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性探讨

2023-07-30 14:23陈立鹏范航
关键词:理论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

陈立鹏 范航

摘 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和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的新理念、新论断。本文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系统阐述,涵盖了其战略地位、重大意义、根本目标、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等丰富内涵,已然是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系统把握和深刻领会这个理论体系的精神实质、内涵要义和实践要求,有助于进一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理论内涵;实践要求

中图分类号:C9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099(2023)04-0011-0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在当今新时代背景下,其思想和内容经历了一个不断创新、发展、丰富和完善的过程。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全面系统地论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明确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2]目前已有学者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背景[3]、性质[4]、结构[5]、内涵[6]、意义[7]以及实践途径等几个方面探讨了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关内容[8],此外,还有学者进一步梳理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和精髓[9-10]。但笔者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涵盖了战略地位、重大意义、根本目标、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等丰富内容,具备了理论体系的特征。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意义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何被提出,全球中华儿女为何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当下我国的时代背景密不可分,与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密不可分。一方面,我国民族工作现阶段的主要特征包括“五个并存”①,严重影响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蓬勃发展以及和谐稳定[9]。再加之由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组成的“三股势力”依然存在,严重威胁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成为破坏民族团结的危险因子。另一方面,时代在发展,党的民族工作和理论也应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我国新时代民族工作讲究因地制宜、因时而新、因势利导,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紧密结合。新时代民族工作想要高质量健康发展,就必然要用新的民族理论武装头脑,就必须要提出与之相辅的新思想。

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地位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1],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地位的凝练总结。从古至今,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均十分重视各民族的团结与稳定,主张在“大一统”的场域中处理国家大事和民族问题,强调“天下一家”的思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团结的原则。但过去一段时间,我国的民族工作过多强调“多元一体”中的“多元”属性,工作重心倾向于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特性,从而侧面放大了民族间的差异,间接导致民族工作出现了“片面一元论”和“片面多元化”的思想,不利于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各民族形成共同的思想和意识势在必行。因此,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增进共同性和一体性,尊重和包容民族差异性,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1],直接表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民族工作中具有“纲”的作用。这一重要新论断不仅是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等论述在理论与实践层面上的进一步深入,更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付诸实践的根本要求[11]。只有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才能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才能妥善处理好民族工作的方方面面,才能促进民族团结、国家统一。

中办、国办下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是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12]。如果不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和方向,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则容易走偏,甚至出现方向性的重大错误,可能导致民族間相互排斥、歧视和敌意,本民族认同高涨,而难以形成一个命运共同体,严重者甚至会催生民族分裂事件的发生。只有坚持对的方向,才能稳步推进各项工作。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必然要求

首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1]。当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基础设施建设的进步,区域间以及全国范围内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同时,也为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对我国各民族成员(特别是边疆地区)的思想腐蚀提供了可乘之机,随之便容易产生一系列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对我国国家安全和各民族的根本利益造成威胁。在这种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有效抵御“三股势力”等错误思想渗透的关键与根本。历史经验表明,只有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才能使各民族同胞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民族团结统一的意识观念,才能自觉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浸染,增强与境外势力做斗争的决心,共同维护好国家和民族的繁荣稳定,让不法分子无机可乘。

其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1]。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人民经历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三个历史阶段。从抗日战争、抗美援朝的胜利到“两弹一星”的成功发射,再到“天宫”空间站、高铁、5G等技术进入全球领先行列,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已是全球发展的中坚力量。在这一过程中,无不需要各族人民的团结一心与共同奋斗。回首忍辱不堪的中国近代被列强欺辱的历史,中华民族从未放弃抵抗,英雄先烈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终于建立了新中国,从此走向大国复兴之路,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是凝心聚力,鼓舞人心,共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前提条件。另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不可避免会面临一系列的风险、挑战与难题。只有中华儿女团结携手,将亲如一家的思想根植各民族成员心中,才能共同应对复兴路上的各种风险与挑战,顺利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再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1]。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基本特征[13],在这其中,平等是基石,团结是主线,互助是保障,和谐是本质。这是我国民族工作一直以来追求、巩固、发展的民族关系,对于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形成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深厚情感,推动中华民族成为凝聚力强、战斗力高的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作用[1][14-1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一脉相承。在新时代继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是社会长治久安、民族团结的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不断推进民族工作,是必不可少的时代要求。

