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王朝正祖时期的官方新制活字

2023-07-29 06:37袁成
古代文明 2023年3期
关键词:活字

关键词:朝鲜王朝;正祖;铸字所;活字

DOI: 10.16758/j.cnki.1004-9371.2023.03.014

朝鲜半岛的活字印刷始于高丽王朝后期,辛禑王三年(1377)印行的《白云和尚抄录佛祖直指心体要节》是半岛现存最古的金属活字印本。朝鲜时代,太宗设立负责管理活字的铸字所,标志着活字印刷逐渐走向制度化。正祖时期(1776—1800年在位),大量儒家经典和官方文书被活字刊印,这显示出当时活字印刷技术的高度发达。目前学界多讨论朝鲜王朝时期活字的制作背景、活字的印本情况,如韩国学者金斗钟(???)《韩国古印刷技术史》、孙宝基(???)《韩国的古活字》、曹炯镇(???)《中韩两国古活字印刷技术之比较研究》等曾梳理了朝鲜半岛的活字印刷史,1但总体而言,并未对正祖时期的活字印刷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本文综合官方史料记载、传统书目、活字印谱、活字印本和活字实物,集中对正祖时期活字的管理机构、活字的保存状况、同种活字印本的特点等内容进行系统梳理,以求呈现出该时期活字印刷的基本面貌和特点。

一、活字的管理機关

正祖时期的官方活字管理经历了两个时段的变化:第一时段是内、外阁管理时期;第二个时段是铸字所管理时期。管理机关的变化,导致印刷所用活字早期储藏于内阁和外阁,后期储于铸字所。2但总的说来,前期的内、外阁以及后期的铸字所都是属于奎章阁系统。《板堂考》载:“铸字所虽是本阁句管,而各在东西。”1

1.内、外阁管理时期(1777—1794)

奎章阁设立于正祖即位年(1776)。《奎章阁志》“建置”条下分3个机构子目:内阁(附江都外阁)、直院、外阁。内阁位于昌德宫禁苑之北,西南为奉谟堂,正南为观古堂、皆有窝,正西为移安阁,西北为西库。江都外阁位于江都(江华岛)行宫之东,长宁殿之西。直院位于金虎门内弘文馆之右,即摛文院,为阁臣宿直之所。外阁指校书馆,别称芸阁,旧在熏陶坊,正祖时迁至昌德宫敦化门外,故称外阁,为奎章阁属司。

截至正祖八年(1784),内、外阁共储有3种活字:壬辰字、丁酉字、壬寅字。《奎章阁志》载:“活字有三:一曰壬辰字;一曰丁酉字;一曰壬寅字。分藏内、外阁。”2其中,壬辰字藏于外阁,丁酉字、壬寅字则藏在内阁。《奎章阁志》载:

铸字之法起于国初,而年久寖佚不能印书。英宗壬辰,当宁在春邸,命宾客徐命膺禀于大朝,以世宗朝甲寅字为字本,铸十五万字,储之芸阁,是为壬辰字。及即阼元年,复命平安道观察使徐命膺以甲寅字为字本,加铸十五万字,储之内阁,是为丁酉字。六年,以壬辰、丁酉字体样差大,可印经史而不便于印子集,又命平安道观察使徐浩修以本朝人韩构书为字本,铸八万余字,亦储之内阁,是为壬寅字。3

正祖初年活字印刷的场所主要集中于外阁(校书馆)。按照正祖裁定后的印刷流程,如果要以丁酉字、壬寅字印行,则需要将活字从内阁运至外阁,印毕再还于内阁:

印书之法有二,一曰活字,一曰镂版。镂版则或以活字印本翻刻,或令写字官净写入榟,而监董阁臣进诣外阁鸠匠程役。活字则监董阁臣以壬辰字、丁酉字、壬寅字中何字举行之意禀旨,若以丁酉、壬寅字有命阁臣亲进内阁,照管运致于外阁,待完役还藏于内阁。4

2.铸字所管理时期(1794—1800)

