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硕士创新实践能力提升的研究与探索
——以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为例

2023-07-29 09:05李鑫孙承锋李远钊徐世明陈飞
食品工业 2023年5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李鑫,孙承锋,李远钊,徐世明,陈飞

1.烟台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烟台 264005);2.食品伙伴网(烟台 264000);3.烟台喜旺食品有限公司(烟台 264000);4.山东春雪食品有限公司(莱阳 265202)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硕士是与农业技术推广、农村发展和食品加工等方面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硕士,以发展现代农业和食品产业为宗旨,旨在为相关企事业单位和管理部门培养具有食品工程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开发、工程设计与实施、技术攻关与技术改造、工程规划与管理、新技术推广与应用等方面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1-2]。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为我国食品行业的发展培养了不少应用型人才[3],农业硕士是该专业中体现其培养能力的重要部分。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是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核心,也是评价其培养质量的关键指标。然而,现有的农业硕士培养管理方式存在着培养目标不明确、学术化倾向明显、研究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存在一定差距[4]。

因此,依据新形势下实践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积极探索建设实践平台、高质量的导师团队和高标准的管理制度等措施,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具体生产实践中,对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教育结构的改善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为创新型、实践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借鉴[5]。

1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硕士培养存在问题

1.1 培养目标定位与食品行业实际发展需要存在差距

学术型硕士学位研究生以培养具备科学理论研究和创新潜力的研究型人才为主,其优势侧重于理论研究和创新能力培养[6]。而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以满足行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扎实基础理论、较强实践能力、可独立承担食品加工与安全相关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其优势侧重于实践和应用,具有很强的职业性[7]。然而,有些高校农业硕士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对专业学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不能够及时根据食品产业发展及时调整和改变,导致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仍存在比较明显的学术化倾向,实践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存在一定差距[8]。

1.2 论文选题过于学术化,产教融合深度不足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要求来源于食品原料生产、加工、质量安全检测与监管等方面实际,有明确的生产技术背景和应用价值,侧重于研究生能够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食品生产相关实际问题[3,9]。然而,当前部分专业学位论文选题与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选题无明显区分,同样偏重于理论、基础研究,不能将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实际问题与课题研究有效结合,论文选题不能随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无法与产业需求匹配,产教融合深度不足,成果不突出且产出形式相对落后[10]。

此外,论文评审过程中存在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和学术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混淆的现象,部分导师和专家在评阅专业型硕士学位论文时不能摆脱学术型硕士的要求模式[11]。

1.3 缺乏优质实践平台,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侧重于理论研究,主要参与导师的项目课题研究,大都在实验室或校内基地完成,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是以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为侧重点,以解决食品产业问题为方向,因此实践平台建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优质的实践平台有助于实践性应用型培养目标的实现,只有保障了各培养环节的质量,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硕士的培养才能完成既定的目标要求[12]。然而,部分院校实践平台多为学院或导师的个人平台,研究生实践基地建设存在数量不足、模式单一、层次参差不齐等问题,许多基地的建设及兼职导师的聘任往往流于形式,难于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此外,研究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缺乏完善的监督、考核机制,缺少生产实践环节的定性、定量考核指标,达不到提高研究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限制了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导致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整体培养质量下降。

1.4 校内“双师型”导师缺乏,校外导师精力有限

导师队伍建设对研究生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13]。“双师型”导师通常既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又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当前高校的“双师型”导师队伍偏少,实践能力培养重视程度不足,“双师型”导师队伍建设和管理制度不完善。大多数导师缺乏食品行业实践经验,而侧重于理论指导,直接影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很多工科院校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采用校内校外“双导师”制[14],其中,校外导师承担着实践知识的讲授和学生能力提升的任务。虽然校外导师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能力,但由于工作繁忙,很多企业导师只是挂名,课题指导不到位。此外,校内校外导师沟通不足,并不能达到预期效果[15]。

2 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硕士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构建

2.1 开发校企联合教学案例,丰富理论教学素材

案例教学是将实践知识引入课堂的一种教学方法,20世纪初由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生院创造,现已被广泛采用[16]。从食品加工与安全领域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来讲,案例教学法是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教学案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案例素材来源于最新的食品生产实践,案例所体现的科学技术问题应具有代表性、先进性和创新性并与国际接轨,内容设置体现出综合性、实用性和前沿性。

