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我书意造本无法

2023-08-10 06:43文郭德艺北京
中关村 2023年7期
关键词:寒食黄州苏轼

文郭德艺(北京)

苏轼在《柳氏二外甥求笔迹二首》其一诗中写道:“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君家自有元和脚,莫厌家鸡更问人。”其中的“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是苏轼难得一见的对书法的论述:一个人写书法用过的笔堆成了小山并不觉得可惜,写字并不在于你临摹了多少,书写了多少,书法的真谛在于要读破万卷书,一个人有了学识和高见,才能运笔如神,自成一家。

正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苏轼成为宋代的集大成者,诗词散文,书法绘画,在当时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就是放在整个文化历史的长河中,苏轼兼备各体,成就卓然,至今,无人能出其右,不是虚言。

苏轼现存的4200篇散文,无论奏议、进策和杂说等议政论史之作,还是碑传、游记、书札、序跋等散文随笔,思理精当、文笔洒脱,直逼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因而苏轼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家学,家教,自己又刻苦学习,青年时期就具有的广博知识,打下了苏轼人生与文学的根基,也为苏轼在文化的各种领域有所建树奠定了基础。

苏轼的成就还在于他的诗词。他的诗现存2700多首,诗风雄辉宏大,飘逸清丽,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豪放壮阔,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开创了“豪放派”的先河。

他的画作,也开创了湖州画派,与著名画家、诗人文同并称,画石画竹,都有自己独特的神韵和格调。

然而,他在书法上的造诣之高,并没有因为他的文学高地,掩饰了其书法的地位。他的书法名列“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宋四家之首。他的《寒食帖》与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被后人誉为“天下三大行书”。苏轼的书法能与书圣王羲之比肩,足以说明苏轼书法达到的高度。

我尤其喜欢苏轼的书法。从现今流传下来的50多幅纸本作品来看,苏轼的书法是艺术见解与生活际遇的完美结合,是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书法艺术的独特风格和独特魅力,相信千载以后,依然光耀,灿烂星汉。

苏轼的书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据传,苏轼小时候临习书法,他的字迹常被老师批评。他为了写好字,以后遍求字帖,临遍晋、唐、五代名家,然后对王僧虔、李邕、徐浩、颜真卿、杨凝式的书法也进行研磨,最终达到了“云龙飞舞,气吞山河”的气象,而自成一家。

临摹是非常重要的,而苏轼并没有拘泥于前人的规则。南宋史学家曾敏行在《独醒杂志》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客有谓东坡曰:‘章子厚日临《兰亭》一本。’东坡笑云:工摹临者非自得,章七终不高耳。余尝见子厚在三司北轩所写《兰亭》两本,诚如坡公所言。”苏轼认为章氏这样临摹,他的书法不会写得很好,原因是他太拘泥于前人的法则,不敢自己做主,这样只能得到古人刻板的样子,他临摹得再好,那也只能是王羲之的。章子厚与苏东坡是同一个时代的人,章子厚很喜爱书法,但整日以临摹前人作品为主,而在自己创作时更是没有自己的风格,历史上,也没有记载有章子厚的书法成就,所以,苏轼对书法好坏的判断还是准确的。

苏东坡在《跋秦少游书》中也说:“技进而道不进则不可,少游乃技道两进矣。”所谓“技”,就是指书写的技法问题,包括各种笔法、技巧、创作方法等具体的书写能力,而“道”则是指书写者所要具备的修养及学识等。按照苏东坡的标准,书法想要“高”,就必须注重学识与修养。

苏轼早年的书法作品笔法精细,字体遒媚,颇为传统。《治平帖》是他早期的代表作,是关于委托乡僧照管坟茔之事的信札。当时的苏东坡应该是30岁左右。苏轼这些早年的书法作品,相较于以后的作品,还是缺少了看似随意、实则有着生命沉实的力度。

