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保护与生态公益林补偿机制的探讨
——以独山县都柳江源泥炭藓沼泽湿地为例

2023-07-31 11:53谭开伟黄煜光张小丽莫小琪何蒸蒸
花卉 2023年14期
关键词:泥炭沼泽保护区

谭开伟,黄煜光,张小丽,莫小琪,何蒸蒸

(独山县林业局,贵州 黔南 558200)

0 引言

独山都柳江源地区为我县经济相对贫困地区,同时也是以水源涵养为特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该地区为高山台地中亚热带泥炭藓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峡谷喀斯特次生林生态系统混合地区,被赋予生态保护重任,但因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办法的限制和地区的长期贫困,很难单独承担此重任。同时该地区摆脱贫困的愿望又非常强烈,往往寻求短期、粗放式的发展,因而导致生态保护与发展的矛盾突出。这就需要建立一种补偿机制,除了对峡谷喀斯特次生林生态系统进行生态补偿外,对高山台地中亚热带泥炭藓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的补偿也迫在眉睫中。泥炭藓湿地的间接经济价值远远大于直接经济价值,特别是营养物质循环、制氧固碳的生态价值很高。在调节气候方面,通过湿地及湿地植物的水分循环和大气组分的改变调节局部地区的温度、湿度和降水状况,调节区域内的风、温度、湿度等气候要素,从而减轻干旱、风沙、冻灾、土壤沙化过程,防止土壤养分流失,改善土壤状况。在保水净水方面,泥炭藓可以使水去藻60%,水经藓层过滤后为Ⅰ类水质。都柳江源泥炭藓湿地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第二大支流、都柳江的发源地,其下游是广州省和香港地区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是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命脉,维持下游地区生态平衡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所以直接对泥炭藓的开采是一种短视行为,当地政府部门应通过科学合理的途径加强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之路,实现一种可持续的方式保护好该地区的生态环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补偿机制建议[1]。

1 都柳江源生态补偿机制的环境学基础

都柳江源保护区属贵州高原苗岭以南向广西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属黔中山原岩溶丘原地区。其地理地形有著名的独山泥盆纪——石炭纪标准地层剖面,发育完整、出露完好、研究程度较高、各种地质现象和反映时空观念、环境因素、生物进化的生物化石丰富等。由于保护区箱状背斜的地质构造特征,使保护区较四周地形突起,形成突出部较周边地区高出310~490m 的突出平台地,并相对宽阔平缓,地势北高南低,而中部又高于东西两侧。最高海拔为1628m,最低海拔500m。保护区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温15℃,极端最高气温35.5℃,极端最低气温零下4.0℃,年均日照时数1287h,无霜期270~290d,年均降雨量1273mm,相对湿度80%。有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雨热同季的特点。

从环境学的角度来看,都柳江源生态补偿机制要着重考虑:①都柳江源峡谷喀斯特次生林生态系统形成原因。②都柳江源峡谷喀斯特次生林生态系统与都柳江源高山台地中亚热带泥炭藓沼泽湿地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③都柳江源高山台地中亚热带泥炭藓沼泽湿地的环境能力。根据以上因素,确定我县都柳江源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2 建立都柳江源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环境学解释

独山县都柳江源地区基岩为石英山岩,土层厚度为20~60cm,地形地貌简单,不易于蓄水,而本地区优良的生态系统基于大草山、205、大风坪、大坪坡等高山台地中亚热带泥炭藓沼泽湿地的蓄水功能,常年四季源源不断地向四周渗透才能让峡谷两岸的峡谷喀斯特次生林得以生存,而正是有了周围峡谷喀斯特次生林形成的独特小气候条件,使得这一地区的降雨量,雨雾天气增多,对高山台地中亚热带泥炭藓沼泽湿地提供更多的水份,形成良好的循环生态系统。根据独山县种质资源调查及历史记载,都柳江源有国家二级以上及省级保护珍稀植物: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伯乐树(Bretschneidara sinensis Hemsi)、南方红豆杉(Chinese yew)(图1)、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 Diels et Hand)等40 种以上,国家二级保护蕨类金毛狗(Cibotium barometz),国家二类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大鲵(Andrias davidianus),国家二类保护野生动物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名贵中药材野生真菌虫草:金蝉花(Paecilomyces cicadae (Miquel.) Samson)(图2)等。

图1 南方红豆杉

图2 金蝉花

3 建立都柳江源高山台地中亚热带泥炭藓沼泽湿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都柳江源属于亚高山石英岩组成,后因地质变动,形成断裂高山峡谷地形,于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亚高山湿地景观。由于条件特别,加之人口稀少,使这里成为许多物种、乃至生态系统的避难所。

目前,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为适合区划条件的有疏林地、灌木林地,而都柳江源高山台地中亚热带泥炭藓沼泽湿地在林业区划上区划为荒山,因此,把都柳江源高山台地中亚热带泥炭藓沼泽湿地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更有利于其在保护周围都柳江源峡谷喀斯特次生林生态系统,对提供原料和水资源,维持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以及涵养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污染调节气候、补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为此,在确定生态补偿政策的过程中,应明确生态公益林建设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并结合实际情况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及推广政府赎买试点。同时对于当地的发展,可从以下3 种形式中选择。

