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师职业情怀形塑的价值、困囿与路径

2023-08-07 16:38刘璠谭诤袁琪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教师职业乡土情怀

刘璠 谭诤 袁琪

摘      要 乡村教师是推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核心力量。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是富有崇高责任使命和执着价值追求的情感态度,是落实乡村教育政策、建设乡村师资队伍、提升教师核心素养的内在需要。然而,当前许多乡村教师在融入乡土情感、职业责任认知、从教立场信念、教学行为理念及工作生活心态等方面陷入困境。因此,可以通过浸染乡土气息、践行师德师风、明确角色定位、发挥专业才能及增添人文关怀等方面共同构成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形塑路径。

关 键 词 乡村教师  职业情怀  乡村振兴

引用格式 刘璠,谭诤,袁琪.乡村教师职业情怀形塑的价值、困囿与路径[J].教学与管理,2023(24):11-15.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教育改革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2020年发布的《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意见》中提出:“着力提高乡村教师综合素质,激发教师奉献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发展力。”《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人才振兴乡村。因此,乡村教师应投身于乡村建设。尽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乡村教师的职业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乡村教师内在动力的焕发与激励仍然存在不足,所以应从“物质层面转向为精神层面”[1]来解决乡村教师职业现存问题。

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是具有乡村特性的教育情怀,“乡村特性具有区别于城市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质”[2],来源于回归乡村和振兴乡村的理想,展现了对乡村教育积极态度的格调。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是“一种积极的情感倾向,对乡村教学抱有态度立场和执着信念,可以帮助教师转化为扎根乡村、坚守乡村的内在动力和追求生命价值的精神支撑”[3]。因此,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着力点不应仅限于专业知识与教学经验,更应该厚植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将乡村教育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而促进乡村教师专业成长,助推乡村教育振兴战略的实施。

一、乡村教师职业情怀形塑的价值审视

学者唐智松、王丽娟根据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内涵进行深度剖析,将其划分为职业热爱感、职业责任感、职业使命感、职业自信感以及职业创新感[4]。拥有教育情怀的乡村教师对乡村教育生活具有热情,对乡村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责任心,对发展乡村教育具有执着信念,对克服艰苦环境具有乐观心态以及在乡村教育工作执行中具有创新意识。因此,塑造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是振兴乡村教育的必然之路。

1.乡村教育政策落实的需求

发展乡村教育,教师是关键。近年来,我国政府大力推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相继颁布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乡村振兴战略计划(2018-2022年)》《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深度贫困地区教育脱贫攻坚实施方案(2018-2020年)》等一系列重要政策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切实改善了乡村教师的待遇,但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问题仍然存在。落实乡村教育政策与坚定乡村教师的精神信念、培养乡村教师端正的态度立场密切相关。卓越乡村教师作为乡村社会的“新乡贤”、道德教化的表率,既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又承担着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引入新文化、治理乡村社会环境以及服务乡村教育发展的重任。职业情怀是乡村教师发展的内生动力,也是其克服外界各种不利因素的情感支撑。乡村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兼乡村公共事务,以充分展现职业情怀,积极推动乡村教育政策的执行。

2.乡村师资队伍稳定的需要

精神动力说认为情怀是驱动教师发展的精神動力。如刘炎欣、罗昱所说:“教育情怀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动力机制和专业发展的情感向心力,体现了教师对于教育的理解、热爱、忠诚和信念程度。”[5]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应是较为稳定、理智的执着信念,用情怀能够更好地阐释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的问题,也是维持乡村师资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乡村教师由于教学环境艰苦、教学对象特殊、社会地位远弱于城市,许多乡村教师将其职业作为“跳板”,离职现象大量产生。而同在乡村教育场域,一群具有浓厚职业情怀的卓越乡村教师能够坚守乡村教育岗位,在困境中依然怀着积极的情感倾向,拥有不平凡的价值追求,敢为常人所不能为,成为新时代教师队伍中的榜样。因此,培育乡村教师职业情怀是助推乡村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3.教师核心素养提升的诉求

教育学家陶行知始终秉持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理念。这启示着当代教师要有执着的教育情怀,它在与扎实的专业素养、娴熟的教育技术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的融合之下形成当代教师核心素养。由此,提升乡村教师核心素养,必然要厚植职业情怀,即对教书育人的意义认知、对乡村教师职业的认同和对乡村教育信念的坚定。一方面,乡村教师强烈的职业情怀是乡村教师队伍稳定的内在支撑,使其投身于乡村教学改革的实践当中,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在面对困惑和挑战时从容不迫、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依托于其内在的驱动力,只有怀揣着职业情怀的乡村教师才能从心底接纳乡村文化的独特与乡村学生的淳朴,从而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知识,并更好地服务乡村教育的发展。

