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英招华工遣返问题研究

2023-08-09 01:29张志勇
安徽史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招工华工青岛

张志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 近代史研究所,北京 100101)

第一次世界大战初期,中国虽然是中立国,但是为了争取在战后和平会议上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向协约国提出了“以工代兵”的计划,并最终同意法、俄、英从中国招募华工。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有大约20万名华工前往欧洲帮助协约国生产备战,为协约国最终取得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并为中国在一战后的国际舞台上争取大国地位,维护国家利益增加了筹码。在这20万名华工中,大约有95000名是英国政府招募的华工。1918年11月11日德国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英招华工的遣返问题也提上日程。英国政府对于华工的遣返非常重视,1918年12月英国战时内阁决定:“海运大臣(the Shipping Controller)与陆军部(the War Office)应该立即安排遣返5000名华工,另外5000名华工应该准备好被遣返。”(1)Minutes of a Meeting of the War Cabinet held at 10,Downing Street,S.W.,on Wednesday,December 4,1918,at 12 noon,the Cabinet Papers,23 Series,Interwar Conclusions (hereinafter refers to as CAB 23) ,the National Archives (Similarly Hereinafter),CAB 23/8/30,pp.2-3.英招华工的遣返工作由此拉开了序幕。有关英招华工遣返问题的研究,目前学术界还没有相关专题论文发表,只是在某些专著和论文中有所涉及。(2)主要包括Michael Summerskill,China On the Western Front:Britain’s Chinese Work Force in the First World War,London:Michael Summerskill,1982,pp.195-199;陈三井:《华工与欧战》,岳麓书社2013年版,第140页;徐国琦著,潘星、强舸译:《一战中的华工》,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124—126页;Greg James,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1916-1920) ,Hongkong:Bayview Educational,2013,pp.740-751;石晓宁:《一战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过程考——以英国、加拿大官方档案为依据》,《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这些学术成果对于英招华工遣返问题的研究比较零散,并存在某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有鉴于此,笔者不揣浅陋,对英招华工的遣返问题做一系统梳理与研究,以就教于方家。

一、英招华工遣返路线与人数

一战中,为了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英国从印度、南美、非洲和中国招募劳工,其中从中国招募的劳工组成华工团(the Chinese Labour Corps)。根据英国官方统计,华工团由94146名华工组成,由英国陆军部设在法国布洛涅(Boulogne)以南60公里的努瓦耶勒(Noyelles-sur-Mer)的华工团基地(the Depot of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进行管理。(3)The Chinese Labour Corps,March 4,1920,India Office Records and Private Papers,the British Library (Similarly Hereinafter),MSS Eur F 288/110,p.1.英招华工到达法国后就是从这里被派往法国各地工作的。(4)Michael Summerskill,China On the Western Front:Britain’s Chinese Work Force in the First World War,p.162.英招华工遣返前的准备工作也是在这里进行的。

华工团基地设有遣返办公室(Repatriation Office)来专门处理华工遣返的事务。需要被遣返的华工连队(5)英国政府对于华工实行军事化管理,使用营、特遣队、连、排等单位。先从法国各地集中到华工团基地,进行遣返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1.对确定遣返的华工点名,查核缺席与伤亡人员,然后收回华工的存折,由银行主管确定最终的存款金额,之后发出提前6个月终止合同的通知,并确定因受伤等原因而要求赔偿的华工人数。2.对遣返华工进行体检,并用他们的拇指指纹核验身份。3.向遣返华工支付所有应付款项,发还他们的存折,存折上显示了华工的存款数额。列队收回所有多余的装备,遣返华工只保留回国途中需要的衣服和装备。4.填写遣返华工连队实际人数战地统计表,关闭他们的预支账户。这些准备工作完成后,华工就会被移交给负责遣返的军官。(6)The Chinese Labour Corps,March 4,1920,MSS Eur F 288/110,pp.9-10.