外阁(校书馆)原在昌德宫敦化门外,所在位置偏远,往来颇为不便。新制活字分藏内、外阁,印书有时还需搬运,活字管理亦有不便。正祖即位后,御纂书籍的数量日益庞大,兼管活字的内、外阁负荷过载,因而有必要设置专职机关负责活字制作和管理事务。正祖十八年(1794),为刊印《朱子书百篇》,李祘下令修葺昌庆宫弘文馆旧所,并将内、外阁所储活字都移藏于此。之后的造字和刊印活动都在弘文馆旧所内进行。《正祖实录》载:

甲寅,亲选《朱子书百篇》,将以内阁所藏铸字印颁,命葺昌庆宫之旧弘文馆,移储铸字。乙卯春,陪慈驾还自奉寿之筵,将编《整理仪轨》,以设印役,铸铜字三十万,谓之整理字。先印《志喜赓载轴》及前后赓载之诗,又下《御定奎章全韵》雕印,藏其板。今年,又以丁酉字印颁《御定史记英选》。凡有御定书刊印、活印之役,必于此为之,盖予所以仰述国初成宪之意,而若其名号,则予未尝肇锡,故阁臣等姑且以监印所称之。5

由于没有正式赐名,阁臣往往将修葺的弘文馆旧所称之为“监印所”。直到正祖二十年(1796),正祖决定沿用太宗朝建置时旧号,定名“铸字所”。《正祖实录》载:“至是,命仍用国初建置时旧号,称之曰铸字所。”6李祘在《弘斋全书》解释了创置铸字所的缘由:

铸字所始自太宗朝,而英陵盛际,集贤诸臣,承命编书,皆自铸字所颁印,与今之内阁有铸字所若合符契。甲寅冬,为印《朱书百选》,就旧弘文馆开印,以内、外阁铸字藏之,始名“监印所”,今用故事,改以“铸字”。前后印书,皆于是所。1

铸字所有匾曰“奎瀛府”,故又称奎瀛府、奎瀛新府。丁若镛《芙蓉亭歌》诗云:“承恩入处奎瀛室。”附注小字曰:“监印所扁曰‘奎瀛府,有东室、西室。”2丁若镛又有《奎瀛日记》记载丙辰(1796)十一月十五、十六日两日在奎瀛府校书的过程,十五日记“承召命入奎瀛新府校书”,十六日记“诣监印所校书”。3由是可见,正祖时期所谓的监印所、铸字所、奎瀛府、奎瀛新府,所指一也。

正祖二十四年(1800),铸字所为春坊(世子侍讲院)腾出位置,移设于弘化门右侧的仪仗库。4铸字所移设的命令下达于闰四月,然而直至李祘薨逝时(正祖二十四年六月二十八日),改迁后的新铸字所仍未正式投入使用。丁若镛诗序记录李祘病中口谕:“铸字所今既移设,壁圬未干,俟少间入来,复为予校书直宿如前日也……”但李祘“厥明日不豫,至二十八日陟遐”。5直到纯祖即位后,新移设的铸字所才开始投入使用。6综观正祖时期活字管理机关由内、外阁到铸字所的变化,可以得知朝鲜后期的活字制作和管理逐步走向专业化,这使得官方印书更为便捷,满足了日益增长的御纂书籍刊印需求。

二、新制活字的字体种类

韩国国立古宫博物馆存哲宗朝《铸字监董诸臣名录》匾额,按时代顺序记录前代铸字负责人,其中正祖朝共3次:丁酉字由徐命膺(1716—1787)监董,壬寅字由徐浩修(1736—1799)监董,整理字(丙辰字)由李晚秀(1752—1820)、尹行恁(1762—1801)监董。《铸字监董诸臣名录》仅记录正祖朝的3种铜铸字,未收录以木质刻成的“生生字”。如果加上李祘在世孙时期提议铸造,并在正祖朝继续使用的“壬辰字”,正祖下令新制的活字便共有5种字体:壬辰字、丁酉字、壬寅字、生生字、整理字。从字种来看,壬辰字、丁酉字属于“卫夫人字”系列,壬寅字属于“韩构字”系列,生生字、整理字属于“字典字”系列。7从材质来看,壬辰字、丁酉字、壬寅字、整理字为铜活字,生生字为木活字。

