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花科“傅科长”的花田故事

2023-07-28 16:48李伟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3年6期
关键词:下田根肿病油菜

李伟

2023年3月,华中农业大学的油菜试验田里一片金黄,85岁的傅廷栋每天都会出现在这片花海里。

“年纪大了,他们都劝我少下田,现在我一天只下田四五个小时。”傅廷栋一口浓浓的广东口音,笑呵呵地说。

草帽、挎包、长筒靴、水壶、工作服、笔记本,带上“傅氏六件套”,傅院士一头扎进田里,好像一位地道的农民。60余年来,他就像一只勤劳的蜜蜂,遨游在油菜王国。

作为国际杂交油菜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傅廷栋发现了国际上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系,曾有德国科学家评价:“他的发现为国际杂交油菜实用化铺平了道路。”

育种:从追赶到领跑

从傅廷栋的办公室窗户望出去,野芷湖畔,微风轻拂,金黄色的花海与明媚的阳光相互映照,生机勃勃。

油菜花开满地黄,傅廷栋团队也迎来了忙碌期。他们要观察不同品种油菜的长势和抗逆性,记录成千上万组数据,选育油菜“优等生”。这是一段属于育种人的忙并快乐着的时光。几十年来,中国油菜单产提高了3倍,种植面积从不到3000万亩增长到1亿亩,对此,傅廷栋心中无比自豪。

油菜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历史。1965年,傅廷栋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油菜遗传育种方向的研究生毕业。如今他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我国油菜单产还不到先进国家的三分之一。

彼时刚刚留校任教的傅廷栋意识到,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唯有在油菜杂种优势利用上下功夫。

其实,世界各国的科学家都在探索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途径。国外有人先后在油菜中发现了多种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但这些不育系难以找到恢复系,或者不育性不稳定,因而无法直接用于生产。

按傅廷栋的通俗解释,甘蓝型油菜是自花授粉植物,要进行杂交,首先要找到一种雌蕊正常而雄蕊退化的油菜,即“母油菜”。当时世界各国科学家都在苦苦寻觅雄性不育的“母油菜”,却一无所获。

必须找到新的雄性不育系,而且要跟时间赛跑,跟外国同行赛跑。

1972年3月20日,是傅廷栋一辈子难忘的日子。

这一天,傅廷栋清早就钻进了油菜田。当他走到种有波里马品种的资源圃时,不由得眼前一亮:居然有一株油菜雌蕊正常,而6个花药都呈萎缩状态。他赶紧用手捏了捏花药—没有花粉。这正是他苦苦寻找的雄性不育变异株。

反复搜寻了几遍,他总共找到19株上述表型的植株。经过仔细研究,他确认这是典型的自然突变雄性不育株。这个发现揭开了国际上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研究的序幕。这是傅廷栋在学校的试验田和农村的田野里找了整整两年,排除了几十万株样本后所获的“至宝”。

此后,在世界雜交油菜应用于生产的第一个10年里,约有80%的杂交种是由傅廷栋首次发现的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育成;目前我国种植的油菜三系杂交品种中,仍有50%以上是用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育成的。

如今,我国油菜品种杂种化率已达到70%,全国平均单产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波里马雄性不育系还被国内外研究人员转育到大白菜、小白菜、红菜薹等十字花科蔬菜上,对上述蔬菜的杂种优势利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1991年,国际油菜研究理事会授予傅廷栋世界油菜科学界最高荣誉—“杰出科学家”奖章和证书,他是世界上第二位,也是迄今唯一一位亚洲地区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傅廷栋被人称为“世界油菜杂交之父”,但傅廷栋不喜欢这个称号,只想永远当十字花科的“傅科长”。

推广:中国田种中国油菜良种

根肿病是危害十字花科作物的一种传染性很强的土壤传播病害,会造成小苗枯死,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堪称十字花科作物的癌症。在国内,该病害一度仅在四川省内发病面积就达300万亩以上。

“当时我刚回国,研究根肿病是源自傅老师的建议。”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农业农村部油菜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张椿雨回忆自己进行油菜根肿病防控研究的初衷时说道。

根肿病可通过轮作、推迟播种期、净土育苗移栽等方式进行农业防治,也可以利用化学药剂防控,但这些方法或提高了生产成本,或对水土有污染,效果也有限。相比之下,培育新型抗根肿病品种,无疑是防治根肿病最根本且经济、有效的方法。

为应对我国油菜主产区面临的根肿病威胁,傅廷栋带领张椿雨等专家,从2010年开始利用芜菁、大白菜等优异抗病资源,在国内首先选育油菜抗病新品种。经过在四川等病区试种,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目前,全国抗根肿病油菜品种的种植面积已达800万亩。

增产提质,良种是关键。傅廷栋个人先后培育出16个品种,带领团队培育出80多个品种,累计推广种植面积超过3亿亩。如今,全国每年种植的1亿亩油菜里,由傅廷栋团队培育的品种就超过千万亩。

