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向未来

2023-07-25 20:45赵自力
农村农业农民·B版 2023年7期
关键词:麦种锄草条播

赵自力

老家属丘陵地貌,水田插秧、旱地种麦成为祖祖辈辈的种植习俗。

在庄稼系列中,我特别喜欢麦子。秋天收获花生后,新翻的熟土,晒上几天太阳,父亲就带着我们去起沟,将麦种和农家肥撒在沟里,再盖上土。条播比撒播用的麦种少,出苗率也更高些,就是费时费力。那时常常要堆肥,有空我们就去挖草、扫树叶,堆在一起沤肥。一场秋雨后,麦苗钻出土,碧绿一片。到了冬天,生长非常缓慢,又怕干又怕冻,不少麥苗连根都冻死冻伤了。“条播能留住水分,还能避免因为过浅造成冻伤,无非就是麻烦点,”父亲解释着说,“种庄稼也要用心,可不能管种不管收啊。”父亲的话蕴含深刻的道理,我至今记忆犹新。

麦苗熬过寒冷的冬天,立春一过,就开始返青了。这时一起返青的还有杂草。于是,一遍遍给麦苗锄草成了日常。“麦锄三遍面满斗”“地锄三遍一层粪”等谚语,是父亲说得最多的。反正只要有空,父亲就要扛起锄头去麦地锄草。每年我家的麦子,穗大粒多,都能比别人家多打一些。“头遍刮,二遍挖,三遍四遍地皮擦”,当问起小麦丰收的诀窍时,父亲说得头头是道。人勤地不懒,每颗麦子,都是汗水浇灌出来的。

割过的麦地,我们总要来回巡察几遍,捡起遗落的麦穗,做到颗粒归仓。每年芒种闻麦香,打麦、晒麦遇上插秧,即使再忙,父亲也不肯马虎,把麦收尽晒干。我印象中一直记得一幅画面,夕阳的余晖照着父亲黝黑的脸庞。他抓起几颗麦粒,往嘴里一丢,连着听到几声“咔嚓”响时,父亲笑着说:“收麦咯!”晒干的麦,要到乡里交公粮,剩下的就是家里的口粮了。麦子变成了面粉,顿时丰富了餐桌,犒劳了味蕾。疙瘩汤、刀削面、火烧馍轮番着上,我们一个个吃得肚儿圆。耳濡目染的我们,从小就会和面切面。父母在田地里劳作时,煮顿手擀面对于我们来说,是轻而易举的事情。

大学毕业后,我到偏远的山区支农,当了小麦种植技术推广员。在我的指导下,当地小麦稳产增收,让人欣慰。父母慢慢变老,每年仍要种麦,说不种点心里不踏实。而我至今每年总要在阳台上种盆小麦,从发芽到抽穗到麦黄,看着就觉得格外亲切。一盆小麦,绿了阳台,香了记忆,仿佛种了一盆乡愁似的。

我愿同父母一起,用麦子滋养记忆,共同“麦”向未来。

[责任编辑:李伟杰]

猜你喜欢
麦种锄草条播
一天不锄草
锄草
水稻不同播种方式直播应用技术研究
“两化一结合”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成果展示(三) 小麦宽幅条播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The Personality of Mumbi in A Grain of Whea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ostcolonial Feminist Criticism
新型锄草机
江孜沙棘种子温室条播种植技术
一年两熟区夏玉米免耕施水播种机施水量试验研究
不花一分钱,小麦也增产
硫酸铵作种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