1.壬辰字

世宗朝甲寅(1434)集贤殿直提学金墩等人以《孝顺事实》《为善阴骘》为字本铸造铜活字,即甲寅字。甲寅字对于朝鲜时代的铜活字影响颇巨,此种字体从初铸始,凡经六铸。由于甲寅字类似于晋朝卫夫人的字体,故而也俗称“卫夫人字”。英祖朝壬辰(1772)李祘在春邸“仰请大朝,鸠得财力”,8以甲寅字所印《心经》《万病回春》为字本铸造铜活字,即壬辰字。由于这是第五次铸造甲寅字字体,学界亦以“五铸甲寅字”称之。

首尔大学奎章阁存抄本《新订字薮》一册(不分卷),记录的即是壬辰字。《新订字薮》按部首排字,每个字之下列铸造个数,卷末统计:“七欌铸字旧三万四千八百四十八字,新六万七千四百七十八字,凡十万二千三百二十六字;小字旧三万九千五百八十二字,新八百五十九字,凡四万四百四十一字。”9这里所谓“新”即壬辰字,大字67,478个,小字859个,共68,337个。《新订字薮》将“卫夫人字”新旧字体统合计算,新68,337个,旧74,430个,共142,767个。徐命膺在《奎章字瑞记》中称壬辰字十五万,盖取于此。3严格意义上讲,新铸壬辰字不过6万余个。旧存活字藏于芸阁,新铸壬辰字亦储于芸阁,又《新订字薮》等材料将新旧字体统合计算,笔者认为在实际印刷过程中,新旧字体也是混合使用,而习惯上统称为“壬辰字”。

2.丁酉字

正祖李祘即位,命徐命膺于箕营再次依据甲寅字铸造铜活字,即丁酉字。由于这是第六次铸造甲寅字字体,学界亦以“六铸甲寅字”称之。徐氏家族前后主管铸造壬辰字与丁酉字,徐命膺《奎章字瑞记》总结说:

壬辰年间,令宾客臣命膺禀于大朝,搜出世宗朝已经范镕之木本三万余字,且下内藏古本《心经》五帙,参其有无,补铸十五万字。及今大猷时升,创立奎章阁,以臣命膺备员阁臣。教曰:“阁不可藏书而止,又当有摹印之具,然后可以嘉惠四方,启发人知也。”遂命开铸于关西按察营,新铸十五万字,藏于奎章阁。1

此番距离上次壬辰字的铸造才不过4年,为何又为同一种字体新铸活字?对此,李祘没有特别说明。可能因为壬辰字的制作技术或保管方式存在问题,也有可能李祘只是出于政治因素,在即位之初打造一款纯粹属于自己的铜活字。壬辰字与丁酉字的制作年代非常接近,两种又是同款字体,这给版本鉴定造成极大的困扰。如果没有文献支持,仅凭肉眼观察实存版本几乎难以判定。

首尔大学奎章阁存抄本《奎章字薮》一册(不分卷),记录的即是丁酉字。《奎章字薮》与《新订字薮》体例相同,惟书末无铸字跋,但仍有卷末统计:“七欌铸大字十万五千六百三十八字,小字四万四千五百三十二字,凡十五万一百七十字。”2丁酉字大字105,638个,小字44,532个,共150,170个。因此,徐命膺《奎章字瑞记》称丁酉字十五万。

韩国学者金斗钟主张丁酉字和壬辰字在实际印刷过程中是混用的。他认为,正祖元年以后,凡“卫夫人字”印本皆以“丁酉字”作为通称。3笔者认为,《板堂考·活字》所载“卫夫人铜字”的大字、小字数量完全合于《奎章字薮》所载,因而“卫夫人铜字”专指丁酉字,壬辰字并未移管于铸字所,而是留藏芸阁。哲宗朝铸字所失火后,又补充制作“再铸整理字”和“三铸韩构字”。既然“韩构字”以及“字典字”都得到补充,为何独缺补充或重新制作“卫夫人字”?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丁酉字经过火灾之后完好无缺,但更为合理的解释是,“卫夫人字”系列别有一套完整的壬辰字留藏于芸阁,没有必要补充制作。4