一方面可以聘请行业技术人员参与案例教学,负责案例收集、筛选和评价,定期召开案例教学研讨会,提高案例教学库的质量[17];另一方面,可以校企联合开发高质量教学案例并实现共享,由企业技术人员提供典型、真实和紧跟产业发展的案例,高校教师对案例进行理论提升和规范化整理,建立一种校企合作教学案例编写与共享机制,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起到示范作用。

2.2 强化企业需求选题机制,激发实践基地活力

校外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是农业硕士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校企联合培养基地以企业为依托,高校与企业优势资源互补,双方通过资源的整合实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这不仅能有效缓解高校实践教学资源紧缺的状况,还能以创新基地为纽带向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因此,创新基地是技术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通过基地的建设可有效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实现高校、企业和研究生的共赢。高校可在此过程中培养出实践型、应用型高素质人才,提升学校影响力及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能力;企业在合作过程中针对自身发展存在的困难凝练研究课题,由三方共同组成课题组攻关,可有效解决相关问题,突破发展瓶颈;研究生则通过创新基地的培养,既能掌握本专业的先进理论知识,又能结合企业实际使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创新意识不断增强。

校外实践基地运行质量的关键在于建立明确的责权机制,建立学生论文选题与实习基地双向选择机制,选择科研与实践条件真正满足研究生培养需要的企业作为基地,使硕士生的论文选题直接与企业研发课题对接,既可缓解企业研发人才相对匮乏的问题,又为学生提供与科研密切联系的生产一线条件,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标。同时提升实习基地对研究生就业的吸引力,避免企业担心商业机密泄露或培养潜在的竞争对手导致积极性不高的问题。研究生毕业后直接留在企业工作,降低人才招聘选拔成本和人才流失风险。研究生在实践过程中跟企业零距离接触,可提前融入工作岗位、适应企业需求,也可为就业奠定基础、缓解就业压力。

2.3 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发掘创新平台潜力

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硕士是食品科技、食品行业创新的生力军。如何提高专业硕士的创新创业能力是高等学校专业硕士培养面临的首要问题[18]。一方面,可以通过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鼓励研究生以专业优势为依托,勇于尝试创新创业活动,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意识,使其具备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新创业能力的基本素养;另一方面,可以将创业教育与创业实践相结合,切实利用好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平台,如校企共建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协同创新中心等资源,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研发项目,将所学专业知识与具体生产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另外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各类创新创业竞赛,从而提升自身的创新实践能力。但要保证各项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必须制定良好的管理机制。要参照学校实验室相关管理规定并结合创新基地的特殊要求,制订一套完整的管理办法与考核指标体系,保证实践平台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

2.4 加强校内校外导师交流,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双导师制”是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创新的重要措施[19]。

通过科研攻关纽带,组建由校内导师和行业专家组成的导师团队共同指导研究生,以校内导师指导为主,重视发挥校外导师工程实践指导作用,每一名农业硕士研究生都实行双导师指导。建立导师交流机制,加强导师培训,对准食品产业需求,服务食品产业发展。定期选派青年导师到校外基地企业兼职、挂职,教师在参与技术攻关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实践能力。同时通过短期培训或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对企业兼职导师进行业务培训,完善校外导师选聘机制。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加强校内、校外导师的交流机会,也可以提升校内、校外导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2.5 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健全实践保障体系

农学硕士的核心竞争力是实践能力,实践教学是农业硕士培养的重要环节,立足行业产业,将实践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研究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融合提升[19]。结合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特色,积极拓展推进不同类别的研究生实践教学基地和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建设。一是打造与食品产业特色融合的专业实践基地,打破产业与学校的壁垒,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践平台;二是加强学校与校外实践平台合作,充分发挥实践平台的联合培养作用,优势互补,协同育人;三是构建高效运行的实践基地教学组织管理机构和健全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明确职责、理顺关系、健全管理;四是改革农业硕士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实践成果导向,注重农业硕士实践环节的过程管理。

3 结语

随着我国食品工业的大力发展,食品产业对食品加工与安全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需求量和创新实践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因此,进一步瞄准食品行业岗位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开发基于食品产业前沿的教学案例库,强化企业需求的课题选题机制,鼓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加强校内外导师交流,完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加强研究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等措施,克服当前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的弊端,真正实现农业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转型,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硕士导师
执着创新 坚毅豁达——追忆我的导师郭景坤先生
昆明理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MBA)简介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V eraW an g
如何写好硕士博士学位论文
导师榜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爱情导师
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