二、乡村教师职业情怀形塑的现实窘境

教书育人是乡村教师的工作职责,此外,参与乡村公共生活也是其分内职责。但在现实境遇中,乡村教师难以融入乡村生活,游离于乡村边缘,因而难以长期在乡村任教。乡村教师职业情怀形塑的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村教师融入乡土情感之困

当前城乡一体化推进下,相比城市经济发展,乡村社会环境愈发落后,资源欠缺,加剧了乡村人口的流动性。有的乡村教师为拥有国家体制内的保障而暂时选择在乡村任教,但由于缺乏对乡村教育的深刻理解和为乡村人民奉献的热忱,最终流向城市学校。许多教师选择工作在乡村但居住在城镇,不愿意生活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中,难以入乡随俗,更向往相对舒适惬意的生活环境,缺少对乡村学生的内在同情和深沉热爱。此外,乡村教师对地方性文化知识的了解匮乏,现代教育理念不断涌入,加剧了教师对乡村教育思想观念的排斥,乡土气息、本土色彩表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当代乡村教师的传统民俗知识匮乏、地方思想观念薄弱,缺少乡土文化的滋养,缺乏挖掘乡土文化的动力,呈现出乡土性迷失现象,因此,乡村教师群体间乡土文化的传递出现断层。部分乡村教师的工作内因在于个人的理想,而非乡村教育的思想,在认知和行动上表现出对城市生活的极度向往。在这种文化困境下,乡村教师对乡村文化易产生漠视感和排异感,与乡土社会渐行渐远。综上,由于与乡土社会生活联结浅层而困扰乡土融入情感,未来乡村教师及在职乡村教师职业热爱感匮乏、难以获得工作幸福感和成就感的现象仍旧普遍存在。

2.乡村教师执行任务角色之困

乡村教师职业角色赋予了乡村教师职业责任,而不单只是完成乡村教学规定任务,但是不乏有乡村教师对自身责任的认知呈现迷茫状态,难以高质量执行自身任务。究其原因,首先,乡村教师岗位人数缺乏,多数贫困地区的教师需要同时担任多个学科的教学,不在其擅长的专业领域范围内,这导致乡村教师工作难度增加,工作压力繁重,从而降低了其工作热情。其次,乡村教师不仅要关注乡村教育教学的事务,也要关心学生日常生活问题、协助乡村社会的建设、提供乡土生活的帮助等,因工作任务繁杂,从而削减了其在乡村从教的意愿。再次,新入职的乡村教师对其职业的认同度不高,认为发展前景渺茫,社会地位低下,导致消极的工作态度产生。最后,乡村教师因所处的文化环境特殊而需要付出更多劳动力,薪酬补贴等各项福利也与城市教师形成鲜明对比,难以找到乡村任教的优势,也丧失了职业责任心。这些问题均影响了乡村教师对自身的角色定位,乡村教师被要求在诸多方面扮演多重角色,使其感到身心俱疲。可见,乡村教师在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程开发、家长沟通等任务上难免出现将就应付、草率了事的行为现象。

3.乡村教师从教立场信念之困

基于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分為基本需要与高级需要,一般而言,当某种基本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向高级需要发展,其中安全需要被视为人的基本需要之一,而安全需要包括职业稳定与生活保障。对于乡村教师而言,职业稳定等安全需要的满足是其坚定职业信念的基础支撑,但现实情境中,乡村教师的安全需要并未得到充分满足,从而动摇其职业信念。一方面,乡村教师的工资收入待遇不理想。现阶段教师的工资水平依据其职称高低而定,乡村教师为职称晋升而参与教学培训活动,呈现出功利主义倾向,然而大多数乡村教师因职称晋升的不顺利而工作情绪受挫[6],并且不乏乡村教师为薪资报酬等物质追求而承受沉重的学术压力、实践压力和生活压力等。尤其对于男教师而言,乡村教师的职业收入不足以支撑其生存,在极大的生活压力下难免出现离职倾向。另一方面,乡村教师价值取向忠实于个人本位。许多教师进入乡村学校工作的原因在于教师招聘考试编制名额的限制,其暂时落脚于乡村学校,实则为今后流向城市学校工作做准备,呈现出“人在乡村心在城”的心理状态。部分乡村教师基于个人本位思考,看重的是自身未来的利益最大化[7],在基本生存需求面前难免动摇服务于乡村教育发展的职业信念。由此得出,乡村教师在基本生存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将无法认清乡村教学生活的潜在价值,使其忽视了从教乡村的意义所在。