3.壬寅字

正祖六年(1782)徐浩修于箕营依据朝鮮书法家韩构字体铸造铜活字,即壬寅字。由于这是第二次铸造韩构字字体,学界亦以“再铸韩构字”称之。李祘自叙其偏好“卫夫人字”,壬寅字的铸造似乎只是巧合:

我朝铜字始于太宗朝,至于世宗甲寅重铸则尽美尽善。予尝再命开铸,而悉以甲寅字为本,他本不取也。至若韩构字,字样细暗,未为善本,而偶因关西开铸,藏于内阁。若以重铸之在于当宁,谓予喜之,则不然也。5

《奎章阁志》记载,壬寅字是李祘下令铸造的:“六年,以壬辰、丁酉字体样差大,可印经史而不便于印子集,又命平安道观察使徐浩修以本朝人韩构书为字本,铸八万余字,亦储之内阁,是为壬寅字。”6为何壬辰字、丁酉字可印经史却不便印子集?《八子百选》《陆奏约选》《杜陆千选》《讷斋集》《林忠愍公实纪》《李忠武公全书》应该能够归于集部,但无不是以丁酉字印行的。以某种字体活印的典籍有时会附铸字事实,“卫夫人字”系列以及“字典字”系列铸字事实不在少数,惟独不见壬寅字本附“韩构字”系列铸字事实,至少可以说明李祘并不重视壬寅字。

首尔大学奎章阁存抄本《韩构字薮》一册(不分卷),书末无总计数目以及铸字事实,因此不能确定记录的是否是壬寅字,编目将之对应于哲宗朝的“三铸韩构字”。经金永善(???)点数,除去字迹不清无法统计的,总数为69,023个。7关于壬寅字的数量,大部分材料一般仅记作八万余,8惟《板堂考》明记“韩构铜字”为83,660个,但这条记载既无大小之别,又无新旧之分。壬寅字铸成时是否与初铸韩构字混合使用,虽然没有明文记载,笔者倾向于混合使用,《韩构字薮》记录的可能是“韩构字”系列的混合体。

4.生生字

正祖十六年壬子(1792),朝鲜模仿清朝聚珍版式并根据《康熙字典》字体刻造木活字,于正祖十八年甲寅(1794)造成,即生生字。正祖朝新制活字多为铜活字,惟此生生字为木活字。其实,最初这批活字也是准备铜铸,但后来改为木造:“时欲印御制,令平安监营铸铜为字本,寻以木代之,令内阁管造。”2徐有防因财力问题向李祘禀告时亦曾言明:“御制所印铸字之役,初以铜铸定夺,依前设铸于平安监营矣。今以木铸为定,自京已始役,已有日,而木铸比铁铸所入,不啻倍蓰。向来之划得财力太半不足,不可不趁期措备……”3巧合的是,《板堂考·活字》载有两种“燕贸木字”,一种是庚戌(1790)贸来,另一种是辛亥(1791)贸来,生生字之作很有可能是受到清朝木活字的影响。

金简(?—1794)是清朝武英殿聚珍版木活字的主事者。徐浩修《燕行纪游》、白景炫《燕行录》等燕行录表明,金简曾多次负责接待朝鲜使节团,与朝鲜使节交往甚密。陈正宏注意到徐浩修《燕行纪游》、白景炫《燕行录》、金士龙《燕行日记》的记载,并结合韩国保存的木活字推测:“燕行使节团通过金简定制或购买到与武英殿聚珍版同样高质量的中国官造木活字。”他甚至猜想,朝鲜制作生生字也得到了金简的帮助。4《正祖实录》也毫无避讳地称生生字是模仿武英殿聚珍版:“壬子,命仿中国四库书聚珍板式,取《字典》字本,木用黄杨,刻成大小三十二万余字,名曰生生字。”5但要注意的是,生生字的摆印方式不同于金简的《武英殿聚珍版程式》。

