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作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2023-08-10 10:11安秀珍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喻体拟人人教版

安秀珍

小学是学生奠定语言基础的关键阶段。教师通过基础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提高其语言的准确性,培养能写、会说的学生。修辞手法是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不仅能赋予文章趣味性,激发学生阅读文章、学习知识和模拟写作的兴趣,还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其写作、表达、语言交流做好准备工作。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修辞手法的重要作用,是教师在各个教学阶段重点关注的问题。鉴于此,本文将重点分析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以期为教师开展修辞写作教学提供参考。

一、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价值

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时间较早,是近现代作者创作文学作品和古代文人创作诗词、小说的主要手法。修辞手法在写作中的应用,为作者提供了表达个人情感的新方式,对读者更具冲击力。教师在写作教学中以修辞手法为中心,引导学生在学习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模拟优秀文学作品的写作方式,逐步提高个人写作水平,并将修辞融入生活,以提高学生的日常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1. 提高教学设计水平

大部分教师在讲解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时,虽然从修辞手法本身出发,结合文章例句,构建“举例+创作”的写作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忽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殊性,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无法掌握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程度,取得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环节要全面關注学生,将其作为教学设计的中心点。教师也逐步转变教学设计方向,依据学生的课堂反馈,在其理解的基础上,优化修辞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我是一只小虫子》全文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是让学生理解和学习拟人修辞手法的课文载体。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师在课堂导入环节,通过以小动物为第一视角的动画片,从学生感兴趣的对象入手,增强其对修辞手法的正确认知,优化教学设计,提高语文作文修辞教学水平。

2. 锻炼学生语言表达

修辞手法在小学语文写作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但是学生在写作中尝试并应用修辞手法,有助于提升其组词造句的相关能力,还可以锻炼其组织能力、写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将经历“阅读—模仿—写作—表达—交流”的发展过程,其沟通能力将逐渐提高,不仅能在特定的写作情境中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还能在日常表达中通过精简、生动的语句表达自我,获得他人的理解和认可。例如,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中,当教师将“揠苗助长”中的“苗”比拟为学生时,可以加深其对拟人修辞的正确认知,并给予其特定的情境学习和应用修辞手法。学生在教师利用教材创建的教学情境中,对其中的修辞手法理解更为准确,并能将其应用于日常表达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小学语文作文中的修辞手法分析

小学语文单元训练主要为口语交际和习作,二者都意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其在探索词语应用、句子创作和文章写作的过程中,提高写作水平和语言表达能力。小学习作以记叙文为主,是学生应用修辞手法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在写作教学中有效渗透修辞手法,就要对教材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全面分析,挖掘教材中的素材,从简单的修辞手法出发,逐步降低写作教学中修辞手法的理解难度。

1. 基础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教师在完成单元的课文教学后,通过“语文园地”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总结。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绝句》中,“沙暖睡鸳鸯”中的“睡”是一种形容人状态的词语,作者将该字用于诗中的鸳鸯身上,是将动物拟人化的表达方式;在同册的《燕子》中,“轻风微微地吹拂着,如毛的细雨由天上洒落着……”依据细雨的形态,将“雨”比作“毛”,是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两个实物间的共同性联系起来;在同册的《荷花》中,“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作者通过联想,将读者或未见到过的“荷叶”与生活中最常见的“圆盘”进行关联,辅助读者理解,增强作者作品的感染力。学生通过单元课文学习,了解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和其丰富文章内涵的作用。在习作练习写“我的植物朋友”时,他们可以更好地描述植物的生长状态,表达自己对植物的感情。

2. 高难度修辞手法——综合式的修辞手法

在小学阶段,随着年级的升高,教材难度也随之增加。课文从修辞手法的单一化使用向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化应用转变,是语文教材难度增加的表现。为了锻炼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材通常选用多种修辞手法共用的文本。例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奇妙的世界》中,“落日的余晖不时变幻着颜色,好像有谁在天空涂上了金色、红色和紫色”一句,不仅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还在词语方面进行了排比,是两种修辞手法集中应用的体现。

三、小学语文作文有效应用修辞手法的策略

应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探索减轻学生负担、提升教学趣味性的教学路径,以通过语文知识教学和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核心素养,践行社会发展对语文教学环节提出的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应用修辞手法,需要联合基础知识、阅读教学环节,将各个环节的教学内容进行横向关联和纵向延伸,以修辞手法教学提高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学生人际关系的建立和个人的发展做好准备。

1. 教学联合,提高语文教学的整体水平

无论是哪一阶段的语文教学都涉及字词、阅读、朗读、写作以及情感教学,教师要将多种教学内容进行关联,以提高学生对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和应用水平为教学的最终目标。例如,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积累字词、语句,尤其是积累应用修辞手法的语句。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中,将“云”比作“马”“大狗”“大狮子”等语句。教师首先让学生朗读课文,在阅读的过程中,联想“云”的形状、喻体的状态;在阅读、想象、回忆的过程中,掌握比喻的本体与喻体之间的关联性;在单元结束的写作中,依据“熊猫”的形态和颜色特点,选择恰当的喻体,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提升文章创作与现实的贴合性。例如,学生在描写熊猫时,用“熊猫的肚子像一个圆圆的球”的语句,确保本体与喻体之间的有效关联。

2. 教材挖掘,利用课本中的修辞手法

基础修辞手法以比喻和拟人为主。学生在学习时,面临的理解困境主要为:将人作为本体的语句是比喻还是拟人。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摔跤》中,“围着他猴儿似的蹦来蹦去”是将动作灵活的小嘎子比作“猴儿”,二者在动作灵敏度方面存在共同性,这种将人作为本体,将动物或植物作为喻体的修辞手法为比喻。教师需引导学生明确比喻与拟人二者的差别,防止学生在写作中误用。教师可结合单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让学生在习作环节以“形形色色的人”为主题,选择单元内一个应用修辞手法的句子,作为语句仿写的对象,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以人为对象的写作创作。

3. 特点分析,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修辞手法

教师要以修辞手法的讲解为写作教学的核心内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修辞手法,进而使其能够正确使用修辞手法进行文章写作。例如,比喻的特点是本体与喻体之间存在一定的共同性,喻体能更好地展现本体的某些特征;排比则是以描写对象的某些特征为主,采用三个以及三个以上的句子描写同一事物的特征,给予学生以阅读冲击,辅助其理解。

结束语

修辞手法在语文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贯穿于小学语文教材的始终。教师以基础知识和阅读教学为修辞手法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做准备,是探索写作教学的有效路径,也是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对写作教学提出的要求。教师要深度挖掘教材,从修辞手法的特点入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理解和应用修辞手法,提高其写作和语言表达能力。

猜你喜欢
喻体拟人人教版
拟人句
拟人句
拟人句
学会拟人句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红楼梦》比喻的喻体类型研究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
从喻体选择对比哈萨克语和汉语比喻的民族差异
喜马拉雅
新人教版《逍遥游》中几处标点符号误用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