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协同对策

2023-07-30 10:09王晓天
南北桥 2023年13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思政

王晓天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和不断深入,在为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对高校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从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出发,分析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协同对策,供广大教育界学者参考。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语文课程;课程思政;协同对策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志码:A

课程思政主要是指将具备隐性思政教育功能的教育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具体呈现,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高校大学语文课程具备审美性特征、人文性特征,在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塑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蕴含着极为丰富的隐性思政教育资源,可以看作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及课程思政的主战场。因此,转变传统大学语文课程教学观念,探索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育模式极为关键。

1 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性

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在于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格局,注重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协同发展、同向而行,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落到实处,是一项具备综合性特征与系统性特征的教育理念,主要将思政教育元素合理融入各门课程,在无形之中对学生的思想以及行为产生积极影响。若对课程思政活动进行比喻,可以将思政教育资源看作盐,将课程教学内容看作水,将盐溶于水中,从而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1]。但就目前形势而言,培养何种类型的人、如何开展人才培养、为何培养、为谁培养是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具备民族精神培育功能以及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功能,是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核心构成部分。为此,在新时期背景下,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日益发展,大学语文课程需要秉承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升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协同育人工作的時效性,从而构建三全思政育人格局[2]。

2 高等院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协同对策

高等院校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主要包括口语表达板块、阅读鉴赏板块与应用写作板块,将三大教学板块作为课程思政建设载体,可以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课程独特的自身教育功能,借助大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这一载体,对学生开展深入浅出的价值观念指导及思想观念引领。由此可见,开展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可以构建具备文化引领功能的教育机制,引进更加丰富多彩的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各样的社团学习活动,通过师生之间的密切互动与交流,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及良好的文化氛围,共同推动思政教育文化与思政教育环境建设工作的有机融合,确保二者可以相互补充与相互促进[3]。

2.1 将课程思政贯穿始终

为确保课程思政建设效果,需要将其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建设的全过程,科学构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为确保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课堂授课活动、教学课件、教学大纲、课外实践活动、课后作业、毕业论文及教学评价等环节,构建具备系统化特征与一体化特征的课程建设体系,确保课程资源建设工作、教师备课工作、教学研讨活动及教学评价工作环环相扣。在课堂教学活动这一环节中,充分发挥其优势与作用,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将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作为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念、人生观念的有效途径,让学生通过学习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知识,更深入地理解世界、认识世界、融入社会,在思想层面得到升华,在心灵层面得到启迪[4]。

比如,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前环节、课中环节、课后环节开展美育教育工作与德育教育工作,确保大学语文课程与课程思政可以实现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一系列文学经典作品独特的育人功能。在体现家国情怀的文学作品教学中,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把控思政要点,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所肩负的重要责任,同时对国内外社会热点问题保持密切关注,自觉自愿地肩负起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具体而言,大学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环节借助多媒体教学课件完成核心教学任务,将抽象性的资料内容以形象直观的视频、图片形式呈现出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降低文本内容的理解难度。在课后作业环节,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准备资料,并且将单元课文中有关作者家国情怀的内容整理出来,联系生活实际,向其他小组成员分享各个职业群体展现家国情怀的感人故事,可以是医学专业的英雄、保家卫国的边防战士,也可以是教育工作者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当中无私奉献的真实案例,最后引入拓展性教学内容,开展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诗歌咏诵

活动。

2.2 创新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

在新时期背景下,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深入研读教材,科学梳理大学语文课程当中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结合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特点、教学思维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价值理念与人文素养科学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完成育人工作。在新形势下,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求教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思政教育资源合理融入语文知识传授与语文技能传授中。

在教学活动开展期间,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活动一分为二,分别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其中,在大学语文课程第一课堂,教师需要在备课期间深度挖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并且结合教学主题,在互联网上收集相关的资料信息,融入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环节,用于丰富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创新大学语文课程的形式,显著提升课程思政教育效果[5]。而在第二课堂,教师应当秉承以生为本的现代化教学理念,注重师生角色互换,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趣味性元素,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反馈信息,分析学生的真实发展需求,对学生展开科学指导,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且为学生提供差异化的教学内容,确保学生在顺利完成基础学习任务的同时,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发展需求,选择与之相应的课外拓展内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从而满足高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学生在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中,顺利实现知识的巩固与内化,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从而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6]。