最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1]。根据国内外复杂形势以及我国一体多元的民族发展格局,当前民族工作的重点便是要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四对关系:“中华民族共同性和各民族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丰富多彩的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以及“物质基础和精神文明的关系”[16]。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只有做到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才能抓住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要矛盾,处理好各项民族事务,进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

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标

在2021年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1]。这一论述在强调要加强“五个认同”的同时,明确指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指向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梳理以往文献发现,有研究者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就是“五个认同”[17],也有研究者认为“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认同意识的基础[7]。笔者认为,“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内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组成部分,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是进一步引领各民族提升“五个认同”水平的必要途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方向和核心要求。

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15]。“与共”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在一起”。56个民族亲如手足,头顶同一片天,脚踏同一方土,拥有共同的疆域、共同的历史、共同的文化、共同的精神。各民族虽风格不尽相同,却本质血脉相连,不可分割。各民族只有牢固树立“共同体”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消除“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等错误的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坚决拥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根本目的就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国家完全统一,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

正确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是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进程的首要任务。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与各民族意识之间的联系是什么,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关系等,习近平总书记都进行了深刻精辟的阐述。

1.关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是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内涵的前提与基础。众所周知,1988年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概念[18],对我国的民族理论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时至今日不仅成为中国民族问题研究的主流理论,也为中国共产党所吸纳并发展成为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话语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19]。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一体包含多元,多元组成一体,……两者辩证统一”[20],深刻地论述了“一体”与“多元”的关系。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又要求,“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统一”[1]。从这一系列的论述中可以看出,新时期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民族工作坚持“多元一体格局”理论指导,要更加强调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一体”属性,强调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和整体性,即56个民族是一个共同体,一体是主线和方向,是中华民族的本质属性。新时代我国的民族工作在强调“一体”的前提下尊重“多元”。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在新时代的新内涵作出的深入阐述,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新时代的新发展。

2.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核心概念,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进行阐述。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国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员,共同构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21]2021年在西藏拉萨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了我国56个民族是一个中华民族共同体。我国是多民族国家,从历史文化看,“大一统”思想根深蒂固。此外,马克思主义“真正的共同体”思想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的理论支撑。[22]該思想强调通过建立“自由人联合体”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23]总之,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是一个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是这个大家庭的一员,而这个大家庭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现实基础,而中华民族共同体则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在新时代发展的新样态,各民族只有形成一个共同体,才能团结一致,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3.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事实在人们头脑中的主观认知,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态度、评价和认同结果。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24]。这“四个共同”是珍贵的历史遗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此为基础,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提供了历史基因和文化密码。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各民族意识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刻论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这说明各民族不仅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要将其摆在首要位置。需要注意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不意味着取代各民族的本民族意识,而是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保护各民族的文化习俗,尊重各民族意识。根据社会心理学的社会分类理论,一个不同种族或群体之间之所以存在隔阂,是因为个体或群体容易进行社会分类,将本民族/群体的成员划分为“我们”,将其他民族/群体成员划分为“他们”。与此同时,根据社会认同理论的观点,群体认同会影响个体自我系统中群体属性内化的程度,成员对内群体的认同感越强烈,与内群体的成员关系越紧密,对外群体的排斥程度越高[25]。因此,56个民族只有首先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才能接纳并将其他民族成员视为同胞姐妹,才能促进民族团结统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各民族都是大家庭的一员。当个人利益与家庭利益相冲突时,要以家庭利益为主,同时个人利益也理应受到家庭的保护和尊重。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要求

