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从军行》双重审美意蕴

2023-08-10 10:20李云霞
小学阅读指南·教研版 2023年8期
关键词:边塞将士景象

李云霞

在我国古代,以“从军行”为题的诗歌不在少数。尤其是在唐宋时期,众多文人墨客都有流传甚广的佳作。小学语文课本中王昌龄的《从军行》中蕴含了丰富的鉴赏性元素,为人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艺术感受。本文从《从军行》创作的历史背景出发,对这组诗歌的意境和价值进行思考,确定了它在景物描绘、事物描写方面的审美意蕴。

一、《从军行》的历史背景

教师应注意从语文美感入手,对学生开展语文美育教育,以此陶冶其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促进审美教育逐步渗透于语文教学中。双重审美是指提高学生的多元化审美能力,让其接受更多的文字美、意境美、思想美,通过语文课堂的学习培养其语文核心素养。教师应结合文本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经历展开分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其中的双重审美特点。

以《从军行》为例,首先古诗作者王昌龄曾担任过江宁县丞,但他却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为官期间,曾多次被贬。虽然他一生仕途坎坷,但他在诗歌的创作上具有较高的成就。同时,他也是盛唐时期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的代表作较多,最为经典的是《从军行》七首以及《出塞》。《从军行》这个题目是汉乐府旧题,多用于描绘边塞之景以及军旅生活。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价值意蕴,将诗人的风骨与豪迈展现得淋漓尽致,具有较强的氛围感。

王昌龄的《从军行》写于盛唐时期,当时的唐朝国力强盛,武将把一腔热血洒向沙场,迫切希望能够建功立业、报效国家。面对此情此景,诗人也被将士的精神所感染,他用坚定、深沉的笔触,对将士进行歌颂,谱写了这首雄浑壮阔的诗篇。《从军行》一共有七首诗,每一首具体描绘了不同的景象,但是都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展示出了盛唐时期将士们的精神风貌。

在唐朝时期,各民族关系复杂,周边作战对象多,其中以吐蕃和突厥为例,青海地区是吐蕃前来作战的主要场所,玉门关以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诗中描绘了边塞将士在漫长的战争中誓死杀敌的决心,歌颂了他们坚定的意志品质。

二、景色描绘审美意蕴

古诗中对于景色的描写蕴含其独有的美。所以,为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教师可以培养其双重审美意识,能够欣赏不同风景、不同的美。这种双重审美的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让其辩证地看待问题,理解事物的两面性。学生通过欣赏景色,学会理解整首诗的含义,以此达到以点带面的学习效果,提高自身审美核心素养。

在《从军行》中,写景的部分较多,前三句的语境由一系列的意象组成,所以对前三句语境进行解读,才能够更好地体会该诗的审美意蕴。在首句中,“暗”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的暗,它主要指的是青海边境上空弥漫着乌云,雪山也变得更加暗淡,这也侧面反映出了边塞环境的恶劣;在第二句中,“孤”表示烽火城处于孤立的状态。“遥”则表现出了所处地势的偏远,反映了距离上的间隔,从而描绘了将士所处的环境。前两句景色描写较多,主要对青海地区的景象以及地理位置进行刻画。该诗第三句,对“黄沙百战穿金甲”展开描绘,西北边塞之地黄沙漫天,客观反映了将士们戍边的艰苦。另外,第三句对沙场景象进行刻画,描绘出将士身穿黄金甲在战场上交战的景象。

在环境描写上,這首诗运用了凝练的语言,对西北边塞地区的辽阔景象进行描绘,表现了一种隐晦的意境。这种意境是曲折而又朦胧的,蕴含了诗人深刻的思想观点。诗中展现了青海湖上空云雾缭绕的景象,湖边的北侧有一处绵延千里的雪山,越过雪山是一座孤城。随后,诗人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将地理位置的遥远进行描绘,给人近在咫尺却相隔千里的艺术氛围。同时,诗人也对将士的战斗状态和环境进行总体的刻画,为情感的表达奠定了基调。

纵观全诗,作者在前两句重点对环境进行描绘,结合意象群细致刻画,并运用了留白的手法,烘托了边塞的清冷和紧张的战争气氛。读者需要对全诗的逻辑关联词进行梳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多重内涵以及逻辑关系。诗中意象越多,所刻画的内容也就越多,逻辑关系也就越复杂,诗歌语言的张力也就越大,这也会造成理解上的偏差。

三、事物描绘审美意蕴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的文本审美能力,使其可以通过看似不经意的事物描写,体会事物背后蕴含的深意,让其懂得事物描写实则也蕴含了心理描写。

结合景色描写对《从军行》展开分析,能够对其中的事物描写进行联系。首句中的“暗”也可以解读为主观心理环境上的“暗”,描绘了远离家乡的征人久久无法回归,望着青海的景象,不由得产生失落的情感,诗人通过具体的事物反映了心理。第二句的“孤”不仅能够表现孤立无援的地理位置,还表现出诗人对于征人心情的理解,对征人内心的孤独态度的理解体会。与古城相对的是玉门关,展示了无法触及的距离感,这也表现出了征人内心的失落、孤独。这一句与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所描绘的景象比较相似,这两者都描绘了高远与寂寥的氛围,并都将研究的核心重点放在背景中的“孤城”。第三句“黄沙百战穿金甲”对边关的紧张局势进行刻画,先对将士的战衣进行细致描绘,对战衣的金属材质进行分析。在艰苦的环境下,将士们每日不辞辛劳、戍守边关,即使身经百战后,仍然不能回家,这体现了将士们浓浓的思乡之情,也足以证明戍守边关的辛苦与不易。第四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展现了将士们爱国的雄心壮志,在诗歌的语境氛围上出现了明显的转折,与前三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反转也使诗歌的表达意境更加高远和开阔,抒发了将士不畏艰险、舍身为国的爱国精神。整首诗歌的关键词在于最后一句的“终”字,从字面上来看,“终”具有始终的意思,这意味着只要楼兰不破,将士们就无法回归。“终”字的运用更加含蓄而婉转,如果运用“竟”字,则会体现出更多的不满。对此,“终”的运用,侧面反映了这首诗在后世所产生的不同意味的解读,也具有双重的审美意蕴。“不破”表现了将士内心的家国责任感,他们虽然想念家乡,并深深地感受到了战争的艰难,却还是掷地有声地进行宣誓,这也从正面表现出了他们不畏艰难的勇气和深沉的爱国情感。作者在后两句中,对将士的衣着到言行进行刻画,表现了将士的精神品质,也体现出了盛唐时期社会的精神面貌。

结束语

综上所述,王昌龄的《从军行》反映出了边疆将士希望与家人团聚、在战场立功的思想情感。这两种情感看似比较矛盾,其实也体现出了将士内心细腻而丰富的精神状态。面对外敌“楼兰”的入侵,一种使命感油然而生,然而面对艰苦的征战环境,内心也涌现出单调和乏味的感受,涌动着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这首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价值意蕴,学生在品味这首诗期间,能够在景物和事物描绘中,获得双重的审美体验。

猜你喜欢
边塞将士景象
相见欢·读《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有感
五十万将士换一匹马
杯中异景
将士答“到”
冬天的景象
黑白键
梦回边塞
论《河岳英灵集》对盛唐边塞题材诗的接受
多元文化共存的边塞古城:右卫镇
卫国入朝将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