互联网平台,感动无数网友。该视频还在北京、成都、杭州等多个城市的地标建筑和公共交通工具上播放,实现了主流新媒体产品的“破圈”传播。在“破圈”传播的过程中,加上短视频的助力,更好地推动新闻内容的传播。主流媒体在进行宣传报道时,从共情的角度,在传播过程中注入情感因素,准确把握受众心理,实现内容和效果的双赢。当下,社交媒体新闻生产中情感作为新闻呈现的重要因素,是基于传播社会效果的综合考量,当然前提是必须坚持新闻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三)价值引导:提倡情感实践传播主流声音

主流媒体在对党的二十大宣传报道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通过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在党的二十大召开后,主流媒体在策划、宣传中牢牢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大众准确把握其精神实质。另外通过主题鲜明、题材丰富的作品征集以及集中展示的过程,发挥主流媒体凝聚社会力量的作用,更好地进行融合创新。

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工作主线,中国记协新媒体专业委员会组织开展党的二十大报道融创精品征集展示活动,促进相关融合精品创作生产,得到全国新闻单位积极响应和踊跃参与。推选出中央媒体二十大报道融创精品十大案例,包括新华社《创意微政论片|真理之光》、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政微纪录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人民日报社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网宣片《CPC》等,另外海南日报社《看一粒种子“上天入海”,太奇妙了!》、文汇报社《大家聊巨变丨伍江:梧桐树下小美好》、天津津云新媒体集团《我们的十年》等10件作品获得“党的二十大报道融创精品十大案例(地方媒体)”。该活动既在传播中展现出了好作品、好创意、好效果,也充分调动了社会大众的积极性,在实践中进行价值引导,深化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影响。

融媒体时代,新闻策划手段和报道形式在不断发展、创新,主流媒体提高政治站位,精心做好二十大主题报道。党的二十大召开期间,主流媒体发挥自身创造力,正确引导舆论,抓住热点话题,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不仅提升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呈现出中国发展、中国力量。

注释:

[1]王熠.技术驱动下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路径——党的二十大新媒体报道观察[J].中国记者,2023(01):37-39.

[2]徐彦琳.主流媒体报道党的二十大报告创新创意简析[J].南方传媒研究,2022(05):36-40.

[3]邓绍根,李欢.新征程开新篇:党的二十大新闻宣传的创新发展[J].教育传媒研究,2023(02):6-12.

[4]张梅花.主流媒体如何向Z世代群体发力[J].新闻文化建设,2022(17):99-101.

[5]黎藜,吴嘉恩.主流媒体从叙事到融情的共情传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新冠肺炎疫情报道为例[J].传媒观察,2021(08):35-41.

[6]詹文.奏响重大主题报道的“大小交响”——以厦门日报社迎接党的二十大报道为例[J].城市党报研究,2022(11):13-17.

(作者:湖北文理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猜你喜欢
传播效果主流媒体二十大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