虽然英国战时内阁在1918年12月就做出了遣返华工的决定,但是实际上战争刚刚结束后还有很多战后工作需要华工去做,而且根据合同,华工遣返需要提前6个月告知,所以英招华工是陆续被遣返的。一战刚刚结束时,海上运输船只紧张,英招华工的遣返路线和遣返速度受到当时运输条件的限制。英招华工遣返路线有两条:东线和西线。东线遣返是乘船从法国勒阿弗尔(Le Havre)出发,也有部分伤病华工是从马赛(Marseilles)出发,途经地中海,穿越苏伊士运河、红海、阿拉伯海、马六甲海峡,经过香港、上海,到达青岛。东线华工遣返运输开始于英国战时内阁做出遣返华工决定之前,由救护轮船“马德拉斯(Madras)”号于1918年11月1日将365名伤病华工从法国运到青岛。(7)List of Repatriated Labourers,British Foreign Office Files,228 Series,Foreign Office:Consulates and Legation,China:General Correspondence,Series I (hereinafter refers to as FO 228),the National Archives (Similarly Hereinafter),FO 228/2895.徐国琦误认为这批伤病华工“于1918年11月1日启程”(参见徐国琦著,潘星、强舸译:《一战中的华工》,第124页) 。在英国战时内阁做出遣返华工决定之后,经东线运输遣返华工的第一艘轮船是“皮拉斯(Pyrrhus)”号,1919年1月6日自勒阿弗尔出发(8)G.O.C.Hongkong to Mr.Moss,January 8,1919,FO 228/2894.徐国琦认为继第一批伤病华工之后,“其余华工的遣返于1919年2月14日开始”(参见徐国琦著,潘星、强舸译:《一战中的华工》,第125页),乃误,其余华工的遣返实际上开始于1919年1月6日。,并于1919年2月14日到达青岛,运载华工1205人。(9)Mr.Moss to Sir John Jordan,February 28,1919,FO 228/2895.而最后一艘经东线运输遣返华工的轮船则于1920年9月13日到达青岛,运载华工73人。(10)Report on the Demob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by Moss,October 31,1920,FO 228/2895.东线遣返华工运输历时近两年,运回华工大约为43833人。(11)根据英国陆军部驻青岛代表默思(George Sinclair Moss)的报告,英国从中国招募并运输华工94700人,其中在法国死亡1834人,在海上死亡279人,失踪32人,遣返华工共计大约为92555人(参见Report on the Demob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by Moss,October 31,1920,FO 228/2895)。而通过西线运输遣返华工为48722人(参见Naval Transport Officer to the Secretary of Department of Naval Service,April 7,1920,Records of the Department of National Defence (hereinafter refers to as RG 24),Library and Archives Canada (Similarly Hereinafter),RG 24/3772:1048-45-11,Vol.5)。从而可以推算出通过东线运输遣返华工的人数大约为43833人。东线遣返华工运输的详细情况参见下页表1,由于资料所限,东线运输统计并不完全。

英招华工的西线遣返是乘船从法国勒阿弗尔出发,西渡大西洋,到达加拿大哈利法克斯(Halifax),偶尔也会前往加拿大的圣约翰(St.John),然后换乘火车穿越加拿大,途经美国的缅因州,到达温哥华,然后再乘船横渡太平洋,到达青岛。西线遣返华工运输由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the Canadian Pacific Railway Company)负责,加拿大海军部(Naval Service Department)与移民部(Immigration Department)提供卫兵和营地设施。(12)C.G.S.to Troopers,September 5,1919,RG 24/3771:1048-45-11,Vol.1.西线华工遣返运输最早开始于1919年9月11日(13)石晓宁认为英招华工西线遣返开始于1919年9月12日。参见石晓宁:《一战中国劳工过境加拿大过程考》,《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9年第3期,乃误。启航的“哈弗福德(Haverford)”号轮船,运载华工1986人(14)Naval to Mr.Maughan,September 12,1919,RG 24/3771:1048-45-11,Vol.1.,并于1919年9月21日到达哈利法克斯。(15)Navyard to Naval,September 21,1919,RG 24/3771:1048-45-11,Vol.1.从勒阿弗尔到哈利法克斯的最后一艘运输遣返华工的轮船是“皇家乔治(Royal George)”号,运载华工1207人(16)Troopers to C.G.S.,February 25,1920,RG 24/3772:1048-45-11,Vol.5.,于1920年2月22日出发,并于1920年3月3日到达哈利法克斯。(17)Navyard to Naval,October 3,1920,RG 24/3772:1048-45-11,Vol.5.从勒阿弗尔到哈利法克斯和圣约翰的遣返华工运输历时近6个月,共25船次,运载华工48722人。(18)Naval Transport Officer to the Secretary of Department of Naval Service,April 7,1920,RG 24/3772:1048-45-11,Vol.5.从勒阿弗尔到哈利法克斯的遣返华工详细运输情况参见表2。

