椒陵瑰宝话千年古城

2023-08-07 04:06李政新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11期

李政新

摘 要:文章对全椒馆藏文物精品进行了赏析,包括战国楚国金币、汉玉俑、汉蒲纹玉璧、汉谷纹玉璧、汉卷云纹玉璲、隋龙柄鸡首壶、宋青白釉执壶、宋青白釉熏炉(博山炉)和吴国对手迹。这些文物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对馆藏文物精品进行解读,会进一步丰富人们对全椒文化遗产的认识,促进文物保护和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全椒馆藏;文物赏析;文物精品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3.11.005

0 引言

全椒县位于安徽省东部,地处江淮之间,东邻南京,西接合肥,花山绵亘于北,滁河蜿蜒于南,山川秀丽,土地肥沃,自然条件十分优越。西汉初年已置县。其后,时为侯国,时为王国,时设州,时设县,间或分设两县。县名几经变更,至隋复名全椒。由于历史绵长,县邑古老,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古迹,诸如阜陵、丰乐、襄城等古城遗址,至今仍有迹可寻。至于墓葬,境内星罗棋布,汉至六朝墓葬尤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全椒县在农田水利建设中出土了大量文物,其中吴庄出土的石斧,堪与省馆藏品媲美。此外,西王镇出土的楚国金币,石庄汉墓出土的玉俑、玉璧,隋墓出土的青釉龙柄鸡首壶,宋元祐七年(1092)墓出土的青白釉执壶、青白釉瓷熏炉均为馆藏一级文物。

文物作为历史文明传承的载体,其身价不菲,不仅因其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科学信息,更因其不可再生而倍显珍贵。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因此,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不但是有形的载体,更是历史记忆的延伸,过往已烟消云散,唯有传承下来的“老东西”使昨天的记忆再现。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具有科学、艺术、研究价值的遗物,是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同时期的文物代表着各自不同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不同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我们研究历史、认识历史、追溯历史的最佳载体,因此,保护好文物,使其永续利用,才能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这些保存在库房里的文物鲜活起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此,拣选全椒馆藏馆藏文物进行解读,供大家赏析。

1 战国楚郢爰

战国楚郢爰(图1),楚国金币,1979年1月西王镇东刘自然村马仁瑞上交。爰金是一种特铸的黄金板,分10至20格不等,使用时按格切开。这枚战国楚郢爰就是一切开后的形制,长1.7厘米,宽1.5厘米,厚0.25厘米,重17克,呈长方形,扁平。币面略有凸起,印文面略有凹陷,钱文为“郢爰”两个字。“郢爰”是一种古代钱币名字,具有特定的含义和解释。郢,古地名,春秋时,楚文王建都于郢,故址在今湖北江陵西北纪南城,楚国都城屡有迁徙,凡迁至之地均称郢。爰是一种重量单位。因此,“郢爰”可以被理解为楚国国都所铸造的具有一定重量的钱币。

根据历史文献和学者的研究,“爰”在古代是一个常见的字,是重量单位。一些文献中将其写作“锾”,也有文献中写作“锊”,但实际上它们都是指六两的重量单位,可以视为同一个字的不同写法。古代的重量单位“爰”最初指的是黄铁,后来也用来指代铜币和黄金铸币,因为这些币的重量都是以“爰”为单位计量的。同时,由于黄金具有黄色的特点,“郢爰”作为黄金铸币的名称也是相符合的。在“郢爰”这个名字中,“爰”所代表的含义已经比较明确:它既与质地有关,表示着黄金这样的贵重材料;也作为重量单位,显示了货币的价值和规格。

2 汉玉俑

汉玉俑(图2),圆雕,1974年6月全椒县陈浅乡石庄汉墓出土。俑一对,一男一女,完整,均呈站立侍奉状,质地为羊脂白玉,雕像栩栩如生。男俑通高6.0厘米,宽2.4厘米,厚1.4厘米,重25克;女俑通高5.8厘米,宽1.9厘米,厚1.1厘米,重20克。俑是古代墓中陪葬用的偶人,材质通常有木、陶、石、瓷等。远古时实行人殉,当俑出现以后,这种残忍的陋习被废除,这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大进步。本文赏析的俑规格高,质地为玉质。

3 汉蒲纹玉璧

汉蒲纹玉璧(图3),1974年陈浅乡石庄汉墓发掘出土,青白色,有暗黄色斑,质地温润缜密,光泽柔和,器呈扁圆片状,内、外边缘处凸起,两面纹饰相同,均饰蒲纹。玉璧较为完整,直径18厘米,厚0.6厘米,重510克。

4 汉谷纹玉璧

汉谷纹玉璧(图4),1974年全椒县陈浅乡石庄汉墓发掘出土,直径约19厘米,厚0.7厘米,重545克。玉璧的形状为扁圆片状,青白色,表面散布着暗黄色的斑点,两面的纹饰相同,都是谷纹。谷纹是一种常见的古代装饰纹样,通过线条和凹凸刻划出纹饰,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细工艺。该玉璧保存完整,没有明显的破损或缺失。青白色玉质呈现出柔和的光泽,暗黄色斑点增添了其自然美感。整体形状扁圆而薄,給人一种精致的感觉。汉谷纹玉璧的出土为我们研究汉代玉器的制作及其装饰艺术提供了重要资料。

5 汉卷云纹玉璲(璏)