4.乡村教师教学行为理念之困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8]研究发现,“教龄在5年以下的乡村教师中的年轻教师职业投入的创新较少”[9],工作心态懒散怠慢,教学方式一成不变,乡村教育理念保守。可能的原因如下:其一,创新能力的培育没有受到重视。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中缺乏对现代教学理论与乡土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重视,乡村教师往往照搬常规的教学方式,不适应乡村学校的教学理念,无助于形成与强化乡村教师特色创新的教育思维。其二,“以老带新”的合作学习方式缺位。“执教多年的老教师对于工作的投入程度与创新意识较强”[10],但是他们没有很好地用其工作理念对新人乡村教师进行熏陶习染。其三,安于现状的态度不适应教育教学改革新需要。根据任教类型的不同,拥有正式编制的乡村教师在体制保障下的工作完成缺乏创造性,对乡村教育教学改革缺乏新理念和新方法,仅做到服从要求、按部就班。乡村教师创新与创造的理念被遮蔽,循规蹈矩、墨守成规,不利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5.乡村教师工作生活心态之困

春秋战国时期,教师是年老资深的学者,象征着知识渊博、学问高深的人才,具有“天地君亲师”的社会地位。随后教师一直是被社会认作是“知识精英”,在时代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角色,在人才培养中起主导作用。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视野逐渐开阔,信息资源丰富多样,知识不仅来源于教师,更来源于现代化生活,相比于城市教师所处的优越环境,乡村教师易产生严重心理落差。首先,由于乡村和城市的价值多元化以及民族特色的多样化,教师无法用与城市学校同等的教育方式进行教学,乡村教师丧失了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其次,自身现实处境艰难,职业声望低下,“大众对乡村教师具有专业能力差、没有上进心的刻板印象”[11],在乡村任教并非大众眼中的理想职业选择,因与城市教师有较大差距,乡村教师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导致对当前的工作产生倦怠以及陷入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最后,乡村村民对乡村教师的认知较为肤浅,认为外来的乡村教师乡土人情疏离、与村民不合群,这种认知偏差可能会削减乡村教师的乡土归属感。因此,受外部舆论的影响,社会低估了乡村教师的价值,乡村教师被认为是在乡村工作的“低素质者”,这极大影响了其职业自信心和自豪感,使乡村教师无法对自身的职业价值高度认同[12]。

三、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形塑之路

面对乡村教师职业稳定现存的难题,单从政策层面给予激励与保障的外力支撑是不够的,还应着手于乡村教师内在情感的焕发,以爱的情感为工作与生活的支撑,促使乡村教师主动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弘扬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因此,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各个维度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

1.浸染乡土生活气息,激发职业热爱感

热爱乡土、浸润乡土生活气息是乡村教师热爱乡村教育工作的深厚土壤,乡村教师的职业热爱感是其在充满乡土生活气息的教育实践和体验中形成的。第一,增强乡村教师乡村文化底蕴。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是与乡村人民、乡土文化以及乡土风俗的良性互动中形成的一种深厚情感,其初心是通过个人职业的奋斗而改进乡村教育。乡土文化能够强烈感染乡村教师的内在情感,乡村教师通过汲取深厚的乡土文化滋养,以加深乡土文化理解和提升职业认同感,并且使其在文化熏陶中重寻乡土归属感。第二,帮助乡村教师融入乡村社会。乡村教师通常被视为徘徊在乡村生活场域的“边缘人”,对乡村传统的生活方式了解不深。村委会应当构建乡村教师与村民的互动平台,让乡村教师走入乡村治理实践的共同体之中、参与到乡村传统的特色活动中,例如民族风情街、传统工艺坊以及各类演出和比赛。乡村教师应努力成为“新乡贤”,借助其自身优势成为乡村文化传播者,融入乡土生活,成为乡村社会的“局内人”。第三,开设乡村地方特色的课程。在乡村教师培养的过程中不仅应该关注到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知识的建构,还应为前往乡村职业岗位的学生开发有关优秀乡村文化特色的课程,在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结合乡村教学实践,挖掘地域特色,在课程中融入乡土文化气息,例如当地的民歌、红色文化、地方美食和地理建筑等。通过乡土特色生活气息的浸染,拓宽乡村教师的视野,激发乡村教师的职业内驱力与职业热爱感。

