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困境与对策

2023-08-02 11:44赵利娟
甘肃教育 2023年11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赵利娟

【摘要】基础教育变革创新对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在教学实践中的落实提出了挑战。当前,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教学方式表层化、教学目标模糊化、教学环节断裂化等问题,严重影响对学生进行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历史教师通过巧用教学方法、调整教学目标、完善教学环节等,可以进一步落实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工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历史;立德树人;链状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3)11—0078—05

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是新时代新征程下我国基础教育变革创新的关键。由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这五个方面构成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历史“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对塑造学生正确的历史认知,培育其历史使命感具有重要意义。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依据,全方位考察高中历史教学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方面存在的困境,探索培育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对策,有利于发挥高中历史教学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的独特育人价值。

一、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的内涵及价值旨向

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切入点,可以管窥当下基础教育变革对高中历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有利于深入探究发挥高中历史教学独特的育人价值。

1.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深刻内涵。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五个方面,体现出鲜明的历史学科特征。具体而言,唯物史观要求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及其背后的深刻动因具有清晰认知,并学以致用,将唯物史观作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时空观念要求学生认识到历史事件与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刻关联,并具备相应的联系特定时空分析历史事件的思想观念与分析能力;史料实证要求学生能够在历史学习中了解到史料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力争通过历史学科的学习培育学生的实证精神;历史解释是检验学生正确历史观的关键因素,要求教育者既要做到以真实史料为基础,又要具备对历史事物作出客观评价的历史思维能力,使学生在对历史学科形成基本认知的基础上具备叙述历史的能力;家国情怀要求教育者发掘如何在历史教学中贯穿人文情怀,使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趋势的过程中,培育爱国主义精神。

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历史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环环相扣、紧密联系、缺一不可。其中,唯物史观强调以哲学视角纵观历史发展过程,探寻历史发展的深刻规律与背后动因,“是诸素养得以达成的理论保证”[2],是历史学科诸素养的核心;时空观念侧重历史事物与特定时空的深刻关联,展现着历史学科的独特思维方式,是培育诸素养的基本途径;史料实证注重历史研究过程中前期史料的收集、整理与辨析,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基本要素;历史解释强调对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判断和客观评价,是诸素养中对学生历史思维能力要求的具体体现;家国情怀是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自然形成的爱国主义情怀与民族自豪感,是历史学科诸素养中的价值旨向。高中历史教学正是在这五个核心素养的相互作用、彼此联系中,逐步实现教育立德树人的最高目标。

2.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旨向。“核心素养导向对时代新人的形象刻画,从抽象的人转向具体情境中的人、从面面俱到转向关键要素、从即时效应转向持久价值。”[3]由此可知,核心素养注重对学生关键能力的重点培育与必备品格的持久影响,旨在走出学科教学的思维定式,为学生塑造更加深远、持久的品格与能力。因此,核心素养视域下的高中历史教学,不能仅站在学科的角度将历史看作静态的、客体化的学科知识,而是要挖掘知识背后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形成相应的品格与能力。

培育历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需要厘清核心素养与学科知识之间的关系。学科知识是学生理解、掌握一门学科的必备要素,学科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收获的学习能力与品德修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一旦脱离了学科知识,就成了无源之水;学科知识的讲授一旦缺少了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引领,便成了无帆之船。“若以灌输和训练的方式教授知识,知识的积累反而会导致素养的衰减甚至泯灭。”[4]须知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是建立在学生内生的学习动力之上的。因此,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活动既要全面覆盖学科知识,也要挖掘出学科知识背后的价值旨向,通过教学环节的设计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内生动力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随着新发展阶段對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的新要求和新课改在高中教育阶段的逐步推进,高中历史学科的教学迫切需要打破传统教育观念的局限,实现向“素养本位”的价值跃升。教育者只有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引领下找准教学方向、整合教学内容、完善教学环节,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育人价值,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二、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的现实困境

学科核心素养作为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对课堂教学起着首要的价值引领作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仍然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阻碍了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1.教学方式表层化,缺乏对学科特点的深度融合。历史学科需要学生实现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呈现与理性评判,涉及对一连串历史事件因果关系的脉络梳理,厘清历史事物与社会历史条件的关系。教师通过使用富于学科特点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学生在形成对历史学科科学认知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具备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当前历史教学实践中,部分教师仍然只是针对知识点进行灌输,缺乏对历史学科特点的深度融合,导致学生对历史学科的科学、完整认知难以建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更是无从谈起。

