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思共融”:助推学生数学学习力进阶

2023-08-07 04:53程微微
江西教育C 2023年7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

程微微

—“做思共生、以做促思”,强化学生数学学习力—               策划   本刊编辑部                  主持人   吴加丽

“做思共生”“做思共融”的数学教学强调将趣味性的“做”和有意义、有价值的“思”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做”与“思”的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形成学习能力,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本期,本刊编辑部策划了“做思共生”教育理念专题,展示了当前优秀教师的教研成果,以期为数学学科教学改革与创新提供经验。

摘   要: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身心在场”是“做思共融”的教学基点,“知行合一”是“做思共融”的教学关键,“用辨统一”是“做思共融”的教学归宿。“做”是“思”的基础,“思”是“做”的支撑。“做思共融”的数学教学往往始于“手脑”、成于“互促”、现于“身心”、统于“共生”。“做思共融”的数学教学,不仅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还能挖掘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关键词:小学数学   “做思共融”   “學习力进阶”

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种融合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操作等诸多认知在内的综合性活动,既指向学生的“思动”“心动”,也指向学生的“身动”“行动”。“以做促思、以思导做、做思共生、做思共融”是学生数学学习的应然状态。“做思共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助推学生的数学学习力不断进阶。

一、“身心在场”:“做思共融”的教学基点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做思共融”的数学学习,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学生的“身心”要同时在场。具身认知理论认为,学生的心智根植于学生的身体,学生的认知是学生与环境交互作用的产物。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具身认知经验,提升学生的探究品质,让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做。“做思共生”就是要让学生的“做”与“思”相互对接、相互转化、相互促进。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是一种“颈部以上”的教学,注重学生的“思”,却忽视了学生的感受与体验。“做思共融”的教学不仅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还注重引导学生的“做”。通过“做思共融”,学生建构、创造出来的数学知识才是有意义、有价值、有生命力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数学知识的发生与发展的过程,要为学生建构一种“身心在场”的情境。比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认识”时,很多教师都喜欢展示标准的圆柱与圆锥,引导学生进行观察。这样一种浅表性的观察并不能将学生带入“做思共融”的现场。如果教师引导学生动手“做圆柱”“做圆锥”,那么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入场”“进场”“在场”。置身于“做思交融”的情境之中,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操作、建构、创造。在“做”的过程中,学生就会发现“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一个长方形”“长方形可以围成圆柱的侧面”“圆锥的侧面展开是一个扇形”,等等。

“身心共同在场”是学生“做思共融”的前提,如果学生的身体缺场或者思维离场,那么学生的“做思”就既无法互动,也无法“共融”。“身心在场”,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的生命“在场”。

二、知行合一:“做思共融”的教学关键

“做思共融”的数学教学观认为,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是认知的过程,还是实践的过程。知行合一是“做思共融”教学的关键,“做”是学生“思”的前提与条件,而“思”是学生“做”的前提与保障。“知行合一”倡导学生“在做中思”“在思中学”“在学中创”。“做思共融”既是一种教学策略与教学方式,也是一种教学观念与教学思想。

“做思共融”要从数学学科本体性知识出发,从学生的具体学情出发,要求教师处理好学生的“做”与“思”的关系,处理好学生的“手”与“脑”的关系,让学生的心智与操作技能紧密结合,进而促进学生手脑协同的发展。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很多教师都喜欢引导学生探究,学生往往会追求所谓的“探究效率”和“学习效率”。由于“三角形的内角和”属于“超验性”知识,而学生采用的是一种“经验性探究”的方法,导致学生对这种有着内在冲突的探究半信半疑。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内角和”,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学生独立思考与探究的时空。然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就会放开手脚、想方设法地进行验证。如此,学生就会创造出多元化的“验证法”(如“折角法”“撕角拼角法”“旋转小棒法”“作平行线移角法”“帕斯卡法”等),就会通过自己的智力活动得出结论,即“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知行合一”是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教学观点和主张,“事情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通过“知行合一”的教学,学生能够抵达“做思共融”的学习境界。

三、“用辨统一”:“做思共融”的教学归宿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而“做思共融”的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辨,还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数学知识。“用辨统一”是“做思共融”的教学归宿。对学生来说,数学知识不仅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还能在生活中处处找到数学学科知识的影子。

在“做思共融”的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做”与“思”,把握数学学科知识的本质与关联;要引导学生做好数学学科知识与生活实践的对接、转化;要创设“做思共融”的应用情境,唤醒、激活学生应用知识的欲望,让学生对知识应用产生浓厚的兴趣,深刻地感受、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意义和价值。比如,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笔者首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教室中表示同学的座位位置”。其次,在这个过程中,讲述勒内·笛卡尔发明直角坐标系的故事,让学生认识到“用列和行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必要性,并引导学生积极地应用。如“第5列第4行同学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第4行同学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第5列同学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行和列相等同学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全班同学的位置用数对怎样表示?”从具体与特殊到一般与抽象,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能力。最后,笔者将问题进行拓展与延伸:在空间中如何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引导学生的学习从平面走向立体、从二维走向三维,向数学学科更深处“漫溯”,为学生后续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等相关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借助“用辨统一”,可以充分地发挥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彰显“做思共融”的育人价值。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的“用”“思”富有逻辑性、顺序性、关系性,才能真正形成“手脑互助”“知行互动”“做思共融”的学习状态。

“做思共融”不仅是一种教学范式,还是一种教学理念。“做”是“思”的基础,“思”是“做”的支撑,“做”与“思”互为表里。在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做思共融”,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富有挑战性,让学生的思维、认知在“做思共融”的学习中不断进阶。

参考文献:

[1]苏冬梅.具身认知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范式探析[J].数学教学通讯,2020(34):56-57.

[2]刘贤虎.基于学习路径的“问题+”教学范式构建与实施[J].广东教育(综合版),2021(8):34-36.

[3]李艳.小学数学“做思共生”教学范式及路径探寻[J].小学数学教育,2022(8):65-67.

[4]郭仕红.提升学力的课堂教学范式建构[J].江苏教育研究,2021(Z5):54-57.◆(作者单位:江苏省连云港市云山小学)

猜你喜欢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生活化教学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影响探析
小学数学课堂选择生活情境的误区及对策
数学教学中的互动教学策略探究
数学课堂中实施生活化教学的研究
优化例题呈现方式夯实数学教学研究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