3.1 加大发展林下经济的力度

林下经济是指在不砍伐树木的情况下,将林地资源、森林资源以及沼泽和湿地的特殊自然条件充分利用起来,大力发展种植、养殖、采集、旅游和保健等。适当利用方法,以丰富经济活动。站在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角度,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可以保护森林生态系统,而且还可以促进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2]。

3.2 基于林业碳汇交易的市场生态补偿

近几年,全球气候变化趋势日益严峻,碳排放交易市场已经成为重要的未来发展方向。在进行市场碳交易过程中,森林碳汇与林业碳汇是主要内容。这也是市场为生态公益林提供补偿的有效渠道之一。

3.3 科学布局

充分利用柳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特有的景观资源,发展森林康养、森林生态旅游业。

4 建立都柳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议

4.1 建立健全管理机构

各级领导对保护区的管理工作要引起重视,建立健全保护区管理机构,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和管理设备,安排管理资金,保证顺利开展管理工作。

4.2 定位准确,保护为主

一定要将保护放在首位,对不符合保护区规划的建设项目要进行取缔关闭,不能以牺牲生态去获取经济利益,严格执行《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和相关法律法规,对破坏保护区资源的行为,要予以严厉打击。

4.3 加大生态补偿机制资金兑现力度,试行政府赎买

建议对保护区内森林资源加大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兑现标准,提高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政府赎买试点。

4.4 加大科研及科普资金投入,提升保护价值和公众参与度

建议加大资金投入,聘请各方面专家,对保护区内开展各项林业科研工作,从而提升保护区在生态保护上的价值。同时加大科普宣传力度,在电视、广播、报纸、软媒体上广泛宣传,提高公众对保护区保护工作的参与度。

5 建设都柳江源自然保护区缓冲区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的建议

5.1 有效利用,合理规划

充分利用柳江源自然保护区森林特有的景观资源,发展森林康养、森林生态旅游业。保护区森林景观资源丰富,分布集中,该区域植被保存较好,山、水、林、云相映变幻,景象万千,季相变化明显,景观奇异,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因此,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合理规划建设,早日发挥效益。

5.2 坚持生态优先、可持续发展原则

认真贯彻执行“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基本方针。严格保护好各类风景资源。保持自然风貌和自然特色,在风景资源不受损害的前提下,开发区内景观资源,建立适合现代需求的观赏游憩项目。充分发挥区内的生态效益、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区多种资源和森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3]。

5.3 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统一规划的原则

在森林度假区内,要对自身的地理、地利和景观特色有全面的认识,因地制宜,并且要加强全局观念,进行科学地功能分区,健全管理体制,正确处理和协调各细部分区的相互关系。把森林度假区与旅游网络相结合,总体兼顾,协同发展,在总体规划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的指导下,合理、有序地展开。

5.4 突出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的生态文化特色主题

利用良好的自然条件,相对周边特有的凉爽气候,形成景观资源的“错位竞争”优势,规划和完善森林康养、森林旅游硬件设施,大力开发森林旅游、体育休闲、疗养度假等产品,提高森林宾馆、酒店等食宿环境条件和服务质量,使游客能最大限度地在舒适的环境中亲近自然、享受自然。

5.5 区域协调与产业互动原则

协调区域内的人与自然以及资源各要素之间配置的空间关系和时间进度,使其整个系统正常、稳定、有效的运转。从综合角度出发,建立一个各行业协调发展的平台,使旅游、生产、经营、居民生活、资源保护等协调发展;在保护的前提下,在一定区域及环境容量允许范围内,进行合理开发建设,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风景空间体系,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4]。

5.6 分区控制与突出特色

保护区资源类形丰富,用地条件多样。为了保护区协调发展,在建设和管理上实行分区控制,依据风景游览、设施建设、农林生产经营和自然生态不同的主体职能,在用地上相对明确分区,制定各种不同的保护、利用、开发、管理政策,以此作为一系列规划措施的依据,使主体突出,相互协调,整体完整,各具特色,保证全区有序,永续运转。

5.7 扩充游览腹地与丰富旅游项目

对游赏内容的开发,要以客源市场及旅游业发展趋势研究为基础,结合森林景区实际情况开发与之相适应的游赏产品,丰富游览项目。应特别重视塑造对民俗风情游和森林旅游等特色打造,行成良好形象和独特的、有市场影响力的品牌性产品[5]。

6 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都柳江源高山台地中亚热带泥炭藓沼泽湿地生态补偿意义重大,能提高周围物种生态的多样性保护,利于该地区湿地—森林之间的良性生态循环。目前正在大力实施生态效益补偿的项目建设,应优先考虑对这一特殊类型的地类进行补偿并提高补偿标准及推广政府赎买试点,并在不影响保护区总体状况下,合理规划适当开发,以能实现一定的经济效益带动当地群众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泥炭沼泽保护区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污泥炭的制备及其在典型行业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超微粉碎泥炭发酵产生物甲烷的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泥炭产业发展的观察与思考
帮女儿走出“嫉妒沼泽”
如何保护好兴隆山保护区内的马麝
沼泽时代
主流媒体聚焦泥炭产业发展
Passage Sev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