具体而言,教学方式表层化主要由三种原因造成。其一,历史教师缺乏对教学主题的深入研究。以“五四运动”为例,部分教师只关注根据考纲所提取出的五四运动的导火索、历史意义等考试重难点内容,却忽略了对其背后蕴含的家国情怀和社会历史条件的深层探究。这种教学方式看似是在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点,实则是对历史脉络的表层化梳理。在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式的引导下,学生自然也只会将学习重点集中在对知识点的刻板背诵上,根本谈不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其二,教师对图像史料等情景教学工具的忽视。图像史料作为重要的史料资源,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等鲜明特征,在时空观念核心素养的培育中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当前图像史料在历史课堂中的缺位,将课堂教学局限于课本上的文字知识,严重限制了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同时,部分历史教师仅将图像史料的运用作为教学内容的点缀,与课堂主题的关联性不强,也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三,教师对史料实证教学方法的忽视。只有教师充分整合当地历史资源,将之融入史料实证的日常培育工作中,才能有效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体系化、多层次的认知。

2.教学目标模糊,弱化了历史学科的育人作用。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最终目标,对历史教学起着价值统领的重要作用,与学生的家国情怀核心素养的培育息息相关。高中历史课程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双重传承价值,为青年学生铭记历史、珍惜当下、感知未来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教师如果能将课程内容加以有效利用,对提升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国家认同感有着显著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的特点进行对比。通过对西周、秦朝、元朝的纵向比较,使学生在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同时,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我国古代较为发达的政治文明,进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

基础教育改革背景下,造成历史学科育人价值弱化的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教师对教育目标的认知不清。应试教育的思维模式的固化,致使多数教师只关注学生分数的提高,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成为空谈。第二,教师对教学目标的重视程度不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与价值旨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史,是培育学生家国情怀、塑造学生优良品格的最佳资源宝库,部分历史教师却没有发挥出其本应具有的强大作用,使生动的历史事件成了枯燥的文字叙述。第三,教师对渗透教学的落实不够。在纵向上,了解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在横向上,比较中西方的不同之处,是让学生通过历史学习深化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趋势的认识,拓宽其国际视野,形成开放意识的重要渠道。然而,部分历史教师却忽视了历史学科在培育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先天优势,缺少在宏观的时空框架下引导学生认识历史、感受历史这一重要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难以养成。

3.教学环节断裂,缺乏对课程体系的系统整合。历史学科的知识体系是一个宏观与微观兼具、点线面同构的立体式网络,是纵向的历史脉络与横向的历史事件的交叉群组。学生的时空观念等核心素养正是在历史知识的串联中得以建构起来的。因此,历史教师通过教学环节的有效衔接来对新旧知识进行串联十分必要。但在当下的历史课堂中,多数教师受课时等所限,教学内容多只集中于某节课的重难点内容,缺少对旧知识的回顾与新知识的串联,使得教学环节断裂。以“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的具体内容为例,教师只有在讲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具体的历史事件时对其进行及时详细地串联,才能使学生真正体悟到“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感受“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的完整过程。然而,当前部分教师分散化的教学环节编排,打乱了原有课程体系的系统化整合,导致学生对历史脉络的梳理难以完成,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核心素养的培育失去了根基。

高中历史课堂对教学内容系统整合的缺失,由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造成。在客观上,课前温习旧知识,课后梳理新旧知识等教学环节受课时所限无法开展,影响了对课程体系的内容整合。高中历史课程涉及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这三部分内容,知识点密度大、课程体系庞杂,教师要在有限的课时內完成教学活动,教学任务非常沉重。因此,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对历史学科知识体系的纵向串联与横向比较,对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课时整体编排等能力构成挑战。在主观上,设计一套全面覆盖课程体系、紧密衔接新旧知识的教学环节,是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的一大考验。在教学理念上,部分历史教师忽视了对历史脉络的梳理这一环节,课堂上多是对零散知识点的讲授,在主观上将历史知识拆分为散乱、不成系统的知识点,削弱了学生对整体历史脉络的把握。在教学方法上,尽管越来越多的历史教师通过画历史时间轴等方式进行纵向的历史脉络梳理,但有部分教师忽视了对横向历史事件的把握与比较,进而导致学生难以感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对史事的重大影响,时空观念、唯物史观等重要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难以达成。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历史教学的优化策略