今存《生生字谱》即生生字印本,徐浩修将其称作《聚珍字谱》:“内阁新造《聚珍字谱》才完编进献,而更准十六万字加造,然后始可分排于活印矣……别定看役一人,下逆箕营,以《字谱》加造十六万字……”6《生生字谱》卷末统计:“原字一万四千九百八十六字,迭字十四万四千二百六十字,总十五万九千二百四十六字(小字称此)。”7也就是说,試印《生生字谱》时,造成的生生字仅有159,246个。据徐浩修所言,后再于箕营加造十六万,于是可得诸多材料所称三十二万之数。《板堂考·活字》载“生生木字”大字157,200个,小字164,300个,基本上与前揭文三十二万的记载吻合。

5.整理字

正祖十九年乙卯(1795),朝鲜以生生字为字本铸造铜活字,于正祖二十年丙辰(1796)铸成,故亦有文献称之为“丙辰字”。“整理字”之称,因印《整理仪轨通编》而得名。

李祘曾向奎章阁校书官朴齐家以及写字官李命艺咨询活字铸造的进展。朴齐家记录下相关教命:

范铜与镂板固有较然之优劣,而观此铜字制样,大不如所料。岂李命艺不为下去,多未照检于字画而然乎?先刻木字,然后乃能铸铜制字,则命艺之照检与否,似不甚关。然则铜木之制异,必缘屡翻而失其真矣。易刓之虑,犹属久远后事。失真叹,实妨目下紧用。此役待教父子主之,而待教适不在直,明日招致朴齐家、李命艺,出示《生生谱》及此本,细叩便否,以为即速停当,俾无滞留之弊可也。箕营匠手如可合则更送命艺,仍始镂版之役,如不合则莫如即令卷归,以京工依前使用为可。至于铜字,不但画不圆满,亦有斜凹欹侧处,其委折亦详问于朴齐家等。1

正祖朝新制活字多由徐氏家族主管,起初徐命膺主管制作壬辰字、丁酉字,徐命膺去世后再由徐浩修主管制作壬寅字。徐有榘时任奎章阁待教,李祘称“此役待教父子主之”或指徐浩修、徐有榘,但依据《日省录》等材料,整理字铸成时,监董阁臣为李晚秀和尹行恁,赏赐名单中未见徐浩修、徐有榘。2

朴齐家认为铜字的效果不如木字的原因并非在于材料的差别,而是在于字模翻刻失真以及工匠技艺不精。无论是改铸铜字或是增造木字,都需要原班刻工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朴齐家对正祖的询问回应道:

此铜字之不及《生生谱》原字者,必因不用生生原刻,而另一翻刻时失真,决非范铜之故,有所差舛于本画也。如铸铜字,则只一个《生生谱》原字足矣,不必更费一层翻刻,以致转失故态。至于铜字中之欹斜啙寙,亦因原字本胎之不精。若以漏子出之,一依《聚珍程式》,则厚薄面体,毫发毕肖矣。如不范铜,添广本字,则亦须前刻工手,方不参差。盖一版所搨之十字分与十工,便成十体,得其笔意者绝少,工手之难如此,年前既始旋罢事可证。3

《日省录》载:“时有《整理字谱》编印之役,命直提学李晩秀与李书九同管校正。”4《西库书目》著录:“《整理字薮》一卷(抄本)。”5《韩国书志》言语部汉语类著录:“《整理字谱》一册。”按照法国学者古恒(Maurice Courant)的描述,其体例与其他谱相近。6盖整理字原有字谱,而今散佚。《正祖实录》称整理字共三十万,7《板堂考·活字》所载“整理铜字”亦止于此。整理字之铸成是否有可能确为整数?《板堂考·铸字所应行节目》云:“生生字、整理字之当初藏置非不谨严而一经印役,辄致散佚,诚极寒心。”8这条应该是可信的,此处并未提及丁酉字的散佚,《板堂考》所载活字数目就完全合于《奎章字薮》,未有减损。但是,整理字原为三十万整,散佚减损后又如何维持三十万整?笔者认为整理字原本的数量应该略大于三十万。