表2 从法国到加拿大英招华工遣返船运统计表

华工到达哈利法克斯或圣约翰后转乘火车前往温哥华。火车上的卫兵由加拿大武装警察团特别警卫队(Special Guard,C.M.P.C.)担任。火车卫兵的主要职责是防止华工在从哈利法克斯或圣约翰到温哥华的铁路沿线任何站点离开火车,生病华工除外。(19)Instructions Concerning Special Guard C.M.P.C.,RG 24/3771:1048-45-11,Vol.1.从1919年9月28日至1920年3月10日,英招华工遣返火车运输共75车次,运载华工48720人。火车运输的详细情况参见表3。

表3 英招华工遣返火车运输统计表

华工到达温哥华后,再乘坐轮船穿越太平洋,到达这次旅程的目的地青岛。第一艘运载遣返华工从温哥华驶往青岛的轮船是“日本女王(Empress of Japan)”号,于1919年9月30日启航,运载华工1000人(20)Transport to Naval,September 30 1919,RG 24/3771:1048-45-11,Vol.1.,并于1919年10月19日到达青岛。(21)List of Repatriated Labourers,FO 228/2895.从温哥华驶往青岛的最后一艘运载华工的轮船是“贝茜·多拉尔(Bessie Dollar)”号,于1920年4月4日启航,运载华工1400名(22)Transports to Naval,April 6,1920,RG 24/3772:1048-45-11,Vol.5.,大约于1920年5月15日到达青岛。(23)Moss to Alston,April 27,1920,FO 228/2895.该日期为“贝茜·多拉尔”号轮船预计到达青岛的日期,笔者未查到该船到达青岛的准确日期。从温哥华到青岛的华工运输历时7个半月,共运输22船次,运载华工48702人,详见表4。

表4 从加拿大温哥华到中国青岛遣返华工运输统计表

英招华工遣返的西线运输历时8个多月,运输华工48722人,途中死亡20人,运抵青岛48702人。(24)Naval Transport Officer to the Secretary of Department of Naval Service,April 7,1920,RG 24/3772:1048-45-11,Vol.5.而整个英招华工遣返历时近两年,遣返华工大约为92555人。

二、英招华工的遣散及其善后工作

(一)英招华工的遣散

华工到达青岛后就进入遣散流程,此项工作由英国陆军部驻青岛代表、英国招工局(War Office Emigration Agency)负责人默思(George Sinclair Moss)负责。遣散工作主要包括三部分:返乡、对伤病死亡人员的赔偿和结算。