苏轼仕途的波折,使苏轼思想和艺术得以成熟。特别是乌台诗案,影响着他书法的风格有所改变,越来越趋向尚意。

元丰二年(1079年),御史台有人摘引苏轼非议新法的诗句,以“讪谤朝政”罪名入狱,即所谓“乌台诗案”。苏轼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的书法《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就是在被贬黄州时第三年的寒食节书写的。《寒食帖》,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也成为镇馆之宝。

苏轼被贬黄州,没有俸银,一家二十余口的吃住都是问题,幸亏,有黄州的朋友给了苏轼一块叫东坡的地,苏轼在那里建房居住,开垦荒地种粮,那种艰辛自不待言。而苏轼却乐观地给自己取名为东坡居士,在自己的心里和现实中,从此这个世界上有了“东坡”,再也没有了“苏轼”。这也是他的思想发生着变化的体现。

苏轼在顺境和逆境中,都以自己的才情和人品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无论走到哪里,哪里都有朋友。苏轼一生交友众多,“患难见真情”,许多朋友更是在他落魄时送来温情无数,在其身处逆境之时给予最大的善意。这些困境中的希望也使他的作品增益不少,有着本真生活的人情味。所以,他留存下来的书法,几乎都带着生活的这种“人情味”。他对提携自己的前辈敬重有加,时刻不忘。许多乡野村夫、贩夫走卒、僧道歌妓,这些朋友都算是苏轼的布衣之交,苏轼在这些人身上,得到了在落魄生活中最基础的温情,使得苏轼在困难时不至于对人生丧失信心,也不至于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

这幅129字的《寒食帖》,系元丰五年(1082年)苏轼因为乌台诗案遭贬黄州时所写诗两首。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不拘小节,率意为之。当时,苏轼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恰巧这时候阴雨连绵,这让苏轼伤感不已,于是执笔写下了这幅书法。“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诗歌情意悲切,与时与景与人心,他的人生际遇,诗与书法,《寒食帖》达到了人书合一的艺术境界。

面对这部书法绝唱《寒食帖》,如果单纯地欣赏书法,很难感受到苏轼书法的艺术魅力,但是,回过头来结合苏轼的经历,就能体会到苏轼在那种境遇中的真实心境。《寒食帖》前半部是表述他在黄州的凄苦生活,因而前半部书法笔墨行走缓慢,但是到后半部分,洋溢着波澜不已的情绪,书写迅疾,动势起伏,字体大小相错,疏密有致。虽然是即兴之作,但是有着独特的章法之美。

笔法是一幅书法的精髓,这幅书法看上去没有章法,实则内含书法的规矩。这幅书法没有进行刻意的布局,整幅书法随意挥洒,抒发着内心的情感,跌宕起伏的气势仿佛是苏轼在呐喊。整幅书法很少运用枯笔和涨墨,藏技巧于拙处,技法高超,犹如行云流水。

苏轼晚年代表作有行书《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等,此二赋以古雅胜,姿态百出而结构紧密,集中反映了苏轼书法“结体短肥”的特点。而这些特点,是苏轼文学修养与达观人生的结晶。

苏轼的书法,后人赞誉颇高。最有发言权的莫过于黄庭坚,他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自当推(苏)为第一。”

苏轼在《石苍舒醉墨堂》有句:“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他评点自己的书法:我的书法凭借想象力创造,本来就没有什么章法,一点一画随手写来,也没有去仔细推敲琢磨。这是苏轼的谦虚之词,而看似“书意造本无法”,随手拈来,无须“规矩”,但正是苏轼内在的涵养、学识、气度,以及外在的技巧,都已经是苏轼自然而然达到的浑然天成。

猜你喜欢
寒食黄州苏轼
多情最是黄州月
春潮带雨 寒食月明
大江东去——苏轼的黄州时期
从善如流
大宋国民偶像苏东坡失意黄州——《黄州寒食帖》
苏轼“吞并六菜”
读苏轼《寒食帖》,最是惆怅多情时
苏轼吟诗赴宴
《宋会要辑稿》“西人最重寒食”考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