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精神的标识性人物形象建构

2023-07-29 13:43张淑云
歌海 2023年3期
关键词:黄玉湘江长征

张淑云

[摘 要]《湘江1934·向死而生》通过动画的形式表现湘江战役的悲壮场面和红军将士视死如归的精神,这是动画电影对红色题材创作的一次新探索。影片塑造了红军战士及长征途中各族人民群众的英雄群像,表现了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勇往直前、坚忍不拔的伟大的长征精神。它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诠释了长征精神,所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闪耀着理想信念之光和崇高之美。

片中的另一位主人公韦二牛是一个给地主覃家干活的放牛娃,受尽欺负,他的父亲是被以覃大虎和刘旺财为首的民团害死的。在没有遇到红军战士黄玉长生之前,他只是个嫉恶如仇却又无能为力的15岁少年。韦二牛由一个壮家少年成长为红军小战士,有着一个严密的逻辑过程,观众对其形象的逐渐丰满和不断变化并不感到突兀。起初韦二牛听到刘旺财的“‘赤匪来了,进山逃生”的错误论调,还没能产生出清晰的判断。直到他在赶牛上山的途中,看到红军战士即使饿得没有力气走路也不去挖老百姓家的红薯,心灵才受到震动。韦二牛看到红军小战士及黄玉长生在酒海井牺牲的壮举,思想再次受到震撼。韦二牛再也不惧怕任何敌人,他给牺牲了的战士们和自己的亲人报了仇。这一刻,一位少年英雄的形象逐渐丰满和成熟起来,韦二牛在黑夜的大地上策马奔驰的画面,寓意着他从懵懂的农家少年到坚毅的革命者的蜕变。这也昭示着,革命队伍不断壮大,革命理想召唤着少年英雄的成长。

“对于电影,讲好一个故事始终是从业者需要面对的大问题,而观众也需要能讲好一个故事的好电影。”就影片的叙事而言,是在宏大叙事背景下展开的英雄少年成长故事。一方面,影片展现了湘江战役的过程,另一方面讲述了壮族少年韦二牛成长为革命者的故事。影片通过韦二牛与覃大虎、“白狗子”等的矛盾冲突,一步步铺垫,使韦二牛坚定地走上革命之路。在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今天,形象符号所呈现出的复杂面向提醒我们:宏大叙事以一种更加多元生动的方式发挥效应,英雄人物形象的建构、重塑也需符合大众视觉经验。《湘江1934·向死而生》的少年英雄形象符号本身所蕴含的精神力量,与主流文化的意识形态诉求形成无缝对接的状态。韦二牛、黄玉长生以及那些无名的小战士们的形象,深深感动着广大青少年,对于青少年革命历史教育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动画电影既是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化休闲方式,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湘江1934·向死而生》是一部符合时代主旋律的动画电影,可以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精神品质。

《湘江1934·向死而生》注重挖掘湘江战役革命传统精神,将中华民族刚强勇敢的传统文化精髓与数字媒体的形式结合,在创作主题方面,尽力地挖掘中国优秀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观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建构。影片以15岁的通讯员黄玉长生为代表的红军小战士们的壮烈牺牲,表现出了对革命理想和事业无比忠诚、坚定的信念和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无产阶级乐观主义精神。“影片通过少年的视角,以动画的形式来讲述这场关乎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湘江战役,体现了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创作的新探索。”

“英雄烈士是中华民族最坚硬的脊梁和最闪亮的精神坐标。每一位献出生命的英雄烈士,每一位功勋卓著的开国功臣和时代楷模,在他们身上都凝结和承载着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影视媒介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作为现实英雄人物的艺术升华,是民族和国家形象的重要表征。影片《湘江1934·向死而生》塑造的少年英雄人物形象凝结着民族和国家的智慧与力量,体现着民族和国家在人格完善上的理想和目标。

三、各族乡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军民鱼水情

《湘江1934·向死而生》的可贵之处在于形象符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处理,除了塑造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崇高形象之外,还建构了长征途中壮、瑶等少数民族群众坚守正义的光辉形象。影片双男主的设定也是别有意味的,汉族红军通讯员黄玉长生与壮族放牛娃韦二牛,作为一种象征性的符号表达,在他们身上既体现了军民鱼水情,更象征了民族兄弟情。以黄玉长生为代表的红军战士和以韦二牛为代表的少数民族群众,这些形象传达出各族人民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