首先,返乡问题。为了节约成本,英国招工局并没有在青岛设立大型的营地来接待回国华工,而是安排他们下船后直接乘坐火车回家。运输华工的轮船到达青岛后,先由检疫人员到船上为华工进行检疫。检疫完毕,默思登船向华工解释遣散注意事项。然后由工薪出纳员与工作人员向每位华工发放提前预支的30银元,工头为60银元(25)Moss to the Director of Organization,the War Office,March 12,1919,FO 228/2895.,这些钱足够他们回家的旅费。下船后,绝大多数华工都直接登上在港口等待的火车,在48小时内回到家中。英国招工局会向华工发放在火车上吃的食物,并允许他们在寒冷的天气中保留他们的毯子。沿途有3个火车站提供热水。而无家可归和没有领款人的华工则前往青岛的华工遣返营地,等待结算后再回家。(26)Enclosure of the Letter from Moss to Jordan,February 12,1919,FO 228/2894;Report on the Demob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by Moss,October 31,1920,FO 228/2895.伤病华工到达青岛后则需要先住进日本军队医院(当时青岛在日本的占领下)或者由默思租赁的仓库进行治疗,医生证明其适合旅行后再独自或由亲属陪同回家,不能独自回家又没有亲属陪同的,则由默思负责雇人护送其回家。(27)Moss to Jordan,March 13,1919,FO 228/2895.而有些病重的华工则病死在日本军队医院,无法活着回到自己的家乡。(28)Moss to the Secretary of State for War,December 20,1919,FO 228/2894.

其次,对伤病死亡华工的赔偿。英国招工局成立了医疗委员会,对伤病华工进行评估,根据伤病的严重程度对其进行赔偿。对于因工作原因而造成的伤病,或因工作环境而加重的伤病进行赔偿,最多不超过12个月的养家款。(29)英招华工除了自己在法国会领到工资外,其在中国的家人还可以每月领到一定数额的养家款,一般为每月10银元(参见Agreement for the Recruitment of Chinese Labourers,FO 228/2894) 。但是对于完全失明、完全残疾和完全精神失常的华工则会给与相当于18个月养家款的赔偿。而死亡的华工也会获得相当于18个月养家款的赔偿。(30)Report on the Demob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by Moss,October 31,1920,FO 228/2895.此外还会给与因敌方行动而受伤的华工额外补偿,根据受伤的严重程度而给与1、3或6个月的养家款。(31)Foreign Office to His Majesty’s Minister,July 9,1919,FO 228/2895.

再次,结算问题。华工遣散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结算,这项工作由英国招工局的工薪出纳员负责。结算的内容涉及华工的安家款、养家款、法郎的兑换、法国银行存款余额、医院扣款和罚款以及伤病补贴等。(32)Moss to Jordan,February 28,1919;《英国招工局工人在华各款结算清单》,FO 228/2895.结算是根据华工的分类账和档案做出的,一般在3周内就可以完成。结算后的余款将会通过邮局邮寄给华工,或者华工前往英国招工局设立在济南、潍县(今潍坊)和青岛的招工分局(Paying Centre)领取。结算清单一式两份,用中英文书写,华工或其领款人在领取余款时要在结算清单上按手印。结算清单一份由华工或其领款人保留,一份由英国招工局存档。(33)Report on the Demob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by Moss,October 31,1920,FO 228/2895.英国招工局在结算清单所列各款下面声明:“窃查以上所列系大英招工局应发及已付各款之清单,毫无错误,当面收到洋()元,嗣后再无他项纠葛,理合声明,以凭备案。”(34)《英国招工局工人在华各款结算清单》,FO 228/2895.也就是说,华工接受这份结算清单,并在清单上按完手印后就与英国招工局解除了合同关系。1920年9月13日,最后一批遣返华工共73人到达青岛,并于第二天结算领款回家。(35)Report on the Demob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by Moss,October 31,1920,FO 228/2895.至此,英国招工局的华工遣散工作基本完成。