三、活字的摆印与活字印本

朝鲜的活字排版有两种:活字背面为锥形,则用附着方式排版,需要黏着剂支持;活字背面为凹形,用装配方式排版,无需黏着剂支持。3朝鲜何时出现前者到后者的技术升级则有两说:一说为庚子字;一说为甲寅字,二者皆是世宗朝铸字。学界一般认为世宗朝已完成活印技术的革新。4

《正祖实录》明记附着方式排版的弊端:“大抵前后所铸,铸字铜体不一,其摆印也,率用湿纸均黏,每刷一版,另立数人,以朱墨逐势句抹,犹患欹斜,动费时日,监印诸臣屡以是为言……”5按照正祖李祘的说法,卫夫人字与韩构字具有附着方式排版的缺点,而生生字与整理字具有装配方式排版的优点,生生字和整理字的出现才完成活印技术的革新:“今之生生字、整理字均齐方正,刻铸精工,视卫夫人、韩构诸字,无湿纸垫排、攲斜挑动之患,摆印简捿,省费省劳。比之中国聚珍之式,反复胜之。诚刊书以来不发之秘,悉萃于兹。”1但是,从现存活字来看,卫夫人字与韩构字背面皆是凹形,应该可以采用装配方式排版。参照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所存活字,生生字像中国活字那样“均齐方正”,但整理字背面仍是凹形,可能只是在高度上相较其他铜活字更加统一。卫夫人字与韩构字前代已有之,惟字典字乃李祘开创,有可能李祘是有意抬高生生字与整理字的地位。

徐有榘《怡云志》将“木刻活字法”与“聚珍版式”分为两条,前者主要辑录自《王氏农书》,后者主要辑录自《聚珍版程式》。“聚珍版式”条目中,徐有榘认为黄杨木比枣木更适合制作活字:“黄杨木尤胜,我东活字多用此木。”徐有榘还详尽记录生生字的摆印方式,并将之与中国聚珍版式作比:

先用套格印刷,旋以印出之纸更印槽版一幅。再印烦费工力,且方以更印槽版之时,或失手,覆纸歪斜,则行线交错,煤痕迭暗,便不可用矣。我国生生字法不用槽版,直就套格摆字,最为简捷。其法用枢木作小柜,上面四围胶付黄杨木细条作边。边宽半分,深视活字之厚。打铜作线,其薄如纸,其长与上下边里口相齐,其宽与活字之厚相齐。每摆字一行,即以铜线一条仄排靠衬,次次挨排。若一版作二十行,则用铜线二十条,一版作十八行,则用铜线十八条。遇无字、空行处,用空木子嵌定。空木子之制,宽长一同活字,厚减活字三分之二。空一字则嵌一木子,空二字则嵌二木子,以至十字、二十字,照原书联嵌,则无顶木拣别长短之劳也。柜下设抽屉,闲时藏铜线、空木子等。较诸聚珍版法至简且易,其槽版、夹条、顶木诸件并不须用。2

生生字法相对简易之處大抵在于两点:第一,聚珍版式先印套格再印内容,稍有不慎,前功尽弃,而生生字法一次成型;第二,空白部分的处理上,聚珍版式用不同长度的顶木,而生生字法比照活字直接嵌以“空木子”。李祘所谓“比之中国聚珍之式,反复胜之”,盖即此。

活字本的鉴定比较困难,涉及到墨色、纹理等多重因素。正祖朝新制5种活字中,壬辰与丁酉字同属于卫夫人字,生生字与整理字同属于字典字,固是难以区分。况且,正祖朝在摆印完活字本后常常按照活字本翻刻,现在不要说铜活字、木活字之别,有时连刻本与活字本都难以区分。比如《国朝宝鉴》是先用丁酉字活印一部,再据此活字本翻刻,如果采用的是真正的“覆刻”,那么此部活印本即不存于世;如果采用其他方式翻刻,那么此部活印本是否传至今日,又如何从其它翻刻本中区别出来?

