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逻辑理路

2023-07-24 02:18刘伟亮,魏华,陈思
高教学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课程建设

刘伟亮,魏华,陈思

摘  要:劳动教育课程化是劳动教育的规范化、系统化与科学化的必由之路。该文拟从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的问题检视和价值反思出发,立足立德树人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中华传统文化与劳动新样态,建构以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涵养为核心、以劳动知识与劳动技能培养为切入、以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培育贯穿始终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逻辑体系,从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独立与融合、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合一、资源的整合与拓展、评价的维度与方法等层面提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质量与育人效能。

关键词: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逻辑理路;劳动知识;劳动技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8-0088-04

Abstract: The curriculum of labor education is the only way for the standardization, systematization and scientiz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still in the initial exploration stage.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 inspection and value reflec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his paper intends to build a logical system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based on the requirements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people's all-round developm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new forms of labor. The system takes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concept and labor spirit as the core, the cultivation of labor knowledge and labor skills as the starting point, and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consciousness and creativity throughout. It ai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ducational efficiency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aspects of independence and integration of labor education curriculum,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theory and practice, integration and expansion of resources, dimensions and methods of evaluation.

Keywords: labo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logical path; labor knowledge; labor skills

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着重强调劳动教育课程的重要性,明确提出“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为此,结合我国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从劳动教育课程内涵到外显的理论进路出发,本文拟从价值逻辑、内容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维度探究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问题,以期提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质量与育人效能。

一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逻辑

(一)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基于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时代价值追求

劳动价值观是劳动者对劳动的根本看法,它直接决定着劳动者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容[2]。劳动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内在要求。思想性是劳动教育课程的鲜明特质和内在要求,必须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贯穿劳动教育课程始终,需要在理论层面明确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指导地位,深刻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在价值引领层面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劳动与劳动者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摒弃“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不良价值取向。同时,劳动教育课程亦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其课程设计要注重关照现实,科学精准把握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劳动价值、劳动意识、劳动能力、劳动品格的最新要求和发展重点,在教学目标层面要致力于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引导学生以诚实劳动、合法劳动、创新劳动报效国家,奉献社会。

(二)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根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强调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劳动教育不仅仅是人对自然的改造和适应的目的性行为,更是人性有机体的活力和积极性表征,是追求自信、自尊、自重的解放过程[3]。作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是实现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推进和深化“五育并举”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可以说,作为劳动教育具体化和实践化的劳动课程,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价值,是对劳动教育的具体承载和实际展现。劳动教育课程要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自然天性和身心发展过程,强化劳动教育的“具身认知”,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实,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激发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从客观上消除“无教育的劳动”或“无劳动的教育”问题,追求学生心、体、技的共生共长,实现自由全面幸福发展。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要立足“完整人”理念,注重发挥劳动的“综合育人价值”,消除“唯分数”“纸面成长”等不良现象,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促创,实现“五育”的融合共生、青年学生的和谐发展。

(三)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注重中华优良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的融合

“勤劳”是中华民族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高尚美德,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基本力量和重要内核。从我国古代“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与历史记载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时代楷模”等劳动模范与先锋人物,劳动、创造与奉献总是被推崇为最高尚的事业,讴歌劳动人民、歌颂劳动创造更是其中的重要主题。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要深度挖掘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文化与劳动精神资源,将劳动定位于最普遍的人类活动、定义于劳动创造历史。面对“两个大局”,劳动精神是新时代我们接续奋斗的重要品格和精神力量。劳动教育课程设计要立足新时代的新要求、新时代的新青年、新时代劳动的新形态,彰显劳动教育的时代特征,创新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注重大学生创新、创业、创造意识与能力的培育,发扬劳模精神与工匠精神,让学生形成对劳动正确而深刻的认知,并积极地掌握劳动、参与劳动、享受劳動,在劳动中熏陶个人的良好品格和人生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大军。

(四)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克服劳动教育的现实短板与客观问题

以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为标志,我国劳动教育由“在新时代开展劳动教育”演进为“开展新时代的劳动教育”,但高校劳动教育尚存在着诸多顽疾,如对劳动教育的定位不清,将其视为专业实践的辅助或附庸、第二课堂或社会实践的代名词或简单地理解为“学工学农”。学分、师资、场地、时间等依靠“拼凑”,劳动教育的碎片化、短期化、虚化问题普遍存在,系统化、规范化、科学化不足,教育的“价值”与“能力”的二元分离。实现高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提质增效,关键要赋予其 “课程”的地位,注重劳动教育与现有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衔接,不是走马观花而是要深耕细作,以“劳”为核心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程设计与安排,明确教育目标、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活动、强化教学评价。

二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内容逻辑

(一)  以劳动观念与劳动精神涵养为核心

树立学生正确劳动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是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和主要目标。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首要任务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观,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需要有效将社会主义劳动价值观走进课程、走进教材、走进学生进行整体设计和组织。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引,引导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中国化的基本历程与主要观点,正确理解劳动教育与劳动价值观教育的辩证关系、劳育与德智体美四育的辩证关系、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辩证关系、专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辩证关系。高校要从丰富劳动范畴内涵、扩展劳动价值意蕴、营造劳动文化氛围、提升劳动教育地位等方面一体推进、全面提升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质量。