(二)善后问题

被遣散后,英国招工局还有两项善后工作需要处理:华工的申诉和奖章。

其一,申诉问题。在华工遣散过程中,英国招工局不断接到华工及其领款人对于各款项的咨询和申诉。而随着遣散工作接近尾声,英国招工局即将关闭,华工的申诉也需要一个截止日期。为此,默思决定在英国招工局济南、潍县和青岛分局张贴告示,声明在1920年9月30日后英国招工局及其分局不再受理华工的申诉,并决定从1920年7月至9月,在济南、青岛、烟台、天津、上海和武汉的报纸上每周登载一次该声明。(36)Moss to Alston,April 27,1920,FO 228/2895.默思登载在申报上的《青岛大英招工局通告》内容如下:“所有经本局招募之华工现已全数遣送回华,本局兹将青岛、潍县、济南各分局办公日期延长至阳历本年九月底。凡本局之工人等如有应行咨询及账目未清事务,于阳历本年九月三十日以前向各分局办理,或通函本局。至延长期满,则各分局一律撤消,本局亦谢绝一切,宣告闭幕,特此布告周知。”(37)《青岛大英招工局通告》,《申报》1920年7月4日第1版。

其二,奖章问题。为了感谢英招华工在一战中为协约国的胜利所做出的贡献,英国政府为英招华工制作了铜质奖章,上面刻有华工登记过的身份号码。属于下列情况的华工没有给与奖章:1.作为罪犯回华的华工;2.因犯有过错而被取消合同的华工。死亡的华工也有奖章,由其亲属领取,但是因犯罪而被枪毙的华工没有奖章。(38)Bull to Alston,March 1,1921,FO 228/2895.英国政府为英招华工制作的奖章共93363枚,主要是通过邮寄的方式送到华工手中,也有少部分奖章是由英国驻华领事组织颁奖仪式亲自颁给华工的。(39)英国驻青岛副领事阿尔澈(Henry Allan Fairfax Best Archer)在其1921年6月13日给英国驻济南总领事艾斯敦(Beilby Francis Alston)的信中称:“我给126名华工营翻译和华工颁发了工作奖章。”(Mr Vice-Consul Archer to Sir Beilby Alston,June 13,1921,British Foreign Office Files,371 Series,Foreign Office:Political Department:General Correspondence from 1906-1966 (hereinafter refers to as FO 371),the National Archives (Similarly Hereinafter),FO 371/6602.从1921年3月1日至10月15日,共有82998枚奖章被寄送到华工手中,并被签收,但是有9796枚奖章被退回。(40)Bull to Alston,October 15,1921,FO 228/2896.邮寄奖章的主要困难包括:1.直隶、山东、河南与山西等遭受饥荒省份的许多遣返华工进行了移民;2.有一部分遣返华工没有回家,而是选择留在大城市享用他们的积蓄;3.有大约8000名华工在招募时就没有固定的地址,他们主要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学徒期满的理发师、人力车夫、乞丐等,他们被遣返后住进青岛的遣散营中,结算领款后就不知所踪了;4.还有一部分遣返华工从事工匠职业,只有过年过节时才回家。(41)Bull to the Secretary of the War Office,December 15,1920,FO 228/2895.青岛的英国招工局于1922年2月底关闭,被退回的奖章转交给英国驻青岛副领事特尔纳(William Percy Whitford Turner)保管,继续接受华工的认领。(42)Bull to Alston,March 13,1922,FO 228/2896.

(三)英招华工的遣散受到北洋政府的关注

胶州道尹陈章民与胶州交涉员李权经常拜访默思,询问有关英招华工遣散的问题,并将相关情况报告给山东交涉员施履本。施履本对英国招工局的华工遣散工作表示满意,并为华工遣散工作中的一些困难提供了帮助。(43)Moss to Clive,September 23,1920,FO 228/2895.北洋政府还在济南、潍县和胶州设立了“清理华工事务处”,其职责主要是向英国招工局转达遣返华工的一些申诉和问题,并曾要求英国招工局提供遣返华工的相关资料,但为默思所拒绝。(44)Report on the Demob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by Moss,October 31,1920,FO 228/2895.总的说来,英招华工的遣返工作是由英国政府独立完成的,中国政府对英招华工的遣返影响甚微。

