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改革研究

2023-07-30 11:22陈松吕富锁
文教资料 2023年7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教学改革

陈松 吕富锁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民族地区高校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着力推进立德树人,从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深化思政课守正创新、推进课程思政三个方面进行,探析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改革的实现路径,才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保障。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 思想政治理论课 立德树人 教学改革

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是解决在校学生人生之问、价值之问、职业之问等一系列人生诸多问题的必由之路。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是当下教学改革所关注的重要领域,既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也具有对民族地区学生进行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特殊性。本文通过体制机制、教育资源、师资队伍建设的视角,展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现实意义,通过时代特征、民族特色、学生特点寻求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涵式发展的路径。

一、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夯实立德树人固本工程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突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思政课教师在授课时要结合国内国际形势,向青年大学生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课上,教师要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培育和树立当代青年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突出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引导大学生认真学习改革开放史,促使大学生从学习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了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汲取智慧、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好声音,让高校大学生认识到生逢盛世、重任在肩,要旗帜鲜明、理直气壮地讲党的领导科学性、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性,增强“四个自信”;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课堂,尤其是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思政教材、进思政课堂、进学生头脑,努力做好“三进工作”,切实帮助学生深学笃用、坚定信念,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服务人民、报效祖国;坚持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的原则,要将国际、国内的社会热点和时政要点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的书本教学,用正面案例引导学生的心理认同、思想认同、价值认同,使“中国好声音”同频共振,夯实立德树人固本工程。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体现地方民族特色

由于民族地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占比高,语言、宗教、文化、习俗与汉族学生差异较大,生活习惯不同,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相应增加。因此,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要突出民族特色。[2]

第一,思政课要突出民族政策。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思政课教师要充分学习民族政策,认真了解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情况,打破传统“一刀切”教学模式,向不同层次、不同民族的学生讲解好民族政策,引导少数民族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主义观,充分发挥思政课教学课堂在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和价值引领作用。第二,思政课教学要尊重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及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地制定课堂教学、课后作业等教学方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第三,要有针对性“补课”。受家庭教育和经济条件的影响,部分学生存在自信心不足、学习动力不够等情况,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生不掉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有必要在基础知识上给他们“补课”,从而达到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效果。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课本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不局限于教材课本,思政课教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好思政课教学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内容。[3]

首先,要善于运用新媒体思政课教学资源。思政课教师要充分运用网络精品课程、学习强国等平台的思政课教学资源,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实现线上和线下教学融合发展,提高青年大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育人功能。其次,积极用好红色资源。教师要充分挖掘革命圣地、文化博物馆、历史遗迹等地方红色资源,打造红色课堂,在清明节、国家公祭日、烈士纪念日等时间节点带领大学生走出去,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大学生的感悟和体会,引导大学生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后,善于发现和用好时政热点。民族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具有家国情怀,关心国家大事和国际形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成就中彰显理论自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定历史自信,将时事政治与课本教材内容有机融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时政热点,倾听学生的看法和见解,做好正向引导和总结点播,把理论讲清、把道理讲透,促使思政课教学取得时效。

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守正创新,提升立德树人教学实效

(一)注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落实教学大纲、教学目标,又要因人制宜、因材施教;教学应尽量采用小班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兼顾专题授课和章节授课,改进语言风格,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语言过于学术化,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接地气的话语回应学生,用科学的理论来诠释大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用真理的强大力量吸引学生、打动学生、引导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多运用提问式、互动式、情景教学式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大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加强师生对话,让大学生既當受众又当主角,实现师生思想碰撞、情感沟通,在自由讨论、互动交流中促使教学内容入脑入心,在不断启发中促使大学生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让大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厚植为国为民的高尚情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在学思用知信行上下功夫,拧紧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总开关”,不断用思政基因去教育学生、启迪学生、感化学生、鼓舞学生,为做好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激发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

(二)注重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用好教材、教案及多媒体课件的同时,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适应互联网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需要,树立起“思政课+互联网”的教学理念,主动探索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模式,积极开设网课、微课,慕课、翻转课堂,实现与学生“面对面”“键对键”地交流,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有情怀,更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需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用好“学习强国”网络平台,进一步传播正能量,加强思想淬炼;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及时回应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焦点和深层次问题,反对各种错误观点和思潮,传播主流意识形态,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

(三)注重理论教学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相结合

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将校内教学小课堂与社会实践大课堂结合起来,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真理,互为弥补、相得益彰。抓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既要在教学小课堂中讲授政治理论,解答大学生思想疑惑、祛除心头迷雾,又要在社会实践大课堂中帮助大学生丰富阅历、磨砺意志、增强才干。

一是成立思政社团组织,配合思政课教师组织大学生观看红色电影、纪录片,开展思政知识抢答赛、思政主题演讲赛、思政观点辩论赛、思政主题征文大赛等系列思政课实践活动,加深大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理解,促使大学生学以致用。二是思政课教师应组织大学生参观烈士纪念馆等,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利用大学生“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活动等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工厂车间、社区军营、田间地头等生产生活一线,深入改革开放最前沿和乡村振兴主战场认识国情、省情,体验新时代的巨大变化,感悟创新性理论的实践伟力。三是发挥身边“时代楷模”和“脱贫攻坚群英谱”等先进典型的引领作用,教育大学生立鸿鹄志、争当时代新人,做可堪大用、能担重任之人,全面夯实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