1.巧用教学方法,因势利导。巧用教学方法是指综合考虑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两方面,充分结合历史学科特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达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第一,情境教学法。教师可结合授课主题营造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播放、学生角色扮演等方式实现历史事件在课堂上的情景再现,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实现“体验—情动—理解—内化”的价值跃升,进而以学生的内生动力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第二,组间学习法。虽然高中生本身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学习能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个体差异,学生接收与掌握知识的程度不同,最终会影响课堂的整体效果。因此,可以借助组间学习法进行知识交流与提升,以小组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学习能力等的差异为依据,科学设计历史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根据教学主题收集相关资料,使学生在教师的有序引导下主动思考、主动学习。

第三,史料教学法。“史料教学是一种最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质、体现历史学科思想方法的教学理念,对于提高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5]史料教学既是学习历史的独特方法,也是历史教学的必备要素。教师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史料后,可根据目前阶段学生的能力水平,布置科学的课堂任务,通过实践探究推动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历史学习潜能,培育其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

2.调整教学目标,实施“素养本位”的历史教学。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师从三维目标扩展到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要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将核心素养培育作为教学环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核心素养培育对学生成才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为青年一代健康成长指明了方向。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在学校教育阶段发展青年一代综合素质的关键一环。

其次,教师要完整准确把握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内涵及其具体表现,认识到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既要懂得通过适合的教学环节、教学方法重点培养某一方面的核心素养,又要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和设计,避免将其机械分离。

再次,教师要全面落实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性教学,在历史课程整体目标及课堂教学、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课程考核等各个方面加强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教育,通过增强“教—学—测—审—评”的合力,实现对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自主发展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最后,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注重体现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具体实操等特点,在不同地区、不同学段、不同标准中逐步实现教学目标,切不可急于求成。

3.完善教学环节,确保课程体系的全方位落实。在基础教育改革日趋深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求高中历史教师充分结合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旨向,及时弥补现存的教学环节漏洞,使历史教学在全面覆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发挥出“1+1>2”的实际教学效果。

首先,要完善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教”,学生“学”,考试“测”三个环节通常就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然而,仅仅依靠这三个教学环节,会导致教师讲授过的旧知识与学生刚刚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缺少完整有效的串联,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的学业水平缺少及时有效的反思与评估。因此,当前的历史课堂迫切需要引入“教—学—测—审—评”这一完整教学链,通过对“审”“评”这两个关键教学环节的强调,推动教师的课后反思与学生的实时反馈,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活动与学生个人需要的匹配程度,在教学活动与学生需求良性互动的基础上,实现高指向性、高可行性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工作。

其次,要弥补各个环节的漏洞。在历史课堂中,尽管多数教师或多或少涉及“教-学-测-审-评”的各个环节,但是教学效果仍然不佳,关键就在于其忽视了各个环节的必备要素。具体来讲,问题互动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引擎,合作探究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综合全面是平时“测”验的基本标准,师生反思是“审”视教学的必备要素,“素养本位”是教学“评”估的价值追求。只有以此为标准,才能跳出形式主义的窠臼,以全方位、高标准的教学环节推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落到实处。

最后,要实现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教—学—测—审—评”并不是相互独立的教学环节,而是环环相扣、相辅相成的链状闭环教学模式。因此,针对实际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所出现的问题,教师要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基准进行实时反馈与及时改进。针对某些在各个环节都存在的共性问题,教师有必要结合该问题在各个环节的具体表现,对教、学、测、审、评这一完整的教学链进行整体的动态调整,进而发挥出“教—学—测—审—评”的实际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01-06.

[2]徐蓝.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问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7(10):25-34.

[3]柳夕浪.核心素养导向意味着什么?——教学改革热点问题透视之四[J].人民教育,2022(07):30-33.

[4]杨玉琴,倪娟.学科核心素养视域下的教學目标:科学研制与准确表达[J].化学教学,2019(03):03-07.

[5]何成刚,沈为慧.史学阅读与史料教学[J].历史教学(上半月刊),2016(11):03-11.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基于‘教—学—测—审—评链状教学法培育高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模式与路径探析”的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0381)

编辑:陈静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高中历史核心素养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