2.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唤醒职业责任感

“责任是行为主体在特定的社会关系中对潜在任务的自由确认和自觉服从。个人在履行责任时的根本在于其心智。”[13]教师的责任在于对学生道德行为知识、课程知识、生活知识的传授。乡村教师的教育对象是乡村学生,乡村教师肩负着帮助乡村学生跟随时代发展步伐的责任,尽可能使乡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一样接受优质均衡的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因此乡村教师需要对自身角色责任有清晰的认知,更应当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唤醒责任意识,肩负起伟大重任。一是“开展师德师风宣传教育”[14]。引导乡村教师结合其职业优势建立长远的规划,不能仅依靠政府引导和社会支持而注重于物质保障,更需要乡村教师自身淡泊名利,深入了解乡村学生的特殊背景,启发奉献精神,寻求精神动力来源。二是完善乡村教师入职考核标准。师德师风应纳入教师职业发展要求和入职考查重要内容,要严选优秀师范生服务乡村教育。三是提供乡村伦理对话的机会。高尚的师德源于教育生活,乡村学校应结合育人目标和育人特色,积极创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条件,加强伦理规范建设。乡村教师师德不仅体现为对乡村学生的呵护与关爱,更需要在教学活动、家庭指导活动以及乡土文明建设活动中充分展现。

3.树立角色认知定位,坚定职业使命感

乡村教师应科学认识其职业价值,从仅注重个人价值追求转向个人价值追求与社会价值追求并重。乡村教师职业不应单纯被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也应是致力于乡村教育发展的“助推器”,乡村教师应树立正确的角色认知,铭记、坚守、履行使命。第一,乡村教师是乡村文化的传承者[15]。乡村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今的社会具有独特的存在价值,乡村教师应该在乡村教育实践中不断加强对乡村文化的感知能力,体验乡村文化向心力,明晰乡村文化的价值意蕴,发挥价值导向在教书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肩负起保护与传承乡村传统文化的使命。第二,乡村教师是乡村人才的培育者。乡村教师是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是乡村学生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导师,引领乡村儿童健康成长,为贫困儿童、留守儿童带来希望,与乡村建设培养人才。第三,乡村教师是乡村学校的建设者。乡村教师不仅是教学课程内容的传授,还有教育生源扩招、地方课程开发、校园活动开展、信息化教学引入等,多方面参与学校建设工作,努力让更多的乡村儿童接受到丰富的教育。第四,乡村教师是村民思想的启迪者。乡村教师要与乡村社区居民建立良好的关系,帮助乡村社区开展健康、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发挥扶教又扶贫的作用,帮助阻断村民思想落后的现象,得到乡村社区居民的信赖与敬爱,在乡村社区公共生活中提升职业使命感。

4.发挥自身专业才能,追寻职业创新感

职业创新感是创造性地完成乡村教育工作的情感体验。为此,乡村教师需要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挖掘自身才能,将个人擅长领域与乡村教育理念相结合,尽自己所能为乡村教育进行改造与创新。其一,强化乡村教师的个体认同。乡村教师要从身份上认可自身职业,发挥其主体自觉性和才能优势,主动承担乡村教育振兴的责任,融入乡村社会之中,与社区村民积极互动,共同生活,发挥其作为“新乡贤”的榜样引领作用。其二,鼓励乡村教师群体合作互动。合作学习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教师群体间分享经验,通过教研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教师之间思想的碰撞,将理论知识与教育案例相结合,形成教研共同体,促进创新思维的形成,运用到实践操作中从而激发乡村教师的职业创新感。其三,提升乡村教师深造内驱力。乡村教师的教育生涯不只是“教”,还有终身的“学”,为保证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应当为乡村教师提供深造平台,通过“以老带新”等学习方式,大力帮助想要提升学历、进修培训的乡村教师,促使其更加有动力进行自我深造,解决职称晋升的困难,推进乡村教师高质量发展。因此,学校和政府应关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发挥乡村教师专业才能,给乡村教师建立一个学习知识和展现能力的平台,优化教学创新氛围,共同破解职业创新感提升的困境。