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要求,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应积极培育学生劳动精神,围绕劳动价值、劳动伦理、劳动素养等设置特色专题内容,着力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端正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态度,内化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观念,践行出力流汗和创新创造性劳动。课程内容在全面深入做好理论阐释的同时,要注重以典型事例、大国工匠、身边模范将观念与思想具象化,要注重实践体验基础上的收获,做实反思交流环节,提升思想引领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二)  以劳动知识与劳动能力培养为抓手

劳动具有天然的实践性,学生从劳动知识理解到劳动技能掌握、再到劳动能力提升是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目标达成的重要过程,是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能力的关键。当前高校学生中普遍存在想劳动但不知如何劳动的问题,对于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和劳动材料缺乏基本认知,农业、工业、服务业相关知识缺乏,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停留于理论层面,对于具体劳动活动的组织管理、实践运行、团队合作、安全保障等能力有待提升。因此,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需走向劳动具体实践场域,依托劳动实践和劳动项目,将劳动组织管理、劳动团队建设、劳动健康防护等内容融入其中,从而组织引导大学生多方面多维度地体验劳动全流程全要素,培养大学生具备适应新时代劳动需要的基本能力素养。

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内容要聚焦“新时代、新青年、新劳动”,实施“课堂教育+技能培训”,通过“做中学”习得劳动教育知识与技能。如开展日常生活劳动技能培训,专业化急救护理培训、烹饪实训、环境绿化等;开展生产劳动技术训练,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展日常农业、工业、服务业劳动知识与技能类教育培训,体验从简单劳动、原始劳动向复杂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发展过程。

(三)  以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培育贯穿始终

新时代劳动教育是对劳动教育核心命题的回归,既传承了劳动教育的历史基因,又融汇了新时代的劳动创新、劳动育人的新使命,体现了时代发展对劳动精神、劳动观念、劳动品质的新要求,是实现学生全面、个性、自由发展的内在诉求。高校劳动教育具有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的特殊使命任务,要求劳动教育“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运用,提高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4]。高校劳动教育课程要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职业教育课程、专业实践课程教育内容,主动适应新时代对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人才的需求。

针对新时代对劳动育人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具身性实践体验,加强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相互渗透、相互统整,开拓和创新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不仅要教会学生劳动知识与技能,也要涵养团结合作、吃苦耐劳的劳动品质和精神,培养具有丰富知识、娴熟技能和创新精神的全面发展的人。同时,传统形式的劳动实践形态发展为信息化、数字化的远程劳动、分散劳动、智力劳动等,高校劳动教育课程需要依据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时代特征,同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现代产业的快速发展相呼应,要求学生掌握与运用适应劳动教育新形态的方式方法,将现代科技融注劳动教育课内外、校内外,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精神。

三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逻辑

(一)  劳动教育课程设置的独立与融合并举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以来,劳动价值取向经历了从“体能”“生产”“工具”“技术”到“素养”的重心变迁[5]。劳动教育课程要着力从封闭式边界思维到开放式跨界融合思维,使劳动教育课程从孤立走向与学科、领域、生活、技术的融合[6]。高校劳动教育实施聚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运用好“课程育人”这一形式,聚焦学生发展的劳动素养,做好课程实施中的价值整合,更好落实课程的实效性和育人性。《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在教学内容选择、教学环节设计、教学课程安排做好顶层设计,打造劳动教育必修课,开展高质量的劳动教育课堂教學。借鉴课程思政教育理念,发掘相关课程的隐性劳动教育资源,将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通识教育深度融合,开好劳动教育实务类金课。构建以劳动素养为内核的融合型课程群,在课程、教学、教材中充分发掘劳动教育元素和内容,促进劳动素养在各门学科中生根发芽,潜移默化地培养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强化专业实习实训,鼓励开展顶岗实习、专业竞赛、行业探索,建设劳动教育实践类金课,打造立体贯通、 交叉融合、灵活多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二)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合一

劳动教育不是单纯劳动,而是在劳动教育的学习体验中,通过动手与动脑配合,促进手和脑的协调发展。劳动教育要把直接与间接劳动教育、个人与集体劳动教育、校内与校外劳动教育、参与与体验劳动教育等多形态劳动教育充分融合,构建起整合性的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课程的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中的系统规律和程序逻辑,要注重知行合一、理论学习和实践体认相结合。统筹考量社会需求、学生专业差异与发展需求,坚持“共性+个性”“理论+实践”“知识+技能”的设计方式,课程设置理论讲授、知识教育、体验教学、学习反馈环节,注重与校园生活、社会发展、职业探索、专业教育相联系,注重劳动素养的综合训练和提升,注重对大学生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打破第一、第二课堂藩篱,构建内容丰富、参与度高、体验性好的多元化劳动教育项目体系。整合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类型,注重价值、思维、能力整体协调发展,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文化素质课、专业课以及实习实验课的实践教学要素,系统设计课外实践实习项目,加强劳动教育从课堂与课外的有机衔接和无缝转换。采用翻转课堂、混合式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自主探索与实践反思的积极性,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劳动的本质与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提高实践养成能力,使大学生在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意志和劳动行为四个维度实现螺旋式上升。加大对劳动教育体验场所的建设力度,满足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实践需求,发挥好基地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双重功能。

