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多维化研究

2023-07-30 10:09李倩会
南北桥 2023年13期
关键词:医学生课程思政心理健康

李倩会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在高校承载着育心、育德、育人的重要使命职责,在此基础上也成为实施课程思政的主要教育阵地。医学生因专业属性与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其心理健康教育应与非医学生的心理教育有所区别,应重点突出医德医风教育、医者仁心教育等。在课程思政视域下,通过强化目标导向、完善师资队伍、丰富教学模式、优化咨询途径、整合协同发展等路径,进一步优化面向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医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品优技高的民族栋梁,助力“健康中国”发展战略。

[关键词]课程思政;医学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

随着课程思政研究的持续推进,各类学科均深入挖掘专业知识与思政育人相结合的契合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也开展得如火如荼。近年来,社会各个领域的生态发展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变,面临新时代、新变局、新机遇,医学类院校不可避免地肩负起培养更多品优技高型医学人才的教育重任。

1 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内涵

1.1 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是将知识讲授与价值教育结合起来的一种课程观,其目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除思政课以外的所有课程及整个教学环节的一种教育理念[1],将思政工作春风化雨般浸润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达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体系。2022年8月,教育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方案强调充分调动、挖掘全社会力量和资源,合力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近年来,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遍地开花、硕果累累,教育革新过程中充分利用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并从其理念、路径、内容、评价等多个环节发力,依托不同课程载体推动实现各類课程与思政教育协同并进,切实提高立德树人成效,努力践行“教书、育人是一体的,育人、育才是一事的”课程思政教育理念。

1.2 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学生的发育特点、心理认知发展规律,通过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实现知、情、意、行的统一,让学生养成完善的人格、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2]。心理健康教育能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保障,培养学生的心理危机预防意识、自我调节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等,筑牢心理健康教育之基,有助于学生拓展更为正向、广阔的发展空间。2011年,教育部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规定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课程性质等,并将其定性为面向大一年级所有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由此可见,该课程具有受教群体规模大、覆盖专业广泛等特点,与其他课程相比有着极为明显的学科优势,因此适宜作为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主阵地进行大力开发。

1.3 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承载着高校心理育人的重要职能,该课程本身蕴含丰富多样的思政元素,与大学思政课同向同行,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即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有机结合,将大学生心理成长与道德发展相统一,达成育心与育德的双重目标,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群己观、成败观,助力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3]。在新时期,医疗卫生行业面临重大难题,社会各界对医疗卫生人才赋予了更高的期待与要求,医学生未来将面临较大的职业心理压力,因此医学类院校科学、有效、系统地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在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课程思政,能够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贴合度与高度,既深入践行大思政课的要求,又能够拓宽心理健康课程的范畴,有利于收获更好的育人效果,在正心的同时正身、正思想。

2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存问题

2.1 教学目标模糊

在新时代,医学生满怀热血投身医疗卫生专业,但面对较高的学习难度与强度,其在学业道路上极易产生挫折感与焦虑感等负面情绪。因此,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表层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培养积极心理素质,还要关注学生的深层心理状态,即培养学生对医疗行业和中医药文化的心理认同感、对社会国家的使命感、与患者的共情能力及基本的职业操守等。但目前诸多医学类院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其教学内容与非医学类院校并无实质性差别,教学目标不够清晰,未能抓住“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是思想问题”的内核本质,未充分认识到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往往仅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较少与医学生未来面临的医疗行业、病患群体工作对象等产生关联,教学针对性不强,目标导向较弱。

2.2 师资队伍薄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向各个专业的学生,教学面广、教学量大,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深厚的心理健康专业学科知识,同时还应拥有结合当下时政热点与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教育讲解的综合技能。如果想要大幅提升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水平,就需要打造一支专业能力强、道德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但许多高校面临师资困境,专职心理健康教师的群体数量存在较大的缺口,且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需同时承担教学任务、心理咨询访谈、开展心理健康活动等诸多繁杂的工作。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多采用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结构,兼职教师一般由辅导员、德育工作者或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组成,心理健康理论专业知识储备较为缺乏,未经过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培养与专业技能培训,因此教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亟待提升。

2.3 教学模式单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支撑性和保障性作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大多限于课堂上的讲授,教育形式单一,缺乏多样互动,学生参与感较低,未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的教学思路缺乏创新,较少站在学生的视角去思考问题,未能充分掌握学生学习的兴趣点和关注点,没有将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热点密切结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未得到有力落实,很难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教师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时,往往从理论层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未带领学生达到实践层面的认知,导致治标不治本,某些心理问题反复出现。教师缺乏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证,不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较少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调查、参与实践、岗位锻炼等形式去感知社会。