三、英招华工遣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个遣返过程看,英招华工的遣返工作是比较顺利的,但是,在遣返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包括:

(一)华工着装问题。由于被遣返的华工都是匆忙登上运输船只,所以大都穿着在法国工作时的工装回到中国。这些工装虽然材质很好,但是却非常脏,所以影响了华工回国时的形象。默思在1919年5月29日给英国陆军部组织编制处处长的信中说:“有一点我们需要接受批评,这是不幸的,但是我认为也是不可避免的。我指的是华工的衣服。青岛是一个繁荣的港口(此时为日军所占领,笔者注)。日本人所雇用的工作人员穿着体面,而我们的华工两相对比则显得非常难堪,他们上岸时穿的仍然是他们在法国登陆时穿的衣服。”(45)Moss to the Director of Organization of the War Office,May 29,1919,FO 228/2895.

(二)汇款和法郎兑换问题。被遣回的英招华工最主要的抱怨是关于汇款和法郎兑换的问题。默思在1920年所写关于遣散华工团的报告中说:“除了几个天生爱抱怨者之外,华工团的华工们看起来都非常满意地回来了。主要的抱怨是英国政府没有为他们从法国汇款提供帮助,以及整个遣回期间法郎的低兑换率。当华工刚刚被招募时,法郎值35分,现在跌到了7分。在青岛的一个普通劳工每天赚30到40分。”(46)Report on the Demobilization of the Chinese Labour Corps by Moss,October 31,1920,FO 228/2895.反映了英招华工对汇款与法郎兑换汇率的不满。

(三)遣返过程中存在生活用品准备不足和不能及时发给华工工资的现象。这一问题导致了某些华工被迫进行偷盗与抢劫。默思在1919年5月29日给英国陆军部组织编制处处长的信函附件中说:“轮船上大量的小勺和其他器皿被华工,特别是被精神有问题的华工偷走。我已经被告知,将会对这笔账目提出索赔。指挥官应该被警告阻止这样的行为。”(47)Suggestions Re C.L.C.Repatriated Invalids by Moss,FO 228/2895.默思在1919年6月25日给英国陆军部组织编制处处长的信中也讲述了有关偷盗与抢劫的问题:“在‘猕猴’号轮船上,华工抢劫了某些小卖部的存货,但是指挥官拉普斯利(R.Lapsley)上尉能够认出罪犯,所以我们能够从他们的账户上扣除这部分损失。”“‘塔尔堤比俄斯’号在一场暴风雨中到达……华工中发生了大量的偷盗,而且指挥官布朗(A.K.Brown)上尉肯定了船长所说华工抢劫了救生船的用品。”对于华工中存在偷盗甚至是抢劫,“塔尔堤比俄斯”号轮船上的华工指挥官布朗上尉认为主要是因为其营队的华工自上船前一个月就再没有收到过任何工资,还部分归因于他们在新加坡与香港上岸停留时的诱惑。而“塔尔堤比俄斯”号上没有小卖部,这可能是华工抢劫救生艇储备物资的原因之一。(48)Moss to the Director of Organization of the War Office,June 25,1919,FO 228/2895.

(四)英国青岛招工局和青岛日本占领军之间的摩擦。青岛是英招华工遣返时到达中国后唯一的登陆口岸。1914年日军在英军的帮助下打败德军,占领了青岛,对青岛实行军事管制。青岛日本占领军就英招华工的遣散工作向英国青岛招工局提供了很多帮助,但两者之间也会产生摩擦。1918年11月初,当第一批遣返华工到达青岛后,英国青岛招工局就与日本宪兵之间发生了摩擦。11月2日默思致函日本驻防军代理司令官武库仁志(Mukonishi),抗议日本宪兵的干扰:“宪兵经常去 ‘马德拉斯’号救护船上的安顿康复者的仓库,甚至中午前来我办公室不少于4次。他们占用了我的大量时间,而我有大量的紧急事务需要处理。他们坚持要见我本人,并要求提供并不总是能够准备好的信息,而且这些信息实际上对他们并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例如疾病的描述,华工的具体地址,他们如何生病的等。而且,同样的信息会被不同的宪兵要求提供。”英国青岛招工局和青岛日本占领军之间的摩擦从某个侧面显示了英日联盟即将走到尽头,在侵华的道路上,英国已经不再是日本的帮手,而正在成为其绊脚石。默思认为,日本宪兵之所以会这样对待他们,是因为“在青岛被日军接管时,英国的官方和军事威望都在下降,可以清晰地看到一种从那时起就开始有的倾向,大多数日本的低级官员都在向中国人传递着,不只是德国人,其他外国人包括他们的盟国,在这儿只能处于日本人的宽容之下” 。(49)Moss to Jordan,November 15,1918,FO 228/2894.