5.增添人文精神关怀,重塑职业自信感

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养成不仅要注重“内在驱动力”的提振,也需要充满人文关怀的“外力支撑”。首先,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我国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美德是尊师重道,整个社会都应该尊重教育、尊重教师。乡村教师的劳动力应得到社会尊重与认可,社会对乡村教师职业的认同与支持决定了其社会地位,关乎乡村教师教育工作的心态与教育教学质量,也影响其从教意愿与信心。其次,营造温馨民主的工作环境。在学校制度管理中,不能只注重于教学质量,也要关注到教师自身生活的需求与发展。基于科学民主的管理制度,在乡村教师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为其减轻多方面行政负担从而给予充足的闲暇,组织教师内部活动以期促进朋辈之间的情感交流,形成教研共同体,在互帮互助、集思广益的温馨氛围之中共同生活。再次,构建家校协同的培养方式。乡村教师与学生家长相互配合,举办家校共同参与的活动,适当进行针对性的家访,实现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共同教育。乡村教师在家长的信任与支持下,极大地提升其工作幸福指数。最后,改善乡村教师工作待遇制度。物质基础是提升乡村教師职业吸引力的基本前提,国家教育经费应从乡村学校建设向乡村教师工资收入倾斜,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应合理增加乡村教师编制数量,给予乡村教师福利待遇和生活补贴,解决其婚姻、养育子女等问题[16]。与此同时,应当对为乡村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教师进行表彰,授予荣誉称号、颁发荣誉证书和给予物质奖励。由此,形塑乡村教师职业情怀应立足于乡村教师的主体性,实质性地解决现实困境与疑难,在尽可能满足乡村教师的生存需要之下,增强乡村教师的职业自信感,从而塑造乡村教师职业情怀。

乡村教师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民队伍。乡村教师的职业情怀是其投身乡村、坚守乡村、发展乡村的核心力量。针对“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的乡村教师现实问题,由乡村教师职业情怀入手,从科学理性和人文关怀的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唤醒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由主动奉献于乡村发展的伟大精神,落实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建立一支在乡村学校的三尺讲台上极具热爱感、责任感、使命感、创新感与自信感的卓越乡村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 沈伟,王娟,孙天慈.逆境中的坚守:乡村教师身份建构中的情感劳动与教育情怀[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Z2):54-62.

[2] 谢延龙.乡村教师乡村融入的必然、困境与纾解[J].当代教师教育,2021,14(02):16-23.

[3] 张立平,程姣姣.农村教师乡土情怀的意涵与培育路径[J].教育学术月刊,2021(01):71-77.

[4][9] 唐智松,王丽娟,谢焕庭.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的现状与特征[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9,31(05):64-74.

[5] 刘炎欣,罗昱.教育情怀的哲学思考与内蕴阐释[J].教育探索,2019(01):5-8.

[6] 宁本涛.打造高素质、有情怀、接地气的乡村教师队伍对策与建议:基于乡村教师职业认同的问卷调查与分析[J].人民教育,2019(17):40-43.

[7] 李赐平,庞晓晓.强师铸魂视域下乡村教育情怀的薄弱根源与厚植路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21,37(11):51-56.

[8] 朱桂琴,马晓华,姜帅合.乡村教师教学创新能力影响因素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2,42(05):138-145.

[10][11] 赵安琪,赵正新.乡村教师职业情怀: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江苏省淮安市为例[J].科教文汇(下旬刊),2021(12):27-31.

[12] 王艳玲,陈向明.回归乡土:我国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选择[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20):29-36.

[13] 程东峰.责任伦理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11.

[14] 谢延龙.论新时代乡村教师师德建设的着力点[J].教师教育论坛,2022,35(08):30-33.

[15] 邹太龙.乡村教师助力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现实困囿、角色期待与行动路径[J].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0(05):106-114.

[16] 马宽斌.新时代乡村教师乡土情怀认同的失落与回归[J].内蒙古社会科学,2020,41(05):201-206.

[作者:刘璠(1997-),女,江西宜春人,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谭诤(1972-),男,湖南洞口人,赣南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袁琪(1999-),女,江西赣州人,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鄭雪凌】

猜你喜欢
教师职业乡土情怀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乡土中国
芬芳乡土行
关于中小学音乐教师职业素养的思考
读《乡土中国》后感
幼儿园新任教师职业适应问题研究
幼儿园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调查与分析
中等卫生学校教师职业认同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