例如,在大学语文课程第一课堂教学中,为确保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大学语文教师需要秉承与时俱进原则,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传统教育理念的限制,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理论灌输教学模式逐渐转化为互动式教学模式,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与个性化发展需求。具体而言,教师需要在深度研究教材的基础上,向学生展现大学语文课文之间潜在的联系,举一反三,助力学生梳理知识点,构建更加完整的大学语文知识体系。为顺利实现师生角色互换,凸显学生主体地位,可以引入任务导向教学模式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活动案例分析及案例讨论融入第一课堂,丰富语文课程内容,创新语文课程教学方法。

与此同时,科学应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及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要求学生选择以自身擅长的方式与角度拍摄短视频、制作微课视频。在学生自主学习期间,教师需要选择恰当的方式与恰当的时机向学生传递思政教育资源。将第二课堂看作第一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补充与延伸,学生在第一课堂当中所获得的感性知识可以借助第二课堂完成升华。

在第二课堂中,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平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与学习积极性,组织形式各样、丰富多彩的诗朗诵活动、角色扮演活动、征文大赛活动、课外实践活动、演讲比赛活动,不断优化、丰富大学语文第二课堂的活动内容与活动形式,发挥隐性思政教育资源的优势与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素养。将思政教育功能辐射至大学语文第二课堂,通过此种方式,确保课外教学资源、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活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活动与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其协同教育的优势。

2.3 加大教师队伍建设力度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无论是高校思政课教师,还是大学语文教师,都需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总体要求,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探索科学合理的课程思政模式。而高等院校需要对外引进具备良好职业技能与职业素养的高素质教师,对内则针对现有教师进行专业化培训、职业化培训,推动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7]。

由于大学语文课程当中的教材选文内容较为广泛、时间跨度相对较大,古今中外的经典名著作品囊括其中,因此教师要结合自身所教专业开展分章节备课活动。但多数大学语文教师专攻某一研究方向,面对浩瀚如烟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开展课程思政难度较大。为此,大学语文教师可以结合单元形式或者专题形式专攻擅长领域的章节内容开展集体备课,通过此种方式确保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师群策群力,同时也对大学语文课程思政的科学实施与有效开展大有裨益。

高等院校可以为大学语文教师组织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主要包括思政理论及专业知识,学校以及二级学院可以通过会议形式、讲座形式、座谈发言形式开展思政理论培训工作,不断增强高校教师的担当意识和课程思政建设的责任意识,精准、全面掌握国家会议精神以及重要政策,教育、引导教师从思想层面对课程思政建设高度重视。专业培训活动可以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好顶层设计工作,邀请中文类专家、思政教育专家、校内骨干教师共同设计专业培训内容,包括哲学领域、历史领域、传统文化思想领域以及汉字文化领域的多元文化延续,科学构建具备多学科知识在内的整体概念,从而显著提升教育人员的文化整合能力。

为进一步提高教师培训效果,高校可以开展以课程思政为主题的竞赛活动,教研室针对教师开展教材分析培训活动,这是由于大学语文教材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的导向性资源,深度探索、挖掘教材当中所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是显著提升课程思政实效性的有效途径。除此之外,要显著提升校内教师的教研水平,确保教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中。调研成果是教师针对教学活动深度思考的重要体现形式,科学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要求教师在教学期间深度探索并形成调研成果,确保科研活动为教学活动提供服务。此外,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改变传统教育的观念,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与教学改革力度,充分发挥大学语文課程在高等院校中的文化育人功能。

3 结语

高等院校全面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文化认同感及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自觉自愿地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不仅为其自身赢得良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同时也将自身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合理应用于专业对口的工作岗位,为国家发展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岳佳宁,叶子犀,徐赟. 农业院校背景下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以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学语文教学为例[J]. 商情,2021(7):242.

[2]徐培亮,贾利芳,胡越. 基于学历案的军校“大学语文”课程思政教学探究——以陆军工程大学“大学语文”课程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22(5):13-15.

[3]刘珊珊. “大思政”格局下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中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以《诗经·王风·黍离》教学为例[J]. 人文之友,2020(3):95.

[4]张洪平,张争艳. 高职“大学语文”课程融合课堂思政实施策略及误区防范——以高职教材孙昕光版《大学语文》为例[J]. 文教资料,2021(26):112-115.

[5]张行健. 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研究 ——以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为例[J]. 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3(3):66-68.

[6]蔡佳乐. 浅谈“课程思政”背景下高职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以贵州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赢未来,2021(31):101-103.

[7]张广东,李培培. 课程思政视域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以保定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 文渊(中学版),2020(9):274-275.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课程思政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