(三)  劳动教育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与拓展

劳动教育课程建构过程中,不能脱离学校整体特色发展,否则易于出现为了劳动教育而开设劳动教育课程的现象,导致劳动教育课程与学校发展“两张皮”[7]。劳动教育课程需要立足学校学科特色和资源禀赋,分析学校在实施劳动教育中具有的优势、存在的劣势,综合提出实施劳动教育的整体推进方案,实现劳动教育与学校教育教学整体发展同向同行。因此,构建符合学校发展水平和需要的劳动教育体系,保障劳动教育能够立足校本特色进行长期健康发展,需要统筹校内外劳动教育全要素、全资源,充分发挥各方在劳动教育中的独特育人价值和功能,打造“课上课下结合+校内校外打通+家庭社会参与”的高校立体化协同式劳动教育资源保障模式,发挥不同主体在劳动教育中的相对优势,共同推动劳动教育建设。多样态拓展劳动教育实践场所,充分利用校内外现有综合实践基地,用好家庭劳动教育资源,把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发挥专业优势和服务社会功能,为大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习实践环境条件和一线生产管理实践,更好地与社会“链接”。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多渠道壮大劳动教育师资,组建以专业技术人员、荣誉教师、劳动模范、辅导员为主的劳动教育师资团队,加强劳动教育品牌和平台建设,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着力打造具备理论讲授、训练带教、实践指导能力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隐性课程是大学不可忽视的重要课程形式,有助于引发相关学习和伴随学习[8],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专题活动、特色项目等隐性劳动教育因素,注重发挥高校在教育实践、文化氛围、环境条件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因素,培育良好的尊崇劳动的校园文化,潜移默化让学生接受到劳动教育的有效熏陶。

(四)  勞动教育课程教学评价的维度与方法

教育评价对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具有重要牵引力作用,也是改进提升劳动课程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劳动素养内涵丰富,“起点是身体‘动起来,实现体力付出和手脑并用,落脚点是心理‘动起来,形成对劳动及劳动者的深厚感情”[9]。在劳动教育评价的实施中,要系统分析劳动素养内涵和劳动评价的观测点,实现劳动教育评价的牵引作用,有效提升劳动教育育人之“道”与增能之“术”。而且,劳动教育评价在追求评价之“道”与评价之“术”的同时,应重视其灵魂塑造的一面,正确认识并把握价值、实践和技术三重逻辑[10]。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基于新时代劳动新样态和新特点,围绕高等教育课程建设规律和要求,健全劳动教育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与标准,实现知、情、意、行四维评价导向的有机统一。在劳动教育课程评价体系建设中,应该结合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劳动特点、成长阶段,将劳动教育所涉及的劳动态度、劳动技能、劳动素养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各学科专业的教育实践中,并形成相应的综合评价和专项评价。评价维度包括情感性和价值性目标、参与性和体验性目标、劳动知识和技能、创造性目标等层面。注重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元和结果呈现多元。参与评价的主体除常规的教师、学生本人外,还应纳入家长、社会单位等;评价方式可采用包括笔试、口试、实操、调研报告和实践项目等在内的多样化的检测方法;评价结果采取“量化+质化”的呈现形式,从劳动理论知识的学习到劳动技能的培养,进而到劳动价值观、劳动态度等方面全方位、立体化评价,科学精准反映劳动课程成效,持续改进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有效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劳动综合能力素养。

劳动教育课程是劳动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核心载体,课程化的劳动教育是构建“五育并举”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落实劳动教育须依托劳动教育课程建设,通过将劳动教育理论、劳动教育知识与技能、劳动素养评价等转化为系统规范的课程建设,更好地实现劳动育人的价值目标,丰富和夯实劳动教育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1).

[2] 刘向兵.新时代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3] 肖绍明,扈中平.重释劳动教育的人性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13(4):7-12.

[4] 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7-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5] 常宏宇.党的青年劳动教育:演进逻辑、基本经验及未来展望[J].重庆社会科学,2021(8):64-72.

[6] 范涌峰.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的现实样态与逻辑路向[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24):28-35.

[7] 范涌峰.校本课程与特色学校关系的断裂与重构[J].中国教育学刊,2018(5):63-67.

[8] 卢晓东,曲霞.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特征与实施关键:基于劳动要素的理论视野[J].中国大学教学,2020(Z1):8-16.

[9] 顾建军.加快建构新时代劳动素养评价体系[J].人民教育,2020(8):19-22.

[10] 陈静.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的三重逻辑[J].中国考试,2021(12):10-18.

猜你喜欢
课程建设
优化措施,提高能力
软件工程应用型课程建设与实践
“需求导向”视域中地方高校音乐专业的声乐教学构建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质量建设研究 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MOOC时代创新区域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