3 课程思政视域下优化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3.1 强化目标导向

在新时代背景下,社会经济的发展、医学科学的突飞猛进以及医疗模式的优化转变,对医学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心理学在临床医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为适应新时代医疗健康行业发展需求,教师要按照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在教学中着重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注重加强医者仁心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医学态度教育、职业抗压教育等,引导学生秉持生命至上理念,熟练掌握医患沟通技巧,增强人文关怀,提升人文修养[4],使医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清晰认知自身身份、社会角色,进而以更加熱忱之心投身医疗事业。此外,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充分融入思政元素,扩展教育的深度、广度与温度,使思政教育真正入耳入脑入心,让思政心理育人落地见效。

3.2 完善师资队伍

在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肩负着重要的使命担当。各高校应不断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按照师生比配备足额的专职心理教师,从源头把控教师职业素养,继而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力争将思政元素以潜移默化的形式融入心理健康教学。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依赖理论知识的储备以及培训进修等,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建立健全优质资源共享机制,联合兄弟院校共同创建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平台,加强心理健康课程思政教育建设;定期开展教学经验交流、现场教学观摩,共同开发心理测评等栏目,以此为教师丰富教学资源库;定期组织教师培训,讲解最前沿的课程思政建设要求与心理健康知识理论,并针对前瞻性重点问题开展研讨,牢牢掌握大众媒体心理健康教育话语权,多管齐下打造政治立场过硬、业务能力精湛、技术方法娴熟、育人水平高超的“金师”。

3.3 丰富教学模式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教师应树立创新思维,针对医学生心理特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与形式,立足学生主体地位,全面提升教育水平。

第一,“线上+线下”相结合,在线下教学中采用心理案例分析、心理测试、医患沟通模拟等多种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力争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心理认知与心理行为相呼应、思政元素与心理价值观相契合。在线上环节,教师依托自媒体平台及时就时政、医疗热点与学生深入探讨,并将相关案例视频共享至“智慧课堂”等网课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职业观,突破线下教学的单一课堂体验。

第二,依托教学模式改革,致力于打造“一体多翼、多管齐下”的教育新模式,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同时借助心理活动、心理讲座、心理咨询、心理危机干预等辅助措施,倡导医学生将自身发展与时代需求有机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可持续性,努力培养身心健康、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医疗卫生人才[5]。

3.4 优化咨询路径

第一,强化心理危机预防干预,优化心理咨询辅导路径。树立系统理念,从心理健康课程、校园文化活动等方面强化源头管理,从心理健康测评、日常预警等方面重视过程介入,从干预机制、应急处置等方面突出结果实效,进一步提高医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建立心理咨询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专兼职咨询师团队的作用。建立网络心理支持平台,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线上心理支持,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疏导生活困惑,激发学习积极性。采取“一人一策”的专业心理咨询形式,开通二十四小时心理咨询热线,为学生提供“全天候”的心理健康指导和咨询服务,不断提升心理咨询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三,加强心理危机的日常预警,健全快速反应机制,提高心理危机事件干预处置能力,对存在心理危机风险的学生予以干预和援助,及时与家长、医疗机构进行协同,构建纵向“宿舍—班级—学院—学校”预警和横向“学校—家庭—医院”干预的矩阵式管理模式。成立突发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组,组建心理健康应急团队,及时排查识别风险,稳定学生心理状态,确保学生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推动课程思政视域下心理育人工作的精准高效开展。

3.5 整合协同发展

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基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需求与目标导向,推动构建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双轮驱动”协同发展机制尤为必要。

第一,高校需整合二者协同发展的师资力量。思政教师和心理教师是专业力量,辅导员是骨干力量,二者均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军,应积极引导形成教育合力。

第二,高校各部门应整合教育信息、教学资源等,及时分享给专业教师与辅导员,畅通人员沟通渠道,以便达成教育共识,发挥协同作用。

第三,高校应发挥实践活动载体、“互联网+教育载体”之间的协同作用,寓教于行,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在学思践行中增进身心健康“互联网+教育”,开辟新的知识传播与获取途径,打破课上课下、校内校外的时空界限。

4 结语

医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是一项集系统性、复杂性于一体的长期性工作,但目前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任课教师的思想认识还未跟上时代发展、学科交融的步伐,存在未明确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目标、未准确发掘医学专业思政元素、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不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度不高、融合生硬“两张皮”等现象。在课程思政视域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遵循医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着力探索心理健康教育多样化路径,推动实现医学思政元素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是目前开展教育的风向标。

参考文献

[1]张丽娜,马晓玲. 医学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J]. 包头医学院学报,2022,38(6):63.

[2]梁圆圆,周惠玉. 课程思政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1,11(44):170.

[3]毛淑芳,叶星. “知情意行 四维一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路径研究[J]. 职教发展研究,2022(2):104-105.

[4]于芳,徐玉梅. 医学人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逻辑要求与实践路径[J]. 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22,39(9):691.

[5]张斌,刘颖,李爽. 新冠肺炎疫情下医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教育对策——以首都医科大学本专科生为例[J]. 医学教育管理,2020,6(4):377.

猜你喜欢
医学生课程思政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对医学生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
浅谈医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对医学生心肺复苏课程设计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