(四)注重线下线上理论教学考核和社会实践教学考核相结合

民族地区高校应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成绩考核机制,构建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

一是对大学生上课出勤、课堂与思政课教师互动、分组讨论等课堂参与情况进行考核,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团队意识和现场反映、思维能力。二是对线上课前预习作业完成、课中讨论作业完成及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培养大学生的自觉意识、规矩意识,培养大学生学习态度、情感、分析、判断的能力。三是对大学生参与思政知识抢答赛、思政主题演讲赛、思政观点辩论赛、思政主题征文赛等系列思政课实践活动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培养大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四是对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学雷锋等社会实践活动的表现情况进行考核,培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拼搏奋斗精神。五是对大学生进行期末思政课开卷或闭卷考试,了解大学生对本学期思政课重点知识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高校通过上述各项考核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理论知识真正落实在大学生的思想上、行动上,在实践教学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觉悟和政治理论水平,做到知行合一,逐渐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4],着力提升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实效。

三、坚持育人为本教育理念,积极推进“课程思政”

(一)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改革机制

民族地区高校应紧紧围绕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的目标和要求,建立健全“课程思政”改革机制,实现“三全育人”。首先,理念贯彻。民族地区高校应充分认识做好课程思政工作的重要意义,把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与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结合起来,从讲政治、讲大局出发,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准确把握“课程思政”育人工作方法。其次,部门统筹。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一把手”工程,完善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主抓、职能部门组织、相关部门联动、各教学单位实施、班级配合、班主任(辅导员)落实、教职工参与的改革工作联动机制,层层落实责任,提升“课程思政”质量。最后,制度建设。学校要明确责任制度,对各类专业课程思政授课情况进行严格引导、督促和考核,确保课程思政能够协同高效运转。同时建立教师课程思政激励考核制度,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考评体系中,通过“晾晒比促”加大课程思政工作绩效奖励力度,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提高专业课教师的思政育人意识。

(二)着力推进“课程思政”教师队伍建设

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课教师是“课程思政”的执行者,教师队伍的素质关系到“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一方面,要提升专业课教师队伍的“思政能力”,马列主义教研室要领学,骨干专业教师要比学,广大教师要互学。建立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和优胜劣汰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激发教师潜能,健全“进、管、出”工作机制,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培养提升现有教师“课程思政”水平;建设“课程思政”工作导师制,根据双向选择原则,为专业课青年教师配备“导师”或建立专业学科“课程思政”指导小组,引导专业课青年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学习理念,指导专业课青年教师制定学习计划和课程思政设计方案,帮助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创新“课程思政”能力培训模式,实行多维度、立体式的培训方式体系,强化培训的基础性和适应性,注重因材施教,實施分级、分类、分流培训,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要构建专业课与思政课交流互通的平台,加大学科之间的交叉研究。高等学校课程思政的教育资源主要从专业课人文社科知识中进行挖掘,必须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教育联系。依托高等学校“智慧校园”建设,搭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共享和网络交流学习平台,积极推进优质“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扩大覆盖面提升实践考核标准,丰富提高“课程思政”的策略性和实效性。

(三)充分挖掘专业课中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

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必须充分、有效挖掘民族地区高校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一是从挖掘专业课程文化背景着手,在专业课程教学资源设计上融入浓浓的民族人文情怀。如在给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授课时,该专业课教师可以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谈历史、谈人物、谈思想,突出亲和力、针对性,从思想上、文化上对学生进行引领,打通现实与历史的沟通渠道,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专业素养。二是挖掘专业领域的名人逸事作为课程思政元素。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通过查阅史志、历史著作挖掘定位准、主线清的知名人物及其事件作为激发学生刻苦学习、努力钻研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如电子商务专业课教师可引入著名企业的创业史,教育青年大学生要团结协作、共克时艰,提升职业素养。三是从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着手,将课程思政作为民族地区高校培养人才的办学特色。如护理专业课教师围绕创新创业观念和精神,在老年护理学课程中介绍我国老龄化和慢性病康复现状、国内外养老院和护理院的需求与运营现状、养老事业的前景等情况,鼓励学生进一步去探索养老创业。[5]此外,民族地区高校要通过培养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社会实践、实习实训等教学活动中,强化资助育人、就业育人;通过创办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深化课堂之间的衔接;通过积极推进优质“课程思政”项目建设,扩大覆盖面,提升实践考核标准,提高“课程思政”的策略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耿进昂.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J]. 时代报告,2017(20):63-64.

[2] 赵月峰.民族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問题及对策[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124-129.

[3] 张小鹏. 关于“微时代”背景下加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建设的思考[J].西部素质教育,2020(21):40-41.

[4] 万泽民,徐定高.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路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3(5):138-139.

[5] 张青,欧阳艳琼.护理职业生涯发展与创新创业[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8:11.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教学改革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