汉卷云纹玉璲(璏)(图5),1974年陈浅乡石庄汉墓出土,长8.7厘米,宽2.5厘米,厚0.45厘米,重50克。玉璲(璏)玉质细腻,呈长方体,颜色呈半透明状,表面上下沿各雕琢一凸起的线条,通体饰高浮雕卷云纹,刻工十分精细完美。背面有一长方形穿孔,可作为穿系之用。玉璲(璏)是嵌饰于剑鞘上的饰物,可穿系于腰带上,将剑固定于腰间。

6 隋龙柄鸡首壶

隋龙柄鸡首壶(图6),1985年出土于广平大陈隋墓,口径10.5厘米,底径13厘米,通高52.8厘米,重4755克。壶盘口四系,身瘦长,颈高,颈部有凸起弦纹两道,壶身有莲瓣纹饰,龙柄上端有龙头高出盘口,鸡头高昂雄壮,底部微向外撇,造型十分美观。壶的腹部破裂,经修复,基本完整。鸡首壶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也称“鸡头壶”“天鸡壶”,前侧贴有鸡首,另一侧带有提柄。早期的壶形制小,普通提柄,发展到隋代,形制逐渐增大,提柄演变为龙形。全椒出土的龙柄鸡首壶为目前国内最大。

7 宋歙砚

宋歙砚(图7),1986年6月出土于全椒县卜集乡西石宋墓,呈船形,长10.6厘米,宽7厘米,高1.7厘米,重205克。砚的前部阴刻三朵梅花和两片花叶,刻纹内还可见金色颜料的痕迹。宋歙砚被视为砚中珍品,具有独特的优点,如“磨之无声,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这意味着使用该砚磨墨时几乎无声,砚内可储存大量墨水而不会耗尽,同时在使用过程中也不会磨损毛笔。砚作为古代文人研墨的工具,是文字交流和书写的必备之物。砚由砚堂、砚池、砚额、砚岗、砚边等组成,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宋歙砚的出土,为研究宋代文化和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它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功能使其成为一件备受珍爱和重视的文物。

8 宋青白釉执壶

宋青白釉执壶(图8),1986年出土于卜集乡西石宋墓,口径7.4厘米,通高21.2厘米,重815克。壶直口、直颈、溜肩、胎薄、胎质坚细,一侧设管状流,对侧设扁形曲柄,柄上端附一小环,肩部柄、流间还设两个对称的叶片形竖耳,瓜棱鼓腹,底近平。釉色白中泛黄,青中泛白,白中显青,有透光感,灯光下呈半透明状。盖中间下凹并有花形堆塑,盖沿附一圈管形穿。颈、肩及腹近底部饰弦纹。壶盖稍残,壶身基本完整。

9 宋青白釉熏炉

宋青白釉熏炉(图9),1986年卜集乡西石宋墓发掘出土,口径13.6厘米,通高11.8厘米,重390克。器盖作博山状,有三层镂孔,下两层各五孔,盖底圆形、子口。炉底为六出花口宽平沿,沿部刻两周弦纹,斜直腹,平底,花瓣形圈足,釉晶莹透明。腹外壁贴塑四个浮雕的人面,足部饰一周莲瓣纹,圈足内有红褐色垫烧饼痕。

10 吴国对手迹

吴国对,字玉随,号默巖,清顺治戊戌探花,授编修,升国子司业,翰林院侍读,提督顺天学政,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儒林外史作者吴敬梓的曾祖。《全椒县志》对吴国对的评价:“才学优瞻,工诗赋,善书法,言论风采,为一时馆阁所推重。书法兼右军、松雪所长,碑版存者士人争拓之。”吴国对手迹(图10)是一件珍贵的文物,由汪东木先生捐赠。这幅手迹是横幅手卷形式,长157厘米,宽28厘米,采用宣纸作为质地。宣纸是中国传统的优质纸张,具有轻薄、透气和吸墨性好的特点。手迹经过精细的绫裱处理,以增强其保护和展示效果。绫裱是一种传统的装裱技艺,将宣纸与绫布相结合,使手迹更加牢固耐用,并且在展示时可以更好地展现其整体美感。手迹采用行书书体,行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书写风格,以流畅、豪放的笔画和简洁的结构著称。吴国对以行书書写手迹,字迹工整规整,笔画有力,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书法家的个人特色。手迹的字迹使用黑墨书写,墨色浓郁,线条清晰。每个字都经过仔细的描摹,形成整齐的排列和平衡的布局。

11 结语

全椒馆藏馆藏文物展示了这个地区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些珍贵的文物不仅代表了历史的记忆,更承载着我们对过去的尊重和对未来的传承。通过赏析和研究这些文物,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全椒的历史发展和文化传统,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内涵和艺术魅力。同时,我们也要加强文物保护的意识,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们继续为我们所用、所学、所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全椒的馆藏文物将继续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为我们了解和认识历史、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顾勇.全椒博物馆馆藏汉代玉器精品鉴赏[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2):38-40.

[2]孙良凤.含山博物馆藏春秋窃曲纹直耳鼎赏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1):30-31.

[3]杨雅魁.寻悟遗珍 感知魅力:沧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精品赏析[J].收藏与投资,2022,13(1):51-53.

[4]张秀荣.介绍一件宋代青白釉堆塑瓶[J].中原文物,2005(3):9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