在实践中落实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关键环节。2022年3月5日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要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也要做大量‘润物细无声的事情”,“只要是有利于鑄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就要多做,……只要是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事情坚决不做”。[26]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重要论述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实践具有很强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现实针对性。

一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全过程[27]。要解决好民族问题,做好民族工作,就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28]。加强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既是我国的政治制度优势,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根本的政治基础和组织保障。可以说,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如果没有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中华民族依然会处于一盘散沙,任人宰割的状态。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各项事务才能有序进行,各民族之间才能团结一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在民族工作中就是要始终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开展工作。要根据民族地区不同的区情、社情、民情,有针对性的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党中央多次召开新疆工作座谈会和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门研究部署新疆工作和西藏工作,便是我们党针对不同民族地区情况所开展的行之有效的工作方式,体现了党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更是坚持和加强党中央坚强领导的重要体现,也为地方如何根据本地情况加强党的领导做好民族工作提供了示范。与此同时,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还需要遵循“两个结合”的原则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观点[29]。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充分发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势,结合当下的时代发展背景,有力促进各民族的繁荣与发展。将国家统一与区域自治、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牢牢结合在一起,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二是推动各民族共同富裕,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1]党带领中华儿女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正努力朝着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当前,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制约性的问题。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全面胜利,在世界扶贫史上是一个奇迹,党带领着全国各族人民一道消灭了绝对贫困,实现了全面小康。但目前存在的一个现实问题是,部分已脱贫的民族地区出现了返贫现象,没有彻底摆脱贫困,对我国脱贫攻坚成果造成了不利的影响[30]。可以说,防止发展相对落后、相对脆弱的民族地区返贫是保护我国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一环,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24]。让各族人民享受共同富裕的福祉,需要促进城乡、区域的共同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31]155。要大力发展民族地区经济,创办民族特色产业链,打造民族地域品牌。对民族地区乡村发展提供优惠和照顾政策,鼓励和支持乡村企业和中小型企业发展,加大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的结对帮扶力度,缩小贫富差距。为流动人口提供就业岗位和福利保障,制定相应政策帮助经济欠发达地区引进人才资源,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要把改善民族地区民生、凝聚人心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补齐教育、就业、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的短板,加强公共服务、缩小发展差距,进而不断增进民生福祉,增强各民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32]。只有走在共同富裕的路上,才能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是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本质是社会人际交往,而人际交往的基础是言语沟通。作为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助于推动民众日常交往、也有利于文化传承,更是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只有书可同文、言能同音、人方会同心。因此,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纽带,加深各民族之间情感,才能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33]。增强各民族在各领域中的交流,形成心理层面的认同和嵌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基固本。关于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进行阐述和强调,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认真做好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34]。然而部分地区在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存在一些认识误区,例如误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理解为汉语学习,认为是“大汉族主义”的表现,担心大力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将影响本民族语言和文化的学习传承。这种理解是片面和错误的。国家通用语言不是某个民族的语言,是我国各民族共享的语言,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35]。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服务于整个中华民族,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可以打破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壁垒,拉近彼此的距离。各民族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学习和掌握,既是对中华文化符号的认同与接纳,更是增强民族共同性的客观需要[35]。由此可见,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做法。