“原来的油菜品种高芥酸、高硫苷,提炼出的菜籽油质量差。现在‘双低品种已经发展到第三代,产量高、收益好,菜籽油的品质接近橄榄油。”傅廷栋说。

傅廷栋团队选育出的油菜品种除了广泛种植于长江流域,还“走南闯北”,先后推广到北至黑龙江、西至新疆阿勒泰的广大地区,甚至种在了浙江省温州市近海的盐碱地。“油菜地图”越绘越广,然而,傅廷栋始终认为,现在取得的成果还不够。

此前傅廷栋在西北地区调研时发现,当地小麦7月收获,在严冬来临前有两三个月的秋闲时间,这段时间土地上没有植被覆盖,水、风、沙蚀严重。亲眼看到黄土高原农牧区饲料短缺、生态恶化的情况后,他就琢磨着能否利用油菜想点办法。

傅廷栋深入西北农村,与甘肃的农业部门合作,进行“麦后复种饲料油菜”试验,“华协1号”试种成功。麦收后至严冬来临前的秋闲耕地上种的油菜生长期60~75天,亩产饲料三四吨,可作为三四头羊羔的青饲料,综合经济效益可达千元以上。

“北方有秋闲地两三千万亩,南方有冬闲地四五千万亩,不与粮食争地,发展饲料油菜1000万亩是有可能的。”傅廷栋对饲料油菜的发展前景充满期待。

根据此前的研究成果,用5年左右时间,通过种植耐盐碱油菜作绿肥,有可能将盐碱地荒地改良为质量中等的良田。目前,傅廷栋和他的团队研究、推广的复种饲料(绿肥)油菜已被农业主管部门作为主推品種,在西北、东北和长江流域大面积示范推广。

下田:离一线更近一点

华中农业大学是全国培养油菜育种人才最多的单位。傅廷栋培养学生的窍门只有一个,就是“跟我一起天天下地”。

傅廷栋告诉记者,必须到实践中去感受实际问题,脱离生产实际的研究没有任何意义,尤其是对农业院校的学生来说。

曾有个别学生觉得经常下田太辛苦,导师就会对他说:“你到油菜田去看看,傅老师在不在?”当看到田中傅院士的身影后,学生再也不提下田辛苦了。

一次,一名外校学生慕名而来,想报考傅廷栋的研究生。得知傅院士在田里,这名学生到油菜田里找了一大圈,没发现傅院士的踪影,只好向田里的一位“老农民”打听:

“老师傅,您知道傅院士在哪儿吗?”

“你找他有什么事?”

“我想考他的研究生。”

“我就是。考我的研究生,你得做好吃苦的准备哦!”

当确认眼前的“老农民”就是傅院士后,这名学生惊呆了。

傅院士爱下田的故事还有很多。“傅老师不在实验室,就在油菜田。”他的学生说,这对他们影响很大,“油菜开花的时候雨多。穿着沾满泥土、五六斤重的胶鞋,一干就是一天,我们年轻人都吃不消,他老人家却一点儿都不抱怨。”

1999年,傅廷栋从芥菜型油菜中又发现了一个新的油菜细胞质雄性不育株。一位到学校参观的国外同行不解地问傅廷栋:“为什么又是你?”傅廷栋笑着说:“搞农业的就要多下田。多到实地去,就会有新的发现。”

85岁的傅廷栋刚在试验田忙完,又赶到荆门沙洋出席油菜花节开幕式,指导当地油菜的“三产融合”工作。提起2023年的“小目标”,傅廷栋说,他计划在长江流域的油菜收割结束后,赶到西北的夏繁基地。他要在全国各地继续绘制“油菜地图”。

“科研就得围着农民打转!”傅廷栋一直坚持一个理念:能适应生产的需要,得到农民的认可,并给他们的生活带来改变,才是做科研的意义。

傅廷栋及其研究团队成员历经16年攻关,选育出了耐寒抗冻的可食用油菜薹,播种后50天左右即可收获,采收期长达3个月,产量比同类品种高30%左右,每亩可采摘1000公斤,不仅好看、好吃、好栽,而且营养价值、经济效益俱佳。

“油菜种植成本低、花期长、花量大,浑身都是宝,观花与收获两不误。油菜花是我心中最美的花,更是乡村振兴的‘致富花。”傅廷栋笑着说。

正是由于对油菜的热爱,这位爱待在花田的“傅科长”始终停不下科研的脚步。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2023年4月18日,水云间荐)

猜你喜欢
下田根肿病油菜
合同之谜
油菜田间管理抓『四防』
油菜可以像水稻一样实现机插
“两会东风劲,大家快下田”
抗根肿病红菜薹新组合HCR1和HCR2的选育
油菜烩豆腐
种油菜
广大根肿病发生严重高山地区菜农朋友的福音
甘蓝根肿病菌休眠孢子的生物学特性及侵染寄主的显微观察
不结球白菜根肿病抗性鉴定方法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