影片中韦二牛的母亲,是一位受尽苦难的普通壮家妇女,就像革命时期千千万万个受剥削和压迫的少数民族女性一样,勤劳勇敢又善良隐忍,具有少数民族传统美德。二牛的母亲身上始终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冒着被民团抓去的危险,悉心照顾黄玉长生,从内心深处更把他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当民团向她追问韦二牛和黄玉长生的去向时,她始终未透露半句,直到被覃大虎关进房中用火烧死。影片塑造了这位伟大母亲的动人形象,她既是英雄母亲的代表,也是长征途中守护正义的各民族妇女的代表。

与韦二牛母亲同时遇难的还有瑶医杨大爷,这位年迈的瑶族医者为黄玉长生包扎伤口,最终也被覃大虎抓走。影片在设计壮族母亲和瑶族医者的形象时,把他们看作最普通的少数民族群众的代表,他们拥有最纯朴的心灵,既受本民族传统文化又受中华文化的熏陶,乐善好施,助人为乐,本着人性中的美好与善良,坚决不与民团反动派同流合污。红军经过大瑶寨时,瑶王派奉老栓和侄子奉五更专门为红军带路,他们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与民团对抗,以极大的热情支持和配合红军长征。红军长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唤醒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促进了民族团结,使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开展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在红军长征的历史上,少数民族群众是红军长征胜利不可忽视的力量。《湘江1934·向死而生》通过壮族少年韦二牛的视角,表现出了湘江两岸少数民族群众在湘江战役中所显示出来的力量。综合历史来看,在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中,如果没有长征途中各少数民族群众的参与和支持,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这也是《湘江1934·向死而生》在人物形象建构中所遵循的历史逻辑。除此之外,影片对少数民族革命群众的形象塑造,也有来自文化传统的影响。“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有着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在进行动漫创作时,应该充分挖掘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动漫中展现别样的地域特色和民族风情,满足其他地域和民族的民众对该地域文化的想象。”《湘江1934·向死而生》将历史、文学、民俗文化融为一体,将民族地区的秀美风光、民俗风情融入其中。画面呈现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居和绿色生态景观,充分彰显人物造型和服饰的民族化特征。在极具少数民族风情的场景中,瑶医杨大爷、韦二牛的母亲坚守舍生取义的道德信仰,他们面对覃大虎和刘旺财的威逼利诱,毫不妥协、坚贞不屈,始终不肯泄露一个字,最终被敌人放火烧死。他们给予红军热情支援,表现了革命群众大无畏的精神。“从个体英雄到群体刻画的人物表达转换,是电影艺术发展的结果,是时代变化下受众观念改变的影响。”动画电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不仅塑造了少年英雄英勇无畏的形象,更在革命群众的群体身上体现出坚守节操、不怕牺牲的精神。

《湘江1934·向死而生》是一部表现民族团结,彰显中华一体家国情怀的作品,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勇敢、不怕牺牲的精神品质。中华儿女五千年的思想结晶,凝结着伟大的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共同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底蕴在影片中的呈现,有利于青少年对中国精神的认识和感悟。长征促进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識的进一步觉醒与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边疆的民族工作,边疆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坚持反侵略、反分裂,巩固民族团结,加强国防教育,为维护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做出了重要贡献。

结语

长征是无数英雄在用脚板测量革命的长度和宽度,在草地的淤泥、雪山的坚冰中踩出了中国革命的脚印,这其中的艰辛与悲壮铸就了伟大的长征精神。红军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们走好新时代长征路的精神支柱。长征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勤劳勇敢、坚忍不拔、自强不息伟大精神的集中体现,长征精神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显示了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动画电影《湘江1934·向死而生》以生动具体的形象诠释了长征精神,所塑造的鲜明的人物形象印在了观众的心灵深处。

猜你喜欢
黄玉湘江长征
我们为参加“七大”走了一次“小长征”
Empirical Likehood for Linear Models with Random Designs Under Strong Mixing Samples
《溪山清远》
湘江渡
悠然湘江上
红三十四师浴血奋战湘江之侧
沉痛悼念黄玉民同志
长征五号首飞成功
“翱翔之星”搭长征七号顺利入轨
长征六号为何能快速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