四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各民族成员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心在我,各族人民就能众志成城。”“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31]152-153心理学认为只有增强认同感,个体或群体才能将自身归属为某一类群体。其中,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想要抓住人心,就必须增强各民族的中华文化认同,而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指导思想,体现了特征鲜明的时代特色,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3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要促进各族人民的文化认同,进而引导各族人民在求同存异、兼收并蓄的过程中巩固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9]。因此,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一环,也是各民族不断形成统一思想堡垒的必要步骤。关于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也是反复进行论述和强调。如,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各级各类学校课程”[37]。从在校学生到社会民众,从学校教育到社会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深入系统地论述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中华文化认同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因此,要深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和名人效应,充分发挥社区、村民小组等基层组织的作用[38]。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处于“三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校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因时而新,及时完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形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共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进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五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12]。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各民族相互信任、亲近、合作、共处,形成国家凝聚力的有效途径。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创新方法”[1]。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是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认识的升华和理论的创新,是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理念、内涵、根本目的的丰富和发展,也是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新时代深入实践的客观要求[39]。以往我国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中,比较注重保护各民族的多元性和差异性,尊重各民族独有的文化和习俗。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则在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特殊性和差异性的同时,更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和共同性。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边疆民族地区学校要大力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确保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成效[40]。当前,要深刻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义、内涵与目标,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与“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二者间的关系,把握二者间的共性和特性,不断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新时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重点,是要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不断丰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内涵,提高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整体效果。

六是坚持依法治理民族事务,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1]。在国家治理体系中,民族事务治理是重要的一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稳步推进的同时也面临新的挑战。为深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开展就必须要坚持法治理念,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确保各民族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充分享有相应权利并履行相关义务,稳妥处理与民族意识形态相关的问题或案件,进而保证国家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另外,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多方共同参与的民族治理新格局的同时,要把提升民族工作能力尤其是基层民族工作能力建设放在突出位置,着力培养“四个特别”好干部,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健康发展[1]。要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各级干部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41],做到精细谋划,精心施策,精准治理,不断攻克民族事务治理的瓶颈,弥补民族事务治理的薄弱环节和短板。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以协同共治为根本模式,以民族团结为根本目标,通过手段方法创新来提高民族事务治理效能[42]。要进一步加強网络监管和舆情监控,建立网络排查和预警机制。要围绕各民族群众最关切的实际问题,不断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保证全国上下各层级的民族工作都能高效有序的开展,不断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基础,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七是严密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坚决打击各种破坏民族团结、制造民族分裂的违法犯罪行为。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以深沉的忧患意识、高远的战略视野强调:“要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1]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时期,一方面各个领域都在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不确定或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也时刻潜伏在周围。因此,必须防范和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43]。坚决守住意识形态阵地,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43]。对于制造民族分裂的违法犯罪行为依法予以严惩,深化反分裂斗争成果。西汉刘向在《说苑·谈丛》里写到:“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需要加强防范意识,尤其是西方势力的渗透和鼓动,精准识别境外非法意图的人员和组织,严厉打击分裂国家统一和破坏国家安全的行为。因此,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不仅要做好防范各种风险侵入的准备,同时要做好转危为安的策略,及时排除隐患,清扫障碍,保障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和谐,确保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不受侵犯,人民安居乐业,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四、结语

自2014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被正式提出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内容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特别是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问题进行了深入全面的阐述,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地位、重大意义、根本目标、理论内涵、实践要求等方面,系统回答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三个核心问题,标志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已经形成为一个科学完整的理论体系。该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新,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在新时代的发展与升华,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8]。该理论体系也将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与时俱进地指引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伟大征程,为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1-08-29(001).

[2]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22.

[3]陆卫明,张敏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8(3):1-6.

[4]徐黎丽,韩静茹.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现代含义[J].思想战线,2021(1):52-60.

[5]青觉,赵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机理、功能与嬗变——一个系统论的分析框架[J].民族教育研究,2018(4):5-13.

[6]严庆.本体与意识视角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3):46-50.

[7]王延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J].民族研究,2018(1):1-8+123.

[8]张淑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面相: 地位、使命与实践逻辑[J].宁夏社会科学,2022(2):14-23.

[9]陈立鹏,汪颖.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要点[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0):16-25.

[10]何文钜.习近平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论述的理论精髓[J].广西民族研究,2021(2):31-37.

[11]郝时远.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J].贵州民族研究,2021(5):1-7.

[12]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J].中国民族教育,2019(11):3-4.

[13]牛晓钢,于龙升,葛烜.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新疆[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0(4):62-63.

[14]杨正权.高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旗帜[J].社会主义论坛,2021(10):35-38.

