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更完整的高质量生活

2023-08-10 21:57王学海
全国新书目 2023年6期
关键词:穆旦学会医疗

王学海

本书在丰富的案例和亲切的叙述中,讲述了一个个涉及尊严死亡、安宁疗护、医疗决策、精神情感抚慰的生动故事,以温暖的笔触探讨了死亡的定义、死亡观、临终过程、丧亲悲伤等问题,引导读者正视临终不仅是一个医疗过程、身体事件,更是一个精神过程和情感事件,帮助读者理性看待疾病和死亡,提前决定、掌控医疗方式,提高生活和死亡的质量。

彭小华

文艺学博士,临终、死亡心理文化研究者,译者,作家,心理咨询师,《中国新闻周刊》专栏作者。出版专著《广告的性别再现》,出版译著《最好的告别》《好好告别》《善终的艺术》《如何让孩子成年又成人》《虎妈的女儿》等。

梁焰

摄影家,画家,高级室内设计师。四川省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四川乐山美术家协会理事,乐山书画院研究员。

诗人白朗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而彭小华的《学会告别:为临终做最好的安排》(以下简称《学会告别》)正是一本别开生面,也可以说有着哺育思想的社会作用的新书。

首先,在我看来,《学会告别》的书名就像一朵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告别不是绝世,也不是灭寂,只要有思想在世,有其他形式遗存,就似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向死而生的宗旨,可以生生不息。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是生生为贵。对这个贵的理解,定不可停留在名词的层面上。我们若从中取道,那么,它是有情景的:一方面,它的内涵是“一多不分”的中国哲学,也就是说,只要你有一丝生的信息在,生命照样会有多样的光亮闪烁;另一方面是“知”,知是一个求向扩张的全息过程,也是生命在临终前存在各种层面延续的多元渗透与呈现。故古人常言“死生之地,存亡之道”,道是生生不息的,是一条生命流动的河,它决不单以人的物体形象为唯一,就此而言,我们当下的现世生活亦是先辈历史生活的存有和延续。

在序言《我的死亡观念形成史》中,作者无畏地告诉读者,医学有神奇也有局限,并提出了平常又极尖锐的问题:给临终者知情!这也指一个人已身处绝境时的知情权——“生不能由我,死一定得由我!”这是狂风暴雨中,作者以思想的力量,反向对阴霾天空发出的一个思想的霹雳,也是习惯于对接近死亡的人隐瞒真相的一个逆袭性的纠错。其实,最大的人性化恰如作者所坦言,“把衰老、绝症、临终和死亡作为主要的板块之一”,这是对现代化社会必须重视人的主体性、生存质量和死亡质量的醒目呼喊与警醒,是真正的人性化善终的明晰。而这般的人性化的善终,在现实中数千年的以“好话相瞒”的习惯势力包围下,确实需要弥天大力去扭转局面,《学会告别》为此开了一个提升真诚空间的好头。这是一个可供学习与讨论的空间,更是一个启迪年轻一代去思考现实问题的新思想空间。

同时,《学会告别》也可以让读者联系起海德格尔的“向死存在”的哲学思想。什么是存在,是精神與物有的存在者。就“生”的层面,它是“存在着”:当你存在着,你就存在;而当你在世又遭唾弃,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存在着”,因为你没有精神的衍生。正如海德格尔所说,“一个存有的存在,并不是一个词的意义”。如此我们再来看《学会告别》,阅读这本书可能会给读者带来的,正是针对每一个普通人的存有在世的那种“向死存在”的正直可行的、在日常生活中不做虚假的作为,对生命与告别最为透彻,以真诚的方式去践行“最终”,是亲情的情感张力朝向真诚的关爱。

“临终不再被视为自然现象,而是被当作疾病处理,死亡从自然过程演变为医疗过程,从有论者所称的‘人性行为变成了医疗行为”。书中这段话的价值已经涉及社会人类学的边际,而这段话也提醒了我们,如今临终往往不再被作为自然现象,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说大相径庭。坦然以实际行动面对自然现象,用阅读引出新的反思,也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死亡并不意味着关系的结束”,则是《学会告别》的思想性亮点。首先,关系是人际互动,它有衍生性与延续性,这也是费孝通倡导的“差序格局”中的重要概念。同时,它也把理论化与相对静态的关系提升到了一个社会活动现状与动态不时生发的状态之中,其中自然不乏重新认识什么是完整的生命过程这样的生命价值与社会学意义的正确认知。再有,它更是一种代际性的延续。如笔者在上世纪90年代意欲写祖籍海宁的著名诗人穆旦的传记,与穆旦夫人通电话后不久,穆旦夫人就寄来了有她签名的《穆旦诗全集》和《蛇的诱惑:穆旦作品卷》。读着穆旦的诗句,看到“周与良”的娟秀的签名,刹时间穆旦就鲜活地映现在了我的面前。这正是人与人的关系中,人与先人精神遗存的转折关系中,不断获得生命意义与飏荡生活喜悦的真正的价值所在,也是作者在《学会告别》中凸显出来的社会学价值与人类学审美层面的无阻隔的人文关怀。于此,书中“死亡教育、同孩子谈生死”就也相应显示出了必要的特性来。

就目前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要求与目标而言,《学会告别》是从另一侧面去丰富了这个目标与要求的意义内涵,它让我们知晓应该如何科学地去面对疾病医疗、临终自觉、生命尊严和人的主体性,又如何以坦然自觉去主动地维护临终生命的质量,并从中滋生出具有精神内涵的延续性或衍生性的精神存有,这正是读者可以从《学会告别》中获得的感悟,也是学会更努力地生活,更好地、更完整地走好一生的最基本的自信源由之一。

(作者单位:温州大学创意写作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穆旦学会医疗
穆旦诗歌研究评述(20世纪40—90年代)
穆旦《我看》(节选)
学会分享
“穆旦传”的现状与价值
京张医疗联合的成功之路
我们怎样理解医疗创新
医疗扶贫至关重要
学会分享
什么是医疗告知
学会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