张秀民《中国印刷史》云:“至于活字中再细分木字与铜字,自然更困难。铜版书有不少标明为铜字,而木活字本则本身很少有标明为木字的。因此同一印本甲以为木字,乙以为铜字,丙甚至以为整版,异说纷纭,莫衷一是。现在为研究便利起见,只好把活字本中除确实注明为活字铜版,或一般公认的几种铜版外,其余的一律算作木活字本。”3相应地,对于朝鲜活字本,除有文字标明其材质,一般宜作铜活字处理。

目前朝鲜本的活字鉴别,很多情况下只能根据文献记载进行归类。如根据《群书标记》著录情况,可以判定以壬辰字印行的有5种:《新订资治通鉴纲目续编》《经书正文》《雅诵》《易学启蒙集笺》《原续明义录》;4以丁酉字印行的有12种:《八子百选》《字恤典则》《奎章阁志》《朱书百选》《史记英选》《陆奏约选》《杜陆千选》《国朝宝鉴》《列朝羹墙录》《讷斋集》《林忠愍公实纪》《李忠武公全书》;5以壬寅字印行的有5种:《文苑黼黻》《琼林闻喜录》《丰沛宾兴录》《耽罗宾兴录》《正始文程》;以生生字印行的仅有1种:《人瑞录》;1《群书标记》著录诸书之中明确以整理字印行的有4种:《整理仪轨通编》《杜陆分韵》《太学恩杯诗集》《五伦行实图》。2

如果考察《群书标记》著录活字本的实存版本,很容易发现同一字种印本的行款是相对一致的。以某种活字摆印時会用到与之配套的植字版,朝鲜称之为册亐里(???),一般以铁制成,即铁亐里(???)。

丁酉字印本多为十行十八字。《板堂考·册亐里》载:“卫夫人字铁亐里,三十板内,十三板外阁,十行十八字。”

壬寅字印本多为十行二十字。《板堂考·册亐里》载:“韩构字铁亐里,十二板,十行二十字。”

生生字印本多为十行二十字。《板堂考·册亐里》载:“生生字铁亐里,二十五板,十行二十字。”

整理字印本多为十行二十字,比如《太学恩杯诗集》《五伦行实图》《弘斋全书》等。唯《整理仪轨通编》《华城城役仪轨》为十二行二十二字,《杜律分韵》《陆律分韵》为十行十八字。《板堂考·册亐里》载:“整理字铁亐里,三十板,十行二十字。《整理仪轨》铁亐里,十五板,十二行二十二字,八坐《杜律分韵》小板移用。”

《板堂考》所载铁亐里与实存版本的行款一致,像《整理仪轨通编》《杜律分韵》属于整理字的特殊行款也都能找到对应的说明。

四、结语

哲宗八年(1857)殡殿都监失火,火势累及铸字所,“夜三更,火起于殡殿都监假家,延烧宣仁门,及东北所、部将厅、卫将所、铸字所大厅、板堂并六十二间”。1由于活字损失惨重,次年哲宗命阁臣补充铸造整理字和壬寅字,即“重铸整理字”和“三铸韩构字”。哲宗十年(1859)以重铸整理字试印《国语》,书末《铸字事实》详记始末,其铸字数目同于《内阁日历》所载,与郑元容《袖香编》所记出入也不大。参见表一。