结 语

英招华工的遣返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前后历时近两年,英国政府利用东西两条线路遣返华工大约为92555人。从英招华工遣返的整个过程来看,英国政府对于华工遣返工作进行了认真的准备与组织。首先,英国政府在法国的华工团基地设立了遣返办公室,专门负责华工遣返前的准备工作;其次,由海运大臣来负责协调遣返华工的运输;最后,设在青岛的英国招工局负责遣返华工的遣散与善后工作。正因为如此,英招华工的遣返工作进展比较顺利,虽然在遣返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总的来说,无论是中国政府,还是华工本身,都对英国政府的遣返工作比较满意。(50)也有学者对于英招华工的遣返工作持否定态度,认为这是一次“驱赶及吝啬的遣返行为”(参见徐国琦著,潘星、强舸译:《一战中的华工》,第126页),但是这样的评价并不是建立在对于遣返工作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而只是基于遣返工作中的某些不足而做出的,是值得商榷的。中英间很少有关华工遣返问题的交涉。而反观俄招华工与法招华工的遣返工作,这一点就更为明显。十月革命后,俄国政局动荡,俄招华工的遣返工作无人问津,中国政府只好自己设法办理。(51)《外交部收驻俄李秘书电,民国七年五月十日》,陈三井等主编:《欧战华工史料(一九一二—一九二一)》,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7年版,第110页。而当第一批法招华工运回上海浦口时,发现原来负责招募华工的惠民公司已经解散,“所有安置遣散各节并无明文规定”。(52)《外交部收侨工事务局公函,民国八年十一月六日》,陈三井等主编:《欧战华工史料(一九一二—一九二一)》,第160页。中俄、中法间关于华工遣返问题的交涉更是层出不穷。

英国政府之所以非常重视华工的遣返工作,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英国政府对于华工在一战期间给与英国的帮助持肯定态度。这可以从以下事实得到说明:(一)英国政府发给英招华工工作奖章,以示对他们工作的感谢与纪念;(二)英国政府对于少量因犯罪而在英法服刑的英招华工进行了特赦,遣送他们回国并给与他们自由。二是英国政府希望将英招华工的遣返工作做好,以取得中国人民与中国政府的好感,提高英国的在华地位,以便更好地保护其在华利益。

中国同意英国从中国招募华工是有明确外交目标的,即希望英国帮助中国取得参加战后和平会议的资格。(53)参见陈三井:《华工与欧战》,第18—19页。虽然中国的这一要求为英国所拒,但是随着中国对德奥宣战,中国自然取得了参加战后和平会议的资格。英招华工被遣返回国之时,也正是中国积极准备参加巴黎和会之日,虽然中国未能在巴黎和会上实现既定外交目标,但是在其后的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成功地解决了山东悬案,维护了自己的国家利益。

猜你喜欢
招工华工青岛
大连中华工学会旧址纪念馆
留守媳妇
将安全培训融入招工就业全过程
一战时期的法国华文报刊和华工教育
招工景象
上合,从青岛再启航
青岛如何引进人才
青岛明月申牌?
如此招工
鲜为人知的华工“一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