[15]本报评论员.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N].人民日报,2021-08-30(001).

[16]王延中,张少春.新時代我国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建设研究[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 1-18.

[17]郎维伟,陈瑛,张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五个认同”关系研究[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12-21.

[18]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3-21.

[19]郝亚明.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1):8-13.

[20]汪晓东,李翔,王洲.共享民族复兴的伟大荣光[N].人民日报,2021-08-25(001).

[21]习近平.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N].人民日报,2015-10-01(001).

[22]卢成观,李文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根基、现实价值及路径选择[J].理论导刊,2020(3):51-58.

[23]李资源,张俊.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28-40+182.

[24]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002).

[25]张莹瑞,佐斌.社会认同理论及其发展[J].心理科学进展,2006(3):475-480.

[26]习近平.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 共同建设伟大祖国 共同创造美好生活[N].人民日报,2022-03-6(001).

[27]姚彤,王兴瑞.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聚焦总目标扎实做好稳定发展各项工作[N].新疆日报,2021-08-30(001).

[28]霍小光,林晖,王琦,史竞男,丁小溪,范思翔.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强音[N].人民日报,2021-08-27(001).

[29]中共教育部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习近平关于“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N].人民日报,2021-08-27(014).

[30]肖泽平,王志章.脱贫攻坚返贫家户的基本特征及其政策应对研究——基于12省(区)22县的数据分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81-89.

[3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32]刘宝明.从伟大决议中汲取团结奋进的智慧和力量[J].中国民族,2021(12):8-11.

[33]李正洪.全省民族工作部门要勇当铸牢意识主力[J].今日民族,2021(9): 11-13.

[34]习近平.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N].人民日报,2021-03-06(001).

[35]万明钢,安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52-58.

[36]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106-109.

[37]习近平.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 加快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N].人民日报,2015-08-26(001).

[38]陈萌,于滢,侯永朝.大数据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22(3):153-158.

[39]陈立鹏,张珏.关于深入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几点思考[J].贵州民族研究,2020(6):143-149.

[40]杨胜才.民族院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蕴、方法路径与保障体系[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5):9-14.

[41]习近平.总结党的历史经验 加强党的政治建设[J].党员之友(新疆),2021(9):4-8.

[42]黄贵辉.新发展阶段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向度[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65-72.

[43]本报融媒体中心评论员.坚决防范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N].吐鲁番日报(汉),2022-03-17(001).

(责任编辑:王勤美)

Discussion on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XI Jinpings Important Discourse on Forging the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HEN Lipeng, FAN Ha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China, 100872)

Abstract:To forge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is a new concept and judgment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on the basis of a thorough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basic national conditions of multiple ethnic groups, the patter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diversity and integration, and the new situation faced by ethnic affairs. This paper argues that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s systematic exposition on forging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covering such rich connotations as its strategic position, great significance, fundamental goal, theoretical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is already a scientific and complete theoretical system. A systematic and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spiritual essence, connotations and practical requirements of this theoretical system will help to further promote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work of forging a strong 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Key words:consciousness of Chinese Nation Community; great significanc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practical requirements

收稿日期:2023-03-19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心理机制研究”(22JJD850006);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重大项目“西藏教师队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xzjykt121002);中国人民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双一流”跨学科重大创新规划平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跨学科交叉平台”。

作者简介:陈立鹏,男,湖南城步人,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 航,男,山东烟台人,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①“五个并存”是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并存、民族地区经济加快发展势头和发展低水平并存、国家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持续加大和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仍然薄弱并存、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趋势增强和涉及民族因素的矛盾纠纷上升并存、反对民族分裂、宗教极端、暴力恐怖斗争成效显著和局部地区暴力恐怖活动活跃多发并存。

猜你喜欢
理论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意义
浅议科技赋能教育的重大意义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浅析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意义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深刻认识党的十九大的重大意义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全面从严治党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路径
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的理论内涵及实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