另外,韩国学者多认为正祖十四年(1790)曾对丁酉字中的“欠字”曾进行过补铸,2依据的材料是《日省录》:“(郑)民始启言:‘本阁所在铸字数多不足,不可不添补加铸。户曹铜镴多有储置者云,倭铜一千三百斤,铜镴三百斤,移来取用,木本所入黄杨木,请以户曹物种取用。从之。”3据上文可知,郑民始的确提请“添补加铸”过某种活字,但补铸的字种无法确定是丁酉字。笔者认为,可以通过物料角度进行考察。文献中“倭铜一千三百斤,铜镴三百斤”,这几乎与下文三十万“整理字”所耗费的物料相当:“鍮铁一千四百斤,铸铁六百斤,鍮镴二百五十斤。”4显然,郑民始提请的另铸活字,大概率就是之后的整理字,若补铸丁酉字的“欠字”,则不需要这么多物料。

根据李载贞(???)的调查,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所存活字经过“奎章阁→李王职→朝鲜总督府取调局→朝鲜总督府参事分室→朝鲜总督府博物馆”递藏。1当然,李载贞是将内、外阁管理时期和铸字所时期笼统记作奎章阁时期。哲宗朝补铸之后,显然是同种字体新旧混合使用,因此今天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所存“整理字”“韩构字”不仅包括正祖朝所制,还包括哲宗朝所制。

一般认为日本殖民朝鲜半岛时期印行的《青丘诗抄》(1915)是最后一种“卫夫人字”印本,时任朝鲜总督府参事官的秋山雅之介序云:“其字体有似王右军所师卫夫人笔迹,故称卫夫人字。后至英祖、正祖更增铸三十万余字,而现藏于总督府者,大小二十万余字,实朝鲜活字中之白眉也。”2如此看來,丁酉字可能在铸字所失火时毁损十万字左右,而失火之后,丁酉字与壬辰字合并使用,因此今天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所存“壬辰字”不仅包括李祘春邸时所铸壬辰字,也包括即位后所铸丁酉字。

综上所述,朝鲜半岛的活字印刷始于高丽后期,及至朝鲜太宗设置铸字所后,活字印刷管理逐渐走向制度化。正祖时期的活字管理,经历了内、外阁管理到铸字所管理两个阶段,活字的管理机构权责清晰,程序严密,执行高效,正祖恢复的铸字所一直运行至朝鲜末期。正祖朝,官方共制作了壬辰字、丁酉字、壬寅字、生生字、整理字共5种活字。

现今存世的正祖时期活字印本,数量相当可观,质量尤以整理字本为佳。从大量遗存的活字实物和活字印刷品来看,正祖时期的活字印刷较为兴盛,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正祖作为一代“君师”,他读书、藏书、编书、印书的喜好直接推动了官方活字的新制;其次,朝鲜自开国后便有“好用活字”的传统,经历太宗至英祖近四百年的技术积淀,朝鲜正祖时期活字铸造和排版印刷技术已经十分纯熟;最后,正祖时期的中朝文化交流非常密切,燕行使节往来也异常频繁,这使得清朝的聚珍活字技术得以传入朝鲜,并被朝鲜所用。

从科学技术角度而言,正祖时期的活字制作极大推动了印刷的效率和知识的传播。比如《字恤典则》是针对婴幼儿的救济法令,在中央活印颁布后,再令地方翻刻藏版,使得政令的传达更为有效。再如《杜律分韵》最初以整理字印行,经后世不断翻刻,甚至到了20世纪初仍有市场,3使得朝鲜半岛崇杜之风进一步盛行。然而,正祖时期的活字印刷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一方面,活字本的通病无可避免。完成摆印即拆版,日后发现印本过少,再重新返工,采用雕版翻刻;另一方面,这一时期印行的书籍绝大多数都是正祖御纂之书,这种“文教之盛”不免有自我标榜的意味。

作者袁成(1994年—),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基础课部讲师,江苏,无锡,214121]

[收稿日期:2023年2月22日]

(责任编辑:刘波)

猜你喜欢
活字
小小“活字”里的大世界
可以泡着喝的汉字
聚珍堂版《红楼梦》活字印刷特点解析
可以泡着喝的汉字
可以泡着喝的汉字
可以泡着喝的汉字
北宋铸钱工艺与活字技术研究
字在用玩的方式传播汉字文化的精神力量
活字蹦跳
把玩活字 续写光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